千克教學反思集錦[6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千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千克教學反思1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fā)現(xiàn)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我布置任務:讓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diào)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記錄5個物體和它的質量。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初步懂得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
本節(jié)課的一開始,學生先匯報自己搜集的知識,列舉物品的重量,同時說說自己“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伺c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一個2分或1角的硬幣,感受1克的重量,然后舉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克。出示學生調(diào)查收集的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體會100克、500克的重量,再用手掂一掂數(shù)學課本,估計一下它的重量,出示大約是170克。
學生每人帶了一包500克的食鹽,我問: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們馬上將兩包鹽放在了一起,掂一掂,體會1000克有多重,接著我板書1000克=1千克。問題: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單位?課前學生已經(jīng)記錄下自己的體重,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30千克左右的重量。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nèi)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shù)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在練習中鞏固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包括填合適的單位,估計物體的重量,判斷對錯以及讀小明給姥姥的一封信找錯誤等等,學生興趣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感受數(shù)學的樂趣,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不足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后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shù)膯挝贿M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
千克教學反思2
在教學《千克、克、噸》這一單元時,學生結合具體情況很快就感受并認識千克、克、噸這幾個質量單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噸的實際質量,還掌握了千克、克和噸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但當要求學生做填質量單位的題時,真是哭笑不得,如一艘輪船重500(千克)、一只雞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頭牛重500(噸)等。為什么會這樣?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嗎?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學上出了問題,還是哪個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學生平時少參與社會活動,缺少親身體驗的機會,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那怎樣才能沖破這個障礙呢?
1、家長要積極配合。家長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學校兩個地方,應大膽地讓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讓學生認識不少新鮮事物,感受事物,開闊眼界。做事,可豐富經(jīng)驗,如可以讓孩子到超市買買東西,吃完飯讓孩子收拾碗筷等,這樣從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輕重。
2、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開展實際操作活動。教師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感受。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準備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等,讓學生進行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算一算、說一說、比一比等實踐活動,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感受千克、克和噸,建立明確的'質量概念。
3、課間,多讓學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總之,多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對思維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對學習新教材有更大的幫助。
千克教學反思3
一、在生活中感受數(shù)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以及課前布置到超市調(diào)查物品的重量來揭示課題,學生感到很親切,體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歸宿于生活,感受到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二、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雖然對克與千克還不熟悉,對1克與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認識,但他們已經(jīng)知道物體有輕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體驗質量,分辨物體的輕重,所以學習這一課我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逐步感知認識質量單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如通過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同學,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時引導學生“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物品的機會。并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如一手掂兩袋食鹽,一手掂1個2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
《人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集二》這一教學反思,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并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三、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通過自主探究享受學習的樂趣。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擦子大約有幾克,讓學生借助對蘋果、鹽、文具盒、擦子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大量的操作培養(yǎng)學生自己去解答問題、去驗證答案。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shù)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認識到本節(jié)課存在的不足: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千克教學反思4
在本節(jié)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與千克的印象,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shù)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為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本節(jié)課中,由于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由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說完活動規(guī)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扎實一點。讓學生分組稱一稱。再交流說一說。讓學生自己驗證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
千克教學反思5
克和千克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這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其次在實際生活中對質量的關注以及經(jīng)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再就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對“克”這個質量單位有親身的感受與體驗。在《克與千克》這一課練習課中,梁老師通過復習克與千克兩個質量單位的使用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進行導入,選用學生最喜歡的動畫形象設計課件,接著設計了層次鮮明的創(chuàng)關練習,這樣一來,不僅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在認識的同時真正感受到數(shù)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練習時教師還能充分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多個學生說想法,讓學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在二年級的教學中已經(jīng)能注重數(shù)量關系的`訓練,并能關注后進生,關注全體。
但一節(jié)再好的課,也會有瑕疵,如果教師能深挖教材,比如多出一些克與千克在生活中具體運用的題目,加深學生的理解,在處理教材上讓重點內(nèi)容更突出一些,會更家完美。
千克教學反思6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有關物體質量的知識,學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感性經(jīng)驗。所以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上,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有機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1、強化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的密切聯(lián)系
課前請學生調(diào)查市場上物品的質量,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秤。讓學
生在生活中學習數(shù)學、理解數(shù)學、發(fā)展數(shù)學。課后請學生在家里用手掂一掂家里的一些物品,然后看看上面寫的質量是多少。
2、突出體驗在學習中的.意義
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本課為了讓學生建立一定的數(shù)感,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讓學生課前拿來2分錢的硬幣和1千克的物品,在課堂上用手掂一掂,并找一找身邊1克重的物品,學生找到了許多,如筆頭、小橡皮等,并利用了橡皮、直尺、2分錢和硬幣做成了小天平自己檢驗。再掂一掂一個蘋果等自己帶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稱一稱。又讓學生自己從書包里拿1千克的書本。然后,拎一拎自己的書包大約有多重,發(fā)現(xiàn)學生基本有了質量的概念。
3、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充分的實踐活動中親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學生已經(jīng)學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等,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具有直觀性、形象性,而對重量單位克、千克的感知,則較為抽象,在生活上接觸也少,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實踐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并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
4、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
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diào)查研究“成長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體,讓學生自由組合,在校園、家中、商店、或菜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注,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shù)學就在身邊,感受數(shù)學的樂趣。我課后進行總結與反思,找學生進行個別訪談,了解學生參與研究后的感受,為后階段指導學生探究和實踐提供經(jīng)驗。
不足之處:這樣的教學,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后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shù)膯挝贿M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我想僅靠課堂上學得一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千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千克教學反思11-19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03-24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3-10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3-28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3-28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3-31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3-22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2-16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