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白浆_8乄8X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国产AV大片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化學教案>初中化學教案

初中化學教案

時間:2025-02-21 07:43:08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學教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化學教案(15篇)

初中化學教案1

  一、教學設計思路

 。ㄒ唬┙滩姆治

  本課題包括氧氣的性質和化學反應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介紹氧氣的物理性質入手,通過帶火星的木條、硫、鋁等幾種物質在氧氣中反應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總結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第二部分通過實驗和討論,學習了化學反應中的一些常見類型: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教材還介紹了緩慢氧化,以區(qū)別通常的燃燒。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題分兩課時:第一課時講授氧氣的性質,第二課時講授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處理達標練習,掌握和鞏固本課題的內容,交流和討論──生活中的化學反應。

 。ǘ⿲W生分析

  第一,本課題是學生第一次系統(tǒng)地學習物質,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認識物質的一般方法。

  第二,學生對實驗探究還剛起步,所以,學生對實驗探究的意識、信心及方法步驟,需要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逐步增強、提高和掌握。

  第三,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還剛剛開始,還處于盲目階段,所以讓學生通過觀察程序,對實驗的觀察和描述做到系統(tǒng)、準確,是需要老師引導的。

  第四,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以致用。

  根據學生認識上的特點,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突出了實驗,讓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為增強效果,并對實驗作了一定的改進;教學中,多采用了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圖片、影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知欲。通過實驗探索和討論交流,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信息的分析,認識化學變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時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學會觀察實驗和實驗探索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二、教案

  課 題 氧氣

  授課人

  學 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氧氣能與許多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氧氣的化學性質較活潑。

  2.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及一些化學反應現(xiàn)象。

  3.認識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知道緩慢氧化這一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及動手實驗能力。

  2.學會觀察實驗現(xiàn)象,會分析實驗信息并從中歸納得出結論。

  3.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描述及表達能力。

  情感價值觀

  1.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2.養(yǎng)成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

  3.逐步樹立“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xiàn)性質”的辯證觀點。

  重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

  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主動觀察、思維、動手實驗能力、語言表達的完整和準確性。

  3.培養(yǎng)學生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逐步認識物質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意識。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引導,討論歸納,科學實驗探究方法

  儀器、藥品

  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燃燒匙、集氣瓶、酒精燈、滴瓶;硫、鋁箔、鋅粒、稀鹽酸、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先播放影片,然后將幾段不同內容的影片作為圖片陳列并定格。


問:看了這段影片,大家聯(lián)想到什么物質


影片介紹的是有關氧氣用途,其用途是由性質決定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氧氣的性質。


[電子板書]課題2 氧氣


紛紛帶著好奇心觀看,思考并回答:氧氣。


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走進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一 如何區(qū)別空氣和氧氣?


問:你們桌面上沒有標簽的兩瓶氣體,一瓶是空氣,一瓶是氧氣,你如何區(qū)別呢 用眼看、用鼻子聞能區(qū)分嗎


講述:在剛才的實驗中,氧氣可使帶火星木條復燃,但它在空氣中則會熄滅,而將在空氣中正在燃燒的木條插在氧氣瓶中又會怎么樣呢 下面你們就用帶火星的木條和燃著的木條來檢驗氧氣。


[電子板書]


實驗方案:1.用兩支帶火星木條分別插入兩瓶中;2.用兩支燃著木條分別插入兩瓶中。


結論:1.氧氣可使帶火星木條復燃;2.木條燃燒越旺,說明氧氣越多。


講述:我們就用這瓶氧氣來研究它的性質;首先我們來研究它的物理性質。


思考得出結果:不能。



自己實驗,并得出結論: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是氧氣或使木條燃燒更旺的是氧氣。


學生通過自身感受,激起對氧氣性質探究的欲望。

活動二 觀察并描述氧氣的物理性質


提問:物理性質包括哪些方面呢


講述:這些都是不經過化學變化而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F(xiàn)在你們一起先來描述氧氣的色、態(tài)、味。


[電子板書]一、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通常狀態(tài)下)


顏色(無色)、狀態(tài)(氣體)、氣味(無味)、密度(1.429g/L)、熔點(-218 ℃)、沸點(-183 ℃)、溶水性(?)


[多媒體]展示氧氣的三態(tài)圖及氧氣瓶


提問:氧氣能不能溶于水


肯定: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設問:這樣描述你們是不是覺得范圍太大,不太確切


我們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來描述它


回憶并回答:色、態(tài)、味、密度、熔、沸點和溶水性。


描述:無色、無味的氣體。



觀看并對氧氣物理性質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學生各抒己見:能,因為魚兒要生存需要氧氣。


學生思考并認同。


引導學生研究物質從物理性質入手,從簡單開始,讓學生逐步形成認識物質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樹立科學研究的嚴謹態(tài)度。

活動三 氧氣是否易溶于水


從學生中選擇一個設計方案(上次探究活動已布置了的探究題)


[電子板書]探究程序


1.氧氣是否易溶于水 (提出問題)


