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
學習古詩,讀出韻味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詩的魅力。秉著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huán)節(jié)中,我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于是我采取教師示范朗讀,并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詩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后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然后我又范讀。
我會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
在學生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后,我適時問道: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于是,我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既讀出了喜歡的感受,還讀出了古詩的韻味。
沒有注重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如果能讓孩子們演一演朋友分別的情景,這節(jié)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2
《回鄉(xiāng)偶書》是一首久客異鄉(xiāng),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fā)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一、二句,詩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xiāng)環(huán)境中,心情難于平靜。首句寫數(shù)十年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次句寫自己的“老大”之態(tài),暗寓鄉(xiāng)情無限。三、四句雖寫自己,卻從兒童方面的感覺著筆,極富生活情趣。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nèi)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全詩在有問無答中作結,哀婉備至,動人心弦,千百年來為人傳誦,老少皆知。
《贈汪倫》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四年(755),是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到?jīng)芸h,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倫分別時所作。
在教學《回鄉(xiāng)偶書》時,我選擇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秋天的詩導入,有這個基礎,學生在讀這首詩時,能較快讀出節(jié)奏和韻味。接著,讓學生通過看圖和看資料大致理解詩中的意思,對于“鬢毛衰”這個詞,我通過讓學生摸著“鬢毛”所長的位置理解“鬢毛”,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所見到的老人的樣子理解“衰”的意思,這樣,學生對詩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在理解詩意的情況下,學生的朗誦便更有韻味。
在教學《贈汪倫》時,我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以學生喜歡的講故事形式出現(xiàn),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了。整首詩中,“忽聞岸上踏歌聲”的“聞”字是理解的難點,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聯(lián)系《春曉》中“處處聞啼鳥”的“聞”理解,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明白“聞”不是“聞到”,而是“聽到”。再者我讓學生設想“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離開的時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遠的路才分手,這時,你最想說什么話呢?”,學生聯(lián)系實際,更能理解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情誼。最后,我通過拓展《小兔子落水了》,讓學生明白真正的朋友應該互相幫助。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3
第一課時《山行》
隨堂反思:
很多問題都是老師代勞了,今后要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查字典的習慣還沒養(yǎng)成,平時應多讓學生查字典。
掛圖應該用起來,老師的講解還不夠巧妙,缺少靈動的語言。學生的朗讀指導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為下節(jié)課古詩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雖已達到,但還要進一步提升。
反思小結:
1、教會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解題。二、了解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作背景,引發(fā)感悟。三、自學古詩,整體感知。四、品讀詩句,進入詩境。五賞讀詩句,深悟詩情。六、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對于他們以后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2、由淺入深,讓學生在學習古詩過程中螺旋上升,感悟能力得以加強。
3、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節(jié)奏,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韻味,只有在老師的巧妙引導下才能有所體現(xiàn)。
4、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高度的統(tǒng)一。在課堂上應盡量凸顯。
第二課時《楓橋夜泊》
隨堂反思:
每天進步一點點,教學內(nèi)容根據(jù)本班的特點應降低難度。
課前的預習習慣沒有,也不會預習,要安排時間專門講。還是查字典的問題,好多學生根本沒有帶字典上學的習慣。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會查字典。江楓漁火對愁眠此處學生感受全無,不能理解,可能老師講解上有問題,學生聽不懂。語言、語言還是語言,師生的語言只有在平時練就。整節(jié)課只為一位學生上課,其他學生是看客。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前預習的時候忘記了讓學生搜集一些寫景的古詩,學習的古詩的興趣還要慢慢培養(yǎng)。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首詩的意思,對于本班學生來說難度不小。整堂課目標還應明確點,抓點不要太多,集中一點進行訓練,效果達到即可。
反思小結:
1、老師沒有很好的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導致對學生沒引導好,關鍵還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應通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氛圍,等以后條件好了應重新上一遍。
2、上節(jié)課,雖然總結了自學方法,但是教的太生硬,學生根本沒有接受,也不能領悟,讓學生自學困難太大了,沒有根據(jù)自己班上實際的情況進行調(diào)整,今后,還應該實際一點,靈活一點。
3、學生精彩的朗讀幾乎沒有,談不上讀出韻味,可能指導古詩誦讀還不得法。朗讀訓練任重而道遠。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4
這兩首古詩都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的作品,而且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皆為傳誦千古的名篇。其中《山行》這首詩寫得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jié)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副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感情。而《楓橋夜泊》寫的是夜間停船楓橋的所見所聞,雖然都是寫景的,但是第二首在理解上更要體會詩人獨自在外的孤獨與寂寞之情,所以相比之下,第一首古詩在教學上、在學生的理解上相對來說簡單些,學生通過誦讀也能走進文本,領悟詩中的含義。
學習這首詩我認為重點應該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對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理解詩句也不是看著字眼按順序來說的,“遠上寒山石徑斜”,變成“寒山石徑斜遠上”也許理解時就容易多了。還有就是字詞的.理解。一個“坐”字,隨學生怎么想,都不會想到是“因為”的意思,所以只有告訴他們,才理解了“停車坐愛楓林晚”,呵呵,也許換成“停車坐愛晚楓林”更好理解一點。所以哪怕每個字的意思都出來了,小朋友們都難以組織一句通順的話。第二首更難體會了,小朋友怎么也想不出詩人為什么發(fā)愁,最后大多就我講的多一些,介紹一些詩人的情況等等,之后看他們的表情似乎有恍然大悟之意。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5
《贈劉景文》是新課標新增的一首詩。我采用了板畫形式讓學生們理解這首詩,學生們熟讀此詩后,不懂的問題就自主地提出來。課前先給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學第一首詩我給出一個預習計劃:
�。�、先讀、圈、注:
邊讀邊涂出生字,在易讀錯的字上注音。
�。�、再讀:
讀準、讀流利、讀美。
3、討論:
查字典理解詞義,再小組同學說說詩意。
新課教學基本按照事先設計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學生們紛紛主動讀字讀詩、講自己的理解、背詩,還有的`同學通過查詞語手冊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讀懂詩的意思。但由于現(xiàn)在未到殘荷敗菊的時候,所以學生對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書本和老師強加給他們的!
