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白浆_8乄8X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国产AV大片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根叔”邀您到華中——專訪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

“根叔”邀您到華中——專訪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

時間:2023-02-21 13:14:40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根叔”邀您到華中——專訪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

“根叔”邀您到華中——專訪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
  
  2010年的6月,在華中科技大學畢業(yè)生典禮上,校長李培根的一篇名為《記憶》的激情演講通過報紙、網絡,瞬間紅遍大江南北。學生們親切地稱他為“根叔”,“根叔”這個詞語也隨之走紅網絡。
  
  時光悄然走過了近2年,在信息爆炸和快餐式新聞廣為布道的當下,“根叔”以及他的演講的新聞似乎正在被許多人淡忘……
  
  然而,當我們再次讀到“我知道,你們還有一些特別的記憶。你們一定記住了‘俯臥撐’‘躲貓貓’‘喝開水’,從熱鬧和愚蠢中,你們記憶了正義;你們記住了‘打醬油’和‘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從麻木和好笑中,你們記憶了責任和良知;你們一定記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來有一天,或許當年的記憶會讓你們問自己,曾經是姐的娛樂,還是哥的寂寞?”這一段時,莫名的感動在瞬間積聚。如此貼近學生大學四年生活、觸及學生靈魂,并且由校長親自在鍵盤上敲出來的這些文字,恐怕在國內難有另外一名大學校長能夠做到。
  
  “根叔”究竟憑什么得到學生的如此推崇和社會的熱議?2011年11月的一個溫暖晌午,本刊記者一行來到了位于華中科技大學校園里的一棟舊式小樓里,對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進行了專訪。
  
  《高校招生》:2010年,在華中科大2010屆畢業(yè)典禮上您的一篇演講《記憶》打動了全場,學生們都親切地稱呼您為“根叔”,怎么看“根叔”這個稱呼?
  
  李培根:我覺得這是學生對我親切的一種表現。一個在其他學院的教授,他是我的學生,有一次他很真心地告訴我說現在學生叫你“根叔”,這是一種不正確的態(tài)度,校長怎么能叫“根叔”呢,這是很不嚴肅的,對此我也是笑一笑。我認為對于我們學校的學生,我不是高高在上的。我的觀點是:我很高興他們叫我“根叔”,我并不認為他們叫我“根叔”會降低我身份什么的。
  
  《高校招生》:有人評論您寫的文章語言新潮,您如何看?
  
  李培根:沒新潮吧,我哪新潮了。我就是用了一些網絡詞語,比較生活化的。這些詞語比較切合學生傾聽而已。
  
  很多人對我的關注都體現在我那篇畢業(yè)演講稿《記憶》上,我覺得過分地關注這篇演講,就以為我只會用一些新潮的網絡語言,這其實是一種很大誤讀,有時候甚至還會產生一種片面的理解,理解起來就比較狹窄。我在諸如《高教研究》《工程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光明日報》等報刊都發(fā)表過有關教育的文章。
  
  另外,我覺得大學校長是各自有不同風格的。(教學論文 www.thephantastics.com)我不認為我這個風格就比其他的大學校長好,其實我也不太愿意去改變我現在的這種風格。我從2005年擔任校長來,演講就都是這種風格,沒有多大變化。而我們學校畢業(yè)典禮的演講,我是從2007年開始的,我記得有一年我做了一篇名為《牽掛》的演講,在網上流傳很廣,但是媒體沒有怎么關注,然后就是后來《記憶》引起了很大反響。
  
  當然我也會在咱們學校的開學典禮上演講,媒體可能沒怎么關注,這從2005年就開始了。但如果你仔細去看那些文章,就會發(fā)現我講話的風格歷來如此。我的演講看似另類,其實并沒有背離主流的社會價值觀。關于我們主流價值觀的一些東西為什么你要用那些好像大家都會的、官方、套話的東西呢,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我的觀點就是,無論開學典禮還是畢業(yè)典禮,你面臨的都是學生,這時候對學生而言都是兩個重要的階段,在這些時候,你一定要用心跟學生講話。如果你用心去跟他們講話,他們就會接納你。這種做法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無論是學生進校還是離校,如果你要去跟他們講些套話,比較空洞之類的話,我就覺得這真的不好。
  
  其實,每個人講話的風格都是不一樣的。當你真正投入到用心講話了,你就自然而然講出自己的風格來。如果我們去迎合、模仿講話,這都是錯誤的。
  
  《高校招生》:有人說您的演講在國內大學校長演講中是獨樹一幟、富有創(chuàng)新的,您覺得是否和華中科技大學的“敢于競爭、善于轉變”的大學精神相契合?
  
