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自主探索學習之路
摘要: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完整獨立的人格,有利于適應現代社會和個性發(fā)展的需要,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語文教育新觀念!白灾魈剿鲗W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就是讓學生運用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學生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潛能、自主獲得知識和創(chuàng)造的本領,實現自主性發(fā)展,使自身素質優(yōu)化。 關鍵詞: 語文學習、語文自主探索學習、設疑——激發(fā)動機、探索——啟發(fā)思維、研究——指導學法、操作——發(fā)展能力 近兩年來,我們參加了鎮(zhèn)江市級立項課題“自主探索學習”的研究活動,在引導學生如何開展“自主探索學習”的課堂教學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自主探索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運用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學生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潛能、自主獲得知識和創(chuàng)造的本領,實現自主性發(fā)展,使自身素質優(yōu)化。 “自主探索學習”以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為核心目標,它的教學理論建立在“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職責是組織、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之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和實踐,教師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協調發(fā)展,再反過來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從而形成一個“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機制,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因此,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陣地,改革課堂教學目標、結構、形式,改革課堂教學策略與評價標準,走“自主探索學習”之路,使課堂充滿朝氣,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為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經過近兩年來的不斷探索和實踐,精心設計了符合學生實際、切實可行的初中語文“自主探索學習”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四步教學法。 基本教學流程如下: 教 師 活 動 導(輔)設疑探索研究 操作 ↓↓↓↓ 學(主)明標入境 自學探索 質疑問難發(fā)展能力 學 生 活 動 在這一流程中,可以看出,教師活動以導為輔,學生活動以學為主。具體來說,在這一流程中,我們圍繞學生“學會學習”這一核心目標,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學習的視角去改革,優(yōu)化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學得積極,學得主動;教師則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指導學生策略性地學習,逐步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設疑,明標入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體現“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痹O疑,就是設計疑問,提出問題,即教師要結合新舊知識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獨具匠心地設計一些激疑性、探究性、遷移性、發(fā)散性問題,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教學境界,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或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為“自主探索學習”作充分的心理與智能準備。設疑包括示標和創(chuàng)設情境兩個部分。 (1)示標。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第一步,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等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讓每位學生都明確“這堂課我要學什么?”。第二步,師生共同確定教學目標,最終目標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地確定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明確這堂課“我想學到什么”,“我想知道什么”,“我想發(fā)現什么”的學習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和渴求解決問題的迫切心理,讓學生在“我要學習”意識的強烈驅動下,自覺主動的地參與到學習情境之中。 (2)創(chuàng)設情境。情境,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營造一種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每一個學生喜愛學習,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內驅力,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之火,讓每個學生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學習。 因此,從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要求教師以真摯飽滿的情感投入教學,以感染、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認識興趣,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錄象、音樂等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開啟他們情感閘門,使他們在課一開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狀態(tài)。譬如,我們學習酈道元的《三峽》和方紀的《三峽之秋》這兩篇課文時,利用電視風光片《話說長江》中“三峽風光”這部分錄像,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身臨其境,領略三峽無限風光。之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背誦李白《朝發(fā)白帝城》詩歌,陶冶學生情操,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二、探索,自主學習,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體現“活”。 所謂探索,就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內容,一道探討新的問題,F代教育理論強調,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一定的問題情境和條件,提供一定的輔導材料,通過學生的耳、眼、口、手、腦等多種器官的感受和體驗,探求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步驟中,教師既是學生活動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學習者,教師要善于調查研究,善于啟發(fā)引導。當學生思維斷裂時,要引導銜接;學生思維散亂時,要幫助梳理;學生思維堵塞時,要進行疏導;學生思維模糊時,要適當點撥。通過觀察和檢測,準確把握學生探索中出現的問題,并正確歸因,以確定下一步怎樣將“研究”引向深入。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與自學出問題來,進行探索,或學生獨立自學探索,或小組討論交流合作探索,讓學生在自學討論上充分感受“我能做出來”,“我能講給別人聽”,“我能與別人爭論”,“我自己能總結歸納”等成功的喜悅。讓學生通過教材這座橋梁,走向更廣闊的研究領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因此,探索性學習建立在自主性學習的基礎之上,沒有自主性學習為前提,探索、創(chuàng)新只能是一句空話。