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也談語文積累
也談語文積累朱紅梅
語文積累是個老話題,其實也是個新課題。不可否認,語文積累離不開多讀、多背、多看。但是,面對中學階段八九門功課的學業(yè)任務,面對從未真正得到有效減輕的考試壓力和升學競爭,這“三多”如何保證?學生們何來時間?何來動力?何來興趣?不要總是簡單地講大道理:時間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是有的!學習是每個學生自己的事情,為了好的語文成績你就應該多看書!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動腦筋,想辦法,讓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肯擠時間多積累,更應該研究如何在單位時間內盡可能提高語文積累的效率,讓學生的語文積累盡可能大、盡可能快地顯出成效。
一、積累不是機械的累加堆積,而是新的認知結構的積極重建
許多人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等“重讀”傳統(tǒng)為理由,為不求甚解的讀書辯護。殊不知古人重“多讀”,更重“自悟”,有“悟”的“多讀多背”與死記硬背有很大區(qū)別。
語文積累確實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利用最佳年齡時期多記誦一些優(yōu)秀作品的確能使學生終身受益。但語言積累絕不只是對語言博聞強識,它一般要經(jīng)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理解文本的具體意義,識別內容的具體特征,了解內容之間、內容與原經(jīng)驗結構之間的具體聯(lián)系,是有效積累的前提。
理解、感悟、鑒賞是積累的基本條件。沒有理解、感悟、鑒賞的記憶只是機械記憶,機械記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積累。切斷記憶儲存與理解、感悟、鑒賞的聯(lián)系,勢必會把積累變成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把學習者的理解、感悟、體驗逐出積累的領域,而人為地強調記誦,只能是事倍功半。理解、感悟、鑒賞、記憶四個環(huán)節(jié)不能絕對分割,它們如調色板上的顏料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解中往往有感悟,有鑒賞,也有記憶;記憶中又會有新的理解、感悟、鑒賞。從理解到記憶、積累,往往需要循環(huán)往復多次,而不是一次完成。要真正比較好地實現(xiàn)以上這些目標,就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多次運用,在運用中加深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加強學生記憶的效果。對某些內容的理解、感悟、鑒賞很難一次完成,往往要隨著生活經(jīng)驗、閱歷的增加多次反復。
最簡單的例子是新詞語的積累。比較簡單原始的辦法是拼讀、抄寫。不管小學生還是初中生,對將詞語抄寫幾遍這樣重復機械的學習任務大多比較反感。但是聰明的老師就因為采取創(chuàng)造性地教給學生簡便的識字方法,從而大大提高了詞語教學的興趣和效率。比如“合手拿,人門閃,土里埋”,“口渴要喝水,‘渴’是三點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這樣的兒歌編寫法不僅讓枯燥的生字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理解性重組培養(yǎng)了想象力,增強了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對于初中生來說,將新學詞語連詞成句這樣的練習,也同樣既能使學生在正確運用中加深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和感悟,又能讓學生在有趣的片段練習中培養(yǎng)想象和聯(lián)想思維,鍛煉寫作能力。
二、積累不是簡單的硬性灌輸,而是在有效的情境對話中激發(fā)內驅力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包括三個幾乎同時發(fā)生的過程:習得新信息——這種新信息常常是與一個人已有信息相悖的,或是已有信息的替代,或是已有信息的提煉;轉換——這是一種處理知識以便使其適應新任務的過程,人們可以通過外推、內插或變換等方法,把知識整理成另一種形式,以便超越所給予的信息;評價——檢查自己處理信息的方式是否適合于這項任務,如概括是否恰當,外推是否合適,運演是否正確,如此等等。
格式塔心理學家的“完形一頓悟說”也認為,學習并不是通過練習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而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有機體當前的學習依賴于他長期記憶系統(tǒng)中的認知結構和當前的刺激情境,學習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而不是受習慣所支配。學習是個體利用自身的智慧與理解力對情境及情境與自身關系的頓悟。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都是通過對情境中事物關系的理解而構成一種完形來實現(xiàn)的。這種完形傾向具有一種組織功能,能填補缺口或缺陷,使有機體不斷發(fā)生組織和再組織,不斷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完形。格式塔“完形一頓悟說”強調模擬場景,講師引導,學員頓悟,而不是死記硬背,拼命練習。通過頓悟獲得的理解,不僅有助于學習遷移,而且不容易遺忘。
現(xiàn)代課程論的觀點是,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溝通的文化交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擁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溝通方式的兩代人,在溝通中進行心靈碰撞,從而提供發(fā)現(xiàn)世界、發(fā)現(xiàn)自我、相互發(fā)現(xiàn)的契機。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每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實際上都是一個新的情境,老師的作用就在于能不能將這新的情境與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更富有激勵作用的情境對話,讓學生習得新信息,實現(xiàn)新完形。
在具體的教學中,老師應該設法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來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頓悟或者習得,巧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為積累的對象所吸引,產(chǎn)生讀、背的需要和欲望,這樣積累才具有內驅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語文積累需要教師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術手段和方法策略。當然我們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因特網(wǎng)技術來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可以搜尋大量的背景資料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利用音頻視頻資料幫助他們識記文本。