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網絡時代會計目標下的會計業(yè)務流程重組(二)
論網絡時代會計目標下的會計業(yè)務流程重組(二)
---------------------------------------------------------
作者: 吳旺盛
三、網絡時代會計業(yè)務流程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
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過程,給我們設計重組后的網絡時代新流程提供了思路。早期的計算機使用的是機器語言,不能完成一連串的復雜的工作,效率是極其低下的,同時也使該項技術無法迅速普及與發(fā)展,這個過程相當于復式記賬產生之前的會計階段,會計沒有固定的程序,隨意性很強。在計算機高級語言產生之后,計算機可以按照預先設計好的程序,順序執(zhí)行一條條指令,最后完成一次工作目的。這個過程相當于目前的會計業(yè)務流程,按照“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的順序,完成報告一個會計期間落實經管責任情況的工作任務。而目前的計算機已發(fā)展到面向對象的技術和網絡數據庫技術,計算機可以并行完成一系列任務,網絡時代的會計借鑒計算機,也應可以創(chuàng)造象當今計算機一樣的輝煌。
1、將原始數據適當加工成標準編碼的源數據,實現數據資源共享
在現有的會計業(yè)務流程中,數據被加工成與財務報告項目相一致的綜合性、通用性的主要信息,以滿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要。然而,實際上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信息時有自己的偏好,加總的方法也許并無共識可言(有時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往往是不能劃分的,主次之間可能會相互轉化,特別是決策時可能專用信息比通用信息更重要),而且任何加總一般都會導致信息的丟失。為什么不能將源數據而是將累計后的數據進行呈報?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處理這些數據的比較成本。在目前的手工會計處理(即使使用了電算化會計軟件)的情況下,將源數據進行加工的成本是比較大的。在某種程度上,投資者對數據項目的處理也許還可以采用某種相對統(tǒng)一的方式(如加總),但如果由公司來執(zhí)行這種處理,而不是由分析師或投資者來多次重復這種處理,也許更具有成本效率。然而,當以累計數據呈報時,用戶在試圖找回這些損失信息的過程中也會發(fā)生成本。更進一步講,除成本問題外,由于累計數據的緣故,還可能存在其他的非披露性影響[2]。在網絡環(huán)境中,上述情況將發(fā)生根本性逆轉。因為,隨著計算機的計算速度迅速提高和計算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將源數據進行加總的成本遠遠小于找回由于累計數據而丟失信息的成本。
當然,我們所稱的源數據并不是指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原始數據,而是在原始數據的基礎上,經過了類似于現有會計流程中的統(tǒng)一會計科目的標準編碼等簡單加工。這方面的工作也將成為以后廣大會計人員的主要工作,另外除模型設計、程序設計以外的其他工作將主要由計算機替代人工完成。
經過標準編碼的源數據信息,可以滿足于企業(yè)內部和企業(yè)外部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使用,使數據真正做到同出一源,實現共享。更進一步講,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對信息使用者造成的影響。
2、關于事件驅動(Event Driven)
在重組后的會計業(yè)務流程中,企業(yè)會計部門主要提供經過簡單地加工的、具有標準編碼的源數據信息,這種源數據信息應集中在Internet網上的一個數據庫中,我們稱之為源數據信息庫。如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于1983年開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上市公司會計數據庫,取名為電子數據收集。分布和提取系統(tǒng)(Electronic Data Gathering Analysis and Retrieval,簡稱 EDGAR)。經過9年的試運行,于1992年正式進入運行階段。EDGAR是與Inter-net相連接的一個系統(tǒng),每個能夠進入Internet的人均能收集、分析和提取EDGAR中的信息。在有了全國性的網上會計信息數據庫后,可與之相連設立一個加工模型庫,在模型庫中主要設立重分類匯總模型、財務報告模型、預測模型、決策模型、財務分析模型等,采用事件驅動的原理,將模型庫與源數據信息庫相連接。對于特殊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設計一些模型滿足自身的需要,如在企業(yè)內部設立的成本核算模型(因為成本信息為企業(yè)的商業(yè)秘密)等。
“事件驅動”是一種計算機術語,是指當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碼進入工作時程序指令開始執(zhí)行。也就是說,在平時,對源數據信息不進行進一步的順序性加工處理,當決策者需要某項專用信息時,只要驅動相關專用信息代碼處理,由于計算機的高速度,隨時可以滿足要求。在事件驅動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動機不同劃分為若干種事件,為每一種事件設計相應的“過程程序”模型,當決策者需要某種信息時,根據不同事件驅動相應“過程”處理程序,從而得到相應的信息。