《山行》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充分結合畫圖,以便讓學生更好的進入詩歌意境,進行教學。但是在教學中,我犯了一個知識性的錯誤,沒有很好的解釋“寒山”的意思,以至于不能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詩歌的意思。
以至于我沒能完成教學目標,這是在教學中的一個嚴重錯誤。本來詩歌就是很美的,教師就要從多方面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有了這次失誤,我會在以后更加的努力鉆研教材,向有經(jīng)驗的老師學習。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6
本節(jié)課教學我依據(jù)課標的要求,正確處理師生的角色關系,處處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自讀自悟中,不斷積累,不斷遷移。上課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各方面的特點,注意指導、引導、誘導、輔導。這樣就充分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主動地,生動地學習,從而有效地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本節(jié)課的.背誦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采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7
所 見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于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在簡單講解孩子們明白詩的大意和完成識字教學之后,就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體會那種歌聲想徹樹林的感覺,要想逮住知了,必須輕輕的,小心意義,多讀幾遍之后我感覺孩子們的興趣有增無減,一次比一次讀的要好.一節(jié)課上下來心理舒暢啊!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有的孩子們早已經(jīng)背的滾掛爛熟了..這首詩本著孩子們自己在讀中體會的原則開始了教學.突然我想請孩子們閉上眼睛有我來范讀,讓孩子體會詩的意境.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大部分孩子的那種欣喜,仿佛真的.身臨其境.由此我想到我和孩子們互換角色,讓孩子們讀給我聽,真的好感動,因為他們的那種努力,他們也想把我?guī)У侥敲疵赖那榫爸腥?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8
古詩的教學一直是語文老師眼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每個人都明白,如果古詩教學得好,那將會給孩子帶來多大文化的體味與快感,但是處理起來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古詩教學“五步法”——:①課前查詢知詩人。②介紹背景解詩題。③質(zhì)疑討論明詩意。④想像誦讀悟詩情。⑤遷移應用背詩文。許多老師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來,并不是很輕松,特別是第四步悟詩情入詩境,總覺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步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去。因此,最后落得個讀古詩認生字,了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詩歌的內(nèi)容說一說,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這樣的做法其實存在許多問題的:
一是沒有關注到學情。
現(xiàn)在的孩子,在小學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唐詩,唐詩中的名篇總有部分是耳熟能詳?shù)模由衔覀儗W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背誦《小學生經(jīng)典誦讀》這一套書,所以入選我們課文的詩歌90%學生已經(jīng)提前背誦過的。那么朗讀、背誦這一關就可以省去許多時間。省出來的時間干什么呢?需要我們老師去思考。
二是沒有關注到詩的文化內(nèi)蘊。
學古詩與學現(xiàn)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學習語言,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但是古詩為何歷經(jīng)千余年仍然令人傳誦難忘呢?這與古詩的語言精練、畫面豐富,用詞準確、內(nèi)涵博大、意境深遠,讀時朗朗上口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老師不能通過一首首古詩讓學生逐漸步入古詩的大門,窺取個中的奧秘,不能不說是件憾事。
怎么才能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學情。
細到什么程度,學生有多少人多讀會背這首詩,有多少人已經(jīng)能認讀詩中的每一個生字。這樣,課前的檢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師的任務是教學生不懂的不會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學生根本就不會注意到的知識內(nèi)容方法。像我這個星期教的《望廬山瀑布》與《絕句》這兩首古詩,班級里除了新來的陳浩及個別去年經(jīng)典誦讀不過關的同學不會背之外,其余的學生都會背誦。因此,在教學生字時,我把重點放在“廬與爐”兩個生字上,這兩個生字如果不能讓學生了解其中的來歷與不同,學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學時,我讓學生看“草廬”的圖片,簡說“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廬”就是古代簡易的房子,可能是貧困人或隱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過路人休憩的�!皬V”就是為大家遮風擋雨。這樣學生從圖從來歷從字形上對“廬”字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再教“爐”字就相對簡單許多,詩歌中有“香爐”一詞,問他“香爐”是怎樣的?再問“爐”為什么是“火字旁”,爾后進行擴詞,這樣學生能從字形字義上較好地區(qū)分這兩個音近字。
二是帶領學生評析詩歌。
IEA閱讀測試時把閱讀能力分成四個層面:
第一層,關注并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
第二層,直接推論;
第三層,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
第四層,檢視并評價內(nèi)容、語言和文本的要點。
我們的閱讀教學很多時候更多是關注學生一、二層面的能力,很少關注三、四層面的,導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較弱。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評析文章內(nèi)容、寫法、人物特征等等,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彌補的。
比如,我在教《古詩二首》時,當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詩意,會背誦的情況下,我問:“再請細細讀這兩首詩,你覺得哪里寫得特別好?為什么?”
