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白浆_8乄8X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国产AV大片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政治論文>經濟全球化與政治課改革的若干思考

經濟全球化與政治課改革的若干思考

時間:2022-08-17 19:25:39 政治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經濟全球化與政治課改革的若干思考

經濟全球化與政治課改革的若干思考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桂城中學 晏 牧

【內容提要】 本文主要從經濟全球化的涵義、實質和表現(xiàn)入手,重點闡述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我們的政治課教學要在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德育功能和教育民族化四個方面進行改革,迎接挑戰(zhàn)。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政治課改革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愈來愈大。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huán)節(jié)的全球趨同化趨勢。其實質是發(fā)達國家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所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流動,以尋找更有利的投資場所的過程。當今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xiàn)為:生產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資金的國際化,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科技開發(fā)和應用的全球化;信息傳播的全球化;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并呈現(xiàn)多元化格局。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另一方面,它也給發(fā)展中國家?guī)聿焕惋L險,使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持久戰(zhàn)。因此,任何一個國家要適應全球化,進入全球化,必須培養(yǎng)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國際舞臺上大顯身手的人才,這是經濟全球化對教育提出的最主要的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同樣的要求。下面,就思想政治課教學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zhàn),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第一、政治課教學要樹立國際化的培養(yǎng)目標。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努力培養(yǎng)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許多國家都從本國的實際出發(fā),制訂了教育國際化的培養(yǎng)目標。美國在90年代初制訂的《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中,強調了教育的國際化,提出了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即采用“面貌新,與眾不同的方法,使每個學校的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知識的世界級的標準,通過國際交流,努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觀念’”。韓國為適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專門成立了“21世紀委員會”,提出的教育國際化的培養(yǎng)目標是:努力提高學生國際化的意識,包括提高外國語言能力,增強“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識,加深學生對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宗教等問題的研究,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間的相互理解”。日本在80年代就提出“要培養(yǎng)世界通用日本人”,其具體的培養(yǎng)目標是:要求學生“懂技術、通外語、會經營管理,具有較強的國際意識,通曉國際貿易、金融、法律知識,能夠適應國外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 鄧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口號,其中就包含著教育要樹立國際化的培養(yǎng)目標。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們的政治課教學應增加國際化的培養(yǎng)目標,我們的政治教材要增添更多的國際化知識,我們的學生應該懂得更多的國際慣例。

第二、政治課的教學內容要與國際接軌。政治課的教學內容與國際教育接軌,就是要增加課程的國際內容,推進全球化課程建設。隨著“全球化課程”(Worldcurriculum)新理念的崛起,我們更應注重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大背景下來構建自己的課程體系和課程目標。在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席卷全球的條件下,人的個性、主動性和生命力顯得格外重要。教育的真諦不是把人培養(yǎng)成整齊劃一、缺乏主見、缺乏競爭的工具人,而是要開發(fā)人的潛力、激發(fā)人的活力,包括人的思維活力、交往活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培養(yǎng)人的偉大理想、創(chuàng)新精神!叭蚧n程”強調分析綜合、批判性思考、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培養(yǎng)學生面對快速變革的世界和多元的價值觀所應具備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全球化教育的主題和精髓就是崇尚人類的和諧相處、互補發(fā)展、共享宇宙。思想政治課應容納這些被各國所公認的課程目標和新標準,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全球化課程建設。借鑒國外的經驗,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應該強化以下方面:(1)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觀念、國際意識,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樹立為全球服務、向全球開放的觀點;(2)培養(yǎng)學生具有國際交往能力,能與外國人和諧相處,尊重外國的風俗和宗教信仰,維護我國的民族尊嚴和法律權威;(3)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國際知識,了解外國的歷史、政治、地理、民族和風土人情等。

第三、政治課的德育功能要重新定位。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構筑精神支柱,發(fā)掘創(chuàng)造潛能。在以創(chuàng)新為標志的21世紀,德育在繼續(xù)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時,應著力于意志力、親和力、判斷力、創(chuàng)造力及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作為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要能夠理解并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差異性和豐富性,能夠容忍并鼓勵不同文明和行為模式的存在。這種國際化的背景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內容和評估標準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體系,幫助學生培養(yǎng)在科學思維基礎上的懷疑意識和批判精神。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思想的影響,造成了我們道德教育的“假大空”后果,這與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價值觀格格不入。因此,思想政治課必須審時度勢,把握好因時代變遷和社會轉型而產生的道德觀內涵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yǎng)個人對他人、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感,更要發(fā)展個人對人類大家庭的責任感。同時,還應該注意信息傳播的網絡化所帶來的道德教育的新問題,一方面,互聯(lián)網的全球性特征拓寬了青少年的求知領域,但由于他們的是非判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不強,故網上良莠混雜、源源不絕的信息也容易對其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污染”;另一方面,網絡上人的存在都是以虛擬、數字化和符號形式出現(xiàn)的,人的交往表現(xiàn)為符號之間的互動,這種行為主體的相對隱蔽性導致網上道德作用的弱化現(xiàn)象,進而對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現(xiàn)實行為產生負面的影響。伴隨著中國完全融入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峙與抗衡將會加劇,因此,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發(fā)揮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如何教育青少年堅守民族自信、長葆民族文化的精華,當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四、政治課教學要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化。必須看到,一些西方國家乘全球化之機,在同我國進行經濟、文化、教育合作的同時,也在極力兜售本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大肆推行西方的所謂“民主自由”,我國的教育環(huán)境必然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政治課教學擔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體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與性質。這就要求教育的“主權”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受到侵犯,不能因為融入全球化,就丟掉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喪失了自己的教育主權。同時,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味強調全球化、國際化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教育的國際化要與本土化相結合,不能忘掉我們的教育是中國的教育,我們培養(yǎng)的是能遵守國際準則、熟悉國際慣例、有國際意識與能力的、能與外國人競爭的中國人!皣H化”不是“同化”,而是要保留本土化特色和民族化特色。因此,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政治課教學必須加強馬列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抵制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蝕,既要防止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分化”圖謀,也要防止“西化”圖謀。

【參考文獻】 《經濟全球化與高等教育專輯》《高等教育》周報(增刊)2002年12月31日 安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室編



【經濟全球化與政治課改革的若干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中考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08-17

關于改革高教辦學體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08-17

關于思想政治課改革現(xiàn)狀與趨勢的思考08-17

教育體制改革的公共經濟學思考08-17

學習方式組織操作的若干思考08-24

縣域經濟的思考08-15

當前學校德育問題的若干思考08-17

對中國未來教育實踐發(fā)展的若干思考08-17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若干思考08-17

關于教案改革的幾點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