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混合生源班級基礎護理技術教學策略分析
高職混合生源班級基礎護理技術教學策略分析
凌莉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理系,湖北黃岡438002)
摘要:針對高職混合生源班學生的特點,結合高職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從生源特點、課前學習任務、課堂教學、課后鞏固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探析,期望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提高混合生源班的基礎護理技術學習效果,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xiàn)專業(yè)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基礎護理;混合生源班;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凌莉,女,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理系。
當前,高職院校生源主要來自兩方面:普通高中畢業(yè)生(普高生)和中職學校畢業(yè)生(三校生)。其中大多數(shù)是前者,大多高職院校對兩種生源都采用混合編班[1]。以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學校護理專業(yè)由于錄取的中職學校畢業(yè)生數(shù)量較少,因此,采取普高生源班、中職和普高混合生源班兩種分班模式;A護理技術(以下簡稱“基護”)是護理專業(yè)核心基礎技能課程,是護理人員從事臨床護理、社區(qū)護理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也是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的必考課程。因混合班中兩種生源學生素質差異較大,增大了教學實施的難度。因此高職院;旌仙窗嗉壍幕o教學便成了護理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問題。
一、生源特點
我院高職護理專業(yè)從2011年始招收中職生源學生,2013年在6個專業(yè)方向招收中職生源學生160名。筆者所任教的護理201314班,共49名學生,是混合生源班。學生來自普高畢業(yè)生14名,來自中職畢業(yè)生35名,其中有14名已獲護士執(zhí)照。筆者發(fā)現(xiàn)此班有如下特點。
1.基礎理論知識薄弱。我院高職護理專業(yè)普高的招生對象是四批二,大多數(shù)升入高職的普高生因高中學習階段偏科和學習興趣等原因,高考總成績較低。中職生源學生無入學門檻,只要有初中學歷基礎,想讀便能入學。因此混合班中兩種生源的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能力均較弱,學習方法、習慣均較差。
2.學習目標模糊;旌习嘀袃煞N生源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依賴心理強,缺乏遠大理想,自控能力較差,學習目標均不夠明確,求知欲望差別較大。部分學生對社會認識不足,對自己沒有正確的估計,盲目自信或自卑。部分中職生源學生認為上高職的目的是獲一張大專文憑以便就業(yè)。部分普高生上高職選擇護理專業(yè),是在家人要求下做出無奈決定,自己并不清楚未來想做什么、要做什么。
3.學習態(tài)度有差異。混合生源班中,絕大部分高中生源學生學習態(tài)度相對較好,上課認真聽講,有一定的學習自主性。而中職生源中大部分學生認為已學過,上高職主要是想獲一張大專文憑好就業(yè),因此學習態(tài)度散漫、自覺性較差,對理論知識學習不感興趣,更愿意動手進行技能操作。少數(shù)同學抱著進一步鞏固提高自己理論、知識、技能的目的,學習態(tài)度較好,上課認真聽講,積極發(fā)言,實訓操作,練習主動。
4.專業(yè)基礎有差異。中職生源學生在中職階段已學過護理學基礎,而中職教材與高職基護教材內(nèi)容上大同小異。因有中職學習基礎,中職生源學生動手能力普遍較強,實踐教學時課堂表現(xiàn)相對普高生源學生活躍。普高生源學生則是首次接觸基護這門課程。因此兩種生源學生從一開始就存在專業(yè)基礎差異。
二、教學策略
1.課程安排側重實踐。我院高職基護課程共134學時,(www.thephantastics.com)理論20學時,理實一體60學時,實踐54學時。大一第二學期完成32學時,大二第三學期完成102學時,選用教材為楊光芹等主編的《基礎護理技術》(教育科學出版社),主要采用講授、示教、多媒體教學、自學、討論、實訓實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2.精心組建學習團隊。我院護理專業(yè)采取的是大班教學。為方便學習,學期開始時將班級學生分組。教師提出要求,采取“組內(nèi)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每小組內(nèi)部由成績好的、動手能力強的、中職生源學生、普高生源學生、成績不那么好的、動手能力相對弱的等不同層次的成員組成,而組與組間成員組成相同。將全班分為12小組,每組4~5人。由學生自行在班級選出兩名有責任心、有組織能力、學習好的同學擔任護理專干,作為12個小組團隊的總帶頭人。然后各小組團隊分別選出護士長1名,要求由責任心、組織能力強的同學擔任。指導員1名,要求由學習成績好、動手能力強的中職生源學生擔任。監(jiān)察員1名,要求為人正直、公正的同學擔任。其余為成員。
3.課前分層學習打基礎。我院高職基護教材選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高職高專規(guī)劃教材,主要供普通高職學生使用。因此,針對混合生源班層次不同的學生布置課前任務是極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教師在上新課前,指導學生在預習教材相關內(nèi)容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輔助學習資料。比如通過網(wǎng)絡平臺(班級QQ群)發(fā)布操作視頻,教師針對學習難點自己錄制的視頻短片輔助學生學習。針對普高生源和中職生源學生不同特點,布置少量練習題作為課前任務,給高中生源學生布置的練習題較簡單,側重基礎知識。給中職生源學生布置有一定難度的練習題,要求學生課前自主完成。針對部分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情況,課前任務完成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師先分別對護理專干、各組護士長、指導員、監(jiān)督員進行課前學習的組織、課前教學、課前學習監(jiān)督工作的培訓。在教師安排下每組指導員負責本組成員課前學習指導,監(jiān)督員負責監(jiān)督小組學生課前任務完成情況及態(tài)度并記錄,護士長負責在下次上課前收集組員完成課前練習交到護理專干處,由護理專干批改,課前任務完成情況由護理專干記入平時成績。
