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略論校長的教育自覺
略論校長的教育自覺王繼兵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226400)
摘要:校長是學校教育的踐行者。在時代呼喚素質教育,社會期待合格公民、創(chuàng)新人才,基礎教育強勢推進課程改革的當下,教育面臨諸多的困惑與挑戰(zhàn)、質疑與非難。對教育自覺的堅守,是校長面臨的一份考驗。校長應當對自我有自覺認識,對歷史有自覺理解,對社會責任有自覺擔當,對辦學規(guī)律有自覺遵循,對“以生為本”有自覺踐行。
關鍵詞:校長教育自覺堅守
2012年9~12月,筆者有幸參加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組織的長三角第三期校長培訓,與來自蘇、浙、皖、滬四省市的校長同行們,一起開展理論學習、經驗分享、專題考察、專項培訓、跟崗實習。專家高屋建瓴的講座、同行校長的真知灼見、領導導師的專業(yè)指導、實訓學校的不俗業(yè)績和業(yè)內影響,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發(fā)了我對當下普通高中教育和自身崗位使命的全新反思和考量。
校長是學校教育的踐行者。在很大程度上,校長對教育的理解決定著教育的樣式,影響和決定著學校的生存樣式和發(fā)展模式。而校長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源于其對教育的理性思考,源于其工作、學習生活的背景及體驗,源于學校所處的地域教育文化,也源于學校自身的教育文化氛圍。在時代呼喚素質教育,社會期待合格公民、創(chuàng)新人才,基礎教育強勢推進課程改革的當下,教育面臨諸多的困惑與挑戰(zhàn)、質疑與非難。對教育自覺的堅守,是校長面臨的一份考驗。
第一,對自我有自覺認識。
校長要不斷追問乃至拷問自己,大膽假設并驗證自己的教育哲學路徑,不斷地去發(fā)現(xiàn)、理解和解釋自己的教育行為。顧冷沅教授在《基于課堂改進的教師在職學習》的講座中指出:校長作為領導,有三層含義:一是價值引領。學校的價值、教育的價值,應體現(xiàn)在校長的辦學愿景和其指導制訂的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中,體現(xiàn)在學校文化中。二是課程與教學領導。抓好課堂和教師隊伍這兩個學校核心競爭力因素是關鍵。三是組織機構的領導。校長要善于強化內部管理,調適社會關系和環(huán)境,凝聚全校力量,聚焦內涵發(fā)展。為此,校長應明晰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努力提升校長專業(yè)信念、校長專業(yè)知識和校長專業(yè)行為。
第二,對歷史有自覺理解。
校長對歷史的自覺理解,至少包括如下三個層面:一是從社會歷史的角度看教育——教育應在社會發(fā)展、歷史文化傳承中有何擔當?二是從教育自身發(fā)展歷史的角度看教育——當下需要我們有何擔當?三是從各自所在區(qū)域教育發(fā)展的角度看教育——本校歷史對當下教育有何期待?
社會期待教育傳承文明、培育人才。人才培養(yǎng)要以德為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立德樹人、回歸原點的要求。因此,“德育為先”理應成為校長自覺,成為校長對社會歷史、對教育呼喚的主動回應。在新的歷史時期,教育也面臨共同的挑戰(zhàn)。就我校而言,當下之期盼有三點:豐富課程門類,提供學生多樣選擇;完善生態(tài)德育,豐富其育人內涵;打造教師文化,激發(fā)團隊之潛力。
當然,對一所學校而言,不同時期的校長,都要注重在傳承中發(fā)展。學校發(fā)展是編年史,不能斷章刪節(jié)。有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才有對當下的清醒認識和明確思路。當下,中國高中教育的主要問題,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里概括為兩點:一是實際存在的“應試教育傾向”,二是“素質教育推進困難”。也就是說,我們當下的教育面臨這樣一種尷尬:一方面,教育要有明確的方向——指向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應試教育的干擾和牽拉。這種對高中教育現(xiàn)實走向的準確把握,是討論、反思教育的基礎話語平臺。我們需要在真實而準確地判斷教育現(xiàn)實的基礎上,去探尋教育改革的前程,從而明晰我們的辦學思想,提出并堅守我們的辦學主張。我們如何才能保障日常的教育行為擺脫牽拉而不至于偏移堅守?我認為,有三點必須納入思考:第一,追問本質,我們堅守的教育信念是什么?第二,拷問自我,我們內隱的價值取向究竟是什么?第三,反思現(xiàn)狀,我們堅守的良知底線是什么?
