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思考
關于中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思考江蘇省泰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吳麗莉
【摘 要】社會公德教育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在學校教育中,應當從引領廣大青年學生勇?lián)鐣熑。本文從剖析和透視中學生公德現狀出發(fā),深入研究中學生公德的缺失問題,并根據青年學生的特點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提出有針對性地實施中學生公德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社會公德教育;中學生;現狀;成因;對策
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社會公德意識的強化需要依靠社會公德意識的教育,而社會公德意識教育的重點對象在于中學生,因此,加強中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教育關系到國家公民道德建設的成敗。
一、當前中學生社會公德行為現狀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由于受各種主客觀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一部分中學生存在著一些社會公德意識模糊、社會公德行為失范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明禮貌方面。在家庭關系中,原本以互愛為情感紐帶的家庭關系已逐漸喪失了原有的親密性。大部分學生能夠做到主動與老師打招呼,但他們更注重個體間的平等。在與同齡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撒謊等不誠信行為。
第二、助人為樂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和學生探討社會的熱點問題,聽取他們對類似“小悅悅”事件、“彭宇案”等的討論和看法。他們雖然尚不能夠對此類問題做出系統(tǒng)、深刻的分析,但從他們的討論中可以看出,學校為他們營造了道德的一方凈土。在汶川地震與玉樹地震等救災捐款中,學生們的表現也印證了他們的觀念。
第三、愛護公物方面。在無人的教室經常出現燈火通明的現象;在水龍頭前,也經?吹阶詠硭装桌速M的現象。同時,課桌上的亂描亂刻、圖書館書籍的污損等一系列破壞、損害和浪費公共財物的行為在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第四、保護環(huán)境方面。(德育管理論文 www.thephantastics.com)在每年的植樹節(jié),學生們都會積極參加植樹活動;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幾乎養(yǎng)成了注重公共衛(wèi)生、保護環(huán)境的習慣,具有較強的環(huán)保意識。當然,也有部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較差,亂扔雜物、隨地吐痰,無法正確認識到公共環(huán)境同個人之間的關系。
二、當前中學生社會公德行為現狀的成因分析
第一、社會原因。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市場經濟奉行的是實現個人價值、講求工作效率、追求金錢至上等核心價值觀。社會上一些人,尤其是報刊、電視等大眾媒體上披露的一些反面事例,不僅沒有起到警示的作用,相反還對中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
第二、學校原因。由于經濟基礎等方面的制約,我國的教育體制實質上仍是應試教育。盡管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一再強調要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公民。然而由于受社會現實、輿論評價、家長期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事實上,重知識灌輸、重分數成績始終是學校實際工作的重點。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大多數中小學,尤其是擔負著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的初、高中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智育上而忽視公德教育就不難理解了。
第三、家庭原因。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往往就是有一個問題家庭、問題家長。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父輩、祖輩過多的關心愛護,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公共道德意識。家庭不良的教育方法也存在問題:溺愛嬌縱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無理;粗暴專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蠻橫。這些都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諸多困難和阻力。
三、加強中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對策
從社會公德教育現狀分析來看,社會、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影響較大,我們不能抑制社會上不和諧現象的產生,只能努力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環(huán)境。
第一、動員一切社會力量,營造良好的社會公德教育環(huán)境。通過聘請法制副校長舉辦專題講座,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利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學生從活生生的事例中感悟到遵守社會公德,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充分利用墻報、宣傳欄、廣播站等大力宣傳社會公德內容的新事跡、新風尚。特別是要大力宣傳校內遵守社會公德的好人好事,以學生會或者共青團的組織形式,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深入社區(qū),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qū)公益活動。使學生們在耳濡目染或者親身實踐中受到社會公德教育。
第二、切實保證德育地位,言傳身教,從教者做起?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苯陶弑旧淼牡赖滦蜗笕绾,不僅影響學生,而且對教育起著強化或弱化作用。教師在平時必須注意自我修養(yǎng),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強“身教”意識。學校要積極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參加各類專業(yè)理論培訓,特別是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的培訓,使教師及時把握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個性差異,因勢利導,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根據地方特色和學生實際,合理處理教材,活化死教材,根據教學需要選取學生熟悉的、貼近他們實際的有意義的例子作為德育活教材。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對課程感興趣,才會增強實效。
第三、進一步辦好家長學校,不斷提高家長素質。家長與中學生有著特殊的親密關系,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主要指導者、促進者、支持者,其言行舉止對中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有莫大的影響。因此,提高家長素質,增強家長教育子女理念,是加強中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渠道。提高家長素質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辦好家長學校。根據家長實際,開設家庭教育知識、文化知識、法律知識、社會公德常識、心理健康等專題,不斷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使家長教子有方。
【參考文獻】
[1]洪明,李麗。中學生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分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
[2]夏心軍。中學生社會公德調查與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 2002,2.
[3]鄔方柱。把握社會公德教育內容 強化學生社會公德意識[J].湖北教育,2002,2.
[4]楊凈。對中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的思考[J].甘肅教育,2008,23.
[5]張亞杰。中學生公德意識培養(yǎng)途徑初探[J].大慶社會科學,2008,4.
[6]黃娜。青少年社會公德意識教育[J].教育學術月刊,2011,7.
【中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生命教育的思考08-19
中學教育減負增效的思考08-20
【隨筆】關于教育的幾點思考08-23
社會公德的作文04-30
科技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08-18
初中化學STS教育與思考08-18
對中學生美育教學的一些思考08-18
社會公德初中作文04-30
社會公德話題作文06-16
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探析思考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