2.氧氣不易溶于水


氧氣易溶于水(作出假設)


3.將大量水倒入氧氣瓶中并振蕩,用帶火星木條插入瓶中,看是否復燃。(設計方案,進行探究)


4.復燃──不易溶;不復燃──易溶(得出結論)


演示實驗,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分析以得出結論。


[電子板書]氧氣不易溶于水


補充說明:氧氣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絕對不溶于水,在室溫下,1 L水中只能溶解30 mL氧氣,這對水中動物生存有著重要意義。


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的實驗探究步驟。




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得出結果:


現(xiàn)象:復燃


結論:氧氣不易溶于水。


使學生加深對實驗探究的意識,熟悉探究程序,使學生養(yǎng)成從實驗到分析再到結論的習慣。


活動四 硫在空氣中、氧中燃燒現(xiàn)象


設問:氧氣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質燃燒


[電子板書]實驗:硫加熱后在空氣中、純氧中反應的現(xiàn)象。


[多媒體]以木炭燃燒實驗的視頻為例介紹觀察程序。


[電子板書]觀察程序:反應物質的色、態(tài)、味,反應條件和操作,反應生成的物質的色、態(tài)、味及伴隨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特殊生成物質的檢驗。


使用視頻展示臺(請一位學生上臺與老師一起配合演示實驗以作對比)演示實驗:硫在空氣中、純氧中反應的現(xiàn)象。


[電子板書]打出實驗的具體內容及步驟,并激勵學生,看誰收集的實驗信息多


肯定并講解:硫燃燒生成的氣作叫二氧化硫(化學式為SO2),它是污染空氣的主要氣體之一,燃放煙花爆竹會產生二氧化硫,請同學們最好不要燃放它。


[電子板書]現(xiàn)象:硫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微弱的淡蘭色火焰,在純氧中發(fā)生明亮藍紫色火焰,同時生成一種有剌激氣味氣體,放出熱量。講述:面我們學了文字表達式表達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我們同樣可寫出硫燃燒的文字表達式。[電子板書]反應物是硫、氧氣,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文字表達式:硫+氧氣點燃二氧化硫,左邊是反應物,右邊是生成物,中間用箭頭連接,并注意條件是點燃。


[電子板書]為什么木條、硫分別在空氣里和氧氣里燃燒的現(xiàn)象不同 它說明了什么 (提示:可從氧氣含量去分析),,總結并打出電子板書。


[電子板書]物質在空氣中燃燒,實際上是物質與空氣中氧氣反應,由于空氣中氧氣含量較少,所以在空氣中燃燒不如在氧氣中劇烈。


1.它說明了氧氣含量越高,燃燒越劇烈。


2.也說明了氮氣不支持燃燒。


學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學生初步掌握觀察實驗的程序。



學生代表上講臺,與老師一起配合做實驗。



學生通過觀察后,積極描述實驗現(xiàn)象。



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一起敘述反應物、生成物及硫燃燒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開動腦筋回憶并思考,可能的回答:空氣中氧氣含量低,氧氣支持物質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通過實例讓學生初步掌握觀察實驗的程序,并掌握實驗探究的方法步驟。


活動五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展示鐵絲并設問:你見過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嗎 鐵絲在氧氣中也能燃燒嗎


[電子板書]鐵絲加熱后在空氣中、氧氣中現(xiàn)象。


[電子板書]實驗具體內容及步驟(使用視頻展示臺)演示實驗:鐵絲加熱后在空氣中、氧氣中現(xiàn)象。


補充說明:鐵絲燃燒生成的物質叫四氧化三鐵(化學式為Fe3O4)。


[電子板書]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反應生成一種黑色固體物質。


問:一起說說反應前、后物質及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問:為什么要放一些細沙呢


肯定并總結:為了防止燃燒過程中濺落下來的熔渣把集氣瓶炸裂。


問:為什么硫燃燒不需要鋪細沙呢


問:通過帶火星木條、硫、鐵在氧氣中反應,我們可總結出氧氣有哪些性質呢


總結并打出電子板書[電子板書]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較活潑的氣體,它可支持燃燒,氧氣含量越高,燃燒越劇烈。


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氧氣支持燃燒的例子。


過渡:氧氣的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xiàn)氧氣的性質,再次播放有關氧氣用途的影片。


學生代表上講臺與老師一起做對比演示實驗。



參照實驗具體內容來觀察、分析。


并描述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



然后一起回答,教師打出電子板書]反應前物質:鐵、氧氣反應后的物質:四氧化三鐵,文字表達式:鐵+氧氣點燃四氧化三鐵。


思考,各抒己見。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氣體。


學生間相互討論,并得出可能的結果。


討論并積極發(fā)言。


討論,回答:航天航空、氣焊、氣割等。


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和描述做到系統(tǒng)、全面和深入。



  【板書設計】

  課題2 氧氣

  一、氧氣的性質

  1.氧氣的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

  顏色 狀態(tài) 氣味 密度 熔點 沸點 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無色 氣體 無味 1.429g/L -218 ℃ -183 ℃ 不易溶于水

