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實踐與探索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實踐與探索21世紀,知識與信息的新經(jīng)濟形態(tài)已嶄露頭角,以計算機和網(wǎng)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多少年前那笨重的竹簡、木刻印刷早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印刷和電腦印刷。日產(chǎn)幾十萬種圖書根本是小事,F(xiàn)如今書籍就像雪片一樣,多得讓人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加上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因特網(wǎng)的風靡全球。我們會發(fā)現(xiàn):
——現(xiàn)在的社會,圍繞人們的將是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各個層次的多元化信息。
——信息的存在形式也發(fā)生了由傳統(tǒng)信息的線性結構到現(xiàn)代信息的網(wǎng)狀輻射結構的變化。網(wǎng)絡就像一張網(wǎng),連接世界各地。
——另外,現(xiàn)代信息以良好的聲像特點,將自然信息與文本信息表達方式上的優(yōu)點集于一身,既直觀形象,又編碼嚴謹,實現(xiàn)了信息呈現(xiàn)方式的革命。
信息時代的特點決定了信息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必須立足于開放,即意味著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個社會的回歸。而傳統(tǒng)的過分強調(diào)預設和封閉的學習內(nèi)容已顯然適應不了信息社會的要求了。所以,過去單一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框框必須打破。
新課標中也給我們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建議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毙抡n標的這一些理念,告訴我們語文學習內(nèi)容再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了,語文學習再也不能僅僅等同于語文學科學習了。
二
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閱讀理解。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收集、解釋、整理、歸類、運用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學習如何迎接信息社會的挑戰(zhàn),我想首先應該是拓寬語文課程資源,樹立大語文觀。把語文教學置于社會的大背景中,把語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努力構建課堂內(nèi)外聯(lián)系、校內(nèi)外溝通、學科之間融合的語文資源體系,以擴大語文學習的空間,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谝陨险J識,再加上縣里“大讀寫”理念的學習,我在教學中嘗試著圍繞課內(nèi)教材進行拓展閱讀訓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拓展閱讀指的是: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某一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閱讀與整理,從而對該素材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當教學內(nèi)容能夠用多種信息來呈現(xiàn)時,學生會學得更好”。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師在組織課內(nèi)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習者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的、有見地的學習。
(一)、課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課文。
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對同一主題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他們“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人們對魯迅先生的愛戴,更好的體會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偉大品格。就有必要讓學生更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我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學生們搜集有關魯迅先生的資料(圖片、故事、生平、名言等)。當這些資料匯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們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在學生心里留下的是對人物的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黃繼光》等課文都適合這樣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還有一則好處,就是能讓學生覺著“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此外,有些課文還可圍繞事件進行課前搜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草船借箭》等課文。課前搜集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輕松了。這也許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心理近區(qū)”吧!
(二)、課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課文。
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意義,而意義的獲得有賴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了解周瑜、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點。我在原有課文提供的信息基礎上,呈現(xiàn)了另一個信息。為學生提供一篇《三國演義》中孔明借東風的課外材料。學生在閱讀兩篇同個主題的材料時,就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了對比、整合,信息之間互相滲透、相互補充。順當?shù)貧w結出了周瑜、諸葛亮等人物豐滿的性格特點。
記得李吉林老師的著名教例《海底世界》,就是這樣選了兩篇課外材料:《人類的秘密倉庫》和《海底的冷燈》在課堂上進行同步學習。以課內(nèi)材料為主,課外材料為輔。課內(nèi)課外互相滲透,互相借鑒,不同角度的幾個信息在結合教學中形成了合力。這樣的教學效果非常好。這樣呈現(xiàn)信息,鍛煉了學生閱讀多種信息,處理多種信息的能力。
(三)、課后延伸信息,課內(nèi)帶到課外。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
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中的閏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個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學完課文了,學生們都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閏土的勇敢、聰明。我說:“你們想知道中年閏土的樣子嗎?”學生們對此興趣很濃。我便將《故鄉(xiāng)》推薦給了學生。學生讀完后,對中年的閏土的變化以及造成他的變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講閏土變了,變傻了,變呆了。也許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難,不過,把學生從課內(nèi)帶到課外,這一點我們做到了。課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學生帶向三國;教《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學生帶向《西游記》。教《春》時,帶學生走進著名作家朱自清;教《貓》時,帶學生走向老舍。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就應該這樣把學生帶向古代文化,帶向現(xiàn)代文化;帶向中華文化,帶向世界文化。
三
拓展閱讀的實踐,這就是一種“大閱讀”觀的實踐。近幾年來,我校積極響應縣教研室的號召。在“大讀寫”的旗幟下,積極進行農(nóng)村教學改革。我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習慣地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權威”者出現(xiàn)時,學生只有較為被動地走為一個容器似的“吸收”。而在語文拓展閱讀新方法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shù)膶ο筠D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的深度變化。
我想這一變化,必將培養(yǎng)更多的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語文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實踐與探索】相關文章:
在Internet學習環(huán)境中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實踐與探索08-17
小學語文閱讀拓展教學實踐探討08-24
小學生網(wǎng)絡閱讀的實踐與探索08-17
有效探索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08-12
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方式初探08-19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索08-18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08-17
語文閱讀教學的拓展練筆08-16
中職學校語文綜合學習的實踐探索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