學生的發(fā)言是能給你意外的收獲的。他們談到許多——
《望廬山瀑布》:有的說“掛”字用得好,讓人覺得廬山瀑布像畫一樣美;有的說“飛流”用得好,讓人感覺到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說“直下”用得好,讓人覺得山勢陡;有的說“銀河落九天”比得好,讓人了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頂;也有人說“疑”字用得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絕句》:有的說顏色很美,因為詩歌里寫到了四種顏色,黃、翠、白、青,覺得很淡雅;有的說聲音很動聽,一個“鳴”字讓人覺得鳥在唱歌;有的說“飛”字給人動態(tài)美,“泊”字給人靜態(tài)美。當然這一切都在我的預設中,因此,在學生理解詩歌時,我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nèi)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為“群”鷺是亂的,而“行”是整齊的,這點我備課時確實沒有想到,當時真的很激動,可見我們的學生,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時間,設置足夠的自由度,他們是能夠?qū)W好的。
這讓我想到了《好媽媽一定要懂的幾個心理效應》中的“魚缸效應”。也就是,當魚放在小魚缸太久了,他的身體長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長了,哪怕后來你再將他放回大海,他的體形也不再長。即過度的框架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無論是家長與老師都應給孩子一個寬松、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多引導,多讓孩子去選擇去發(fā)展,這樣孩子將來的路會更寬更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9
一、悟情
課文所選兩首詩明白如話,但感情飽滿深厚,都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情感。
詩人陸游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之遺恨;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卻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何等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
詩人杜甫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樣激動不已,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tǒng)一,人民可以免受戰(zhàn)亂之苦。由此可見,陸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達了相同的強烈的愛國之情。在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不同情感,培養(yǎng)、涵育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自悟
本課的兩首詩在語言上并沒有什么難懂之處,所以,根據(jù)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引導學生依靠工具書查閱注釋,反復吟誦,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字詞、詩意。如《聞冠軍收河南河北》一詩,讓學生說說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從哪些詞語和詩句看出杜甫的高興、喜悅。再如《示兒》一詩,讓學生初讀詩句后說說從詩中體會到什么,是從哪些詞語、詩句只能夠體會到的,等等。
三、讀背結合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知古代詩歌語言,體驗詩人情感,培養(yǎng)學生語感,進行語言積累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0
學習《古詩兩首》,學生識字和背誦應該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學生只是盲目地背誦,意義不大。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把古詩的意思讓學生弄明白,并且注重朗讀指導。比如,我在指導第二首古詩《村居》時是這樣指導的。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描寫的田園風光的有名詩作,“詩中有畫”。在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比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這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地上有草,空中有鶯、堤上有柳”的清晰畫面。為了讓學生感受春的動態(tài)美感,感受作者沉迷于這迷人春色的.愉悅心情。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文中插圖,對照畫面吟誦詩句,當學生吟誦不到位時,我范讀,讓學生體會。緊接著,我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草探出了嫩綠的小腦袋,可愛的黃鶯在空中自由地翻飛,歌聲悅耳動聽,堤上的楊柳舒展著嫩綠柔軟的枝條,仿佛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動腰枝翩翩起舞……”同學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春的懷抱,一種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再讓學生自己朗讀,這時,學生都能根據(jù)詩歌的節(jié)奏抑揚頓挫的朗讀,他們仿佛深深地陶醉其中,朗讀地非常有韻味。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不能生硬地把意思灌輸給學生,那樣會禁錮學生的思維,甚至會讓學生失去學習古詩的興趣,老師可以依據(jù)詩文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的聯(lián)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能夠使學生更好的記住詩文,理解詩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都有幫助。
