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關于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語文教學,見仁見智。略抒己見,求教方家。
一、語文是一門基礎人文學科。
語文學科是一個怎樣的學科?換言之,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么?是一個爭論已久而沒有完全形成共識的問題。語文是基礎學科,而且是最基礎的學科,這是就其地位和重要性而言,對此基本沒有什么異議。而就其作用而言,則有不少爭論。十幾年來占主導地位的意見是:語文是工具學科。也就是說,語文是學習其它學科知識的工具。狹義地說,這一點是不錯的。不僅不識字的人不能學習任何學科的知識,而且語文水平達不到一定程度,其它任何學科也難以學好。但語文學科又不僅僅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工具,它本身又是一門重要的科學。若按現(xiàn)在時興的學科分類,它所包容的二級、三級學科乃是一個龐大的學科群。無論社會和現(xiàn)代科技怎樣發(fā)展,這一學科群的作用和地位都不會降低,相反,它們還將隨著社會和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而繼續(xù)發(fā)展,與時俱進,永葆青春。因而不能因為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就把語文學科定義為單純的工具學科。那樣做,毫無疑問是貶低了語文學科的地位。
把語文學科視為純工具學科的觀點,與把“語文”理解成“語言文字”的認識有密切關系。在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包括兒童的啟蒙階段和成人的掃盲階段,學語文可以認為主要就是學“語言文字”。會認字、寫字以后,就可以看報紙、讀書、寫信等等。對于語文學習的中級階段,學習者具有一定的語文水平和語文能力之后,大部分今后并不繼續(xù)從事語文及與語文有直接關聯(lián)的專業(yè),語文對于他們也主要是起工具的作用,這也是事實。但是僅僅根據這些來定義語文學科的性質,則肯定是不恰當的。因為畢竟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要從事語言學、文字學、文藝學、新聞學、文學創(chuàng)作、語文教育等專業(yè)的工作。不僅如此,語文學科在培養(yǎng)品德、增進修養(yǎng)、激發(fā)志向、陶冶情操、開發(fā)智能、提高素質等方面還具有其它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獨特功能,其基礎性人文學科的性質十分顯著。由此更可說明,語文是工具學科的定義遠遠不能涵蓋語文學科的功能和性質。
“語文是工具學科”的觀點,已經給這些年來的語文教學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在這一觀點的影響下,語文教學重知識傳授、輕思想教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讀寫,重應考能力、輕實際水平,重標準化測試、輕主觀性發(fā)揮的傾向愈來愈嚴重。片面追求“工具性”的結果,是大量的中學畢業(yè)生不會熟練運用語文工具,大學里對新生的語文水平普遍感到失望,社會上對各級各類畢業(yè)生的語文能力更是頗多微辭。語文成了受到教育內部和外部非議最多的一個學科。這還不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嗎?!
二、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
即將進入21世紀、將要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急迫地要求它的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1991年5月23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發(fā)出了“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的偉大號召。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進一步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1997年10月29日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對“素質教育”給以了明確的定義和闡述:“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guī)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yǎng)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边@一文件對實施素質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要,黨和國家的三令五申,決定了向素質教育轉軌成為必然趨勢。語文教育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語文學科又肩負著重任,可以大有作為。
1、語文學科在讓學生學會做人上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
現(xiàn)行語文教材是文選型。以后無論教材怎樣改革,總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既適于閱讀又便于寫作借鑒的范文。這些范文,一般都是文質兼美的,內容中包含了大批堪為典范的人物形象,還有大量有關做人道理的精彩論述。這些內容經過教師的講解啟發(fā)和正確引導,毫無疑問能使學生產生“見賢思齊”的效果。教師的言傳身教更對學生有著直接的示范作用。許多學生回憶起他們崇敬的老師,往往說:“老師不僅教給了我們知識,而且教會了我們做人!闭Z文老師顯然更有條件做到這一點。
