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解讀素質教育
自從教育二字之前被冠以素質之后,人們對教育的理解便出現了偏頗與爭議。雖然各種關于素質教育的詮釋歧義不少,但其基本內涵都包括以下三點:A、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B、發(fā)展學生的個性;C、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似乎這就是素質教育的精義所在。一言以蔽之,以學生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即今之所謂素質教育。如此以學生個體為中心來解釋素質教育,聽起來固然是很“素質”的,但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類”存在物,片面強調個體、個性及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就容易忽視人的社會性和教育的社會性.自古而然教育就是一種社會現象。從本質上說,教育不是為生命運動服務的,而是為社會運動服務的。教育總是用前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化知識教育后人,由后人繼承并發(fā)展之,從而提高社會生產力,引發(fā)生產關系的革命變革。教育的社會功利性是顯而易見的。
誠然,教育的對象是人,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也決然離不開人的發(fā)展,但教育關注的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會的人,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人的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因此,在共性與個性的問題上,教育更關注于共性;在繼承與發(fā)展的問題上,教育更關注于繼承。這是教育的使命使然,是其固有的基本矛盾決定的。
從生命運動的角度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當然是最高主題,但生存與發(fā)展卻不能不以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為前提。人類的生存史已經證明,人無法離開群體而生存,認識世界和改選世界必須依靠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個體生命的發(fā)展只能被置于社會運動的背景下,只能被置于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只能被置于既定的社會生產關系內。因而個人的發(fā)展不可能不聽命于社會的發(fā)展,不可能不服從于維系現存生產關系的社會制度。在現階段,追求個人自由而充分的發(fā)展、追求個性的解放,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是有害的。我們不能擺脫由自然和社會加給的現在看來尚且必要的“束縛”。受命于社會的教育不可能唯個人意志是從,也無法超越歷史階段。
教育的真諦只能是這樣:從縱向看,教育要實現歷史傳承,將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和改造世界的經驗一代代傳下去;從橫向看,教育要完成現代整合,把當代人類獲于實踐的真知匯集起來加以傳播。教育之所以見重于當代,是因為教育的本質功能日益顯豁。教育直接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從而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因而素質教育不失為一種合乎時宜的提法。
然而時下的素質教育研究片面強調個人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這在微觀理論層面是很難看出問題的。但站在宏觀理論層面上我們便會發(fā)現,這種基于個人本位的教育觀點雖然在德、智、體等具體育人目標上尚能與教育方針相契合,而在教育方向和教育途徑上卻往往不識廬山真面目,乃至忘記了素質教育也仍是置于特定社會生產關系中的教育。
教育的社會性決定:素質教育不應是為人的素質而素質的教育,而應是致力于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調解生產關系、鞏固現存社會制度的教育。
教育把人的素質、人的個性及發(fā)展都納入到超越生命的社會運動之中。人的一切追求、一切利益都包含在社會運動這一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里。素質教育只有從這里出發(fā),才能突破西方人本主義的局限,才能從以個人利益為核心轉到以社會利益為核心的更高層次上來。社會主義特色的素質教育及其倡導的人生價值觀,從此將不再受生存本能的左右,奉獻精神將因之日益光大。終將有一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會成為社會關系的最高準則,勞動將成為人的第一需要。那時,每個人的自由而充分的發(fā)展,都是他人自由而充分發(fā)展的前提,個性在美好和諧的氛圍里獲得了真正的解放。
正是為了實現這一崇高目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素質教育,才更需要強調教育的社會功利性,強調“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边@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的靈魂所在。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強化特色意識,一定要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的偉大旗幟,讓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保證素質教育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健康發(fā)展。
【如何解讀素質教育】相關文章:
學校體育如何貫徹素質教育08-07
《品德與社會》如何解讀“新課標”08-17
幼兒園如何實施素質教育08-17
淺談數學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08-24
如何在社會課堂中落實素質教育08-17
物理課中如何滲透素質教育08-16
素質教育中如何優(yōu)化體育課08-13
淺談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素質教育03-31
談小學美術教學如何適應現代的素質教育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