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堂的延續(xù)
在課改的今天,在減負的課堂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為了上好一節(jié)課,每位教師都冥思苦想,精心設計,充分準備、開創(chuàng)性地拓展課堂,合理利用課堂的45分鐘,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取更多的知識。此時,學生是減負,教師的負擔卻增加了不少。即使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學的怎么樣?是否達到老師的預設的效果? 語文課程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學生文化的積累和建構更多的還要依靠課外的延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增加了學生的應用、實踐的機會。在進行拓展課堂的同時,合理運用課外的拓展,進行恰當?shù)恼n堂延續(xù)。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預習是課堂的延續(xù) 課前預習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課前通過閱讀、查字典、網(wǎng)絡等掃除障礙,了解課文內容;以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課文的重難點;比如:在學習《葡萄溝》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陰房,我讓他們查閱這方面的資料,學生不僅查了資料,下載了圖片,而且有的還動手做制作了陰房。于是,課堂上的學習由傳授知識變成了展示會、研討會。氣氛活躍而愉快,課前準備得好的學生激動不已;沒有準備好的在懊悔,為下次出色的準備而下決心。這樣學生不僅解決重難點,通過動手動腦還增強了記憶力。反之,課前不預習,課文讀不通,大量詞語不理解……這讓教師如何進行生動的課堂教學,即使教師講的精彩絕倫,學生也難以產(chǎn)生共鳴。 二、網(wǎng)絡是課堂的延續(xù)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搜集、篩選、傳播等處理信息的能力,成為社會成員的基本能力。培養(yǎng)這種能力,語文教育責無旁貸。能運用工具書,借助現(xiàn)代媒體獲取信息,具有選擇的眼光,儲存有用的信息,是語文課外延伸經(jīng)常要用到的方法。學完了《識字5》,我提出要求:任選下列一題或幾題搜集有關資料。(1)其他動物過冬的方式。(2)知道“歲寒三友”嗎?能背誦相關的詩歌嗎?(3)你能說出幾個表示冬天寒冷的詞語嗎?(4)冬天還可以開展哪些有益的活動?挑選自己喜愛的活動跟好朋友活動起來;顒又,引導和鼓勵學生以“冬”為中心大量搜集、處理信息,廣開學習渠道的做法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從而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三、 閱讀是課堂的延續(xù) 看到這樣一句名言:外物之味,久則可灰;讀書之樂,越久越深。書讀得越多,越體會到其精妙之處。這就是我讀書的樂趣,它是我課堂的延續(xù),是我們生活的主題。 在課堂上我們很難看到學生讀著讀著就手舞足蹈起來的,那活潑生動的情景在課下卻能經(jīng)常看到。這到底是為什么——現(xiàn)在的課堂已被合作、探究、引導給大量的占用,學生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精讀,教師的指導也不盡如人意,有的教師以自己的心得強加于學生,或用教參的答案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或強調閱讀技法,而忽視個體的情感體驗;這種不從接受者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的教學造成了主體錯位。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 閱讀的意義在于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而決不是讀文字本身。然而,讀者對文本意義的把握,是基于自己的“前理解”。 在對文本的叩問、質疑、充實、延伸過程中,在與作者之心的溝通、交流、碰撞過程中生成的。閱讀中,作者求之以知音,讀者求之以會意,雙方同時臻于一個新的境界,即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所說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者與作者進行對話,在對話過程中,通過與作者精神世界的對照,構建和豐富起自己的精神王國。 鼓勵、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培養(yǎng)積極的對話意識,讓學生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 。像“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唱一唱”、“畫一畫”等活動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指導朗讀時,更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與作者對話,用心感受體驗。進行開創(chuàng)性閱讀。這樣,僅靠課堂上的時間讀書是不夠的,必須在課外時間加強閱讀。 四、課后練習是課堂的延續(xù) 思維空間不隨時間的結束而封閉,使學生余興未盡。教師可以布置彈性作業(yè),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性的做練習,這是鞏固高效語文課堂的保證,是課堂的“繞梁余音”。一個好的課后作業(yè),可以使學生把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效地延續(xù)到課外。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創(chuàng)新欲望去觀察、去尋找、去體驗、去思考,這不僅可以保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還能拓寬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知識,他們在參與生活中動手操作,實踐能力得以長足發(fā)展,進而語文創(chuàng)新的火花便在生活中迸射。 學了《蔬菜》后,布置學生到菜園里,市場上去看一看,這里有什么蔬菜?它們各叫什么名字?長什么樣子?再去請教廚師,問問可以做出什么樣的精美菜肴?生活中處處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教師布置作業(yè)時,可以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讓學生成立“錯別字糾察隊”爭當“好醫(yī)生”。春節(jié)期間摘抄、搜集春聯(lián)并對比賞析。國慶期間,布置學生寫以“祖國在前進”、“家鄉(xiāng)在變化”為主題的調查報告。這樣讓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生活空間中、充分施展才華,培養(yǎng)實踐能力,達到學習為生活所用的目的。四、課外活動是課堂的延續(xù)和補充 課外活動是課堂的延續(xù),最能激活學生思維和活力的形式,最能滲透德育,最能深入人心;它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必須學以致用,通過學生自身行動的信息反饋檢驗學習成果。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實踐驗證題給學生,能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的了解。 1、讓學生帶著生活經(jīng)驗走進課本。 在學習《分類》時,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學生在校園里觀察。用自己明亮的小眼睛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如給鞋子、襪子、花草樹木、樓房等分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觀察能力。
2、讓學生帶著道德認識,走向社會。 學生道德情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鑄造成。教師可以在課后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如:“珍惜勞動成果”宣傳活動; “勤儉章”雛鷹爭章活動。活動還可以延伸到家庭、社區(qū),使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品質,塑造心靈。 3、從熱點出發(fā),關愛自然 眾所周知,“環(huán)保”是當今時代的熱點問題之一。學習《鳥的天堂》后,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和鳥的可愛使孩子的心中充滿濃濃的愛。我深深知道只有來自于學生興趣的探究問題,才能使他們積極地投入,熱情地參與。在課外活動時間,我組織他們討論從何處著手開展探究活動。學生踴躍獻技獻策,有的說,要去動物園與鳥來個“親密接觸”;有的說,要多看看有關鳥類知識的科普文章,了解他們的習性,以便更好地保護他們;有的提出,要為小鳥做一個新家…… 陶行知曾尖銳指出:“學校把兒童的全部時間占據(jù),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yǎng)成無意創(chuàng)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發(fā)揮他的創(chuàng)造力了!闭Z文學習是一種養(yǎng)成,一種熏陶,一種浸染,一種生活。無論是課內開拓,還是課外延伸,方法多種多樣,但都是課堂的延續(xù)。有道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課外延伸是課內開拓的源泉,課內開拓是課外延伸的舞臺。兩者相輔相成,辨證統(tǒng)一,是一個積累與表達的關系。合理、恰當、巧妙的課堂延續(xù)不僅不是為學生加壓,還能教他們學習方法,指導如何做人,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愛心,塑造人的心靈,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