2、語文學科最有利于讓學生學會求知。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是最便于自學的學科。在自學成才的群體中,通過自學語文,最后成為作家或其它方面專家的,大有人在。通過系統(tǒng)的語文教學,應該收到更好的效果。特級教師魏書生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教師之所以教學取得理想效果,就是因為他們充分認識并善于利用語文便于自學的特點,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達到了葉老所說的使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求知應該是、事實上也的確是學生的迫切愿望與自覺要求。天然厭學的學生是不存在的。只要教師充分利用語文便于自學的優(yōu)勢,一方面注重加強學法指導,另一方面給學生留出盡可能充足的課外讀寫練習時間,那么,學生不僅可以積極主動地學好語文,而且可以把在語文課上養(yǎng)成的求知習慣和學到的求知方法遷移到其它課程中去,實現(xiàn)學習的全面優(yōu)化。不僅如此,這種求知習慣和求知方法還將伴隨學生的一生,使其終身受益無窮。
3、語文學科最適宜于引導學生學會生活。
學會生活,包括學會在艱苦條件下克服各種人為的或自然環(huán)境的困難生存下去,也包括在比較優(yōu)越的條件下使生活更加充實、更有意義。這一代的青少年處于中國人由極端貧困走向相對富裕的社會條件下,又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受過多少艱苦。祖輩、父輩則一方面因為他們是“獨苗兒”而寵愛有加,另一方面又因為有了一定物質條件,所以把他們當成“小皇帝”,既十分強烈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又對他們過分溺愛,以致于衣食住行都要全面包辦代替。這樣的孩子生活能力自然是極端低下的。讓他們學會生活,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學科對此又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范例可供學生學習借鑒。只要教師有這種自覺性,把教材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經常聯(lián)系起來進行教育指導,并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有意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以必要的實際鍛煉,就可以在教學生學會生活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4、語文學科對學生學會審美至關重要。
我們的語文教材,從文字到文章,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很好的審美材料。漢字的造型之美,是世界上任何文字無法比擬的。課文中的絕大部分篇章,又都屬精品之列。其語言之美、結構之美、內容之美、風格之美、意境之美,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熟讀精思,都可以程度不同地領略到。而作文教學,則要求學生利用課文學習中得到的審美經驗,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對使學生學會審美更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學生再把課內的審美知識用于課外的閱讀和藝術欣賞實踐,其審美能力當然可以逐步提高。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語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語文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眾所周知,目前語文教學面臨著幾近“眾矢之的”的困窘局面。尤其實行標準化考試之后,在大多數學校里,語文學科都成了高考的“拉腿學科”,語文教師也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所以如此,拋開語文以外的原因不講,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語文教學違背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把學生最有興趣的學科變成了學生最厭學的學科;把最便于學生自學的學科變成了學生幾乎無所措手足的學科。
說語文教學違背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有人聽起來可能難以接受。我們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這樣。
1、閱讀教學方面:我們知道,不僅是青少年學生,即使中老年人也大都喜歡閱讀文學作品和各種讀物。我們說語文是最便于自學的學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此?墒沁@些年來,從小學到中學,語文課的教法大多數還是以硬性灌輸為主。課本上的范文被我們肢解得支離破碎,講解得味同嚼蠟;講課幾乎占用了全部課內時間,課外時間又幾乎全被大量重復的訓練題擠滿。強行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東西大多沒有實際用處。課內學習不僅不能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反而硬性切斷與課外學習的聯(lián)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學習語文的厭倦情緒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2、作文教學方面:學生有了起碼的表達能力,生活中有了見聞和感受,就會產生用書面表達的愿望。