  2.氧氣的化學性質

  氧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能支持燃燒,氧氣含量越高,物質燃燒得越劇烈

  點評

  本課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教學目標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是以氧氣的性質為核心,通過氧氣所能發(fā)生的化學反應,介紹了化學反應的基本概念。

  該課對教材進行了很好地分析,在設計上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設計和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不但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較好的落實,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而且在教學過程及方法上,情感價值觀目標也得到較好體現(xiàn)。

  本節(jié)課突出了氧氣的化學性質這一重點,在對學生正確進行分析后,能較好的把握教學難點,并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解決。

  本節(jié)課的特點是能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fā),根據九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能力,充分利用實驗、投影等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情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象在各個知識點的學習上,也多用實驗、討論等方法加以落實,在練習、復習上也采用了投影并結合實驗及生活例子來加以鞏固提高。

初中化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制取氧氣的方法。

  2、 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

  3、 學習探究氣體性質的方法。

  4、 增強對化學現(xiàn)象的探究欲,培養(yǎng)學習化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制法

  教學難點:有關氧氣性質的實驗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探究目標:

  1、探究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

  2、明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提出問題:

  1、如何選擇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依據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氣?

  3、如何檢驗一瓶氧氣已收集滿?

  收集資料:

  1、回顧一下,寫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氣的一種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氣的主要來源

  情境創(chuàng)設:下列謎語是什么物質呢?

  無影無形摸不著,火焰見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參加,動物生長離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氣。氧氣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動手制取氧氣吧?

  設計實驗并進行驗證:

  步驟和方法 現(xiàn)象 分析和結論

  取A、B、C三支試管,分別加入3-5ml的過氧化氫溶液。

  1、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A試管口,觀察現(xiàn)象。

  2、 在B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B試管口,觀察現(xiàn)象。

  3、 在C試管中加入幾塊沸石(或瓷片),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C試管口,觀察現(xiàn)象。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為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是

  依據是

  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一瓶氧氣。

  1、 組裝一套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在廣口瓶內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再通過長頸漏斗添加過氧化氫溶液。

  2、 收集氧氣。

  先將集氣瓶中盛滿水,用玻璃片蓋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當導管口有氣泡連續(xù)、均勻地放出時,再把導管口伸入盛滿水的集氣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蓋住瓶口,把集氣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實驗時 (有或沒有)氣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氣是 色 的氣體

  判斷一瓶氧氣已收集滿的依據是

  實驗時,填加長頸漏斗的優(yōu)點是

  實驗過程中,長頸漏斗的底部必須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當導管口剛開始有氣泡地放出時,不宜立即收集,這是因為

  分析歸納: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中,加入二氧化錳(或沸石),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錳(或沸石)在此實驗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與反思: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O2 :

  反應物 ,狀態(tài) ,條件 ,

  收集方法 , 。

  知識應用:

  1、常溫下,某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收集該氣體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氣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

  2、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能迅速分解產生氧氣,分液漏斗可以通過調節(jié)活塞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根據下圖所示回答問題: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質是 ,錐形瓶中放入的'物質是 ;

 。2)寫出該方法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

  要收集一瓶純凈的氧氣,應選擇裝置 (填字母);

 。3)某同學在觀察到錐形瓶內有大量氣泡時,開始用B裝置收集氧氣,過一段時間后,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見木條復燃。原因是 。

  探究課題:氧氣的性質

  探究目標:

  1、探究氧氣的物理性質

  2、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

  提出問題:

  1、充滿氧氣的集氣瓶為什么應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魚兒能生存,說明水中氧氣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還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證明一瓶氣體是氧氣?

  收集資料:

  1、搶救病人的時候要用到氧氣,說明氧氣具有 性質。

  2、家里生爐子時,用扇子煽,爐火越扇越旺,說明氧氣具有性質。

  做出假設: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的氣體。

初中化學教案3

  【指導思想】

  從宏觀物質間的反應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就得了解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并通過微觀粒子在變化中的種類和個數(shù)的變化情況,真實的認識一個奇妙的化學世界,因此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說要從宏觀走向微觀、從直觀形象的物質間的反應向抽象的微觀粒子間的重新組合過渡,為以后進一步了解化學反應和學好化學打好基礎。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特點:設置本單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盡早建立起微粒觀,以便讓學生能更深入地認識身邊的物質,初步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教材以學生熟悉的物質——水為載體,通過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水的天然循環(huán)、水的人工凈化、水的通電分解、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等過程中分子運動情形的描述,幫助學生從微觀水平上構建對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觀變化現(xiàn)象的本質的認識,繼而在認識分子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構成物質的另一種基本微!,進一步介紹了原子中的電子及其在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的變化特點,發(fā)展了學生對物質微觀構成與變化的.認識,這種認識的發(fā)展不僅會深化學生對自然界的物質的理解,更能激發(fā)他們深入研究物質的探索欲望。為了培養(yǎng)學生用化學方法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在這一單元中,還穿插了一些科學方法、化學實驗方法以及科學思想教育的內容。

