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反思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教學反思1
1 古詩詞三首
一、教材解讀
獨坐敬亭山
1.課文簡說。
這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fā)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詩人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以山為伴,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全詩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詞句解析。
。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奔葘懷矍爸,又抒發(fā)了孤獨之感: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云,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氨M”、“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這兩句詩中“動”中有“靜”。無論是“靜”與“動”,都烘托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靜觀之久,表現(xiàn)出他“獨坐”時孤寂的情景,也為下聯(lián)“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边\用擬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鳥兒飛走了,云飄遠了。詩人只有靜靜地凝視著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此刻詩人十分動情,世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難得一知己!“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互為知己的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一種惜惜相憐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望 洞 庭
1.課文簡說。
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洞庭湖秋月圖。
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經過洞庭湖,記下所見的景象。故名為“望洞庭”。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多么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蒙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里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里盛放著的一枚青螺。
2.詞句解析。
(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笨倢懚赐ズ那锷。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為映襯,顯得那么和諧、寧靜。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得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朧中帶著一種寧靜、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實面積很大,方圓數(shù)百里。說“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說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著作者十分廣闊的胸懷。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銀白色的盤子里擺放一只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瓏,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稱。也是對上一句作的補充說明。
宋人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中的“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便是從這兩句中脫化而出。
憶 江 南
1.課文簡說。
這首詞是白居易離開杭州,回到洛陽以后懷念杭州時寫了三首《憶江南》中的第一首。“憶江南”,詞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所回憶的是詩人曾經觀光游覽當?shù)仫L景時所留下的印象。
課文選了其中第一首,原題下的另兩首是:
其一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詞句解析。
。1)“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帮L景舊曾諳!薄芭f”:從前,指詩人年輕時游過杭州!霸保涸。“諳”: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贝夯卮蟮氐臅r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憶江南?”江南的這種風光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所以詞的結尾用反問句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選編這三首古詩詞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詞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淀。
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fā)愛美的情趣。
二、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學建議
1.三首古詩詞可以按先后順序分別進行教學,也可以把三首詩詞進行比較教學。教學的程序可按照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來進行。
2.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可先放手讓學生憑借課文中的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嘗試學習,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難點,教學時可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句子去試著講講句子的意思。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作如下點撥:
《獨坐敬亭山》中的“閑”,是“悠閑”的意思,在說句子的意思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云悠閑地飄去”!皡挕钡淖⑨屖恰皾M足”。在說句的時候要進行適當?shù)淖兺,如:我看著山,山也看著我,互相都看不夠!锻赐ァ分械摹扮R未磨”。要讓學生知道古代的鏡子是用銅制做的,鏡表面需要經過打磨!稇浗稀分械摹芭f曾諳”要交待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導學生查字詞典幫助理解。
在理解詞句意思時,應鼓勵學生質疑,形成師生之間互相對話的氛圍。
3.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說說全詩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稱來說,用角色對話的形式說,根據(jù)提供的.畫面來說,形成寬松的、相互交流環(huán)境。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要關注他們的語言質量,看是否把詩意理解正確,語言是不是連貫等。
4.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采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指導,要緊密聯(lián)系詩詞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啟發(fā)學生思考。把握每首詩的感情基調。如《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jié)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松感!稇浗稀罚燥柡钋榈幕貞浿槔收b。
5.在理解詩意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根據(jù)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以往學過的有關課文,開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或通過畫畫等活動方式,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簡單的意譯層面上。
6.鼓勵學生在課外搜集有關山水風光的古詩詞或名句,并啟發(fā)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詩詞比較教學,可以在基本疏通詞句意思的基礎上,抓住詩人不同時間所見景物和景物的特點,以及詩人當時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較;對詩和詞的形式上作些對比。還可以運用不同的音樂作配音朗誦,借以體會詩人當時的不同心境。
8.教學本組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生字,通過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師在班上檢查。注意“諳”讀ān,不要讀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寫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橫要短。
四、相關鏈接
劉禹錫(772—842) ?? ??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的詩以律、絕為工,格調高亢,意向簡括,氣骨桀驁;樂府小章尤為著名。他與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稱為“劉柳”與“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清人王夫之稱他為“小詩之圣”。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廣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額珠樓、太白樓等古跡,今已無存。諸勝跡中僅有山南麓之雙塔與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時,南齊詩人謝、唐代詩人李白在此賦詩,此山遂名于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側。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納長江洪水,并于城陵磯注入長江,對長江洪水起著調節(jié)作用。
君山 又稱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峰突起,景色秀麗。唐代詩人張說有《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古詩》教學反思2
《英英學古詩》是“文包詩”課文,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
課文淺顯易懂,學生一讀便會明白其中的意思,只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沒見過這樣的課文形式,沒讀過這樣的文章,所以好多學生把人物說的話都加起來,說是五次對話,學生的回答讓我為之一震,原來孩子們還不懂得什么是人物的對話,他們還找不準有幾次對話,我的備課中真是高估了他們。于是我利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孩子們慢慢找尋人物的對話。經過同位互讀,男女生讀,師生讀,學生基本知道了課文一共有三次人物的對話?吹胶⒆觽冋业酱鸢负蟮拈_心樣子,作為老師的我們能不幸福嗎?