這時候,教師如能給以必要的指導,學生通過經常的課內課外練習,應該不難寫出一般性的文章,F(xiàn)在的實際情況卻是,我們講解每篇課文都要講不少的寫作知識,學生也讀過不少的范文,但絕大部分學生仍然把作文視為畏途,一到作文課便大作其難?荚嚂r作文得分率很低。畢業(yè)后不能適應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其原因一是作文的命題往往既不能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又不能直接從課本范文中得到借鑒。平時的指導既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寫作時過細過嚴的要求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作文練習量不足,又沒有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師批改反饋又不及時,都挫傷了學生學習寫作的積極性,導致了學生作文水平的低下。
3、課外活動方面:語文學習的外延幾乎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給語文課外學習形成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除了學校和教師可以組織種類繁多的語文以及與語文關系密切的活動外,學生只要有學習的自覺性,隨時隨地可以進行語文學習。與人交談,可以學習語言;走在街上,留心路邊的標語廣告、店鋪名稱、春聯(lián)之類,也可以學習語言文字;如能養(yǎng)成讀書看報、記日記、寫筆記、課外習作的良好習慣,更是直接有效的語文學習。而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是:完全忽略了上述方面的作用,只片面強調了課內學習,千方百計增加、延長課內學習時間,弄得學生興味索然;幾乎完全放棄了對課外活動的指導,更不留出課外閱讀的時間。從而使語文學習富有情趣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這一天然的優(yōu)勢喪失殆盡,喜歡語文、愛好文學的學生愈來愈少。
4、語文測試方面:語文考試逐步向所謂“標準化”靠攏,這樣做的主觀動機是為了增加評卷的客觀性,提高考試的信度。但實際效果卻走向了反面。為應付考試,學生平時要絞盡腦汁做大量的枯燥乏味的選擇題,因此占用了絕大部分學習時間,使最根本的閱讀和
[1] [2] [3] [4] 下一頁
寫作訓練反而無法落實,更不要說情感、審美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了。測試的結果怎樣呢?客觀題并不客觀!許多語文教師和學生對語文成績都困惑不解:大多數學生在標準化試卷面前無所措手足,考試成績與實際水平之間缺乏正相關關系,實際水平高的學生常常拿不到高分,一些水平一般的學生有時卻僥幸得了高分。憑這樣的一次考試來決定學生的終身,是否客觀公正,大可懷疑。其負面效應還不僅如此,正如一些專家所痛切指出的:這看起來是一個教育問題,實際上影響了我們全民族的思維、思考和表達方式①。
四、中小學語文教育必須改革。
我們當前的語文教育已經走入了死胡同,到了非進行根本性改革不可的時候了。從幼兒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各個階段,都應更新觀念,探索改革之路。
現(xiàn)在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都在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及早開發(fā)孩子的智力,當然是好事。但有的僅有熱情而不講科學,只知道一味地讓孩子提前識字、寫字,認為孩子識字多、寫字多就是早慧。三歲以后進了幼兒園,不少幼兒園又存在著嚴重的“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不良傾向,違背了幼兒發(fā)育、成長的基本規(guī)律。事實早已證明,超前識字、寫字的幼兒進入小學階段后,大多并沒有表現(xiàn)出智力上、學習上的什么優(yōu)勢,到了中學還是“泯然眾人”。有的反而因為父母教的方法、姿勢、發(fā)音不正確,形成了一些很難糾正的毛病。所以,我認為,幼兒階段的教育應該讓幼兒主要通過大量的游戲學會動口、動手、動腦,教給他們一些簡單的字也應該以培養(yǎng)他們對語言文字的興趣愛好為目的,不應片面追求識字和寫字的數量。
目前普遍地存在著小學生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負擔過重,一是因為教材難度偏大,二是由于課外作業(yè)太多。我認為,小學階段的教育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是否使學生養(yǎng)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對學習的濃厚興趣,F(xiàn)在不少學校師資水平太低,教師不懂教育教學規(guī)律,只知道大量布置作業(yè),生字詞動輒要求抄寫幾十上百遍。經常見到幾歲的娃娃作業(yè)寫到深夜。不少小學生也有自己的“對策”,比如寫“人”字,他并不一個一個去寫,而是在作業(yè)本上先“刷刷刷”劃上100個撇,再“刷刷刷”劃100道捺,100個“人”字就完成了!靶省惫倘淮蟠筇岣撸隙ň毑怀鲆(guī)范的字。我們不應責備這樣的孩子偷工減料,因為給他們的作業(yè)量本身就是毫無道理的。按照記憶規(guī)律,首次記憶新東西以重復8遍為宜。所以要求學生寫生字,不應超過10遍,但卻應該要求他一遍比一遍寫得好。加重學生負擔的惡果不僅是直接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還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形成了對學習的逆反心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該如何評價?畢業(yè)時能認識幾千常用字,會查字典、詞典,會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與人交流、表情達意,能背誦一兩百首名家詩詞,能閱讀一般的通俗讀物,書寫規(guī)范,會寫日記、書信,對學習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就很好了。