  李培根:我本來就沒有想過演講要去創(chuàng)新,這完全是我真實的感情流露。我就是想用心和學生講話。其實有很多的大學校長講話都比我更有思想、更有文化,但是對我而言,我做不到比別人更有思想、更有文化,那么我就用心去跟學生對話吧,僅此而已。
  
  《高校招生》:作為一名大學校長,平時校內外公務本來十分繁忙,您為什么還去學校學生聚集的論壇“潛水”呢?
  
  李培根:對于這個問題,作為一名大學校長,在我內心深處我覺得一所大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生當然就是大學校長心目當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了。既然你都覺得學生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和學生們在一起交流溝通,或者接觸太少,那一定會出現問題的。這也是我為什么希望跟學生多一些接觸的原因。
  
  之所以采取BBS論壇“潛水”這種方式,是因為我發(fā)現在學校的論壇上可以看到一些學生提出的關于學校各方面的問題。從論壇的帖子當中,可以知道學生對于學校的批評聲音,當然這些批評的聲音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一些過為激進的,對此,我一般不過分計較。我會去判斷哪些屬于過激的,哪些屬于中肯的建議,對于那些中肯的建議,我叫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立即處理。這其中有一個很小的事情,有一次我發(fā)現了一個帖子叫《救救這個顆樹》,學生反映的就是有人拉橫幅把樹皮磨傷了,學生覺得這個樹很受傷,我知道之后,就叫人去處理了。通過這個例子我就發(fā)現我們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他們懂得去關懷身邊的事物,懂得對生命的關懷,雖然是一棵樹,但它也有生命,也應得到了關懷。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素養(yǎng),類似于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高校招生》:您每天都要去論壇“潛水”嗎?
  
  李培根:我不敢說天天上論壇“潛水”,但我只要有空,就會去看。
  
  《高校招生》:目前除了華科大BBS,有關華中科技大學的還有一個比較熱門的百度貼吧:huster,其中也有不少關于學校的評論。
  
  李培根:我也看到了很多有關批評李培根的文章,我都很正視這些問題。也還有同學說華中科技大學近20年綜合實力不斷地下滑,對于這個觀點,我覺得蠻搞笑的,因為不符合實際嘛。
  
  《高校招生》:在您的眼中,華中科技大學是一所什么樣的大學?
  
  李培根:我記得有一位中央領導說過這么一句話,他說咱們華中科技大學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大學之一,我覺得這話是說得比較客觀的。
  
  這種活力是體現在多方面的,但教育創(chuàng)新、科研活動、社會服務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從教育的角度來講,咱們一直在致力于教育理念的探索,更多的是體現在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當然,目前國內院校在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面確實有一些欠缺,比如咱們的錢老說過,這就是很著名的“錢學森之間”了,我們不管他的問題究竟怎樣。但他的提問引發(fā)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目前國內高校培養(yǎng)的杰出人才太少了,這并不是說國內沒有杰出的人才,我們學;ê艽蟮木Γ褪菫榱吮M可能地培養(yǎng)更多的杰出人才,這就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好都體現在什么地方,比如在我們的學生中間,學生的創(chuàng)新教育在校內已經蔚然成風。
  
  我們學校的一些優(yōu)秀團隊在許多大賽上取得很好的成績,如“聯(lián)創(chuàng)”團隊。這個團隊純粹是學生自發(fā)組織的,這其中的整個過程沒有老師的參與和干涉。也沒有專門的老師去帶領他們,當然如果基于學生的一些科研項目,他們覺得有必要去邀請某個學科講得很好的老師來指導除外。又比如最近幾年,學生在微軟公司舉辦的世界大學生創(chuàng)新大賽上,學校的學生幾次代表中國參加這些大賽。他們出去參賽,取得了兩個冠軍和兩個亞軍的驕人成績。記得有一年在韓國釜山舉行的微軟創(chuàng)新大賽上,我也參加了,咱們學校獲得了冠軍,我很高興。
  
  當然,大學的活力不能單以參加大型比賽來衡量,但學生們做的這些事情是很好的,很有意義,具體而言就是他們自主創(chuàng)業(yè)。就在我們學校旁邊,就有一個由當年咱們聯(lián)創(chuàng)團隊成員創(chuàng)辦的“百納信息”公司,現在這個公司已經發(fā)展得很好,效益不錯,這也是側面的例證。
  
  像這樣的團隊,我們學校還有很多,上百個之多吧。為此,我們還專門創(chuàng)立了一個“啟明學院”。這個學院的成立,得到了一個知名企業(yè)的兩千多萬資助。目前,啟明學院在校內影響十分大,以至現在有許多大一新生都想進入啟明學院,每年報名人數已經呈現了爆滿的現象。坦率地講,進入咱們學校的啟明學院,絲毫不亞于進入清華、北大等名校里面開辦的專門人才培養(yǎng)學院。
  
  《高校招生》:華中科技大學的這種活力,來自何處,是學校有意培養(yǎng)的?
  