要充分地意識到學生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對他們的所喜所惡因勢利導、比如在教學《詩經(jīng)·蒹葭》時,為了激發(fā)學生背誦的熱情,我抓住學生普遍喜歡唱歌的特點,在課堂上反復播放這首濤的古音唱曲。淺吟低唱中、學生不僅感受到詩經(jīng)重章疊句的音韻美,更是在師生同唱的情境中喜歡上這些本來佶屈聱牙的遠古詩歌,并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背誦的熱情和吟唱的沖動。再比如對于《詩經(jīng)·蒹葭》中“伊人”形象的理解,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伊人”就是一個美麗的女子!為了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有老師就建議大家把《蒹葭》中的“伊人”和初一已經(jīng)學過的屠格涅夫散文《蔚藍的王國》中的那個“她”進行比較。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討論環(huán)境中,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思考面前,學生對“伊人”形象的理解頓時寬廣了許多,有同學說“那是追尋者心目中的理想”,有同學說“她和伊人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它吸引著古今中外的人們孜孜以尋”。
三、把選擇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興趣導向、價值判斷的實踐中逐步提高眼力
教師經(jīng)常會碰到家長咨詢語文學習方面的問題,其中問得最多的問題是:怎樣才能讓孩子愛讀書?該給孩子買什么樣的書和雜志?怎樣才能讓孩子的閱讀很快發(fā)揮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語文需要積累已經(jīng)成為普通大眾的共識。家長認識到積累的功效固然重要,但是,選擇什么樣的方式積累,卻還是要著眼于每個孩子。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把選擇的機會還給孩子,還給學生,讓孩子在導向指引、自主選擇下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體悟日積月累的功效,從而逐漸提高自己甄選優(yōu)劣、價值判斷的眼力。
有時候,家長也好老師也好,對積累的理解都有失狹窄,過于功利:或非文學書籍不讀,或讀了書就要摘抄,或以自己的好惡左右孩子的閱讀興趣,或誤以為積累就是閱讀中外名著。其實,語文積累途徑很多,語文積累的內容更是無所不包。
語文積累不僅包括語言層面。還包括文化層面、生活層面。看文學作品是積累,摘抄好詞好句是積累,上因特網(wǎng),看電視,讀報紙,聽廣播,參加活動,出門旅游,與人交談……一切有言語交際的場合、一切與語言文化有關的生活方式也都是積累。所以,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一定要有強烈的“大語文”意識,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把選擇的機會交給孩子。如果孩子喜歡軍事,就鼓勵他廣泛閱讀軍事類書籍,接觸與軍事有關的事物,參加與軍事沾邊的活動。隨著孩子積累的深入,老師和家長可以在孩子軍事愛好的基礎上慢慢引導,逐漸打開孩子的視野,由軍事拓展到歷史、社會、文化,這樣孩子的知識面加寬了,閱讀量增加了,語文能力自然也提高了!千萬不要孩子喜歡軍事,卻非要讓他讀《紅樓夢》,以為只有讀《紅樓夢》這樣的文學作品才能發(fā)揮語文積累的功效,其結果往往是孩子閱讀興趣全無,拿起書本就如受罪,甚至讓孩子厭惡書本,懼怕語文。
語文積累的過程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是一個感悟生活、享受生命的過程,一定不能帶著立竿見影的功利之心。那種逢看書就要摘抄好詞好句,逢旅游就要寫作文的機械做法,往往會使孩子感覺閱讀也是負擔、旅游也有壓力,其結果是孩子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對語文更是敬而遠之。所以,我們要以一種新的認識、新的理念來對待語文積累,要在語文積累的過程中尋找一種文化精神,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閱讀和表達的愉快,引導他們主動閱讀,廣泛涉獵,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積累。
四、積累既要注重知識的擴充。又要加強學生自主積累的意識和方法、能力與習慣的培養(yǎng)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得到語言的積累,還要教給學生語言積累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語言積累的意識,提高他們語言積累的能力,使他們養(yǎng)成語言積累的習慣等。培養(yǎng)自主意識、能力與習慣比增加積累知識更重要,有了自覺積累的意識,學會了積累的方法,養(yǎng)成了注意積累、善于積累的習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自主讀書、積累。
積累是一個可做縱向考察的立體化工程,摸清其內在規(guī)律,對于幫助學生高效積累非常重要。首先,要讓學生在日常的點滴積累中自我發(fā)現(xiàn)積累的快樂,收獲積累的好處,從而在態(tài)度和意識上重視積累,積極參與與積累有關的活動。其次,鼓勵學生在日常積累中養(yǎng)成梳理、思考的習慣。比如,引導學生進行目標明確、主題集中的積累活動,有方向地對自己的信息庫展開分類和分組,從而構建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再比如說,對于名篇佳作的閱讀,不要簡單使用摘抄法,不妨從泛泛而讀到簡單勾畫,再到閑言碎語點評,再到札記積累、日記積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展開。
對于積累的方法,教師更應該做深入研究。比如有老師借鑒英語單詞的學習方法,提出一種“星火式”詞語積累法,即利用音形義的相同或相近,進行星火式發(fā)散,將相關字詞因某種相同之處而串聯(lián)在一起,比較、辨析,從而達到記憶的準確性和辨誤性目的。還有老師鼓勵學生借助電子手段采用“分類法”積累名篇佳作,或以時代分類,或以地域分類,或以作者分類,或以作品內容分類等等。
為了促使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有老師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發(fā)現(xiàn)匯報會”“習作交流會”等活動,并把這些活動作為日常教學的一部分,鼓勵學生在經(jīng)常性的交流中相互評價,相互促進,從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習慣。
語文積累是知識積累,也是技能積累、習慣積累,更是一個有眾多心理因素參與的復雜學習過程,它涉及語言、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需要家長、老師、學生、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其中值得注意、值得探索的方面還很多,但是“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作為語文老師,把握好積累的原則,積極探索,就一定能為學生找到適合各自特點、富有各自個性的語文積累之道。
【也談語文積累】相關文章:
語文積累·運用教案02-28
也談善誘學生積極思維08-24
關于語文語言積累的論文08-23
也談廈門文化作文800字05-16
小學語文基礎知識積累08-22
《也談無所畏懼》作文教學心得08-24
談禮貌語文教案02-07
《談生命》的語文教案02-10
隨談語文教學08-24
談探究語文學習方式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