《靜夜思》這首詩對于我們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很熟悉,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已經會背了。而我們的學生,他們所謂的能讀、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落實在背誦詩句的意思上,同時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講解課文時,我并沒有直接按課文的程序來上。而是創(chuàng)設情境,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這大概是什么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節(jié)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xiāng),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么呢?同學們暢所欲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了解李白在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同時也充分迎合了他們富于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詩的意境,再現(xiàn)詩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yōu)閷W生學習的直接對象,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tài)知識轉變?yōu)閷W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tài)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之,針對低年段的學齡特點,在教學中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反思,爭取做一名有責任心的教師,做到“授之以漁”。
《古詩》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激發(fā)學生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中引用詩詞的興趣。
3.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通過三首詩詞的對比學習和拓展,初步了解思鄉(xiāng)詩詞的一般特點。
4.通過對三首古詩詞的學習,體會作者對家鄉(xiāng)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積累并內化詩句,體會作者懷鄉(xiāng)思親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體會三首詩詞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感受思鄉(xiāng)詩詞的一般特點。
學習方法:
借用注釋,查閱資料、工具書,質疑問難,自讀感悟,朗讀涵詠,討論交流,撰寫小論文等。
教學理念:
以文定教、順學而導——根據(jù)古詩詞的體裁和思鄉(xiāng)詩詞的題材特點和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經驗和規(guī)律,確定了以朗讀品味為主的教學方法;依據(jù)單元、課文的編排特點,設計了對比教學的教學思路。
課前預習:
1.針對課文內容有側重地查閱資王安石、張籍兩位詩人的資料,對他們的基本情況、籍貫故鄉(xiāng)、人生履歷有所了解,并做簡要地記錄。
簡要的記錄:
王安石
張籍
納蘭性德
2.借助注釋、工具書、聯(lián)系語境,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詩詞,并嘗試讀懂古詩大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
2.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經過對比學習,體會出兩首詩詞都表達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思鄉(xiāng)的緣由、表達的方式、語言特點是不同的。
課前互動:
播放《思鄉(xiāng)曲》,師生合作背誦思鄉(xiāng)的詩詞。
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師:思鄉(xiāng)是一種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懷,她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中。由古至今,從未間斷。今天我們再來讀三首思鄉(xiāng)的詩詞。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詩。
。ò鍟n題“古詩詞三首”,詩詞題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檢查朗讀,讀通古詩。
(重點強調“間”“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滲透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確定多音字讀音的學習方法。)
三、借助注釋和課外搜集的資料自讀疏通詩歌大意。
1.學生運用積累的學習方法,自讀古詩。畫出不懂的問題。
2.同學交流,解決不懂的字詞。
3.老師質疑檢測:“你從詩句中讀懂了作者身在何處呢?”引出兩首詩的寫作背景,感知古詩大意。
四、朗讀品味兩首詩,體會詩情,感悟詩境。對比兩首詩的異同。
1.小結過渡。
2.引導品讀《泊船瓜洲》。
。1)自讀批注,讀解語境。
透過詩中哪些詞語,你能體會到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梢栽跁先σ蝗、畫一畫,還可以寫寫簡單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機指導朗讀。
重點預設“一水間”“只隔”“綠”“又”“何時”“還”。
。3)還原詩境,感情朗讀。
。4)角色替換,自由吟詠。背誦詩文。
3.自讀體會《秋思》。
。1)小結過渡:在奉詔進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風,家鄉(xiāng)的春景勾起了詩人無限的鄉(xiāng)愁,那引發(fā)了客居洛陽的張籍鄉(xiāng)愁的又是什么呢?思鄉(xiāng)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邊,明月下,想著自己的家鄉(xiāng),發(fā)出了感慨:“明月何時照我還!蹦撬监l(xiāng)的張籍又做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自讀詩文,深入體會。
。2)自由朗讀體會。
。3)交流匯報,扣住“見秋風”“意萬重”深化對詩文的感受。相機指導朗讀。
五、對比梳理,整體朗讀。
1.總結:兩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了家鄉(xiāng),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又因為不同的緣由觸動他們共同的情感——這就是思鄉(xiāng)。
2.朗誦兩首詩詞。
營造情境,引讀朗誦,體會情感,表達感情。
作業(yè)設計(課件出示):
1.背誦、默寫兩首思鄉(xiāng)的詩詞。
2.積累摘抄課外的思鄉(xiāng)的詩詞。
板書設計:
古詩詞三首
泊船瓜洲
奉詔進京
春意濃
追問
明月何時還
秋思
客居洛陽
見秋風
寄寫家書
意萬重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默寫兩首古詩。
二、對比學習《長相思》。
三、總結三首詩詞,整理對比學習本課的思鄉(xiāng)詩詞。獨立或合作學習收集到的詩詞,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題目
