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閱讀到寫作遷移的研究探索
初中語文閱讀到寫作遷移的研究探索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在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語文閱讀課應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訓練上是遠遠不夠的。從語文閱讀欣賞課到寫作訓練課的遷移,正是新課程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徑,其目的是學生在自然閱讀狀態(tài)下進入寫作境界,進行品讀、領悟、欣賞、探究、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潛能和人文情愫,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教育受傳統(tǒng)觀念、考試制度、教育政策、師資素質的影響,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分割開來的現象,割裂了閱讀與寫作的內在聯系,只要求學生讀課文,寫應試文和做基礎題,忽視了學生的自讀體驗和語感培養(yǎng),個性化閱讀課與寫作教學還流于口號,造成閱讀教學枯燥乏味,寫作教學騎驢找驢,導致語文教學效率低下。這些,至今仍然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端倪。只有在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把寫作教學的新理念貫穿其中,才能把語文教學改革推向一個新的境界。
因此,我們提出了“初中語文閱讀到寫作遷移”的研究課題,重新建構定位于新課程改革下的中學語文理論新體系。
二、課題研究的界定
本課題的閱讀到寫作遷移,是指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有課內文本,又有課外閱讀,具有廣泛性、主體性、自由性,強調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體驗。教師從學生個性出發(f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用好文本、活用文本的能力,盡可能多地提供給學生“主體性自由閱讀與寫作”的材料及時間,達到學以致用,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因此,本課題應界定為學生“個性化閱讀與寫作”的方法指導上。個性化閱讀與寫作教學既研究個性化的教,更研究個性化的學,二者有機相融,其最佳載體是一篇篇文質兼美、體現個性化色彩的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一篇篇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喚起學生寫作欲望,通過課堂課內外閱讀教學,使學生直接或間接學會寫作的方法,把自己對生活真實、獨特的感受以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
三、課題研究以從讀到寫的遷移為主要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一種嘗試,主要是讓學生從閱讀遷移到寫作,重點研究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寫作技巧,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運用中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眾所周知,閱讀教學要實現兩個回合:一個是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思想內容,另一個是掌握思想內容是怎么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的,這第二個回合即是挖掘“寫”的因素的過程。(語文教學論文 www.thephantastics.com)挖掘教材中“寫”的因素,遷移運用,使練筆真正與閱讀課成為一體。在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及課外實踐活動、擴大他們的感悟面的同時,學會積累文學素材和表達真情實感。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使學生在生活的感悟、知識的積累、寫作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通過對課文內容的閱讀和課外閱讀,使學生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發(fā)展和豐富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在確定閱讀與寫作能力訓練的文本上,要根據各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水平和規(guī)律,所選文本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興趣,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在閱讀理解階段,師生要共同鑒別課文中的各類描寫,學生要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2)在學生個性化閱讀后,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和藝術性,從中獲取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提煉出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能力。(3)從個性化閱讀跳出來,通過調動自己的感官和情感體驗,對生活進行觀察、品味,使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獨特的感受,以獨特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情真意切,感染讀者。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及所要解決的問題
1.以構建閱讀到寫作遷移的課堂模式為主要目標
我們充分認識到,構建閱讀到寫作遷移的課堂模式,閱讀是根基,寫作是閱讀的有效延伸。這就要吸收與融合先進的教學方法,使二者深度融合,如合作對話式、比較式、改編式、讀創(chuàng)式、探究式、學科融合式、媒體介入式、表演式等,教法各有所長,要因文而定,因人而定,因年級而定。主要突出以下三點:(1)教會讀與寫方法。(2)培養(yǎng)合作探究精神。(3)提高鑒別創(chuàng)新能力。
2.課題研究主要解決師生對讀寫遷移的重新定位問題
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語感,進而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是本課題研究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具體如下:(1)為語文教學中的個性化閱讀和寫作教學“正本清源”,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徹底從閱讀欣賞與寫作體驗分離的誤區(qū)中走出來;(2)處理好自然教學狀態(tài)的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使學生既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特色感悟體驗,并把優(yōu)秀作品中的立意、選材、布局、表達的語言等寫作技巧適時應用到寫作中;(3)開展形式多樣的寫作訓練,讀中有寫,寫中有讀,建構新型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葉圣陶語文教學觀
閱讀不是一個被動機械地吸收文章信息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獲取各種信息的過程。我國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對語文教育的觀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稱之為“四說”,即開源說、誠本說、閱讀習慣說、寫作指導說。這些以人為本、相機引導的理論,是開展閱讀到寫作遷移課題研究的核心理論。
2.美學原理