課前學習及完成課前任務過程中是由學生當老師。這不僅可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也增加了中職生源學生的責任感。普高生源學生可根據(jù)自己學習節(jié)奏,在反復觀看教師提供輔助學習視頻資料及中職生源學生同伴的輔導下輕松完成課前任務練習題,并從中體會成就感,讓后續(xù)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4.多種教學形式構建有效課堂。理實一體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結合混合生源班學生特點,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是引導中職生源和普高生源學生進行合作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學習。由護理專干將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記入平時成績。比如在學習靜脈輸液時,在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基礎上,教師給出一個工作任務情景:19歲女大學生小張因進食不潔食物后出現(xiàn)腹痛、腹瀉10余次,伴嘔吐,到醫(yī)院急診,接診醫(yī)生體檢時發(fā)現(xiàn)病人呈脫水征象。經(jīng)過進一步化驗檢查,以急性胃腸炎收治入院后開出醫(yī)囑,責任護士小李為病人進行靜脈輸液。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由1名中職生源學生扮演責任護士,1名高中生源學生扮演病人完成靜脈輸液任務。其余學生分配評委角色。在學生完成靜脈輸液任務后,先請扮演病人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請扮演護士學生做出自我反饋性評價,分析自己操作中的亮點和不足,并就自己操作的體會給下次課就要實訓的同學一點建議,再請評委同學對“護士”的表演進行評價反饋,指出整個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然后由教師進行鼓勵性和反饋性評價。最后教師在結合學生課前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下進行必要的講授和示范。在整個課堂學習中始終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筆者選擇同伴教學法于課堂按小組進行練習。護理專干負責全班實訓練習的組織安排、實訓用物的分配,小組中護士長負責小組實訓練習的組織安排和測試,指導員負責組員的教學,監(jiān)督員負責檢查本組學生的練習表現(xiàn),護士長和監(jiān)督員對組內(nèi)每位同學的表現(xiàn)和測試成績必須做詳細的記錄,作為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記入平時成績。同伴學習法充分發(fā)揮了中職生源學生動手能力強的優(yōu)勢,也讓一些“不敢、不會、不愛”向老師提問題的普高生源學生從同伴處獲得問題的解決。教師在實訓室巡視聽取學生間的討論,通過聆聽學生間的講解并觀察學生的操作,教師可知道學生是如何思考,如何出現(xiàn)錯誤。利用這些信息,教師可有針對性地提供輔導[2]。在同伴教學法中實現(xiàn)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有效地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手段、教學模式。其最顯著的作用就是讓混合生源班不同層次的學生人人參與、互幫互帶、合作共事、共同進步。
5.課后鞏固有針對性;o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課程。由于我院是大班授課,加上實訓用物數(shù)量有限及場地限制等多種因素制約,課程中要求學生在校期間熟練掌握的操作技能僅靠有限的課堂實訓時間是難以達到教學目標的。因此,課后的鞏固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混合生源班中,因中職生源學生有一定的技能基礎,掌握較快,再讓其進行課后練習,這部分學生往往不愿意,效果也不好,所以混合生源班的課后練習主要針對普高生源學生,只要求護理專干和每組的輔導員到場進行指導。
6.考核評價重在平時;旌仙窗嗷o課程評價方式主要運用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法。平時占60%,包括學生課前任務完成情況、考勤、課堂表現(xiàn)、學習態(tài)度,以護理專干記錄為重要依據(jù)。期末考核占40%,包括理論測試和技能考核成績。這種評價方式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以期末考試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結語
混合生源班是目前中高職銜接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教育現(xiàn)象。由于受諸多客觀條件限制,班級編制還將在高職院校部分專業(yè)中存在一段時間。筆者基于現(xiàn)有的混合分班模式,對基護教學策略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教學實踐表明,在基護教學中運用這些策略一方面充分發(fā)揮了中職生源學生有專業(yè)基礎、動手能力強的優(yōu)勢,也讓他們在當小老師過程中體驗到責任感,同時還能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不足,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普高生源學生通過課前學習,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自主性,縮小了他們在課堂學習中與中職生源學生在專業(yè)基礎上的差距,有利于課堂教學的互動,增加了普高生源學生的成就感。同時,筆者也期待招生政策及學制改革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單獨組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高職階段的學習真正實現(xiàn)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升和素質的提高,使之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曉云。中高職銜接的現(xiàn)狀分析[J].科教導刊,2014,11(5):11-12.
[2]張萍,劉宇星。同伴教學法在大學物理課程中的應用[J].物理與工程,2012,01(22):41-43.
【高職混合生源班級基礎護理技術教學策略分析】相關文章:
對高職物理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08-25
高職英語教學論文 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及現(xiàn)狀的分析04-29
信息技術基礎08-16
護理副高職稱個人總結03-28
構建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分析08-24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的探索08-17
班級情況分析報告08-10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考核分析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