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白浆_8乄8X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国产AV大片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信息技術論文>淺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的認識

淺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的認識

時間:2022-08-24 03:51:42 信息技術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的認識

  淺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的認識
  
  文/邱武奎
  
  摘 要:微時代已悄然而至,逐漸地改變并微化了閱讀以及學習方式的習慣。在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微課程是一種符合認知負荷理論的新型教學模式,并逐步整合到各種學科實際教學當中去。對微課概念的演變及特點、中小學信息技術的特點及其整合微課之后的一些情況進行初步分析可改善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微時代;微課;信息技術
  
  一、微課概念的演變及其特點
  
  “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要以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為先導,以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為核心”。然而,微課程是什么?它有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概念等一系列的疑問,為此本文將先對微課程概念的演變進行梳理和簡單的總結。
  
  1.微課程在國外的發(fā)展
  
  在國外,微課程的雛形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LeRoy
  
  A·McGrew所提出的60秒鐘的課程,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的T·P·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簡稱OML)。2008年,微課這個名詞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一分鐘學者戴維·彭羅斯提出,并且給出了較新的富有討論性的微課程概念。戴維·彭羅斯認為,微課既可以作為一種進行知識挖掘的工具,又可以作為知識脈沖。
  
  2.微課程在國內的發(fā)展
  
  我國的微課程的發(fā)展起源于電化教育,早期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幻燈、無聲電影、錄音、電視和錄像等,并且有一段狂熱時期使用這些媒體技術制作了一大批以T為存儲單位具有教學性差、視頻質量差、效率低等顯著缺點的教學電視節(jié)目。這造成極大的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浪費。隨著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人們逐漸發(fā)現,有相當數量的電視教材不能進入課堂。
  
  在我國,首次關注并提出微課程的是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電教站的胡鐵生,他在2011年從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課的定義,他的最新版的關于微課的定義為:微課又名微課程,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
  
  在國內教育技術界出現了幾位較有影響力的專家和學者分別以他們各自的專業(yè)視覺詮釋他們對微課的理解:華師的焦建利教授撰寫了一篇文章《微課及其應用》,該文給出的微課定義比較具體清晰,其目標是以講解某一具體的知識點達到學習要求,組織表現形式的核心特點是短小精悍的在線教學視頻播放;南師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張一春教授對微課的理解是使學習者在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達到最佳效果,從而通過載體流媒體形式展示簡短、完整的且經過精心設計的某個知識點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活動。
  
  3.微課的特點
  
  通過對有關專家對微課的詮釋,基于認知負荷理論(CLT)理解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認真分析和整理,可以發(fā)現微課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時間短暫性,(www.thephantastics.com)一段教學微課程視頻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符合心理學上有關人的注意力規(guī)律。
  
 。2)目的明確性,僅就為某一知識點的講解,教學內容精簡。
  
 。3)呈現形式多樣性,可根據不同的學科和不同教學情境的需要,采用不同媒體來呈現,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的單一性。
  
 。4)共享性,精心制作好的教學微課程可以多人重復學習使用。
  
 。5)資源占有率少及重復性,微課視頻及配套資源容量一般只占幾十兆左右,視頻支持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多樣不受限制。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程開展情況
  
  1.信息技術與微課之間的關聯
  
  信息技術是指能夠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類技術,它通過教師直觀的講解及簡單的演示,然后通過學生的自我操作練習來掌握技能。信息技術課程在與其他傳統(tǒng)學科相比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
  
 。1)基礎性: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將為學生今后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做好基礎鋪墊。
  
  (2)發(fā)展性:信息技術課程起步晚,各方面還不夠成熟總在不斷變化與發(fā)展。
  
 。3)實踐性:操作與知識和過程與結果兩大塊并重。
  
  信息技術課堂是由若干個短小精悍的微課學習環(huán)節(jié)組合在一起的,如能將其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制作成微課的話,學生就可以結合個人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從而達到因材施教、彌補個性差異、查漏補缺的目的。
  
  微課是以信息技術課程為基礎而開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較好地符合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fā)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中所強調的語言、空間、音樂等智能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2.現階段中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程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對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要求逐步規(guī)范了,各省紛紛以各自的實際情況相應地出臺有關信息技術課程的指導綱要文件,比如,《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2013年修訂)》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以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學習領域作為課程形態(tài)的必修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生存與發(fā)展必需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培養(yǎng)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發(fā)展挑戰(zhàn)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打下基礎!钡谛畔⒓夹g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微課建設方面也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學;蚪處煂ξ⒄n、翻轉課堂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造成錯誤的盲目實踐。
  
 。2)面向的教學對象模糊,教學目標定位不清。
  
 。3)對微課的本質認識不清,與傳統(tǒng)課程教學組織形式相混淆。
  
 。4)在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時不規(guī)范。
  
 。5)技術和設備的限制,拍攝效果差。
  
  3.中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程的優(yōu)勢
  
  胡鐵生老師曾提出微課的資源構成可以用“非6+1”來解釋:即1個核心資源——微型教學視頻片段,配合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反思、微點評、微反饋等輔助性教與學內容。微課是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教育資源的手段。尤其是對融合微課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產生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有利于信息技術教師節(jié)約時間,對某些簡單的操作不重復教學,從而改善或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鞏固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與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教育學院)
  

【淺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的認識】相關文章: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案01-13

淺談音樂課的評課08-25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案10篇01-13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案(10篇)01-14

微課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09-05

淺談認識的主體性原則04-23

淺談科研的理解與認識論文03-23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案(集合10篇)01-14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案(集錦10篇)01-14

淺談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的整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