作者
背景
思鄉(xiāng)緣由
作者表現(xiàn)表達特點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詔入京
春意濃
追問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張籍
客居洛陽
見秋風寄寫家書
敘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長相思
納蘭性德征旅途中
遇風雪輾轉難眠
寫景敘事
傾訴心聲
四、根據(jù)上面的表格,小組合作寫小論文。
提示:
豎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較《×××》和《×××》兩首思鄉(xiāng)詩(詞)的異同”“古代人離開家鄉(xiāng)的原因略談”“觸動古人的思鄉(xiāng)愁緒的意象有哪些”等題目寫小論文。橫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賞析”論文題目。
王謙,男,25歲,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任教于陜西省西北工業(yè)大學附屬小學。陜西省小學語文研究會會員。曾獲“陜西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工作者”“市級教學能手”“市級首屆學科帶頭人”等稱號。三次在省級閱讀教學評優(yōu)活動中獲得一等獎,參與《為遷移而教》等多項省市級教育科研課題,發(fā)表論文多篇,參編《發(fā)展性評價教學用書》《快樂語文——語文閱讀與全能訓練》等教學用書共7冊。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05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六,古詩三首,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詩》教學反思4
古詩詞的教學一直用這樣的模式:誦讀詩歌——理解字詞句的意思——感悟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孩子們的預習也準備得十分充分,課堂交流的時候,也很熱烈,詩歌的節(jié)奏,詩歌中字詞的意思,對詩句的理解,同學們都是通過自主學習或課堂討論習得的,課堂上我只點撥了幾處難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鏡未磨”、“白銀盤”、“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輪秋”、“流”、“君”、“下”。從課堂效果看學生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習題的時候孩子們有些一知半解,特別是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出現(xiàn)了兩種情況:一是自己不能組織連貫通順的語言說清詩句的意思。
二是題目的形式一變,就無從下筆。如《補充習題》上有一道題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焙髥枺鹤x著這個詩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學生就不懂得變通,很僵硬地把詩句的意思寫了上去,F(xiàn)在細細想來,課堂上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得益于他們購買的參考書籍,而并沒有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是在以后的課堂上要特別關注的一點。
《古詩》教學反思5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利用課間出示四幅精美的畫面配以詩一般的語言讓學生回憶背誦有關四季的古詩,這幾首詩分別描繪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繼而自然引出課題——《江雪》,這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江雪》,并懂得了詩中有畫,為讀古詩想畫面做鋪墊,也告訴學生邊讀古詩邊想畫面從而理解古詩的方法,讓學生更樂于去感受這首五言絕句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扶放結合。簡單的生字學生自學就能夠掌握,而像“蓑笠”這樣的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遠的內容則用圖片與講解結合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有助于學生記憶這兩個字的字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實際效果也比較好。在認識生字詞后再讀古詩,很快便將古詩讀通讀順讀出節(jié)奏,很好地完成了初讀古詩的教學任務。
三、理解詩意時,我變枯燥無味的解釋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畫圖理解。學生根據(jù)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再把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其實就是在解釋詩句,但是對學生來說,比單單解釋詩句要容易得多。而且還能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同時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欣賞詩的'優(yōu)美意境,為進一步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這樣就引導走進古詩,然后通過師生合作完成畫面,完成畫面的過程也就是對這首詩理解的過程。通過畫圖,學生不知不覺中理解了“千山、萬徑、絕、滅、孤舟、獨釣、蓑笠翁”,這首詩的關鍵詞理解了,接下來對整首詩意思的理解更是水到渠成,不費一點力氣,學生理解得非常到位。學生學得輕輕松松,興趣盎然。而且通過這種方法的指導,學生再學“詩中有畫”這一類型的詩時,就會潛移默化地遷移運用,從而能夠自己讀懂這一類型的古詩,體現(xiàn)了“以學定教”這一教學理念。
四、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讀出情感,使?jié)O翁孤舟獨釣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中。在指導感情朗讀時巧妙地運用范讀錄音感受詩人的孤獨與寂寞。再次回到課文體會詩中的“絕、滅、孤舟、獨釣”,感悟詩人孤獨的心境,并通過音樂的渲染指導學生把這份孤獨讀出來,學生讀得很投入,一遍比一遍讀得有感情,充分表現(xiàn)出詩句的意境。
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我又介紹了詩人的生活經歷,引導學生感悟文字背后的內涵,感受詩人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堅強毅力。并通過詩人的話:“雖萬授擯棄,不更乎其內!边M一步感受詩人堅毅的性格特點。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和對文字從表面到背后深入的理解,已經能夠熟讀成誦,后面讓學生背誦古詩可謂是水到渠成。
五、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我補充了清朝王士禎的詩,為了讓個學生體會同樣是“獨釣”,因時間不同,環(huán)境不同,所表現(xiàn)的人物的心境不同也不盡相同:一個是借釣魚表現(xiàn)高傲的骨氣;一個是借釣魚欣賞優(yōu)美的秋景,這真是各有所得。學生通過賞析比較,能進一步抓住關鍵詞想像畫面,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課后我布置同學們搜集柳宗元的其他詩詞,讀一讀,既讓學生積累大量的詩詞,更深入地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遠大的抱負。)