  本節(jié)授課內容是魯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兒單元“水和溶液”課題三“分子和原子”,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探究構成物質的微粒,為前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物質間的反應從微觀的角度有進一步的認識,為以后學習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jié)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對化學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質之間所發(fā)生的各種變化,但都是從宏觀角度感受化學,但還不清楚或認識不到物質之間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jié)課對學生來說要將宏觀的物質間反應歸因于微觀粒子間的重新組合、尤其是對微觀粒子分子、原子的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現(xiàn)象和反應入手、以客觀存在的微觀粒子圖片等說明粒子的真實存在,在此基礎上講解分子、原子的性質,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認識物質間反應的本質。做到實例舉證、客觀分析、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xiàn)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學生熟悉的日,F(xiàn)象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來探索微觀世界,認識分子和原子;

  2、通過對微觀現(xiàn)象的討論,把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導學生用分子、原子的觀點分析比較兩種變化,進一步從化學變化中認識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從宏觀現(xiàn)象,認識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學難點: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為什么會減少?溫度升高,減少的越快?

  2、濕衣服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風處或陽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園處,為何能遠遠聞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為什么不見了?水為什么能變甜?

  5、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體積小于200毫升?

  6、為什么把品紅溶液放到水中能擴散?

  【教師講述】

  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對此問題的探究興趣,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不連續(xù)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設想,并以此來解釋上述現(xiàn)象。

  其實,通過科學方法早已證明,物質確實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我們可以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真實的觀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還能夠移動原子。

  【幻燈展示并講解】

  圖3-6、圖3-7是苯分子結構和移動原子后形成的“中國”二字,這是世界上最小的漢字了。

  分子的性質:

  【教師舉例講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約含有1.67×10-21個水分子;大約有15萬億億個水分子;

  (如果中國13億人數(shù)1滴水中的水分子數(shù),每人每分鐘數(shù)100個,則需要300萬年)

  (如果一個人每口喝下10億個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則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則需55萬年)

  【教師歸納】

  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活動與探究】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濃氨水,有怎樣的現(xiàn)象?

  2、兩個小燒杯中分別放酚酞和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兩個小燒杯,則有什么現(xiàn)象?

  【教師歸納】

  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溫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

 、侔睔庠诳諝庵袛U散

  ②糖的溶解

 、勐劦交ㄏ、酒味

 、苷聊X丸的逐漸減少

 、轁褚路栏

  【教師舉例講述】

 、傧嗤|量的同一物質在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時所占體積不同

 、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體積小于200毫升

 、蹮崦浝淇s

  【教師歸納】

  分子間有間隔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1個H2O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開討論】

 、購姆肿拥慕嵌,水的蒸發(fā)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何不同?

 、贖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試分析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舉例說明】

  ①水蒸發(fā)時,水分子本身沒有變,水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

  ②品紅溶解于水時,品紅分子和水分子都沒有變,它們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

 、畚镔|“三態(tài)”變化

  【歸納總結】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發(fā)生變化。

  【展開討論】

  H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試分析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舉例說明】

 、偎娊鈺r,水分子變成了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

 、跉錃庠诼葰庵腥紵龝r,氫氣分子和氯氣分子都發(fā)生了變化,生成了氯化氫分子,氫氣和氯氣的化學性質不再保持。

  【歸納總結】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它的分子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別的物質的分子。

  【歸納總結】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動畫演示】

  水電解動畫演示

  氫氣和氯氣反應動畫演示

  【教師講述】

  所以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fā)生了改變,從一種物質的分子變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改變,分子個數(shù)不一定變。

  【提出問題】

  在化學變化中,從一種物質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呢?

  【討論總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舉例說明】

  ①水電解時,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氫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個氫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氫分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氧分子;

 、贖2在Cl2中燃燒時,氫氣分子分解成了氫原子,氯氣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個氫原子和每一個氯原子重新組合成了氯化氫分子;

  【學生討論】

  電解氧化鋁生成鋁和氧氣。

  【討論總結】

  氧化鋁通電時,氧化鋁分子分解成了鋁原子和氧原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1個氧氣分子,許多鋁原子聚積到一起成金屬鋁。

  在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原子沒有發(fā)生變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終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歸納總結】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學反應實質: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間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變化,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都沒有變。

  分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分子

  【板書設計】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質: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3、分子間有間隔

  4、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學變化的實質: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間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變化中的情況: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變化,數(shù)目不一定發(fā)生變化;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都沒有變。

  物質、分子、原子與分子的聯(lián)系:

  分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分子

初中化學教案4

  一、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a常識性介紹化學研究的對象。

  b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qū)別;并能運用概念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啟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知覺性和積極性。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永恒運動的,是不可消滅的,

  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以化學實驗為載體,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化學實驗現(xiàn)象美,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科學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區(qū)別)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疑點:物質變化與物質性質的區(qū)別。