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是讓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而是讓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例如,我們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教師先組織學生自學課文,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如文中第二段描寫百草園景物是從哪些方面、哪些角度進行描寫的?又如文中寫“雪地捕鳥”一段運用“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等動詞,有何作用?等等。學生經過緊張的自學與思考,提出了許多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如文中寫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枯燥無味反映了什么?又如寫師生讀書的場面中所引述朗讀難懂的古文說明了什么?等等。之后,教師與學生共同研究、一道探討,從而,使學生從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三、研究,質疑問題,加強學習方法指導——體現“靈”。 研究,是指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活動中出現的錯誤、疑難,以及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與關鍵,通過教師的提示點撥、啟發(fā)引導、交流討論而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學反饋信息,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揭示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研究,這一過程,通常針對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中出現錯誤問題和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提示點撥、引導質疑。 (1) 提示點撥。教學中,當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問題、疑難,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從而使教與學形成一種相互協作的新型師生關系。那么,教師需要在哪些地方著重“提示點撥”呢?我們認為,教師的提示點撥要緊扣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要“點”在學生不懂或似懂非懂處,“撥”在學生忽略而與教材重點、難點關系緊密處。教師的提示點撥還需要把握好“度”。例如,我們在學習《生命的意義》時,一開始,學生對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作品的時代背景缺乏了解、認識。針對這種狀況,教師應立即給予提示,介紹有關知識,使學生在對作者、作品及背景有所了解、認識的基礎上,懷著崇敬仰慕之情,學習這篇課文。當學生學到對人生極其嚴肅思考而富有深刻哲理的名言時,教師須給予點撥、分析、討論、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讓學生真正懂得人生的含義。當然,分析提示、引導點撥應適宜,注意把握好“度”。 (2) 引導質疑。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梢,引導質疑這一過程就顯得更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或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之處,故意地弄出錯誤來,讓學生發(fā)現錯誤,提出糾正的建議,教師“堅持錯誤”,學生據理力爭,教師最終“認輸”,并向學生“道謝”。這種師生爭論的過程,既使學生糾正,論證的過程,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例如,在學習《孔乙己》一文時,教師故意指出是孔乙己悲劇的根源是孔乙己的好喝懶做、不會營生、間或偷竊造成的。學生經過學習、思考、探索,認為孔乙己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經過爭論,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從而使學生對課文的主題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實踐證明,敢于、善于質疑、解疑,是“自主探索學習”的重要標志,鼓勵、指導學生質疑問題,是“自主探索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學習中,我們首先表揚敢于提問的學生,不管問題大小,價值如何,都給予鼓勵。其次,創(chuàng)造條件教給方法,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我們每教一篇課文,都有要引導學生圍繞所學課文思考一些問題。比如文章的標題是否恰當,有沒有更好的標題?文章的某些詞語運用是否貼切?等等,指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分析。 四、操作,發(fā)展能力,落實反饋遷移訓練——體現“實”。 所謂操作,就是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即在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體活動狀態(tài)下,主動積極地動眼、動耳、動口、動腦、動手,從而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也就是說,教師精心設計有梯度的、有典型的、開放性、發(fā)散性的一定的練習,包括觀察、表達、實驗等,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通過口頭的、書面的表達和動手操作表達等方式,幫助學生及時整理、歸納有關知識,使之系統化、體系化,并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我們在學習課文《藤野先生》第6段至23段時,首先讓學生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設計出“課文選取四個片段材料(即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和了解中國女人裹腳)來表現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嚴格要求、熱情誠懇、求實精神的高貴品格”的設疑訓練。接著讓學生對所學的這一部分進行探索和研究,掌握課文選取的典型材料與中心的關系,以及通過幾個典型材料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設計出研究遷移性的練習,進行習作訓練:如《可敬的□□□》(空格處可填人物,即父親、母親、爺爺、奶奶、老師、同學等),要求學生通過選取典型材料寫幾個片段,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品質。還可以進行研究遷移性閱讀訓練,如《憶父親》課外閱讀訓練等。 通過上述舉例可知,在對所學知識和舊知識綜合的同時,更要向新知識有所延伸拓展,引導學生向更深更高的境界邁進。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激勵學生再發(fā)現問題,為實現下一階段的“自主探索學習”活動夯實基礎。 經過近兩年來的探索和實踐,我們認為“自主探索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不能簡單的理解為一般教學模式,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這一模式,不僅豐富了課題的內涵,重視了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為學生創(chuàng)設最佳學習的精神狀態(tài),而且重視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學會科學思維,幫助學生學會符合學習規(guī)律的“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完整獨立的人格,適應現代社會和個性發(fā)展的需要,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自主探索學習”為核心目標的教育教學思想。 [參考文獻] (1)《語文教育學引論》、閻立欽主編、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引導自主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周迎春、《江蘇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3)《探索性學習與其它學習模式的比較》、孔祥田、《江蘇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4)《自覺參與、自主探究、自行創(chuàng)新》、譚軼斌、《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年第8-9期;
【走自主探索學習之路】相關文章:
我的“連環(huán)話”探索之路08-17
課改下高中歷史自主學習方法探索08-17
學習之路作文02-07
藏區(qū)中學生學習文言文自主能力培養(yǎng)的探索08-25
自主學習論文05-31
名師之路學習心得03-08
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體會雙自主學習08-23
自主學習教學反思08-26
自主學習教學反思03-31
自主學習指導心得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