而這些決不需要加班加點,只要教學得法,完全可以比較輕松愉快地達到目標。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應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語文最便于自學,而自學需要掌握方法。真正掌握自學方法,必須經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實踐。特級教師魏書生在這方面進行了最為成功的探索。他身兼學校和社會多種領導職務,同時擔任兩個班語文課和班主任,教學質量卻十分理想。其奧秘就是充分利用語文最便于自學的特點,教給了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調動了學生自學語文的積極性。學生有了一定自學能力之后,要給他們課外大量閱讀創(chuàng)造條件。要指導學生每年讀幾部經典名著,并教他們學會利用圖書室、閱覽室(在有條件的地方乃至因特網)查閱文獻資料。要使學生能夠對所閱讀的各類作品有自己的看法,能利用材料證明自己的觀點,寫出語言通順、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讀書筆記等一般性文章。
高中階段語文的語文教學,更應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為主。這一階段,教師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方法指導,還應培養(yǎng)學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要經常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教會學生欣賞評價各種比較通俗淺易的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還要經常向學生介紹哲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各種思潮和最新動向,引導學生關心國內外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讓他們充分討論、思考,教會學生用書面或口頭各種形式有理有據地發(fā)表意見。初步的做法可以象山東高密一中等學校一樣,建立“語文實驗室”,把現(xiàn)行語文課的一部分時間用于指導學生大量閱讀報紙雜志,首先擴大其閱讀面,訓練其閱讀能力,開闊其視野,使學生進入語文學習的一個比較廣闊的天地。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語文學習的外延幾乎與生活相等這一獨特優(yōu)勢,把學生的語文學習擴展到其生活的各個時間和空間,廣泛地吸取生活的滋養(yǎng)。這比課內“滿堂灌”、課后大量布置一些乏味的習題,與其它課程爭時間、擠學生要有益得多。學生的學習當然不可能齊步走,愛好有不同、程度有高低是正,F(xiàn)象,但在教給方法、保證自學時間的條件下,其能力和水平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有的教師把“語文課上無差生”作為自我要求的目標之一,是符合語文學習特點和規(guī)律的,也是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
語文的教與學都是最富有個性化的。教師的教,因為個人文化修養(yǎng)、性格氣質、愛好特長種種不同,呈現(xiàn)出各種風格和不同特點;學生的學,也會因學習基礎、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不同而出現(xiàn)很大差異。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近10多年的教學管理,以應付標準化考試為導向,比任何時候都更要求整齊劃一,嚴重束縛了教師的手腳,限制了教師特長的發(fā)揮,壓抑了特色教師的出現(xiàn),也是語文課缺乏吸引力、學生語文普遍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我們的管理評價初衷是希望每個教師在每一個細節(jié)方面都全面達標,盡善盡美,實際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教有特點正是成為優(yōu)秀教師并教出優(yōu)秀學生的必備條件之一。因為一位教師如果有一兩個突出的特長,無論是善讀、善寫還是其它優(yōu)勢,都可以給學生以深刻影響,大大增強語文課的吸引力;這種寬松的教學要求,也才有利于特色教師和優(yōu)秀教師的涌現(xiàn)。一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接受多位語文教師的教育和影響,如果其中有幾位是教有特色的,就完全可能青出于藍。
----------------------------------------
回應這篇
RE: 關于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作者】: aimin - aimin (瀏覽次數: 61 次)
【發(fā)表日期】: 2001-03-25 22:58
面面俱到,但語文教改的突破口到底在何處?
本文提出的觀點,十分正確,但依然有一個怎么突破的問題。盡管“語文的外延與現(xiàn)實生活相等”,但內涵畢竟不同。
所以,我覺得還是多談些具體的、可操作的突破口為好!
----------------------------------------
======================================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回應這篇
RE: 關于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作者】: 安姐 - wangtr (瀏覽次數: 56 次)
【發(fā)表日期】: 2001-03-26 00:13
積累和體驗吧!