  解決辦法:(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列表記錄實驗現(xiàn)象,由學生討論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qū)別。

 。2)通過學生討論而歸納出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qū)別。

  三、實驗及教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空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坩堝鉗,石棉網,鐵架臺(帶鐵夾),研缽,火柴,藥匙,膽礬,堿式碳酸銅,鎂帶,澄清石灰水,水。

  四、學法引導

  1、學會概念辨別,注意概念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如,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就可以從概念、特征、伴隨的現(xiàn)象等方面加以區(qū)別;從變化發(fā)生過程中兩者的相互關系尋找它們的聯(lián)系。

  2、學會觀察化學實驗。

  首先要觀察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再注意觀察變化中的現(xiàn)象,如變色、發(fā)光、放熱、放出氣體、發(fā)出聲音……等;反應停止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等。學會觀察實驗,將有助于我們思考變化的原因,推測變化的原理,總結變化的規(guī)律。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可看錄像“走向化學世界”、“漫游化學世界”(北京西城電教館,17分鐘),也可利用幻燈片引入新課,或由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如:化學史、元素的發(fā)現(xiàn)史、化學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學、化學與生活等,由學生的發(fā)言引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學生討論]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構成物體的材料叫做物質。澄清兩個概念:物質與物體。如鐵這種物質能制成鐵釘、鐵錘等物體。

  化學研究物質,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學)組成?水由什么構成?(第三章學)構成水的粒子結構怎樣?(第三章學)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性質外還有哪些性質?這都是化學要研究的內容;瘜W還是一門研究物質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

  板書: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教師講解觀察實驗的方法。

  學習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注意培養(yǎng)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積極培養(yǎng)學習化學的興趣。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程序:

  投影: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fā)生的主要現(xiàn)象,如是否發(fā)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生等。

  變化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描述實驗時應注意語言清晰、準確,只說現(xiàn)象不說結論。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后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并列表記錄。分別由學生描述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演示[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編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變化后產生的物質

  1液態(tài)的水沸騰時生成的水蒸氣遇玻璃又凝結成液體液態(tài)的水

  2藍色塊狀的膽礬塊狀固體被粉碎藍色粉末狀的膽礬

  [實驗3]鎂帶的燃燒

  [實驗4]加熱堿式碳酸銅

  3銀白色的鎂帶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同時發(fā)出耀眼的白光白色氧化鎂粉末

  4綠色粉末狀的堿式碳酸銅加熱后,綠色粉末變成黑色,管壁出現(xiàn)小水滴,石灰水變渾濁三種其他物質:氧化銅(黑色)、水、二氧化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提問]實驗1、2有什么共同特征?實驗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這兩個實驗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物質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的依據。

  3、4這兩個變化的共同特征是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引導學生小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板書: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ɑ瘜W反應)

  [討論]這兩種變化有什么本質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fā)生一些現(xiàn)象,如放熱、發(fā)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等。這些現(xiàn)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fā)生,但不能作為判斷一個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的依據。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應依據什么?

  [練習]口答課本第5頁習題1、2。

  [討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發(fā)光放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B、固體變成氣體一定是物理變化

  C、化學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D、物理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化學變化

  解答此類題要熟悉下列要點: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

  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現(xiàn)象

  物質的狀態(tài)、形狀等發(fā)生變化放熱、發(fā)光、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等

  實例冰→水→水蒸氣,汽油揮發(fā),

  木材制成桌椅、鐵生銹、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食物腐爛

  根本區(qū)別

 。ㄅ袛嘁罁┦欠裆善渌镔|

  關系

  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通過四個實驗,我們知道水沸騰時能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遇冷又能凝結成小水滴,膽礬是藍色的晶體,鎂帶在空氣中能燃燒,堿式碳酸銅受熱能轉化成三種物質,這些都是物質本身特有的屬性,即物質的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講述]物質的性質,無論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均指物質的特有屬性,物質不同,其性質也不同。下表有助區(qū)別兩種概念。

  [投影]

  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性質確定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通過化學變化可知

  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fā)性等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穩(wěn)定性等

  [討論]

  1、下列哪種性質屬于化學性質?()

  A、導電性B、揮發(fā)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組物質能根據在水中的溶解性區(qū)別開的'一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鐵塊和鋁塊D、面粉和白糖

  3、判斷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A、銅綠受熱時會分解;

  B、純凈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C、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氧化鎂;

  D、氧氣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氣重;

  E、木棒受力折斷。

  [小結]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性質的區(qū)別。

  我們應把握住一點,即變化是一個過程,是動態(tài)的;而性質是物質內在的屬性,有時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讓其表現(xiàn)出來,而有時只需用感觀和儀器感知測量即可。

  四、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3、4頁內容,討論: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4頁內容,了解化學工業(yè)的過去和現(xiàn)狀。

  五、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小結]注意學習化學的方法(抓好預習、聽講、復習、作業(yè)四個環(huán)節(jié)),重視并做好化學實驗。