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要引導學生把課本讀厚,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因此我在課堂上力爭體現(xiàn)這一教學理念。課前預習時,就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柳宗元的資料,為學生學習古詩做好鋪墊。一節(jié)課至始至終,學生一直處于積極主動地學習狀態(tài),學習熱情高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課堂參與面很廣,并能自主發(fā)表見解,提出疑問。這節(jié)課,學生會讀會背這首詩,并理解了詩意,領悟了詩歌背后的內涵,還學到了通過讀讀詩,想畫面的方法理解古詩的方法,滲透了學法的指導,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話不假,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1、課堂上有時過于關注已設計的教案,而對課堂學生發(fā)言中生成的內容關注不多,實時運用不夠;
2、對古詩的教學,感覺也許挖掘的太深。由釣魚引申到詩人孤獨的心境,進而深入到詩人堅毅的性格特點。這是否是太深了呢?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古詩》教學反思6
1、本周進行了第二單元描寫童年的兒童詩的語文教學,第一課便是《古詩三首》的教學。進入了五年級,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已經不再感到陌生,對于古詩的學習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澀,于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采取了,以復習古詩的學習方法,從而引導學生自學、匯報的方式進行學習。
課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體會自己童年時光的幸福和美好,激發(fā)學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兒童是怎樣度過自己童年的興趣。進而引入本課的教學。在學生初讀古詩,互讀古詩,提示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字的讀音,并且落實重點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導學生復習古詩一般的學習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滲透古詩的學習方法,所以學生很自然就回憶起了: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這幾個學習古詩的一般過程。于是我放手讓學生按照方法進行自學。學生很快就兒童詩兩首教學后記進入了學習的狀態(tài),由讀到悟,在整個的自學過程中,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有的同學從"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關聯(lián)感悟到了,古詩的對仗關系。有的從"臥"字中體會了那種隨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體會到了古時候生活的靜謐,兒童與自然的親近。還有的,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他們的小腦瓜里就涌現(xiàn)出了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在匯報的過程中,更是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個性化閱讀背后的.個性化理解。他們往往從古詩的一個字入手就能體會到其中深蘊的意味,很輕松就將古代兒童那種自由自在的兒童生活體會的淋漓盡致。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對于朗讀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讀得入情入靜。并且在當堂就完成了古詩默寫,教學效果非常好。
在教兒童詩童年學過后,我仔細反思了整個的教學過程,之所以取得了這樣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中成功之處在于,教學的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信任學生,學生也會充分地信任自己,從而產生課堂教學的朵朵美麗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在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教師的主導性在我的課堂似乎反映的不夠。教學目標達成后,教師的深入挖掘仍是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
2、《舟過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寫漁童行舟過江,以傘作帆,張傘使風時天真、活潑的情景。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故事應該是不陌生的。但是,詩中展現(xiàn)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時空的。所以,教學中我利用他們的閱讀期待,調動起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讀在語文課堂中的作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讀,然后讓學兒童詩怎么寫生談談自己在讀中感悟到的,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想象一下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可以適當?shù)募尤胱约旱南胂,把短小的詩文變成一個優(yōu)美的小短文,這是我課前的設計,可是真正實施到課堂中,卻不盡人意。
課下我在反思自己,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實施的時候卻有很多不足呢也許在一些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轉變,可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沒能真正的邁出那一步,作為一名教師,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就要勇敢的嘗試,邁開自己的步子,新課程不能只是想在腦子里、記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課堂中
3、本次的三首古詩詞都是寫兒童的,富有兒童的情趣。而且詩句都淺白如畫,都展示了兒童無憂無慮。教學我想兒童詩仿寫的時候,由于詩歌比較簡單,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對于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得也比較到位。
《古詩》教學反思7
教學前,覺得兩首古詩沒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課時教完。等到走進課堂,才發(fā)現(xiàn)一首詩可以教的內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課時教《尋隱者不遇》。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課前,我布置預習作業(yè):理解詩句的意思。課上一檢測,學生十分準確地說出了“言”“深”“不知處”等詞的意思,每句詩的意思也說得很清楚。