----------------------------------------
安姐
mailto:wangtr@k12.com.cn
惟存教育 being.k12.net.cn
大眼睛科技教育網 www.eyecn.com
回應這篇
RE: 關于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作者】: 阿w - nyyzta (瀏覽次數: 21 次)
【發(fā)表日期】: 2001-03-27 17:15
在全面反思的基礎上,讓我們共同探討如何突破吧!
----------------------------------------
回應這篇
RE: 關于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作者】: wl2000 - wl2000 (瀏覽次數: 20 次)
【發(fā)表日期】: 2001-03-27 17:28
我已經找到了突破口,請看《顛覆語文教學》。
【作者】: 阿w - nyyzta (瀏覽次數: 70 次)
【發(fā)表日期】: 2001-03-25 21:18
關于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語文教學,見仁見智。略抒己見,求教方家。
一、語文是一門基礎人文學科。
語文學科是一個怎樣的學科?換言之,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么?是一個爭論已久而沒有完全形成共識的問題。語文是基礎學科,而且是最基礎的學科,這是就其地位和重要性而言,對此基本沒有什么異議。而就其作用而言,則有不少爭論。十幾年來占主導地位的意見是:語文是工具學科。也就是說,語文是學習其它學科知識的工具。狹義地說,這一點是不錯的。不僅不識字的人不能學習任何學科的知識,而且語文水平達不到一定程度,其它任何學科也難以學好。但語文學科又不僅僅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工具,它本身又是一門重要的科學。若按現(xiàn)在時興的學科分類,它所包容的二級、三級學科乃是一個龐大的學科群。無論社會和現(xiàn)代科技怎樣發(fā)展,這一學科群的作用和地位都不會降低,相反,它們還將隨著社會和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而繼續(xù)發(fā)展,與時俱進,永葆青春。因而不能因為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就把語文學科定義為單純的工具學科。那樣做,毫無疑問是貶低了語文學科的地位。
把語文學科視為純工具學科的觀點,與把“語文”理解成“語言文字”的認識有密切關系。在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包括兒童的啟蒙階段和成人的掃盲階段,學語文可以認為主要就是學“語言文字”。會認字、寫字以后,就可以看報紙、讀書、寫信等等。對于語文學習的中級階段,學習者具有一定的語文水平和語文能力之后,大部分今后并不繼續(xù)從事語文及與語文有直接關聯(lián)的專業(yè),語文對于他們也主要是起工具的作用,這也是事實。但是僅僅根據這些來定義語文學科的性質,則肯定是不恰當的。因為畢竟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要從事語言學、文字學、文藝學、新聞學、文學創(chuàng)作、語文教育等專業(yè)的工作。不僅如此,語文學科在培養(yǎng)品德、增進修養(yǎng)、激發(fā)志向、陶冶情操、開發(fā)智能、提高素質等方面還具有其它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獨特功能,其基礎性人文學科的性質十分顯著。由此更可說明,語文是工具學科的定義遠遠不能涵蓋語文學科的功能和性質。
“語文是工具學科”的觀點,已經給這些年來的語文教學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在這一觀點的影響下,語文教學重知識傳授、輕思想教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讀寫,重應考能力、輕實際水平,重標準化測試、輕主觀性發(fā)揮的傾向愈來愈嚴重。片面追求“工具性”的結果,是大量的中學畢業(yè)生不會熟練運用語文工具,大學里對新生的語文水平普遍感到失望,社會上對各級各類畢業(yè)生的語文能力更是頗多微辭。語文成了受到教育內部和外部非議最多的一個學科。這還不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嗎?!
