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理念開展高中歷史教學
以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理念開展高中歷史教學作者/姚榮福
摘 要: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有多種能力,如學習、動手、合作、溝通、組織、運動、分析論證、口頭表達、寫作等,但是現(xiàn)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只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解題能力,學生為考試而學,老師為考試而教,這樣下去非常不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對我國在21世紀建立創(chuàng)新型國家是非常不利的。而綜合實踐課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真正以學生為中心,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除了考試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更加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而高中歷史的各個專題史內容,為開展類似于綜合實踐課模式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實踐證明用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理念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實際上也是不難操作的。
關鍵詞:綜合實踐課;高中;歷史教學
為什么要以綜合實踐課的方式開展高中歷史教學,這是由我們現(xiàn)行通常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缺點和綜合實踐課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所決定的。
那么我們現(xiàn)行的大家普遍都在進行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有哪些缺點呢?
首先,傳統(tǒng)教學過分以老師為中心,完全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tǒng)教學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yǎng)"活動,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采用"滿堂灌",每節(jié)課都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以機械練為主,重顯性目標的實現(xiàn),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強記,進行模仿訓練。過分注重雙基知識的落實,學生為考試而學,教師為考試而教?傊,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壟斷者、傳授者,是教材、教參的忠實執(zhí)行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課堂教學的"接收器".沒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教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服從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最終導致學生只是老師的"復制品",而全體學生成為教學這條流水線的統(tǒng)一"制成品",完全缺乏個性,只會成為人云亦云的應聲蟲。
其次,傳統(tǒng)教學方式過分功利化,完全是為考試而學,為分數(shù)而學?荚囈际裁,老師就教什么,要分數(shù)不要能力。學生通過十幾年的學習什么都沒有學到,只學會如何解題,怎樣獲得各種考試的高分數(shù),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上如何生存都是問題,更不用說創(chuàng)新能力,(www.thephantastics.com)長此以往,對國家的發(fā)展沒有半點益處,錢學森之嘆的實現(xiàn)只會遙遙無期!
再次,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一考定終身。評價一個人行不行就看考試的分數(shù)怎么樣,分數(shù)高就是人才,根本不考慮學生除學習考試以外的其他能力,也因此埋沒了很多人才。
綜合實踐課教學方式有很多優(yōu)點,這些優(yōu)點剛好是傳統(tǒng)教學方式所沒有的:
第一,綜合實踐課教學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甚至可以說是以學生為中心。綜合實踐課教學學生是主角,老師是配角。學生從單純的"聽"者、"答"者的規(guī)定角色中走出來,充當了"問"者、"論"者、"思"者等角色,成為一名研究者,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教師的角色是組織、協(xié)調、配合、指導、幫助,提供評價的標準,推進課程及時完成,完全處于配角的地位。
第二,綜合實踐課教學更重視能力培養(yǎng),更重視學生各種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綜合實踐課教學從學生的內在需要、動機和興趣出發(fā),強調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操作、去體驗、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在教學內容上,強調以主題單元設計的方式把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藝術教育、勞技教育等有機整合;在學習方式上,注重把觀察、手工制作、訪問、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有機結合;在功能上,關注學生興趣、態(tài)度、能力、知識等多方面的綜合,注重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這種教學模式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和素質,比方說: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手操作、資料收集、團結協(xié)作、整理資料、論證寫作、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第三,綜合實踐課教學的評價不僅看結果,更看重過程性的評價。不會只看一個方面的評價,更會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有許多學生可能考試成績不理想,但他們的其他能力很強,比如上述能力中的某一種或幾種能力很強。這種情況就好像有的學生基礎課程學習能力不行,但他的美術、音樂或體育能力很強,這些科目里也有可能是某一方面能力很強。比方美術有中國畫和西洋畫,人體和花鳥蟲魚,各有擅長,音樂和體育能力也類似,一個人不可能擅長所有東西。
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綜合實踐課教學方式遠遠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我們應該從現(xiàn)在開始大力推廣綜合實踐課教學方式,讓更多中國學生受益。
那么綜合實踐課教學應該怎么開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如何操作呢?我認為并不難。下面我先把綜合實踐課教學的流程介紹一下:
1.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確立活動主題。
2.明確工作目標,制訂活動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步驟。明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3.建立研究小組,確定各小組要完成的任務,各個任務分別由哪些學生負責完成。
4.組織實施活動。這些活動包括社會調查、做實驗、收集資料(上網(wǎng)百度和去圖書館查找)、訪問專家學者、整理資料等,這些工作都要專人負責,及時完成。
5.論證寫作,成果交流和展示。對活動過程中獲得的各類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書面材料或口頭匯報材料。展示的成果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研究報告、論文、讀書報告、項目設計書、活動日記、心得體會、模型、藝術作品、多媒體、網(wǎng)頁等,展示方式也可多種多樣,如展覽、討論會、墻報、黑板報、編輯刊物、制作網(wǎng)頁、表演等多種形式。
6.反思評價。評價標準要多元化,即強調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標準,學生有多種能力,應從多方面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shù)或等級,更應重視對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就算結果失敗,在學生的研究過程中總有值得贊揚的地方,不可能一無是處。
從上述綜合實踐課教學的流程可以看到,這種模式應該是不難借鑒的,我認為高中的歷史專題史教學為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很多素材。下面我根據(jù)這個流程以現(xiàn)代中國的外交這個專題為例示范一下如何開展綜合實踐課的教學。
首先可以讓學生仔細通讀整個專題的課本內容,然后讓學生提出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學生讀完這個專題后很可能提出下列問題:
1.新中國三個歷史時期(建國初、70年代、新時期)分別取得哪些外交成就?