在此基礎上,我重點站在“鑒賞”的角度,引領學生深入學習:
1.通過了解賈島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課上,讓學生講講詩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內容(完成補充習題三),從而明確“一問一答,藏問于答”的獨特形式。
2.引導學生思考,詩人主要寫誰?通過比較“詩人、童子、隱者”,學生明確了歌詠的對象是隱者。原來書寫的對象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體現(xiàn)出構思的'精妙。
3.進一步思考:隱者有什么特點?從字里行間推敲推敲。學生抓住“云深不知處”“言師采藥去”概括出“學問高深、神秘莫測、飄忽不定”的特點。教師接著從“隱者”這個社會現(xiàn)象談起(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陶淵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隱者的性格特征。
4.從課題入手,思考:詩人為什么要“尋隱者”?從而領悟詩人對隱者的崇敬、仰慕之情!皩る[者不遇”有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隱者的贊譽,通過“不遇”之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練習朗讀、背誦。
5.拓展閱讀《補充習題》四中宋朝詩人魏野的《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與書上的詩互為補充,可以幫助學生想象賈島一路上的所見,為課后編寫這個故事服務。
總結這堂課的經驗教訓: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拓展同類同題詩歌,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古詩》教學反思8
《古詩兩首》是一篇選自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于使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因兩首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整合的理念,讓學生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理解提升。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反復誦讀,使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直入課題,通過兩首詩題的對比,找出共同點,初步了解詩的要點,把握詩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別詩題目的共同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即初讀讀正確,再讀讀出節(jié)奏,三讀想象畫面,四讀在對比中體會詩情。
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在我看來,詩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借助古詩來想象畫面,將無聲的文字想象成有聲的.畫面。因此,我創(chuàng)設了各種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畫面,這樣即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為對比升華,即在對比品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這一環(huán)節(ji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同中求異,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寫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蘊含其中。
整節(jié)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為本,重視孩子的想象、誦讀和感悟,將古詩教學以一種更為簡易的學習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但整堂課和學校倡導的對話課堂理念還相距甚遠。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十分明顯?梢愿杏X的到,在課堂上,始終還是我在主導課堂。無論從提問還是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牽著學生走。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孩子們沒有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和機會,很多孩子的主動性沒有發(fā)揮出來。其次,我的基本功還不扎實。真正上好一堂課真的要從備好一堂課開始,好課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來的,應該樹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厭倦”的治學態(tài)度!這節(jié)課更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師要教什么。也許這樣的教學才是更具實效的。
《古詩》教學反思9
《古詩詞三首》A、B案
學習目標
①學會詩詞中出現(xiàn)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②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郾痴b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苷b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A案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激趣導入
①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ǜ鶕(jù)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诮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ㄉ诳赡軙骋獙W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釋題,簡介背景
①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谝Z:“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僖髮W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jù)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谥该卮,評議交流。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僮杂梢髯x。
、谟懻摚涸娋浔砻髁嗽娙嗽鯓拥男木?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板書詩題)
●自由吟讀
、賹W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fā)問。