二、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
即將進入21世紀、將要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急迫地要求它的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1991年5月23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發(fā)出了“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的偉大號召。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進一步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1997年10月29日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對“素質教育”給以了明確的定義和闡述:“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guī)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yǎng)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边@一文件對實施素質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要,黨和國家的三令五申,決定了向素質教育轉軌成為必然趨勢。語文教育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全面實施素質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教育的過程中,語文學科又肩負著重任,可以大有作為。
1、語文學科在讓學生學會做人上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
現(xiàn)行語文教材是文選型。以后無論教材怎樣改革,總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既適于閱讀又便于寫作借鑒的范文。這些范文,一般都是文質兼美的,內容中包含了大批堪為典范的人物形象,還有大量有關做人道理的精彩論述。這些內容經過教師的講解啟發(fā)和正確引導,毫無疑問能使學生產生“見賢思齊”的效果。教師的言傳身教更對學生有著直接的示范作用。許多學生回憶起他們崇敬的老師,往往說:“老師不僅教給了我們知識,而且教會了我們做人!闭Z文老師顯然更有條件做到這一點。
2、語文學科最有利于讓學生學會求知。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是最便于自學的學科。在自學成才的群體中,通過自學語文,最后成為作家或其它方面專家的,大有人在。通過系統(tǒng)的語文教學,應該收到更好的效果。特級教師魏書生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教師之所以教學取得理想效果,就是因為他們充分認識并善于利用語文便于自學的特點,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達到了葉老所說的使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求知應該是、事實上也的確是學生的迫切愿望與自覺要求。天然厭學的學生是不存在的。只要教師充分利用語文便于自學的優(yōu)勢,一方面注重加強學法指導,另一方面給學生留出盡可能充足的課外讀寫練習時間,那么,學生不僅可以積極主動地學好語文,而且可以把在語文課上養(yǎng)成的求知習慣和學到的求知方法遷移到其它課程中去,實現(xiàn)學習的全面優(yōu)化。不僅如此,這種求知習慣和求知方法還將伴隨學生的一生,使其終身受益無窮。
3、語文學科最適宜于引導學生學會生活。
學會生活,包括學會在艱苦條件下克服各種人為的或自然環(huán)境的困難生存下去,也包括在比較優(yōu)越的條件下使生活更加充實、更有意義。這一代的青少年處于中國人由極端貧困走向相對富裕的社會條件下,又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受過多少艱苦。祖輩、父輩則一方面因為他們是“獨苗兒”而寵愛有加,另一方面又因為有了一定物質條件,所以把他們當成“小皇帝”,既十分強烈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又對他們過分溺愛,以致于衣食住行都要全面包辦代替。這樣的孩子生活能力自然是極端低下的。讓他們學會生活,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學科對此又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范例可供學生學習借鑒。只要教師有這種自覺性,把教材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經常聯(lián)系起來進行教育指導,并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有意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以必要的實際鍛煉,就可以在教學生學會生活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4、語文學科對學生學會審美至關重要。
我們的語文教材,從文字到文章,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很好的審美材料。漢字的造型之美,是世界上任何文字無法比擬的。課文中的絕大部分篇章,又都屬精品之列。其語言之美、結構之美、內容之美、風格之美、意境之美,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熟讀精思,都可以程度不同地領略到。而作文教學,則要求學生利用課文學習中得到的審美經驗,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對使學生學會審美更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學生再把課內的審美知識用于課外的閱讀和藝術欣賞實踐,其審美能力當然可以逐步提高。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語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語文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眾所周知,目前語文教學面臨著幾近“眾矢之的”的困窘局面。尤其實行標準化考試之后,在大多數學校里,語文學科都成了高考的“拉腿學科”,語文教師也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所以如此,拋開語文以外的原因不講,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語文教學違背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把學生最有興趣的學科變成了學生最厭學的學科;把最便于學生自學的學科變成了學生幾乎無所措手足的學科。