  李培根:我想這個活力應該來自于我們學校所具有的教育理想,或者說,華中科技大學是一所具有教育內在理想的大學。我覺得一所大學,不是去追求一些指標,盡管我們在大學建設的各個方面的一些指標拿出來,也很不錯。說心里話,這些指標不是我們追求的東西,我們要的是內涵發(fā)展。華中科大真正具有內在的教育理想。
  
  2011年,在我們學校的黨代會上,確定了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轉變。這應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學生不能在大學成為一個被動接受知識、技能的這么一個人,這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所以我們強調學生在大學里要自由地發(fā)展,這也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的體現。其實,學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人,而科研也是為了
  
  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
  
  《高校招生》:華中科技大學從建校至今,將近60年。相比那些有百年校史的大學而言,顯得很年輕,但這并不影響華科大在國內不可撼動的領先地位。那么您覺得是什么原因讓它具備這樣的實力?
  
  李培根:說到這個原因,我就想說學校具有的教育理想是第一。我們并不主張追求一些簡單的數據。另外一個原因是,我覺得這個學校有一種好的精神風貌,這其中包括很多具體內容。但這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是我們的老校長傳下來的一種“敢于競爭、善于轉化”的精神。這八個字雖然很樸實,但它真正地體現了華中科技大學的一種精神風貌。老校長提出的精神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那個時候,我還在學校做研究生,當時我也覺得學校很有活力。而“敢于競爭”的意義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們學校敢于和那些條件比我們好得多、歷史比我們悠久、實力比我們強的學校去競爭。就在那個時候,我們的老校長就提出了“內學清華、外學麻省理工”的競爭口號,盡管我們現在和這些學校相比,還有距離,但是,至少說明了一點,這種競爭精神和口號給當時的學校注入一股很大的活力,大家真是有一股敢于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動力。
  
  當然單有敢于競爭的豪情是不夠的,還需要善于轉化。把困難變成優(yōu)勢,把劣勢轉化為優(yōu)勢,把不利于我們發(fā)展的條件轉化成有利的條件。
  
  早先時候,國家對我們的資金支持也是相當可憐的。我舉個例子,“985工程”一期、二期,我們得到的國家支持資金是清華、北大的六分之一,是交大、復旦的四分之一,這就是擺在我們學校面前不利的條件。而正是這種現狀逼迫我們向外面求發(fā)展,向外要條件,向社會要資源,這種現實出路更激發(fā)出我們的動力。
  
  就以學校對社會的服務為例來講,在周濟同志擔任學校前任校長時,就提出了“以服務求發(fā)展、以貢獻求生存”,我們通過對社會提供服務,去求得社會的支持。我們通過對社會服務來發(fā)展我們自身,后來證明效果是非常好的,也是現實迫使我們善于轉化的例證。
  
  在為社會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的確也得到了很多社會的資源。這使我們學校不至于和那些具有資金支持優(yōu)勢的、綜合實力強的大學相比,落后很多。在與這些大學以努力爭創(chuàng)一流大學的“賽程”當中,我們的距離不會被拉得很大,我校正在靠近他們。
  
  《高校招生》:貴校是一所以理工醫(yī)為主要特色和優(yōu)勢的大學,為什么貴校文科專業(yè)一一諸如新聞學、教育學、經濟、工商管理等專業(yè)卻具備躋身全國前列的優(yōu)異成績呢?
  
  李培根:在文科方面,坦率地講,學校文科老師對我們領導有意見,但這些年我們的文科也取得很好的發(fā)展,尤其在社會科學方面發(fā)展成果顯著。比如新聞、經濟、教育學等等,在經濟學領域,還有被經濟業(yè)內稱之為的一種特殊現象——華中科技大學現象,就是說在海外的經濟學界,咱們華科的學子作為華人經濟學家比例占據很大。在新聞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我們學校注入了在傳統(tǒng)理工科方面的優(yōu)勢,比如我們將計算機信息技術融入新聞教學過程中,而當下的新媒體發(fā)展,還將新聞的采寫與計算機網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也是我們利用工科傳統(tǒng)優(yōu)勢進行學科交叉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特色。咱們學校新聞學在國內的地位那是很高的,還有公共管理、社會學等專業(yè)在國內大學專業(yè)排名中均已躋身國內前十位。
  
  因此,一些考生和家長認為咱們學校就是一所理工科院校,文科不行,這種認識是完全不正確的。目前,我們學校是一所綜合型大學,雖然和一些傳統(tǒng)的綜合大學相比,我們的理科和文科有一些差距,我們也承認這個差距。但在未來的路上,我們會全力追趕,事實證明,目前文科也具備了很強的實力。
  
  我和一些學校領導也認為,既然咱們學校辦人文社會學科也有些時日了,我們應該致力于提升它的地位,不然的話,就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綜合名聲不相符合了。所以2011年初,學校又將文科人才行動計劃列入工作計劃,通過開展文科重點人才專項工作,培養(yǎng)和引進文科高層次人才,快速推進文科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招生》:現在貴校要求在校本科生必須通過語文測試才能拿到學位證,作為一所以理、工、醫(yī)為主要特色的大學,為何要將語文課作為必修課?學習語文課,對這些理科生而言,意味著什么?
  
