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促其苦學 使其樂學 ——談苦學與樂學的辯證統(tǒng)一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是苦學好,還是樂學好,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學生的學習,尤其是小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樂學與樂學的辯證統(tǒng)一。 什么是苦學?苦者,刻苦也;苦學,即刻苦地學習。樂學呢?樂者,快樂也;輕松地學習,即為樂學。兩者看起來是矛盾的,又如何能統(tǒng)一起來? 學生讀書上課,在大綱上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要完成,課本上的練習天天要做,還有教師時時在督促。越是自己不喜歡的教學內容,越要努力鉆研,否則就學不懂。知識就像鏈條,哪里掉了一環(huán),要接上去不知要多花幾倍力氣。讀書求學,自然要受紀律的約束,受教學規(guī)律的支配,由不得自己任性。興之所致想什么時候讀就什么時候讀,想讀什么書就讀什么書,不是學生尤其不是小學生應有的讀書態(tài)度。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是苦,否則完不成學習任務。誠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如此說來,苦學是教學規(guī)律的必然,而不是應試教育的產物。 因應試教育應運而生的題海戰(zhàn)術,使學生苦不堪言。現(xiàn)在教學已轉軌到素質教育上來,但應試教育的弊端尚未全部清除。因此,有人一看提倡苦學,就聯(lián)想到題海戰(zhàn)術給學生帶來的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因而竭力反對。其實,這些人不理解苦學的真諦。 什么是苦學的真諦呢?起碼它應包括三個內容?:其一是專注,能坐下來專心致志地讀書;其二是刻苦,絞腦汁,肯鉆研, 不為學習上的任何困難所嚇倒;其三是有韌性,把學習堅持到底,十幾年如一日。 人生百年,從孩提時起培養(yǎng)苦學的精神和習慣,不僅是完成各學段學業(yè)的保證,而且能終生受益。 促使學生苦學,又從何入手呢? 一、 學習目的性教育 對學習目的性認識的越清楚,越能自覺刻苦地學習。學習目的性各年級都應該持之以恒地進行。不同年級可以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重點。但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應是經常性的話題。如,學語文與學其他課的關系,學語文與長大后參加工作的關系,甚至語文與愛國的關系等。記得教四年級語文時,筆者曾講過一個對聯(lián)故事(傳說,一個清朝愛國文人用對聯(lián)怒斥八國聯(lián)軍頭目。八國聯(lián)軍頭目出的上聯(lián)是:琵琶琴瑟八大王在座;愛國文人對的下聯(lián)是:魑魅魍魎四小鬼犯邊),直到初中的一次作文競賽《老師教我愛語文》,筆者原班級中的一個同學獲一等獎,作文中描述了這個對聯(lián)故事給他的教育?梢姡寣W生明白學語文的重要,其意義有多么深遠。 二、 克服困難的教育 要引導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其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訓練學生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這是培養(yǎng)苦學精神的必由之路。 引導學生克服困難,應落實到課堂上和作業(yè)上。課堂上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克服思維障礙,理解課文,讀熟課文;作業(yè)前要進行答題指導,促其養(yǎng)成答題時認真思考的習慣,不懂就問的習慣,和對難題不輕易放手的習慣。 此外,榜樣教育對學生克服困難有明顯的激勵作用。 好玩是兒童的天性。從某種意義上說,苦學是違反兒童的天性的,輕松愉快的學習才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苦學精神時,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學得輕松些,樂意自己去學,做到寓苦學于樂學之中,在樂學中培養(yǎng)苦學精神。 在使學生樂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 1. 根據學科特點,挖掘樂學因素,培養(yǎng)學習興趣。 編入語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辭優(yōu)美。這些課文,有的形象鮮明,有的意境悠遠,有的蘊含哲理,有的情真意切,更多的是達到了形、意、神的高度統(tǒng)一,使人百讀不厭。因此,根據學科特點教學,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樂學開始,最終落實到苦學。 根據語文特點,把學生引入樂學的境界,主要方法有立形、入境、悟理、體情等四種。①立形,即立其形象。要從理解語言文字入手,通過再造想象,使文中的形象在頭腦中活起來,像過電影似的,如見其人,如觀其景,如睹其物。②入境,即進入意境,不同形象的組合,組成全新的意境。詩歌、散文,只有進入意境,才能讀出味來。我們應在立形的基礎上入境,通過朗讀、語言描述,重點詞句的揣摩,思路的探索等,進入文章的意境。③悟理,即領會道理。對蘊含哲理的課文,如童話、寓言類,要在立形、入境的基礎上,體會文章意象所要闡明的道理。④體情,即體會思想感情。文章不是無情物,能與文中的主人公同哀樂,能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讀課文時有哭、有笑、有喜、有憂。讀到這種境界,學生不喜歡語文是不可能的。 2. 改進教法,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 使學生樂學,必須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課內就能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而不必在課外還要花很多時間做很多練習才能勉強掌握。假如在課內,學生要耐著性子聽老師枯燥無味的講解或無目標、無指導放羊式的自學,課外卻要跌入題海中,學生又怎么能樂得起來呢? 使學生樂學,還必須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必須開足課程,使不同的閱讀材料和不同的學科知識,多角度、多側面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大腦。信息源的多極化,能促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也是功夫在詩外吧! 綜上所述,苦學與樂學是可以達到辯證統(tǒng)一的。我們可著眼于苦學精神的培養(yǎng),從樂學入手,到一定階段,學生有了學好語文的志趣,即使是苦學,他們也會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的。 。ǹ凇缎W語文教學》199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