  預習指導:做到初步了解重點、難點、畫出不懂的問題。

  聽講:邊聽、邊觀察、邊思維、邊記憶,爭取在課堂學會。

  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隨堂練習:

  布置作業(yè)

  復習課本1—4頁,畫出概念和記憶要點

  板書設計

  緒言

  一、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觀察實驗的方法:

  [投影]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fā)生的主要現(xiàn)象,如是否發(fā)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生等。

  變化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ɑ瘜W反應)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四、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五、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第一單元

  課題1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

  【學習目標】

  1、了解什么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能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

  2、對學習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3、知道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的關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學學科的學習特點,從而為學好化學做充分準備。

  5、知道探究性學習是學好化學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6、綠色化學必將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教學策略】

  1、魔術表演。

  (1)魔棒點燈。

  在酒精燈的燈芯里預先放有少量高錳酸鉀,將玻璃棒預先插在盛有濃硫酸的試管里(試管里的濃硫酸不要被學生看出來)。表演時將玻璃棒點在燈芯里的高錳酸鉀上,即可產生火焰。

 。2)水變“牛奶”,“牛奶”變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氣體,石灰水變渾,繼續(xù)吹氣,渾濁變清。

 。3)白紙顯字。

  預先在白紙上用酚酞溶液寫好“奇妙化學,源于生活”八個字,晾干呈無色,將稀氨水貯于小型噴霧器內,表演時,將氨水噴在白紙上即可顯現(xiàn)出8個紅字。

  面對學生好奇、興奮的眼神,教師很自豪地告訴學生,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2、小組交流“你對化學學科的認識”。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推薦組內最好的1個同學到全班交流。(針對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組,讓他們加強合作重要性的體驗)

  3、全班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以下要點。

  (1)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2)學習化學的要求:

 、僬J真預習,重視實驗。

 、诿芮新(lián)系生活實際,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問,積極探究。

 、塥毩⑼瓿勺鳂I(yè)(包括書面、手工、調查、研究等作業(yè))。

  5、[要點1]化學的作用

  學習化學,可以認識物質性質及變化規(guī)律,弄清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化學現(xiàn)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學變化,使其向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fā)展。例如,懂得了燃燒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燒充分,節(jié)約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滅火等。

  學習化學,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識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質,如可以從石油中提煉汽油、煤油、柴油等,從空氣中提純氧氣等。

  學習化學,可以幫助人們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現(xiàn)象、合理利用資源,防止污染和保護環(huán)境,促進農業(yè)增產,促進人體健康等。

  學習化學,也有利于人們學習和研究其他學科或領域。

  [要點2]怎樣學好化學

  學好初中化學,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統(tǒng)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學基礎知識,掌握好基本的實驗技能。一部分同學在初學化學時感到有極大的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會感到“容易懂、記不住、難理解,不會解答問題”,從而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其實學習化學同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只要了解學科的特點,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要想學好化學,希望同學們注意以下幾點:

  1、樹立信心。要充分認識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化學是中學生必須學好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不能有輕視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難的情緒,應該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化學。

  2、加強記憶。要學好化學,記憶是關鍵,初中化學作為起點學科,要認識、了解的新東西太多,如元素符號、元素的化合價、物質的化學式、基本的定義定律等。不能僅滿足聽懂,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記憶,同時通過勤復習、勤記憶更進一步加深理解。

  3、認真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學好化學,必須認真做好實驗,仔細觀察,并記錄和分析實驗現(xiàn)象,還要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學問題。

  4、良好的思維習慣;瘜W學習中,思維習慣很重要,對遇到的現(xiàn)象、問題要善于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學會對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逐漸培養(yǎng)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學習化學的“竅門”。在化學解題過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發(fā)散性地進行思考,逐步使問題明朗化。

  5、學好其他學科。學好化學,除要注意化學的學科特點外,更要注意多學科間的滲透與聯(lián)系。學好數(shù)學、物理、生物等是學好化學的有力保證,當今是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要想在化學這門學科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除進行化學實驗外,更要利用先進的測試手段,同時通過了解世界上關于環(huán)境、生命科學、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從而進一步明確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

  總之,只要同學們能抓住化學學科的特點,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多看書、勤記憶,認真做好實驗,一定會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要學好化學必須做到以下“六個字”。

  動腦──思考、反思。

  動口──提問、交流、解答。

  動手──實驗操作、探究、驗證。

  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1、什么是化學?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2、化學與人類的關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3、化學學習方法。 “六個字”

  動腦──思考、反思。

  動口──提問、交流、解答。

  動手──實驗操作、探究、驗證。

  ●怎樣閱讀化學課本

  在剛開始學習化學時,就要培養(yǎng)自己閱讀課本的習慣和能力。不能只是不會做作業(yè)時,才去閱讀有關的課文。應該是先閱讀課文,然后再去做作業(yè)。閱讀課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己的自學能力。初中階段各學科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化學也不例外。今后,同學們走向社會,在知識海洋里探索,要靠自己學習,自己鉆研,自己涉獵知識、增長才干。因此,學習各學科,包括化學在內,都應該學會閱讀課本。