說語文教學違背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有人聽起來可能難以接受。我們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這樣。
1、閱讀教學方面:我們知道,不僅是青少年學生,即使中老年人也大都喜歡閱讀文學作品和各種讀物。我們說語文是最便于自學的學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此。可是這些年來,從小學到中學,語文課的教法大多數還是以硬性灌輸為主。課本上的范文被我們肢解得支離破碎,講解得味同嚼蠟;講課幾乎占用了全部課內時間,課外時間又幾乎全被大量重復的訓練題擠滿。強行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東西大多沒有實際用處。課內學習不僅不能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反而硬性切斷與課外學習的聯(lián)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學習語文的厭倦情緒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2、作文教學方面:學生有了起碼的表達能力,生活中有了見聞和感受,就會產生用書面表達的愿望。這時候,教師如能給以必要的指導,學生通過經常的課內課外練習,應該不難寫出一般性的文章。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卻是,我們講解每篇課文都要講不少的寫作知識,學生也讀過不少的范文,但絕大部分學生仍然把作文視為畏途,一到作文課便大作其難。考試時作文得分率很低。畢業(yè)后不能適應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其原因一是作文的命題往往既不能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又不能直接從課本范文中得到借鑒。平時的指導既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寫作時過細過嚴的要求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作文練習量不足,又沒有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師批改反饋又不及時,都挫傷了學生學習寫作的積極性,導致了學生作文水平的低下。
3、課外活動方面:語文學習的外延幾乎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給語文課外學習形成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除了學校和教師可以組織種類繁多的語文以及與語文關系密切的活動外,學生只要有學習的自覺性,隨時隨地可以進行語文學習。與人交談,可以學習語言;走在街上,留心路邊的標語廣告、店鋪名稱、春聯(lián)之類,也可以學習語言文字;如能養(yǎng)成讀書看報、記日記、寫筆記、課外習作的良好習慣,更是直接有效的語文學習。而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是:完全忽略了上述方面的作用,只片面強調了課內學習,千方百計增加、延長課內學習時間,弄得學生興味索然;幾乎完全放棄了對課外活動的指導,更不留出課外閱讀的時間。從而使語文學習富有情趣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這一天然的優(yōu)勢喪失殆盡,喜歡語文、愛好文學的學生愈來愈少。
4、語文測試方面:語文考試逐步向所謂“標準化”靠攏,這樣做的主觀動機是為了增加評卷的客觀性,提高考試的信度。但實際效果卻走向了反面。為應付考試,學生平時要絞盡腦汁做大量的枯燥乏味的選擇題,因此占用了絕大部分學習時間,使最根本的閱讀和寫作訓練反而無法落實,更不要說情感、審美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了。測試的結果怎樣呢?客觀題并不客觀!許多語文教師和學生對語文成績都困惑不解:大多數學生在標準化試卷面前無所措手足,考試成績與實際水平之間缺乏正相關關系,實際水平高的學生常常拿不到高分,一些水平一般的學生有時卻僥幸得了高分。憑這樣的一次考試來決定學生的終身,是否客觀公正,大可懷疑。其負面效應還不僅如此,正如一些專家所痛切指出的:這看起來是一個教育問題,實際上影響了我們全民族的思維、思考和表達方式①。
四、中小學語文教育必須改革。
我們當前的語文教育已經走入了死胡同,到了非進行根本性改革不可的時候了。從幼兒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各個階段,都應更新觀念,探索改革之路。
現(xiàn)在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都在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及早開發(fā)孩子的智力,當然是好事。但有的僅有熱情而不講科學,只知道一味地讓孩子提前識字、寫字,認為孩子識字多、寫字多就是早慧。三歲以后進了幼兒園,不少幼兒園又存在著嚴重的“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不良傾向,違背了幼兒發(fā)育、成長的基本規(guī)律。事實早已證明,超前識字、寫字的幼兒進入小學階段后,大多并沒有表現(xiàn)出智力上、學習上的什么優(yōu)勢,到了中學還是“泯然眾人”。有的反而因為父母教的方法、姿勢、發(fā)音不正確,形成了一些很難糾正的毛病。所以,我認為,幼兒階段的教育應該讓幼兒主要通過大量的游戲學會動口、動手、動腦,教給他們一些簡單的字也應該以培養(yǎng)他們對語言文字的興趣愛好為目的,不應片面追求識字和寫字的數量。
