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商量教學法”與“競賽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結合與運用
淺談“商量教學法”與“競賽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結合與運用
孟祥新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實驗學校)
摘 要:對于英語教師來說,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是他們終生追求的目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商量教學法和小組競賽法都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的,如果在英語教學中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商量教學法;興趣;競賽教學法
外語學習是一種能力和技能的培養(yǎng),需要大量的聽、說、讀和寫作實踐,學生只有在大量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掌握外語。教師在教學上只是一個向導和顧問,教師要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曾經對200名農村學生做過學習目的調查。令我驚奇的是60%的學生稱是父母讓他學的,無目的可言;15%的學生聲稱在校是為混日子的,等長大一點好出去打工;17%的學生認為讀不讀書都一樣,將來也不分配,考公務員的概率也太小,學習只不過是他們這么大年齡的人雖不愿但是該做的事而已;只有8%的學生是為了將來考出去而學。了解到學生的上述心理,作為一名農村的英語教師,我想我的英語教學觀必須隨著學生的心理變化而變化了。調動學生自身的學習心理能動性成了我要研究的主題。大量理論書籍的閱讀和實踐的摸索,觸類旁通的我想到了將魏書生老師語文教學中的“商量教學法”和本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小組合作學習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我給其命名為“商量—競賽法”。
“商量—競賽法”顧名思義是商量法和競賽法相結合而成的。威廉·詹姆士曾說:“人類本質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蹦敲矗绾尾拍茉谟⒄Z教學中給學生以充分的肯定呢?我認為僅僅靠上課回答問題這一方法是遠遠不夠的。看了魏書生老師的商量教學法,我豁然開朗。那么什么是商量教學法呢?商量教學法是指學生之間相互商量或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平等的態(tài)度商量教學的一種方法。第一節(jié)課,我與學生聊天:“上課就老師自己在那‘唱’,一點意思也沒有。我們商量一下大家一起‘唱’怎么樣?”原本不聽課的學生停止了說話,抬頭了。接著我又說:“英語這門課其實非常簡單。你想想也就是單詞、詞組和句子。單詞、詞組會讀會寫了,再鸚鵡學舌般地跟老師說幾遍句子,句子會了,文章自然而然就會了。你細想一下是不是?”當看到自己的觀點被學生認同,教師就可以與學生一起利用剩下的多半節(jié)課商定這一單元要學習的內容有哪些?要掌握的內容是什么?這單元應分幾課時進行教學?每課時由誰負責。將全班劃分為多少個小組,每組多少成員,每位組員負責什么項目等。一節(jié)課就這樣在與學生的商討中不知不覺地度過了。
可也有的人會問,不是還有那些沒有活干的學生嗎?我們怎么讓他們樂于參與進來?卡耐基曾說過說:“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給他想要的東西。”所以教師首先要與學生打成一片,摸清學生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再采用小組競賽法不斷地去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
對于小組的劃分,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得出四人一組為最佳模式的結論。首先讓學生提議組長人選。接下來就是組長對小組成員的選擇了。在幾經爭議不果的情況下,我們共同商量采用磕拳優(yōu)先選擇的方法。小組定下來之后,我讓他們自己定組名,口號,制定組規(guī)。接下來我們就要確定每名組員的任務了。組長當然負責全組工作了。接下來我們就要先討論組員的任務了:每組都需要有負責記小組得分的記分員;負責檢查寫這一技能訓練的檢查員;負責組內知識點講解的講解員等。然后讓組員對號入座,挑選適合自己的工作。當然,在一切商量結束后,不要忘了再與學生一起商討每天的學習任務,每人的得分辦法等。例如,每天每號同學適合的聽寫個數(shù)。實驗證明:一號學生每天聽寫單詞、詞組或句子以不超過15個為宜,可以錯一兩個得分;二號學生每天的要求量應為11~13個。3號學生所能達到的量應為9~11個。四號學生每天只要會5個即可。每次聽寫全對的額外加五分。上課回答問題或講解習題,幾號得幾分。這樣就使得1號學生愛把發(fā)言的機會讓給三號、四號。讓學困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讓人類本質里最殷切被人肯定的需求被激發(fā)起來。商量—競賽法使用半學期下來,解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環(huán)節(jié),可又怎樣凸顯英語語言的工具性呢?聽、說、讀、寫。聽是前提。在課文的朗讀上我設計了標準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即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聽到讀錯隨時都可以站起來指正搶分。每次課文,我都設計幾個重點句子,讓全組學生以匯報的形式到講臺上展示,大家共同評分。幾輪下來,學生就掌握了英語中的一些常用語言。對于對話,我又設計出了仿說,自己設計情景自己組脫稿表演等方式。學生為了給自己小組爭分,首先就得組內自己商量每人的角色,每人在各種場合下應說出的語言,商量—競賽法不知不覺中就應用到學生當中去了。總之,幾年來,商量—競賽法的使用,使我的英語成績在逐漸提高。
參考文獻:
何曉朦。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