  化學課本的內容包括文字敘述、化學用語和圖畫等部分。同學一般比較重視閱讀文字部分,這是正確的。但不能忽略化學用語和圖畫等部分。閱讀化學用語時,應該記住并領會它們所代表的意義和說明的問題。閱讀圖畫時,如閱讀實驗裝置圖,應該聯(lián)想到實物原形、名稱及用途,達到形、名、圖三位一體。實驗裝置結合化學用語在頭腦里應形成生動的實驗情景,喚起對實驗現(xiàn)象清晰的回憶。

  閱讀課本要講究方法,初學時應該接受老師的指導,參考老師的自學提綱或自學問題。了解閱讀重點和要解決的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課本,容易抓住關鍵性問題,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閱讀時,一般內容應該通讀,重要內容應該精讀。通讀的部分,要正確理解其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有條理地復述、歸納、概括出課文的大意。精讀的內容主要是化學概念、理論等難度較大的部分,對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認識,應該認真思考,提出疑問,從有疑到釋疑。閱讀時對關鍵的字、詞、句不僅要讀幾遍,還要“咬文嚼字’仔細推敲,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閱讀課本要根據學習要求與識記相結合。需要記憶的內容,應該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識記(如化學用語、基本概念),不能等到考前突擊記憶。需要識記的內容和要求,應該聽從教師的指導,明確所要識記的內容的價值,以增強記憶的自覺性,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

  閱讀課本應該記閱讀筆記,寫閱讀小結。對筆記或小結的要求,應從實際出發(fā),講求實效;靈活掌握,不必強求一律。根據自己的情況,筆記可以寫成有自己特色的綱要式、對比式、記錄式等。課前記筆記,有助于抓住重點,理清脈絡;課后作小結,能起到及時復習和使零散知識系統(tǒng)化的作用。記閱讀筆記,寫閱讀小結,開始是較難的,應該通過練習逐步掌握要領。先從一堂課、一節(jié)課文寫起,漸漸擴大到對全章、全單元進行總結。堅持這樣做,就能從中認識知識問的內在聯(lián)系,把書讀活,真正學有所得,提高自學能力。

  ●怎樣做好化學實驗

  如果你在實驗前對實驗的內容、操作方法以及有關儀器、藥品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嚴格按照操作步驟,你的實驗就能取得成功,并能從中得到化學知識和無窮樂趣;如果你準備不充分,粗心大意,那就可能失敗,甚至發(fā)生事故。忘樣才能做好實驗呢?

  一、注意安全

  1、注意化學藥品的毒性和腐蝕性。使用藥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觸藥品;不要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更不得嘗任何藥品的味道。濃酸、濃堿都是屬于強腐蝕藥品,使用時必須特別小心,防止沾到皮膚上或濺到衣服上,如呆不慎將酸濺到皮膚上,應立即用較多的水沖洗(如果是沒硫酸,必須迅速用布擦拭,然后再用水沖洗),再用3%~5%的碳酸氫鈉溶液來沖洗;如果不慎將堿液濺到皮膚上,立即用較多的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注意操作時的安全。在實驗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應該采取安全措施。任何實驗容器口都不要對著操作者和觀看者。進行有毒氣體的實驗時,應在通風的地方進行,實驗用藥量要少,時間要短,有毒殘渣要妥善處理。

  二、手腦并用

  做化學實驗前一定要明確實驗目的、步驟,避免盲目性。每次實驗結束都要認真總結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要注重對實驗進行改進,提高實驗的效果。如能否使用更簡單的儀器、更價廉易得的藥品,能否在操作上更安全可靠,能否使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結果更準確等。

  ●怎樣掌握化學實驗現(xiàn)象的規(guī)律

  觀察實驗現(xiàn)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聞、耳聽、手感等方式得到實驗的現(xiàn)象。記憶實驗現(xiàn)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能找到實驗現(xiàn)象存在的規(guī)律,則可化難為易。我們可以根據反應條件的不同將化學實驗大致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物質燃燒實驗;第二種是加熱固體物質實驗;第三種是在溶液中進行的化學實驗。這三類實驗的現(xiàn)象存在的規(guī)律:

  1、物質燃燒實驗都有三個明顯的現(xiàn)象

  ①放出大量的熱;②生成了一種或幾種不同于反應物(指物質的色、態(tài)、味)的產物;③固體直接燃燒則發(fā)出一定顏色和強度的光;氣體或固、液體轉變成氣體再燃燒則發(fā)出一定顏色和強度的火焰。(描述物質的燃燒現(xiàn)象,一般:一光、二熱、三生成。)例如,鎂條燃燒的現(xiàn)象是:①發(fā)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熱;③生成一種白色固體。再如,硫磺燃燒(在氧氣中)的現(xiàn)象是:①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的火焰(硫磺受熱先熔化再汽化最后才燃燒);②放出大量的熱;③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2、加熱固體物質的實驗現(xiàn)象主要包括物質的狀態(tài)顏色、質量變化及產物中是否有水和氣體產生