、诮處煾鶕(jù)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冱c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谠诮涣黧w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xiàn)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ň绞且倭⒃诙赐ズ凶钣忻囊蛔剑绱藟验煹纳剿,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課外積累
、僬f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诓贾谜n外作業(yè),繼續(xù)去搜集。
、巯鹿(jié)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稇浗稀肥且皇自~,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讀課文,理解內容
、賻е厦娴膯栴}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谥该x,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壑该磮D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芨鶕(jù)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河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詩》教學反思10
這兩天上了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和《所見》。我發(fā)現(xiàn)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正確地朗讀古詩都沒有多大的問題。但在想象古詩的意境的時候,學生就不太流暢了。我讓學生在理解了古詩的意思后,讓學生閉眼伴著老師的范讀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然后讓學生來述說自己腦海中呈現(xiàn)的畫面?墒前l(fā)言的學生們寥寥無幾,即使發(fā)言了也是語言平淡,沒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詩意重復一遍。我很茫然,為什么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如此貧乏,語言的表達是這樣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課堂設計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我把一首古詩全扔給學生,然后讓學生來描述。對學生來說,難度可能是較大的。因為一方面學生來還沒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學生眼睛是閉上了,但是腦中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來表達;谶@樣的原因,我想這樣調整也許會好些:首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牧童騎黃牛。然后引導:在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個牧童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充分交流,并在頭腦中形成豐富多樣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導:他騎在黃牛身上會是有怎樣的神情?會有什么樣的動作?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設問引導,我想學生的'想象空間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縮小了表達的視點,循序漸進,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同時,無形中又教給了學生想象和表達的方法。然后再進行第二句的想象和表達的訓練。當學生鞏固了以后,第三和四句的訓練可適當放手,讓學生在學過的方法的引導下,自主地進行練習和交流。
《古詩》教學反思11
一、允許“模糊解讀”
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yǎng),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領會。只要學生翻譯的文章不扭曲作者當時的愿意,只要把大體意思說明就可以,并沒有在文字、字數(shù)、通順及表達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過嚴。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而逐步領會。
二、反復吟誦
古詩詞特有的音韻之美,決定了古詩詞特別適合誦讀的特點,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正說明了吟誦的功效。吟誦可以使鑒賞者感知詩詞的音調美和詩詞中特定的意境,吟誦得多了,還可能引發(fā)鑒賞者的.想像、聯(lián)想、體驗和感受,自有無窮樂趣。對于初學者,這是最有效的審美手段。給學生設計安排一些新奇點,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
三、有分寸地把握詩詞背景介紹
學詩詞僅靠朗讀是不夠的,還要注意結合詩詞的時代背景或作者的經歷遭遇。詩是詩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詩人的思想感情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遭遇關系密切,可以說,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經歷遭遇決定了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對古詩詞的理解都會有幫助。我在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常把它放在課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上,這樣,在前邊充分了解詞意、感受詞的韻味之后,一個小小的、簡單的介紹反而引發(fā)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
四、啟發(fā)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詩詞的靈魂,鑒賞詩詞的過程就是品味詩詞意境的過程,所以引導學生品味意境是鑒賞詩詞的關鍵。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調動想像和聯(lián)想,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現(xiàn)于腦海中,再現(xiàn)逼真的情景。
五、比較閱讀,激活思維
“有比較才有鑒別”,利用比較閱讀法設計古詩詞課堂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易于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可將學過的詩詞與課內所學詩詞作比較,也可將課內學習和課外自由閱讀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嘗試用課內學到的審美方法去鑒賞新的作品。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學詩詞的興趣,就定會將詩詞課上得興趣盎然、有滋有味、搖曳多姿。讓古詩詞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展現(xiàn)古詩詞教學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思考,呼喚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創(chuàng)新!