目前普遍地存在著小學生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負擔過重,一是因為教材難度偏大,二是由于課外作業(yè)太多。我認為,小學階段的教育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是否使學生養(yǎng)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對學習的濃厚興趣,F(xiàn)在不少學校師資水平太低,教師不懂教育教學規(guī)律,只知道大量布置作業(yè),生字詞動輒要求抄寫幾十上百遍。經常見到幾歲的娃娃作業(yè)寫到深夜。不少小學生也有自己的“對策”,比如寫“人”字,他并不一個一個去寫,而是在作業(yè)本上先“刷刷刷”劃上100個撇,再“刷刷刷”劃100道捺,100個“人”字就完成了。“效率”固然大大提高,但肯定練不出規(guī)范的字。我們不應責備這樣的孩子偷工減料,因為給他們的作業(yè)量本身就是毫無道理的。按照記憶規(guī)律,首次記憶新東西以重復8遍為宜。所以要求學生寫生字,不應超過10遍,但卻應該要求他一遍比一遍寫得好。加重學生負擔的惡果不僅是直接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還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形成了對學習的逆反心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該如何評價?畢業(yè)時能認識幾千常用字,會查字典、詞典,會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與人交流、表情達意,能背誦一兩百首名家詩詞,能閱讀一般的通俗讀物,書寫規(guī)范,會寫日記、書信,對學習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就很好了。而這些決不需要加班加點,只要教學得法,完全可以比較輕松愉快地達到目標。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應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語文最便于自學,而自學需要掌握方法。真正掌握自學方法,必須經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實踐。特級教師魏書生在這方面進行了最為成功的探索。他身兼學校和社會多種領導職務,同時擔任兩個班語文課和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班主任,教學質量卻十分理想。其奧秘就是充分利用語文最便于自學的特點,教給了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調動了學生自學語文的積極性。學生有了一定自學能力之后,要給他們課外大量閱讀創(chuàng)造條件。要指導學生每年讀幾部經典名著,并教他們學會利用圖書室、閱覽室(在有條件的地方乃至因特網)查閱文獻資料。要使學生能夠對所閱讀的各類作品有自己的看法,能利用材料證明自己的觀點,寫出語言通順、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讀書筆記等一般性文章。
高中階段語文的語文教學,更應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為主。這一階段,教師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方法指導,還應培養(yǎng)學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要經常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教會學生欣賞評價各種比較通俗淺易的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還要經常向學生介紹哲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各種思潮和最新動向,引導學生關心國內外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讓他們充分討論、思考,教會學生用書面或口頭各種形式有理有據地發(fā)表意見。初步的做法可以象山東高密一中等學校一樣,建立“語文實驗室”,把現(xiàn)行語文課的一部分時間用于指導學生大量閱讀報紙雜志,首先擴大其閱讀面,訓練其閱讀能力,開闊其視野,使學生進入語文學習的一個比較廣闊的天地。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語文學習的外延幾乎與生活相等這一獨特優(yōu)勢,把學生的語文學習擴展到其生活的各個時間和空間,廣泛地吸取生活的滋養(yǎng)。這比課內“滿堂灌”、課后大量布置一些乏味的習題,與其它課程爭時間、擠學生要有益得多。學生的學習當然不可能齊步走,愛好有不同、程度有高低是正,F(xiàn)象,但在教給方法、保證自學時間的條件下,其能力和水平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有的教師把“語文課上無差生”作為自我要求的目標之一,是符合語文學習特點和規(guī)律的,也是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
語文的教與學都是最富有個性化的。教師的教,因為個人文化修養(yǎng)、性格氣質、愛好特長種種不同,呈現(xiàn)出各種風格和不同特點;學生的學,也會因學習基礎、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不同而出現(xiàn)很大差異。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近10多年的教學管理,以應付標準化考試為導向,比任何時候都更要求整齊劃一,嚴重束縛了教師的手腳,限制了教師特長的發(fā)揮,壓抑了特色教師的出現(xiàn),也是語文課缺乏吸引力、學生語文普遍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我們的管理評價初衷是希望每個教師在每一個細節(jié)方面都全面達標,盡善盡美,實際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教有特點正是成為優(yōu)秀教師并教出優(yōu)秀學生的必備條件之一。因為一位教師如果有一兩個突出的特長,無論是善讀、善寫還是其它優(yōu)勢,都可以給學生以深刻影響,大大增強語文課的吸引力;這種寬松的教學要求,也才有利于特色教師和優(yōu)秀教師的涌現(xiàn)。一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接受多位語文教師的教育和影響,如果其中有幾位是教有特色的,就完全可能青出于藍
上一頁 [1] [2] [3] [4]
【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淺析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08-03
地理教學改革實踐中的幾點思考08-17
對當前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08-17
關于《環(huán)境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08-04
對中職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08-18
傳播小學語文快樂閱讀的幾點思考08-24
搞好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07-22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幾點思考08-17
關于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