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精神明亮》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精神明亮》讀后感1
第一次讀王開嶺的書,源于書名《精神明亮的人》,說實話,忙碌的日子之余,需要打理一下自己的精神,只要心里敞亮,什么都會迎刃而解,其實我們活在自己的精神王國。
剛開始的幾章吸引人,特別是描寫日出時,感慨作者的筆觸高超,寫入我們的心里。
陪伴你的,有剛蘇醒的樹木,略含咸味的風,玻璃般的草葉,潮濕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充滿果汁的空氣,仍在饒舌的蟋蟀……還有遠處閃光的河帶,岸邊的薄霧,紅或藍的牽;ǎ[隱顫栗的棘條,一兩滴被蛐聲驚落的露珠,月掛樹梢的氤氳,那蛋殼般薄薄的靜……
從詞的意義上說,黑夜意味著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則象征著一種誕生,一種升躍和伊始,乃富有動感、飽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個詞。它意味著你的生命畫冊又添置了新的頁碼,你的體能電池又注入了新的'熱力。r
正像分娩決不重復,“日出”也從不重復。它拒絕抄襲和雷同,因為它是藝術,是大自然的最寵愛的一幅杰作。r
黎明,擁有一天中最純澈、最鮮澤、最讓人激動的光線,那是靈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時刻,也是最讓青春蕩漾、幻念勃發(fā)的時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喚醒了我們對生命的原初印象,喚醒了體內沉睡的某群細胞,使我們看清了遠方的事物,看清了險些忘卻的東西,看清了夢想、光陰、生機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僅是感官愉悅,更是精神體驗;不僅是人對自然的閱讀,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輪撞擊。它意味著一場相遇,讓我們有機會和生命完成一次對視,有機會深情地打量自己,獲得對個體更細膩、清新的感受。它意味著一次洗禮,一記被照耀和沐浴的儀式,賦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覺,新的閃念、啟示與發(fā)現(xiàn)……
“按時看日出”,乃生命健康與積極性情的一個標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標志。它不僅代表了一記生存姿態(tài),更昭示著一種熱愛生活的理念,一種生命哲學和精神美學。
透過那橘色晨曦,我觸摸到了一幅優(yōu)美剪影:一個人在給自己的生命舉行升旗!
太陽只會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卻會通過眼睛照進孩子的心靈。一個真正熱愛自然的人,是那種內外感覺都協(xié)調一致的人,是那種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只有恢復孩子般的好奇與純真,只有像兒童一樣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對這世界有所發(fā)現(xiàn),才能比平日里看到更多,才能從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視到神奇與美麗……
在成人世界里,幾乎已沒有真正生動的自然,只剩下了桌子和墻壁,只剩下了人的游戲規(guī)則,只剩下了同人打交道的經驗和邏輯…
所有活著的人,都只剩下一個身份:幸存者。生死存亡,簡單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僅僅因為距離,因為你腳踩的位置,因為你恰好走到了某處。r
還有對汶川地震的描寫,再次擊中我的淚點,讓我們再次體味作為普通的人,我們也可以登上精神的至高點,活的純粹,知足就好。
我突然看清了一個事實:人生,很大程度上不過是“余生”。
這是它扔下的第一個夜晚。守著電視呆到天亮,我覺得入睡是可恥的。我知道,這個大雨滂沱的夜里,很多人會死去,很多靈魂會孤獨遠行……這樣的夜,和一億年前的夜沒區(qū)別,冰冷無聲,沒有光亮,沒有站著的東西……這樣的夜,他們應有人陪。
13日下午,給已飛赴災區(qū)的同事發(fā)了條短信:人最容易夜里死去,給廢墟一點聲音,一點光,哪怕用手機,讓生命挺到天亮……
遺憾的是后邊幾章并沒有什么收獲,不過可以感受到作者文筆犀利,敢于針砭時弊,現(xiàn)在這樣的筆者不多了。
吸其精華,讀后的確深感精神敞亮不少!