《古詩》教學反思12
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是最貼近自己的,本冊的《古詩詞三首》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兒童生活,雖然年代久遠,但童真童趣依然,極易引起孩子興趣,產生共鳴。
詩詞的意境大多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于是在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用了直觀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農家小院圖,學生感受到一種平凡、美好,從詞中讀出“村居”的美好畫面進行描述,進入詞中要表達的意境;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出示一個天真孩童臥在溪邊剝蓮蓬圖畫,看圖描敘小兒“臥剝蓮蓬”的動作、神態(tài),品味“無賴”,體會孩童的天真可愛。聯(lián)系生活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理解到這是一種喜愛。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我給孩子出示了一對白發(fā)夫婦面帶醉意的.畫面,讓學生說他們會用鄉(xiāng)音親熱的說些什么呢?孩子們有猜測是談論豐收的、談論他們可愛的小兒子的、談論大兒子能干、談論二兒子懂事…。
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難道僅僅是因為酒而醉嗎?我讓學生看著畫面去體會,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他們看著三個兒子都那么可愛,生活那么平靜,是為這種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鄉(xiāng)村生活雖簡樸但卻不失優(yōu)美,夫妻恩愛,孩子勤勞可愛,溫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后我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有感情的朗讀。
用畫意解詩情,以更直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人精心營造的意境,體會字里行間傳達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詩詞。
《古詩》教學反思13
當完成教學寫這篇教學反思的時候,我心中涌動的是濃濃的感謝和感動,低年級的古詩教學很難定位,僅僅將古詩作為識字的載體,教學時滿足于一遍一遍地讀,缺失了發(fā)展學生思維、語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形同囫圇吞棗,讓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討,對于學生來講,又是強人所難,會令他們喪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級古詩教學中,從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學生年齡與認知特點,古詩重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解讀古詩時,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古詩教學情趣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作品描繪的場景、畫面,豐富作品中的形象,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融情于境,入境悟情!痹诮裉斓慕虒W中我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1.結合關鍵詞深入理解古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筆下的柳樹的樣子——高,綠,柔軟,茂密,美麗等,從而引出“高”“綠絲絳”“妝”“萬條”“垂”等關鍵詞。
2.淡化詩意,寓詩意教學于無形:如設計賀知章和老船夫的對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的`意思。
3.激發(fā)學生想象,發(fā)展學生思維。
4.結合圖片,激發(fā)向往:在這節(jié)課上,我多次通過圖片,讓學生欣賞春天,并力爭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使學生產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嘆,從而與作者賀知章產生共鳴——表面是贊美柳樹,實際上是在贊美這催生萬物復蘇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導積累:讓學生匯報所知道的關于春天的古詩。
不足之處:
1.在語文課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東西太多,導致主題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師本人,表現(xiàn)過于緊張,缺乏從容,導致課堂死板。
3.在備課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學生,同樣一節(jié)課,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孩子。
《古詩》教學反思14
