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長方體和正方體》課后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課后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方體和正方體》課后的教學反思1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容積和容積單位。
這些知識的教學基礎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面積計算,計量長度、面積的單位,并且對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有了整體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開始,是比較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端,這是最簡單的立體幾何,卻是學生發(fā)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就是這看似簡單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對五年級學生來說卻是很難的。正因為對本單元教學難度的認識,我精心備好每一節(jié)課,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長方體、正文體紙盒。去實驗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經過兩個星期的忙碌,本單元的教學結束了,完成了預設的教學內容,達到了教學的基本目標,回顧本單元的教學歷程,覺得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形體特征的認識要遵循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征,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來歸納出特征,可以從現(xiàn)實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形狀觀察,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形,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但是,我覺得這樣做對面、棱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對“長方體是由六個面圍成的立體圖形”更是難以理解。為此,我設計了用菜刀切蘿卜幫助學生逐步認識面、棱的。我先在蘿卜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近似長方形)讓學生摸一摸,說說感覺,并且及時地把這個面抽象出來畫到黑板上,指出這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接著相交于剛才切成的面再切一刀,兩面相交處又讓學生摸一摸、說一說,指出這叫棱,棱在兩面相交處。然后提出,要切成一個長方體該怎樣切?這個問題一拋出,教室里可熱鬧了,人人都想當我的老師。我索性讓他們相互先說個夠,然后指名學生教我切,邊切邊問,切完了讓學生說說切成的長方體與你手中的長方體有沒有相同的地方?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讓學生歸納出特征。
當學生已經從實物中找出長方體的特征后,必須及時把實物長方體抽象出來,再從圖形中找出特征。我讓學生回憶,在學習觀察物體時,我們知道最多能看到長方體幾個面,把剛才切的長方體的三個面畫出來就是這樣,
還有三個面看不見可以用虛線勾勒出來。最后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長方體和長方形,感知平面與立體的不同,也很好地理解了長方體是由六個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這個認識特征的過程中,如果只有直觀,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于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的.。我認為這樣做是比較成功的。
二、表面積的計算要多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本單元有很多需要借助生活經驗來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很好地體現(xiàn)數(shù)學知識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將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lián)系了起來。例如,要計算游泳池貼瓷磚或抹水泥面積、教室的粉刷面積、抽屜木版面積;計算落水管、煙囪以及大廳里柱子的油漆面積等,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先要從這些物體的應用了解其特征,再根據特征計算出面積。如果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頭腦里就沒有這個表象,就不能準確解決這些問題。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尤其是現(xiàn)在的學生,大都過著筷來伸手飯來開口的生活,對周圍的事和物很少關注,即使關注了也缺乏親身體驗。
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把實際生活中的情形做成一個模型。其實,火柴盒是一個很好的模型,整個火柴盒是一個完整的長方體,內盒可以看作一個游泳池、金魚缸、抽屜等沒有蓋的五個面的長方體,倒過來可以看作粉刷教室的五個面;外殼可以看作煙囪、落水管、大廳里的長方體柱子等四個面的長方體。每位學生準備一個火柴盒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根據需要隨時可以拿出來看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空間觀念會慢慢建立起來。
三、體積和容積大小的建立要有一個參照物
在學習體積單位前,我就布置學生做棱長是一厘米和棱長是一分米的正方體各一個,在課堂中學習了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概念后,要學生閉起眼睛把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裝進腦子里,直到閉著眼睛能用口講述用手比劃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大小為止,等學生初步建立起這兩個單位的大小后,再學習一立方米,揭示一立方米的大小后,在墻角我用米尺搭起了一立方米,并且讓學生進去站站,數(shù)一數(shù)能站幾位同學,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到一立方米是蠻大的,接著我又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模型,將三個單位進行比較,再一次感知三個單位大小的懸殊,腦子里有了這三個單位的模型,在判斷物體大小時,學生就會用它們作為參照物,估計出物體的體積大約有多大,也為學習體積單位的進率做好伏筆。
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的建立比體積單位還要難,我自己就有這種感覺,這可能升和毫升常用于液體的緣故吧,液體是流動的,不象固體那樣不變形,也就很難找到一個模型來作為參照物。出于這樣的思考,我在教學升和毫升時,仍然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作為模型。當揭示升和毫升后,讓學生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兩個模型,假如我們做的一立方厘米的盒子不漏水,裝滿水就是一毫升,一立方分米裝滿水就是一升。接著讓學生用這兩個單位作為參照物猜一猜,并且把猜的數(shù)據寫下來,便于比較,我用量筒驗證,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學生提供各種容器,一開始學生猜的正確率較低,幾次后正確率明顯提高。每次猜后,我都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水去比一比。培養(yǎng)學生用參照物判斷物體體積或容積的大小的思維方式。
總之,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教起來并不困難,但是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來看效果并不理想。比如: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總是容易搞錯。因此,本單元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好好研究,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研究,以達以滿意的效果。
《長方體和正方體》課后的教學反思2
一、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計算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必須具有較強的空間觀念,這是教學的難點。為此,本節(jié)課我借助于模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觸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養(yǎng)空間觀念,尋找知識的結合點,讓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上發(fā)揮更好的媒介作用,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教學的整合。
二、加強動手操作,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數(shù)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yǎng)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fā)展。課中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出6個面。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各個面積之和就是這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系,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于學生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回想整節(jié)課,每一個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動性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從問題的提出到交流,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孩子們都在主動熱烈的參與。新課開始面對課題教師提出:“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被調動起來, “我想到了前面剛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我想到了以前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我想知道表面積和面積這兩個概念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如何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面對同學們充滿激情的提問,我以掌聲給予了贊揚,良好的氛圍讓本節(jié)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在探求長方體表面積不同的求法時,孩子們智慧的火花不時的在課堂上迸發(fā),有的從長方體兩個相對的面為一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為一組去求;還有的孩子從長方體展開的平面圖去求,對問題的思考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獨特性,思維的深度得以發(fā)展?傊畯倪@節(jié)課上,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數(shù)學的情感是積極的,參與是主動的,多數(shù)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和學習情感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獲得了有效學習。
但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部分學生動手能力較差,操作中花費大量的時間,操作與思維接不上。
第二、操作時耗時太長,以至于最后的幾道提升練習來不及在課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沒有展現(xiàn)出來,留下了較大的遺憾。
【《長方體和正方體》課后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反思03-2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06-2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反思01-06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反思03-21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01-13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教學反思02-07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7-0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6-2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3-2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