語文教材有大量的美的材料:(1)純文學的美和文章的美。這些文學作品用語言創(chuàng)造了審美意象。(2)閱讀材料的形式美和內容美。形式美表現在字形、語言及其組合上,表現在文章的結構布局上;內容美表現在語言文字能鮮明地描繪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哲理美的形象,給人身臨其境般的審美感受。開展閱讀到寫作遷移課題研究,就是基于閱讀材料中有豐富的審美、人文內涵,通過研究,探索如何把在閱讀中形成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yǎng),遷移到學生的寫作中,寫出富有真情實感、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
3.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內容是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要關注作文的書寫質量,要使學生把作文的書寫當作練字的過程。”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創(chuàng)性的理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積淀民族文化底蘊。
4.遷移理論
中外教育早就對遷移進行了定義,如遷移指的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所產生的影響”(邵瑞珍);“以新的方式或在新的情境中應用知識”(Schunk);“把在一個情境中學到的東西遷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Bransfordetal);“在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tài)度的形成對另一種情境中的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tài)度的形成的影響”(James·Sawrey)等。為了解釋學習遷移現象,許多心理學家對遷移的本質及其基本過程做出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并形成了不同的學習遷移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關系變換說”,認為學習者所遷移的是頓悟——即兩個情境突然被聯系起來的意識,更強調個體的作用。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哈洛提出“學習定式說”,認為一個學生的學習遷移,往往受他的學習意圖或學習心理的影響,先行學習為后繼學習準備了遷移的條件,在先行學習中改進學習的一般方法,學會如何學習也能起到定勢的作用,有利于學習遷移。
5.本課題與國內外對閱讀到寫作遷移的研究的聯系與區(qū)別
對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人文性的重視閱讀由來已久,但真正做到由個性化閱讀到個性化寫作的遷移在我國還遠遠不夠。在此方面,英美一些國家的教育界已經走到了前面。美國沒有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但在閱讀與寫作教學中有自己的特色,他們更重視學生在閱讀與寫作活動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讓學生盡量擴大閱讀的面和量,也更重視學生的參與和交流,并十分重視提供條件和創(chuàng)造機會。而在國內,中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狀況并不理想,真正喜歡并堅持課外閱讀與寫作的中學生不足40%,新課標規(guī)定的必讀文學作品許多學生并不能真正實行。
我們所提出課題研究旨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吸納國內外閱讀與寫作教學方面的優(yōu)勢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我們更重視學生在學校、社會、家庭中的個性體驗,力爭在培養(yǎng)閱讀與寫作的動機、指導策略、評價方法、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上有所突破,使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在寫作中得以體現。
六、課題研究方法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主要采用四種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
對學生學習語文的現狀進行調查,弄清研究對象存在的量與質的特征,如采用談話及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欣賞興趣、寫作能力;教師的欣賞愛好、教學水平、寫作能力,學校有關閱讀和寫作教學的要求與安排等,并密切注意這些特征隨時間的延續(xù)而發(fā)展變化的進展情況,把握研究對象的發(fā)展趨勢,為課題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為課題研究尋找突破口,增強課題研究的針對性及實用性。
2.比較研究法
閱讀到寫作遷移模式的研究,主要通過遷移前的閱讀情況和遷移后的寫作情況的比較,了解整個語文教學任務,引導學生由課內外閱讀到自由寫作,由教師讀寫影響學生讀寫,運用比較研究法,明確讀寫要求,構建閱讀到寫作教學的大語文框架。
3.行動研究法
針對學校閱讀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制訂研究方案,確定行動方式,掌握行動力度,根據研究反饋的信息,邊行動邊調整方案,探索新的語文教學行動方式,實現師生由讀到寫遷移的一致性,保證行動的有效性和結果。
4.文獻研究法
借鑒與課題相關的國內外同一領域研究成果,并進行分析、篩選、突破。
七、課題研究采取的具體措施
讀寫遷移是運用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而進行的寫作創(chuàng)造活動過程,是精讀理解文章內容、掌握寫作技巧、形成寫作知識的遷移的過程。我們在課題研究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了這一問題,采取了諸多具體措施:(1)從作品中挖掘素材,探索體驗寫作的有效渠道;(2)從作品中學習技巧,及時從閱讀中靈活遷移到寫作中;(3)從作品中學會多種文體寫法,多元化地表達文章主旨。
讀到寫的遷移是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是積累到運用的過程,正所謂“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讀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寫是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有的學生是因為讀書少,下筆干澀;也有不少學生讀了好多文章仍寫不好作文,究其主要原因是沒有解決好讀到寫的遷移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訓練過程中正確地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克服閱讀時走馬觀花、寫作時空話連篇的不良習慣,幫助學生養(yǎng)成熱愛生活、細心嚴謹的良好生活態(tài)度。在教學中只有抓好讀到寫的遷移,做到讀寫的有機結合,才真正抓住語文學習的核心,這也正是本課題的研究價值所在。
當然,由閱讀到寫作的途徑是多元化的,還值得我們深入調查研究,提高閱讀和寫作教學效率,達到學生“閱讀,能揣摩其味;寫作,有真情實感”的語文學習最佳境界。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8.
。2]張?zhí)於ā懽餍睦韺W。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12.
。3]潘新和。閱讀重于生活。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435)。
。ㄗ髡邌挝 福建省福州市楊橋中學)
【初中語文閱讀到寫作遷移的研究探索】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之探索08-20
初中語文關于課題研究的思考08-20
關于商務英語專業(yè)教學的探索與研究08-21
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的做法研究08-30
小學英語寫作課以讀促寫教學模式探索08-24
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思考與探索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