決策驅動原理圖(略,參看《會計研究》2000年第6期第46頁)
3、數據規(guī)模擴大,相關性提高,數據之間存在多重對應關系
在現有會計業(yè)務流程中,一般情況下僅僅以原始成本進行計量,原始成本在可靠性方面確實具有優(yōu)良的品質,然而,其相關性卻削弱了。會計要發(fā)展,提高其相關性是必然途徑,會計只有提高有用性才能帶動加速發(fā)展。公允價值會計可以較好地解決相對性問題,但現有會計業(yè)務流程為什么不用或較少使用公允價值會計(在西方國家已有較少部分使用公允價值會計的情況)呢?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公允價值不容易得到;二是使用多重屬性計量的簿記成本過高。公允價值不容易得到主要是因為市場規(guī)模太小,很多資產、負債沒有市場,或得出公允價值所花費的成本過大等。在網絡時代,這種狀況將被改變。由于國際互聯(lián)網絡的普及應用,網上購物極大地擴大了市場容量,市場將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公允價值所代表的更具相關性的各種計量屬性將較易取得;ヂ(lián)網絡、計算機技術在會計中的廣泛應用,也將極大地降低會計的處理成本。隨著證券市場在網絡環(huán)境中的國際化,上市公司的良莠不齊和大量潛在投資者的存在,也迫切要求會計提供更具相關性的信息。因而,在網絡時代的會計業(yè)務流程中,除將繼續(xù)保留具有很強的可靠性特點的原始成本外,增加公允價值等相關性的信息將勢在必行。
具有多重計量屬性的會計業(yè)務新流程,在提高了相關性后,其數據的規(guī)模將在現有會計業(yè)務流程的基礎上增加若干倍,如此龐大的數據如何將他們相互對應是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其實,無論是在會計上還是在計算機方面,人們一直在尋求解決途徑。在會計上,解決多重對應關系的多式簿記法已見之于有關會計名家的著作中?评眨↘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盤式分析表,馬蒂西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陣會計,井尻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記,以及后來提出的三式簿記等,為多式簿記的最后建立提供了基礎。在計算機方面,數據庫組織結構主要有層次組織結構、網絡組織結構、關系組織結構、實體—
—關系組織結構。其中,網絡組織結構和實體——關系組織結構,為經濟事項多維屬性之間的有序組織和聯(lián)系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4、實時財務報告,提取信息與企業(yè)處理信息同步
建立在網絡時代基礎上的會計業(yè)務流程重組的目的之一,是要改變財務會計目前所面臨信息提供滯后的頹勢。根據鮑爾與布朗的一項著名實證研究表明,85%一90%伴隨著未預期收益的股票價格變化出現在收益公布之前;比弗所作的實證研究表明,僅有2%—5%的非正;貓笥晒嫉臅嬍找鏀邓餥3]。改變這種狀況的措施,主要要借助國際互聯(lián)網絡,建立實時財務報告系統(tǒng)。如在建立類似于上文所提及的美國SEC的EDGAR系數的基礎上,再應用大眾傳播理論,實現會計信息使用者提取信息與企業(yè)處理信息同步。大眾傳播方式下的實時財務報告體系主要具有以下特點:(1)財務報告的呈報方式可以采用“企業(yè)信息披露部門→EDGAR中心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形式,使會計信息真正成為大眾化信息,不僅解決了信息的及時性問題,還可以讓潛在的信息使用者和現有的投資者同等地獲得相關信息;(2)綜合信息與明細信息相結合,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中,有些是已知的共同性的信息,還有一些是使用者個性化的、需要經過特殊加工的信息。對于前者,可以在信息中心提供加工成綜合性信息的軟件;對于后者,由企業(yè)提供明細信息到信息中心,由使用者自己加工成所需要的信息;(3)信息可以多元組合,可以打破財務報告時間和空間上的界限,使用者可以得到一天、一周、一個月、三個月、一年或若干年等任何時點、任何時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業(yè)整體、單個分部或若干個分部的信息等。
結束語
當人們發(fā)現國際互聯(lián)網絡象“多米諾”聯(lián)動效應一樣走進人們的生活之際,作為傳統(tǒng)行業(yè)的會計也不可逆轉地要受到其沖擊。會計界對會計系統(tǒng)進行主動性革命,包括對會計傳統(tǒng)理念的重新認識、對會計信息需求的進一步研究、對會計業(yè)務流程的重組等,將是迎接網絡時代來臨的最好禮物,同時也將會給會計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原載于:《會計研究》2000年第6期
【論網絡時代會計目標下的會計業(yè)務流程重組二】相關文章:
論網絡時代會計目標下的會計業(yè)務流程重組(一)08-07
論網絡時代會計目標下的會計業(yè)務流程重組 208-07
網絡時代的會計發(fā)展08-17
業(yè)務流程重組(BPR)與企業(yè)現代化管理08-05
網絡時代,會計的時空觀08-08
企業(yè)會計準則——債務重組08-07
論會計政策08-07
論會計的精神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