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課結構淺談
信息技術課結構淺談 我國二十一世紀課程改革后,信息技術逐步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我市2003年中考將其作為升學考試科目,這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信息技術作為中學的全新學科,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使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搜集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而它的教學方法、教學結構還處在不斷探索與研究中。本人通過近幾年的信息教學,深感課堂教學結構對上好信息課的重要性,下面就信息課的結構談一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及體會。 運用舊知,解決問題。由于信息課課時少,學生遺忘速度快,所以教師每節(jié)課前要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復習內容應以操作為主,教師可設計一些操作項目,讓學生獨立或討論完成。如在復習《單元格的基本操作》時,為激發(fā)學生興趣,可設計填圖、拼圖等小游戲,讓學生操作完成。 激情創(chuàng)境,導入新課。好的導入方法,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新課導入一定要新穎,有吸引力,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精心設計的課件,演示各種與教學有關的文字、圖片、聲音、表格與動畫等等,并且內容盡量讓學生感興趣,如有關國家大事、媒體熱點焦點、名人資料、美麗的家鄉(xiāng)、校園文化等等,讓學生欣賞,使學生處于優(yōu)美的想象空間,然后教師啟發(fā)學生:“你們想不想親手制作這樣精美的作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最后順勢導入新課。 任務驅動,協(xié)作學習。任務是問題提出的表現,是一堂課的核心,是學生完成任務的外在動力;協(xié)作是一種團隊意識、集體精神,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是學生完成任務的內在動力。進入新知學習后,教師不能一味講述或演示,而應向學生展示操作任務,采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操作,遇到問題與困難時,要多問,多討論,發(fā)揚團隊協(xié)作精神。在平常教學中,提出學習任務后,我一是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讓他們通過實際操作,體驗成功和失敗的樂趣與辛酸,逐漸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二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鼓勵他們組內、組間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加強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學習,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中體會集體榮譽感。 自主運用,設計競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培育與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感,誘導學生自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作品設計。在平常教學中,為充分調動學生設計的積極性,我采用了分組競賽的形式,結合本節(jié)內容,提出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競賽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定主題,然后分頭完成設計內容,最后評選出最優(yōu)秀作品,給予“操作小能手”稱號,并鼓勵其他同學向小能手學習。 及時評價,相機調控。為促使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及時發(fā)現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問題,要注重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式。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成績,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對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要通過投影展示,讓他們欣賞,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觀,增進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缺點或錯誤,教師要及時批評指正,并引導學生及時糾正。我在平常教學中,加強了對學生的巡回檢查與輔導。當學生在進行操作時,我總是穿梭于學生之間,隨時保持師生交流,便于及時發(fā)現問題,相機調控。 總結歸納,完成建構。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頭腦中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完成知識建構。我在教學中,采用的總結方法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學過的內容,如學習了哪些操作,要注意哪些問題等等,比教師復述,學生聽講效果要好得多。 當然,并不是每堂信息技術課的結構都應嚴格按照上述六步來進行,教師要根據實際問題,實事求是地有選擇地進行教學。但無論采用何種課堂結構,都必須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特別是要突出信息技術課的學科特點,即光看書本,憑老師灌輸是掌握不了計算機與網絡的,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通過上機實踐,多動手、勤動腦才能逐漸掌握計算機與網絡的使用方法。
【信息技術課結構淺談】相關文章:
淺談信息技術課的教與學08-18
淺談信息技術課堂評價教學語言08-23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08-20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08-20
淺談信息技術課程的網絡應用與素質教育08-24
淺談提高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08-20
淺談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08-17
淺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下教師角色的轉變08-22
信息技術課教案04-30
信息技術課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