《精神明亮》讀后感2
我一直以為,這個世界的共同信仰,就是利益。為了利益,不惜爭得頭破血流,兩敗俱傷;我一直以為,孩童們的共同愿望,就是長大,為了長大,不惜隱藏自己的天真爛漫,不諳世事。
直到我遇到了他,遇見了他的書——王開嶺《精神明亮的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思悟性作家——下筆范圍之廣,從古到今;文筆優(yōu)美精確,紋理細密;精神發(fā)現(xiàn)獨特,言辭犀利。更重要的,是他美如溫玉一樣的思想。
他說:“讓靈魂從嬰兒做起,像童年那樣,對世界報以純真、好奇和洶涌的愛意……”
他說:“冷漠、猜忌、等級、敵意,取代了愛,信任,平等和友誼,溫柔變成了粗野,輕盈變成了濁重,慷慨變成了吝嗇……生命變成了罐頭!
好一個生命變成了罐頭!長大,就是一個變成罐頭的過程?當少年開始模仿成年人的世界,當他為自己曾經的“幼稚”而鬼鬼祟祟的臉紅,當他開始學著嘲笑自己的`天真的時候,罐頭就開始制造了。他滾入世俗的洪流之中,為了保全自己,變得“老道”起來——其實也可以稱為“圓滑”“見風使舵”。他被迫向“復雜”妥協(xié),對“臃腫”微笑。向“齷蹉”獻媚,對“潛規(guī)則”哈腰……直到習慣性以為這是理所當然。
生命失去了天真,失去了靈動,生命變成了真正的成品罐頭,臃腫不堪的結束了一生。人為何要充滿詩意的來,臃腫齷蹉的去呢?天真去哪兒了?
不知道老師們對著一群不諳世事的學生們講“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钡臅r候做何感想?是否有那么一絲絲的痛惜?一邊是美麗的自然,奔涌的江河,一邊又是惡臭粘滯的水,遮天蔽日的霾,這樣下去,孩子們除了懷疑古人矯揉造作還能想什么?
老師們也許還可以憑借兒時朦朧的記憶幻想那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也得使出吃奶的勁兒?珊⒆觽兡?他們到哪里去想象?哪里還有那詩中的景象?恐怕早就在時代的進步與變更中湮滅了吧?這個時代,是屬于我們的最幸運的時代,也是屬于我們的最不幸的時代。上一代沒有留下美好的自然給我們,那要讓我們拿什么留給我們的下一代呢?
他說:“好東西都是原配的,好東西都是免費的!
從現(xiàn)在開始,留下一些更美好的在世上吧?
靜下來想一想,我們的耳朵,何時清凈過?眼睛可以不看,鼻子可以不聞,嘴巴可以不嘗,唯獨耳朵——不得不聽,不論是什么聲音,不管是機器,拆遷,裝修,喇叭,汽車——都是喧囂。城市人的耳朵在受虐——或者說是被迫受虐,若某人居深山輾轉難眠,那便是他受慣了虐待的耳朵不習慣這樣的寂靜,跟極度饑餓的人猛食肉類會腹瀉是一個道理。
記得曾看過一文章,還做過這篇文章的閱讀題,文中的作者聽見了曇花和茶花開放的聲音,他真幸運,幸運到了極點,在“寂靜”的夜聆聽花開,在現(xiàn)在的陽臺上,是否已經“難于上青天”?
他說:“我聽不見花開,但我聽見了耳朵的慘叫!
《說云》曰:橋,水梁也。
說來也是,古時哪座石橋不架于水上,渡車水馬龍來來往往?自以為,水生橋,橋生水,有橋必有水,正如有水必有橋。橋與水,相伴相生,如雙生的姊妹,如白頭的伴侶,水是橋的靈魂,橋是水的寄托,水橋本自一家。赫然發(fā)現(xiàn),橋已由石變成了鋼筋水泥,橋下也由水變成了車水馬龍——在時代的變遷中,即使有少存的石橋,橋下也無水,只有旱地,或者說,是水已枯,流已竭了吧。
他說:“橋是水的魂曲,水是橋的情書!
一點兒不假,沒有水的“旱橋”,其實是不應該稱為“橋”的,叫什么都行,無體溫無靈魂,只是物質的橋,行于其上,不會有半分精神的觸動和靈魂的顫抖,它能給的,只有冰冷的化學物質罷了。
【《精神明亮》讀后感】相關文章: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04-04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04-23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09-20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03-10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7篇04-23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6篇03-02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6篇)03-08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精選6篇)03-08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8篇07-02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精選17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