  李培根:其實早在1996年的時候,我們就這樣做了。目的就是提高在校大學生人文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語言運用方面的能力,這也是最基礎的要求。對于我們學校的理科學生要求既要有科學修養(yǎng),更應該具備人文修養(yǎng)。我們講求理科學生的科學與人文素質比翼齊飛。
  
  《高校招生》:您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什么是母校?就是那個你一天罵他八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怎么理解?
  
  李培根:其實這個話不是我原創(chuàng)的,這應該是來自于一個學生。我是在學校BBS上看到這句話的,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學生站出來“認領”這句話。
  
  據我分析,這個學生有可能是我們的校友,或許已經畢業(yè)了。當時,我在BBS上看到這句話,覺得很有意思。在我正式的演講稿子中是注明了不是我原創(chuàng)的,現在還有不少人誤認為是我寫的。
  
  我借用這句話,覺得它很有道理,F在學校有很多大學生出于對學校的熱愛,對學校不盡如人意地方發(fā)出了批評,比如指出學校管理、宿舍條件等諸多不足,這些問題幾乎在每所大學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是肯定的。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對學校也有不滿意的地方,但我覺得多數學生對學校的批評、責罵——這里的責罵肯定不指侮辱的意思,這還是出于對學校的熱愛。他們不允許別人罵母校,也是出于對母校的敬愛。
  
  《高校招生》:在武漢高校群中,網上廣泛流傳著“學在華工,玩在武大,愛在華師!钡恼f法,您怎么看“學在華工”?
  
  李培根:華中科技大學以前叫華中理工大學,簡稱“華工”。她是一所具有很好文化氣質的大學。學校雖然沒有一個強大的文科,和北大比起來差距不小,包括我們隔壁的“老大哥”武漢大學文科也比我們好,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文化氣質。咱們的老校長楊叔子先生倡導文化素質教育。可以講,這個是在中國高校里頭很有特色的,至少可以講楊叔子高舉文化素質的大旗,還有咱們學校的人文素質講座迄今已舉辦了一千七百多期,我們現在一周可能有好幾期,我們請來了方方面面的大師。詳細來講,我們舉辦了三大系列講座:人文素質講座、科學精神與實踐(編者注:主要針對研究生)以及校友大講壇(編者注:邀請學校杰出的校友回母校講述拼搏奮斗的成功歷程),這些講座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們都專心投入學業(yè),學習風氣蔚然成風。
  
  初見“根叔”,他微笑地與記者打招呼,隨和的談吐讓人覺得十分自在,如坐春風。他富有磁性的嗓音,附上動情處的手臂揮舞,全身上下,充滿激情與活力的樣子,精神狀態(tài)絲毫不遜色于一個年輕小伙子,這實在與他斑白雙鬢不相對稱。年逾花甲的他,在操持著一大攤子校內外事務的情況下,還能具備如此充沛之精神,真是讓人愈發(fā)感嘆,敬佩不已。
  
  早在采訪前,記者就了解到在華中科技大學學子眼中,“根叔”已然成為了“親民”“用心愛護學生”“直面學校不足,盡可能解決學生切身困難”的代名詞。 (論文范文 www.thephantastics.com) 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在前往采訪的路上,記者隨機采訪了不少同學,他們的回答再次證實了這點。
  
  “根叔”離我們很遠嗎?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答案顯然不錯。但從心與心的距離而言,“根叔”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因為他率真地和學生們用心交流,把學生當成自己心目中真正重要的人,他不回避學校方面的問題,不推卸責任,能體察學生之情,感受學生之需,用心交流,將心比心,敢于接納學生意見并快速予以修正;他的講話能直達學生心靈深處,充滿人文關懷,他確實說到了學生們的“根兒”上,談到了點子上,讓學生們銘心刻骨。
  
  一名大學校長能夠做到像“根叔”這樣,還有什么理由不被學生所敬愛、推崇?!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大學校長從“根叔”那里得到啟發(fā),讓每一位求學于斯的孩子們都得到校長給予的溫暖,而這種溫暖或將被學生銘記一生。
  
  

【“根叔”邀您到華中——專訪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相關文章:

不如模仿“根叔”工作07-22

平湖驕傲李叔同08-15

邀舞08-17

音樂教案-邀舞08-17

達叔的語錄01-28

物業(yè)管理邀標書08-15

好人劉叔作文08-18

精華中班音樂教案09-30

容顏與才華中考作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