葉圣陶先生說過,“文字是一道橋梁”,“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切的符號”。朗讀者要透過這些文字符號,使作品表現(xiàn)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內(nèi)心跳躍起來,在自己的頭腦中閃爍,加深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使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發(fā)生共鳴。
不足之處,對于古詩的朗讀和理解的評價有些單調(diào),沒有更多的運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還不夠,有些學生非常想朗誦,因為考慮時間關系而沒有給個別同學機會,在課下我會找時間加以彌補。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1
我喜歡和孩子一起學習古詩,因為古詩文字精練,內(nèi)容豐富,給人以時間和空間上的廣闊想象力,今天學習了《古詩兩首》,反思如下:
優(yōu)點:
1、在學習古詩之前,通過復習楊萬里的《小池》從而再次認識楊萬里這位詩人,導入《宿新市徐公店店》的學習。通過復習背誦春、夏秋、冬的古詩,導入《草》的學習。注重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2、讓孩子們提前通過手里的古詩文的書進行預習,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礎上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習古詩方法的指導,讓孩子們知道以后看到一首沒學過的古詩,知道通過哪些步驟和方法進行學習。
3、讓孩子們在課堂上當小老師。兩首詩的學習,我?guī)缀鯖]有講解,而是讓孩子們先提問,然后由同學們來解答其他同學的疑問,讓他們來給同學們講解古詩的意思,而我,站在講臺旁邊,充當一下主持人,對孩子們的'表現(xiàn)給予必要的點評而已。以后在課堂上,我會把更多的時間給同學們,老師講的時間盡量少些,讓孩子們得到更多的鍛煉。
存在問題及改正方法:
1、學習之前我讓孩子們通過手里的古詩文的書進行預習,但是沒有讓孩子們通過網(wǎng)絡和其他方法來預習,孩子手里的古詩文的書只有《草》這首詩,沒有另外一首古詩的資料,因此一部分孩子就沒有通過其他途徑來預習第二首詩歌。所以以后在預習的時候,要讓孩子們養(yǎng)成多種搜集資料的方法,并且要對自己搜集的資料進行簡單的記錄,這樣才更有效果。
2、因為時間的關系,相關的描寫春天的古詩沒有了解和朗讀,以后在學習這樣的古詩的時候,我要多搜集相關的古詩,擴大孩子的知識面。比如學習秋天的古詩,就找一些相關的描寫秋天的古詩讓孩子們多讀一讀,描寫梅花的古詩,就要讓孩子們讀一讀其他詩人描寫梅花的古詩。
3、古詩重點字詞和詩意的理解,對部分后進生關注不夠,把機會給優(yōu)秀的學生更多,以后要注意多讓后進的學生說說,如果他們都理解了,其他孩子在理解上就沒有什么問題了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2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第七冊中安排的《古詩兩首》,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作者分別是劉禹錫和李白,兩首詩皆為傳誦千古的名篇。教學古詩,還是和原先一樣,先預習,再以學生自學、交流自學成果為主。
一、提前預習——盡量自己完成。
根據(jù)原先的預習單,我要求孩子們盡量自己自學,按照提出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古詩預習以理解字詞和詩句為主,可參考各種資料,有不能完成的可以作個記號,待全部預習完,可回過頭來再思考。我想有些孩子,特別是比較懶散的、平時比較依賴父母的孩子碰到問題時,總懶得自己動腦筋,總希望父母為他解決。提出“盡量自己解決”這樣的要求,主要是希望孩子們養(yǎng)成自己思考、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試想一下,有了這樣的習慣,以后面對問題的時候,這些孩子就比其他孩子多了一份冷靜、多了一份義務、多了一份自信。
二、我的課堂——合作學習
“我的課堂我做主”,課堂應該是孩子們的,課堂中應該有孩子們的.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的火花。這兩課時,我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了孩子們,首先交流預習情況:字詞意思、詩句意思、生字筆順、生字組詞。有不明白的我進行引導、解釋。最后給孩子們騰出一些時間,讓他們對字詞意思和串聯(lián)起來的詩句意思進行消化。
預習很重要,課堂很重要,延伸很重要!老師的引導很重要,孩子的自主學習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nèi)绾巫尯⒆觽円惶焯爝M步,一天天學習得輕松快樂!我在不斷學習著。
【《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反思04-05
《古詩》的教學反思03-12
古詩教學反思01-08
《古詩》教學反思02-21
古詩教學教學反思04-01
小學古詩教學反思04-09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
古詩教學反思范文02-04
古詩蜂教學反思01-28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