2.建國初期,人民政府制定了怎樣的外交方針和政策?各有什么含義?
3.新中國建國初期,外交為什么"一邊倒"?后來是怎樣一步一步突破這個政策的?突破的原因是什么?這種突破有什么意義?
4.建國初的《中蘇友好互助條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70年代的中國重返聯(lián)合國、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新時期的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上述重要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來龍去脈怎么樣?分別有哪些意義?
5.還會有學生提出:美蘇冷戰(zhàn)是怎么回事?二戰(zhàn)后,美國是如何支持臺灣,反對新中國的?聯(lián)合國是一個什么組織?尼克松是一個什么人?乒乓外交是怎么回事?周恩來對中國的外交有哪些貢獻?聯(lián)合國的維和行動是怎么回事等等有意義的問題。
然后經(jīng)過師生討論,并根據(jù)課程標準選出上述前四個問題來進行研究,第五個問題由有興趣的學生課后完成。這樣既能完成課標內容,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改變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包辦過多的狀況。
其次,確定好研究課題后,應及時建立研究小組。現(xiàn)在的班級教學一般獨有四個組,每個組有10人到12人,上述前四個問題完全可以由老師分配給四個組,一個組一題,或者由四個組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來研究。當然也可以重新建立小組,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搭配。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應視情況適當干預,讓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實際能力安排適當?shù)娜蝿铡?br />
再次,研究小組建立后,開始展開研究。再次讓學生細讀課本摘抄與問題有關的資料,對書上語焉不詳?shù)氖录腿宋锟梢宰寣W生課下上網(wǎng)搜索相關的文本、圖片、影像資料,并做好摘錄。還有不懂可以問老師,甚至是專家學者。
最后,匯報交流,及時評價。讓各個研究小組把收集的各種摘錄分門別類整理好,并根據(jù)各個小組的問題整理成文,或者做好演示的幻燈片。做完這些后,由四個小組推舉代表展示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最后由小組學生之間互相給予對方恰當?shù)脑u價,老師再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做總結性評價,而不是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給一個分數(shù)或等級了事,從而挫傷學生的研究積極性。這種學生的研究成果甚至可以在學校內展覽,供其他年級的學生學習。
通過上述問題的研究,學生最終不僅獲得了比課堂教學還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自主學習、分工合作、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論證寫作、動手(多媒體制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學生再也不會覺得歷史學習是一個只需要背的科目,是一個無聊的科目。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可以記住很久,不用說能容易地應付那些考試,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種自主學習獲得的研究方法受用一輩子。
我認為現(xiàn)行高中歷史課本各個專題史的內容,不論是大專題還是小專題,甚至整個必修都可以用這種模式來開展教學和學習,而且我認為高中各門課程中,也許思想政治課也能用這種模式來開展。這種方法學會,我認為不僅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與素質,對歷史老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也會幫助巨大,至少對我來講,開展歷史專業(yè)的課題研究應該不是很大問題。
參考文獻:
張華。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開發(fā)與案例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以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理念開展高中歷史教學】相關文章:
綜合實踐課教學反思04-22
初中綜合實踐課教學計劃03-09
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計劃04-23
綜合實踐教學反思09-24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計劃03-21
綜合實踐課的教學工作計劃03-08
綜合實踐課教學工作計劃03-07
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計劃15篇03-01
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計劃(15篇)06-17
綜合實踐教學活動計劃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