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德與社會》設計思路解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
本課程貫串始終的一條主線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學習有關社會生活的常識、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掌握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標準的許多提法都是從兒童的生活現(xiàn)實和生活需要出發(fā),從學科的概念出發(fā)。如過去小學《思想品德》以德目構成課程標準的框架,現(xiàn)在《品德與社會》以兒童由近及遠的社會生活范圍為課程標準的框架。
點面結合
兒童的社會生活范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的,從個人、家庭、學校到社區(qū)、家鄉(xiāng)、祖國和世界。我們以這大大小小的生活領域為主題組織教學內容,構成教學內容的若干“方面”。在每個生活領域里,都包含有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等主要因素,這些主要因素還可分解為時間、空間、人文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日常生活活動、文化活動、經濟活動、政治活動、人際關系、社會規(guī)范、法律制度等具體要素。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發(fā)展是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實現(xiàn)的。所以,這一個個要素與兒童的交互作用就成為組織教學內容的“要點”。如“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周邊區(qū)域的平面圖和路線圖”,就是兒童與社會環(huán)境;“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兒童與社會活動;“感受與同學的友愛之情”,就是兒童與社會關系;等等。以社會生活領域為“方面”而設立的主題也是反映了兒童與社會的交互作用關系。每個“面”上都會涉及到各種社會要素,當然,不是每個領域所涉及的要素都相等。我們按“面”選擇適合小學生學習的“點”,即在每個主題下面分列了數(shù)量不等的若干要點,構成了整個內容標準的框架。
綜合交叉
綜合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知識、能力的綜合;一是社會生活各要素的綜合。前一個綜合在課程性質部分已有分析,后一個綜合也是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各社會要素是綜合成整體出現(xiàn)的(如社會環(huán)境是工業(yè)城市,則工廠勞動成為主要的社會活動,嚴格的勞動紀律和團結合作成為人際關系的準則),兒童在某一社會生活中涉及的社會要素也不是單一的,只是由于研究需要才把它分為不同的要素。所以在安排內容要點時,不明顯地按社會要素歸類,只是把要素綜合隱含在內容里面。如“我是中國人”部分第7條“了解我國不同地區(qū)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這一內容里綜合包含了幾個社會要素,它既有社會環(huán)境的知識,又有社會活動的情況,還有人們之間應有的態(tài)度和規(guī)范。同時,我們雖然按社會生活領域分成了若干主題,但各主題所含內容之間也存在著交叉。如“我的成長”中有“了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護自救能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這個內容與“我與學!敝械摹案惺芗w生活中規(guī)則的作用,初步形成規(guī)則意識,遵守活動規(guī)則和學校紀律”交叉!拔业某砷L”中關于“抵制不良生活方式,遠離毒品”的內容與“我與家庭”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交叉!拔遗c學!标P于“了解學校的發(fā)展變化”的內容,既可以了解自己學校的發(fā)展變化,還可以了解中國和世界學校的發(fā)展變化,這樣就從“學!边@個領域擴展到祖國與世界,出現(xiàn)了3個領域的交叉。這就是本課程綜合性特點的明顯表現(xiàn)。它打破了原來思想品德、中國地理、中國歷史、世界地理、世界歷史等學科的界限,成為一門全新的綜合課程。
螺旋上升
由于學生的社會化進程雖然是按照由近及遠的規(guī)律展開,但又不是絕對的。如個人生活雖然離得最近,而對自己深層次的認識卻并不容易;相反,世界雖然離學生較遠,但由于現(xiàn)代傳媒的發(fā)展使地球變小了,對國外現(xiàn)象的了解反而變得容易起來。所以,我們認為內容標準雖然是按主題組織的,教材的編寫卻不應按照個人—家庭—學!亦l(xiāng)—祖國—世界的順序安排內容,而應根據(jù)各年級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選擇相應內容重新組織。如“我與家庭”的第5條“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民主平等,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前半段講道德、有責任感等在中年段就可以學習,而后半段處理家庭成員的矛盾就應在高年段掌握了。再如“走近世界”的第4條“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體會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與聯(lián)系及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瓷先フ勈澜缃洕呛苌願W的,但在學習社區(qū)的商業(yè)網點和購物時,看看商品的產地,就可以體會世界經濟的聯(lián)系,這樣在中年段也是可以學習的。所以,課程標準的同一內容可以在不同年級(或年段)重復出現(xiàn),但要求應該有區(qū)別,逐步提高。譬如三四年級側重家庭、學校和家鄉(xiāng)(社區(qū))的內容,但又兼顧個人、祖國與世界;五六年級則側重祖國與世界,兼顧其他。這6個主題可以是分年級出現(xiàn)2次循環(huán),也可以分年段(三四年級中年段、五六年級高年段)出現(xiàn)2次循環(huán)。各地、各編寫單位可以從實際出發(fā)自主選擇,有利于實現(xiàn)教材的多樣化。
【《品德與社會》設計思路解析】相關文章:
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08-17
《品德與社會》活動設計要略08-16
《品德與社會》片段教學設計及理念08-17
《常見的堿》設計思路08-17
《甜甜的泥土》設計思路08-16
《白楊禮贊》教學思路設計08-16
教學思路的創(chuàng)新設計08-16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2-02
教學思路的設計藝術(之二)08-17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教學設計思路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