第三,對社會責任有自覺擔當。
學校的社會責任是什么?普通高中的社會責任是什么?我以為,學校使命應是國家、民族、社會賦予學校的責任和學校對這些責任的擔當。學校既要傳承歷史,也要激勵和面對當下,更要前瞻未來、面向世界!稗k學要辦奧運會,教育不搞世界杯!标愑耒淌诘倪@句話,精辟地指出了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fā)展的必要,即學校要為不同潛質、不同興趣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發(fā)展的機會和可能。同時,作為區(qū)域內有一定影響的名校,其責任不僅在于培養(yǎng)各行各業(yè)的領軍人才,還在于示范引領本區(qū)域內其他高中學校共同走多樣、特色、內涵發(fā)展之路。
第四,對辦學規(guī)律有自覺遵循。
在開門辦學的背景下,作為校長,不僅要有對教育法規(guī)的敬畏,更要有對教育規(guī)律的自覺遵循,要努力在規(guī)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機結合中尋找高中教育的責任和使命。我很認同兩種觀念:一是“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慢”,并非指其節(jié)奏之舒緩、行為之拖拉,而是指教育應當有文火煮煨之功夫,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眼前之慮代替了百年大計,不能以稻梁之謀遮蔽了生命之樹,正所謂“興教當以百年計,育人當為百年謀”。二是“教育是農業(yè)”,須遵循農時規(guī)律,因時而作、因勢利導。認同“教育是農業(yè)”,那就必須意識到,農作物的健康成長需求適宜的溫度,需要充分的水分和合適的土壤等自然環(huán)境因素的綜合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如此。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共同的、科學的教育合力,只有學校提供豐富的課程、寬松的氛圍、自主的平臺,學生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第五,對“以生為本”有自覺踐行。
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生充分地依照自己的學習天性來學習,依靠內部自然發(fā)展自己的學習天性。我以為,教育“以生為本”,至少應有如下三層解讀:一是以學生的生命存在為本,因為學生首先必須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然后才能賦予其知識的積累和靈魂的塑造。二是以學生的人格尊嚴為本。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人格的平等與尊重,只有人格的平等與尊重,才有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與共鳴,才有真正的教育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三是以奠定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為本。普通高中推進素質教育是針對特定年齡段的教育對象的,其內容選擇、目標設定也是有階段性的,不可能包羅萬象、一應俱全。但其在學生體質發(fā)展、人格塑造、知識積累、品質修煉上,都應有明確的階段指向——即為其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基。
因此,學校層面的“以人為本”,即是“以師生為本”。學校是傳承文化的場所,更是師生生命成長的過程依托,學校所有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師生成就最好的自己”——在成就學生的同時發(fā)展教師。我校成立75年來,傳統(tǒng)的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紅五月歌詠節(jié)等,已成為學生展示自我、提升素質的平臺。學生在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的同時,學業(yè)水平、高考成績不斷攀升。另一方面,我們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列入全校工作和常規(guī)考核推進的重點,重視校本研修機制的構建,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提供平臺(如常年開設“教師講壇”、“班主任論壇”、“名師大講壇”,定期組織教師外出參加國內外各級各類培訓、研討、進修活動等),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總而言之,堅守教育自覺,就是要追問教育本質,逼近教育本真——教育為何?教育何為?就是要在真教育與偽教育、正教育與反教育的辨析中,“借我一雙慧眼”;就是要讓學校的一切作為,直指學校存在的理由和價值追求。從而,“使每一個前行的人都聽到有力的召喚,看到光明的指引”。
【略論校長的教育自覺】相關文章:
隨班就讀智障兒童的教育策略論文09-09
唐五代占卜略論03-25
略論產品營銷的十大策略04-07
校長教育工作述職報告08-11
不自覺的人經典語錄270句03-30
不自覺的人經典語錄120句05-12
例談估算教學的有效策略論文06-03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論文05-31
學校校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04-14
高中英語教學策略論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