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海峽兩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對比解析
海峽兩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對比解析文/林木明
摘 要:近年來,海峽兩岸關系良性發(fā)展,經濟文化交流日盛,海峽兩岸高校合作辦學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通過對海峽兩岸高校在教育管理理念、組織機構、管理內容和方法、管理隊伍等方面的對比分析,找出兩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優(yōu)勢和劣勢,為大陸高校進一步開展好海峽兩岸高校合作辦學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索適合海峽兩岸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海峽兩岸;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比較分析
一、引言
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的良性發(fā)展和國家政策的鼓勵,海峽兩岸高校合作辦學正逐步成為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辦學的一種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加強學生教育管理、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水平、增強高校辦學競爭力、促進海峽兩岸高校管理工作的交流,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兩岸高校合作辦學的迫切要求。本文旨在對海峽兩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幫助大陸高校更全面地了解臺灣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狀況,吸收借鑒其先進管理經驗,為進一步開展好海峽兩岸高校合作辦學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索適合海峽兩岸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海峽兩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對比分析
1.教育管理理念不同
從教育管理理念來看,臺灣高校以“個人本位”為指導思想,關注自由、平等、個性,注重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各種選擇。這種管理理念相對比較松散自由,“以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為核心”是目前臺灣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理念的突出特點。如,提出“目標為先,方法為要”“發(fā)展重于預防,預防重于治療”“服務重于管理,獎勵優(yōu)于懲罰”“關懷先于要求,耐心多于憂心”等理念,注重學生的權利救濟,慎用懲罰措施,建立改過銷過制度,處處為學生的學習、生活、身心成長與發(fā)展著想,強調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目的不是執(zhí)行服務本身,通過服務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臺灣高校很重視學生社團組織建設,充分利用社團組織平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社團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由于社團保障有力(從指導教師、活動場所、器材到經費安排)、管理規(guī)范、活動形式內容自由,而廣受學生歡迎,具有面廣人多、運營良性、發(fā)展多元等特點。臺灣高校的學生社團活動對于培養(yǎng)臺灣大學生興趣多樣化、增加休閑活動選擇性、提升領導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訓練自治自律能力、奠定未來擇業(yè)就業(yè)的優(yōu)勢以及節(jié)省用人單位未來訓練成本等方面,已收到一定實效。大陸高校的學生管理也強調以人為本,但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仍明顯存在“重管理、輕服務,約束多、疏導少”現(xiàn)象,許多高校以學生不出問題為最高宗旨,注重和強調“管理學生”,教育過程片面強調規(guī)范、守紀,而忽視學生實際需要和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很少關注不同類別、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大陸高校的學生社團組織也比較單一,內容不很豐富,缺乏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參與度也不夠高,不能完全發(fā)揮社團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國大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理念更應側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和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
2.教育管理工作組織結構不同
從教育管理組織機構來看,臺灣高校學生管理結構類似于美國的扁平化結構,實行一級管理的條狀運行機制,學生事務管理的機構設置和權限分配只在學校一級進行。大陸高校學生管理機構設置采用校、院二級管理,實行條、塊結合的學生工作網絡和運行機制。在校一級,有學生工作部(處)、宣傳部、團委、保衛(wèi)處、總務后勤等部門組成校學生工作委員會,在院系一級有黨委(總支)書記、副書記、院長(或副院長)、辦公室主任和團委書記等組成學生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結構呈高聳式,管理層次多。這種“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權力集中、上傳下達、便于管理,適應了與思想政治工作為主題的傳統(tǒng)學生工作,但這種管理方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容易形成學校各部門的工作任務層層下達后,最終由基層輔導員來承擔具體的工作,輔導員忙于應付各部門的任務,基本沒有進修學習、自我發(fā)展以及思考創(chuàng)新的時間與空間。特別是對于各項具體而專業(yè)性強的學生工作任務,如心理咨詢、就業(yè)指導、生涯規(guī)劃等常常感到有心無力,不利于輔導員隊伍的穩(wěn)定和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發(fā)展。而臺灣高校管理機構簡單,設有專門的管理服務機構,在學生事務內部按服務種類進行專業(yè)分工,各部門直接面向學生服務,分工比較明確,管理層次少,服務功能突出,管理效率較高。
3.教育管理工作的內容及方法不同
從管理的內容和方法來看,我國大陸高校采取分散管理,學生工作部(處)、團委、教務處、保衛(wèi)處等一起參與學生事務管理,而臺灣高校采取的是集中管理,統(tǒng)一由學校學生事務部門管理。從管理內容上看,我國大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強調思想性和政治性,把安定穩(wěn)定工作作為出發(fā)點,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素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等活動;而臺灣高校以提供生活服務、咨詢指導等服務指導性工作為主,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內容豐富,學生管理工作多元化。在臺灣高校,學生事務部門承擔的工作內容也是很龐雜的,但能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資質、不同的個性、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需求的個性化服務。相比之下,大陸高校的學生工作很瑣碎,一方面,學校和教師承擔了太多本應由學生自身、家庭和社會承擔的責任,加大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另一方面,大陸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部門未能涵蓋學生各方面的需求,很難給學生提供專業(yè)化、個性化的服務,而且由于各部門各專其政、各司其職,在溝通配合上也存在一定困難,不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
4.工作隊伍人員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程度不同
從管理隊伍上看,臺灣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學生事務處負責,許多臺灣的學務長實際上是個“不管處長”,即凡教務處不管的事務,都要學生事務處管。從對學生的獎勵到懲處,從學生的食宿到活動,從學生的入學到畢業(yè)等,都設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員大多是獲得教育學、心理學、精神病學方面的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的專家,分為生活輔導組、咨詢輔導組、畢業(yè)輔導組、課外活動組、衛(wèi)生保健組等,專業(yè)化水平較高。大陸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往往突出“輔導員”的政治性、行政性,忽視了其職業(yè)本身的專業(yè)化屬性,相當一部分輔導員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專業(yè)背景,參加工作后,又整天忙于日常事務,也無暇顧及通過參加培訓學習來提高自身水平?梢姡啾扰_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隊伍,我國學生工作隊伍人員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程度不高。
三、結語
從海峽兩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大陸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雖然有自己的特色和長處,但總體來講,臺灣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理念更加先進,組織機構更加靈活高效,工作隊伍更加職業(yè)、專業(yè)。隨著我國高校教育國際化速度的加快以及海峽兩岸高校合作辦學的興起、發(fā)展與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如何正確面對我國大陸高校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與臺灣高校方面存在的差異,吸收借鑒臺灣高校先進的教育管理經驗,構建適合我國大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不斷加強和完善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陳亮。臺灣與大陸高校學生管理比較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
。2]唐德中,胡敏。臺灣學生社團:磨志練才的搖籃[J]。中國青年研究,2003(6)。
[3]林木明。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構建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新格局。海峽科學,2011(2)。
[4]李瑛。淺議兩岸三地學生發(fā)展及大學生事務比較研究。陜西教育,2008(6)。
作者簡介:林木明(1967-),男,福建福清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教育管理。
。ㄗ髡邌挝 福建省福州閩江學院)
【海峽兩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對比解析】相關文章:
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學生管理模式08-25
對比的作文06-06
高職院!3S”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08-26
基層教育工會工作解析及對策08-24
高校學生資助誠信教育主題征文11-23
對比優(yōu)秀作文08-29
物流管理模式革新08-18
物流管理模式革新08-18
有關海爾管理模式的思考04-10
對比手法的句子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