一、誦讀,要讀出語感。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現(xiàn)代的人有隔膜。在閱讀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難度,“誦讀”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誦,一定能誦出它的韻味。因為古詩文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要誦出語感,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大致的文義;其次,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感情。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聽錄音跟讀、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小組合讀、個人朗讀、分角色表演或比賽朗讀。讓一些讀得好的同學表演讀,然后大家反復練習是激發(fā)興趣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如上《過故人莊》、《次北固山下》時,先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jié)奏,然后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變化的語氣。再請優(yōu)秀的學生起來嘗試,然后帶動下面的學生,這樣就能為更高層次的誦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誦讀,要讀出情感。
情是古詩詞的靈魂,它滲透在字里行間,與事物、情景交融,諸如思鄉(xiāng)情、山水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師只有帶領學生盡情誦讀,引導學生認真體味辨別,學生才會體會出作者的情,并產生共鳴,展開一定的聯(lián)想和想象。比如《《過故人莊》的朋友情、《天凈沙.秋思》的思鄉(xiāng)情。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著力引導學生結合詩文中描述的畫面,深刻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反復誦讀,讀出情感。這個品讀欣賞的過程,正是從形象入手,抓住語言進行鑒賞從而獲得自己朗讀的情感體驗的最直觀體現(xiàn)。
三、誦讀,要讀出美感。
古詩詞可以說是一種精練的綜合的文學藝術,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統(tǒng)“文章不是無情物”。在誦讀文章時,教師若能充分利用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發(fā)揮學生的審美主體,開啟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地反復誦讀,在優(yōu)美的詩句中,把握詩人思想的脈搏,就能消除與古人的.距離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誦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載體,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源泉。在教學中,通過多層次地反復誦讀,加強誦讀指導和訓練,不但極大地激發(fā)了初中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而且背誦、理解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那聲情并茂的誦讀,更可以直接把學生帶入詩中的意境,產生生動的聯(lián)想和情感的共鳴,達到提高中學生欣賞古詩詞水平的目的。
《古詩》教學反思15
學習吟誦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即使不能說是錯誤的,也是偏離的。今天教《古詩詞三首》,我按照我學習后的正確方法來教的。
第九冊《古詩詞三首》包括了兩首詩一首詞,分別是《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肚锼肌飞蠈W期我們吟誦背過,不在課堂上講,特別要強調的是“思”讀第四聲,因為古詩中,名詞的“思”是念去聲的!熬┛诠现抟凰g”的“間”念第一聲,這個字是押韻的,押鄰韻。如果不押韻,詩意就斷了。(晉如老師的話)
這一課,先講詞。因為詞的知識,學生以前是不懂的,因為以前的我也不懂。我首先讓學生對“詩詞曲”有個明確的認識:唐詩、宋詞、元曲,這是根據(jù)朝代來區(qū)別的;寫詩、填詞、制曲,這是根據(jù)寫作方式來分的`。為什么是填詞?因為每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有嚴格的要求,不是亂寫的,是“填”進去的,就像填空題一樣,所以叫“填詞”。
那么,“長相思”是怎么樣一個詞牌?是雙調(有上下片),8句,36字。各三平韻1疊韻。跟上學期學的“憶江南”詞牌是不同的,“憶江南”是單調,5句,27字,3平韻1疊韻。這個非常好理解,所謂雙調,就是有兩個段落,名為“片”。課本的標調是依據(jù)字面意思的,體現(xiàn)不出詞的押韻,其實在詞里,標點的更大作用是標示韻腳。所以我教學生全部改正過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在詞里,標點符號體現(xiàn)是韻腳標示。凡是押韻處標“!碧枺谎喉嵦帢恕,”號,逗處標“、”號,除此外沒有其他的標點符號。所以懂詞的人,一看這個標點就明白了。
“程、行、燈、更、成、聲”是韻字,屬于《詞林正韻》(《詞韻簡編》)里的“十一部”!对~林正韻》(《詞韻簡編》)是所有填詞的人填詞所依據(jù)的韻書。
了解了這首詞牌的特點之后,我們就開始吟誦這首《長相思》,是徐建順老師的調子。在吟誦的過程中體會情感,幾遍之后,大部分孩子都會吟了,會背誦的孩子也有不少了。
學完詞之后,再學詩。拿到一首詩怎么去讀?首先要分析詩體!恫创现蕖肥且皇灼呓^,也就是近體詩。近體詩必須是嚴格按照平仄和押韻要求的。
【《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古詩》的教學反思03-12
古詩教學反思04-05
古詩教學反思01-08
古詩教學教學反思04-01
小學古詩教學反思04-09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
古詩教學反思范文02-04
古詩蜂教學反思01-28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