  例如,加熱碳酸氫銨的現(xiàn)象:①有一股刺激性的氣味產生;②試管壁上有水珠生成;③有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④試管內的白色固體逐漸消失。

  3、在溶液中進行的化學反應,實驗現(xiàn)象主要包括反應物(固態(tài))的質量和顏色變化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顏色)和氣泡產生,例如,在硫酸銅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現(xiàn)象是有藍色沉淀產生。

  4、觀察和描述實驗現(xiàn)象的注意事項

 。1)要注重對本質現(xiàn)象的觀察。本質現(xiàn)象就是以提示事物本質特征的現(xiàn)象。如鋁帶在空氣中燃燒時“生成白色團體”是本質現(xiàn)象,因為由此現(xiàn)象可正確理解化學變化這個概念,而發(fā)出“耀眼的白光”則是非本質現(xiàn)象。因此,觀察實驗現(xiàn)象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和主要的觀察對象。

 。2)要正確描述實驗現(xiàn)象。①不能以結論代替現(xiàn)象。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xiàn)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黑色固體”,而不能用結論“生成四氧化三鐵”代替“生成黑色固體”。②要明確“光”和“火焰”、“煙”和“霧”等的區(qū)別,不能相互替代。

  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課程類型】活動課: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教學目的】

  1、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表述實驗現(xiàn)象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3、通過探究,使學生體會發(fā)現(xiàn)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1、激趣

  2、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

  【教學難點】訓練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學會表述實驗現(xiàn)象。

  【課時安排】l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出課題→師生討論→確定方案→實驗探究→交流反饋→填寫報告

  【教學策略】本課題第一次出現(xiàn)“活動與探究”,是學生進行化學探究的開端。第一個探究活動教師可先演示,學生模仿;第二個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完成。

  【課前準備】蠟燭、火柴、燒杯、玻璃導管、白紙(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學生活動設計】

  l、對課題涉及的知識方面的疑點提出質疑;

  2、每二人一組點燃蠟燭進行實驗探究并記錄;

  3、在教師的參與下進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師引導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坌抡n引入]世界是物質的,化學主要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guī)律;瘜W實驗是研究物質的重要手段。同學們,你做過蠟燭燃燒這個實驗嗎?你仔細觀察過燃燒的蠟燭嗎?如果用"化學的眼光"去觀察,你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呢?

  [學生閱讀]P7"活動與探究"

 。蹖W生討論]

  1、燃燒時可能發(fā)生哪幾種變化?

  2、你猜想蠟燭會有哪些性質?

  3、你想通過什么實驗手段來證實它們?

  4、你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向老師咨詢?

  [學生質疑](可能問到的問題)

  1、石蠟是一種什么物質?2、蠟燭怎么會有各種顏色?3、蠟燭是怎么制成的?4、燭芯僅是純棉線嗎?5、為什么點燃燭芯就能引燃蠟燭?6、蠟燭燃燒后越來越短是因為它都變成蠟油了嗎?7、蠟燭燃燒有時冒黑煙是怎么回事?8、、蠟燭燃燒時是固體蠟燃燒還是蠟油燃燒還是有其他情況?9、蠟燭燃燒時,火焰為什么越來越高?10、吹滅蠟燭時為什么會聞到很難聞的氣味?

 。劢處煷鹨桑荩ㄟ叴鹨蛇厼楹竺娴膶嶒炋骄吭O下埋伏,凡是通過實驗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暫不作答)

  [學生活動]試述實驗探究的主要步驟及其目的。

  [教師指導]實驗步驟和觀察要點:(電腦畫面提示)

  l、取一支蠟燭,觀察其顏色、狀態(tài)、氣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蠟燭,將其放入水中,觀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點燃一支新蠟燭:

  (1)觀察蠟燭外部形態(tài)的變化,例如燭芯被點燃后大約幾秒鐘蠟燭熔化;周圍氣流穩(wěn)定時、不穩(wěn)定時燭火及蠟燭的外型變化;蠟燭周圍溫度的變化等;

  (2)(如圖1)觀察蠟燭的火焰有無明顯的層次,其顏色、亮度、溫度有無明顯差異(可選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紙測試);

  圖1

  (3)(如圖2)將冷而干燥的小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觀察其內壁;然后將其迅速翻轉過來,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觀察石灰水是否有變化;

  圖2

  3、吹滅蠟燭,觀察;

  4、熄滅蠟燭時,試用火柴點燃白煙,看看會給你帶來什么驚喜?

  5、(拓展實驗)(如圖3)小心地往燭焰里插一根玻璃導管,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用火柴在導管的另一端點燃,你又會發(fā)現(xiàn)什么?

  圖3

 。蹖嶒炋骄浚輰W生每二人一組,邊實驗、邊記錄、邊思考;教師巡視,指導、答疑。

 。劢涣鞣答仯輰W生代表表述探究過程和結果(現(xiàn)象和結論)。

 。鄯此寂c補充]通過交流,學生取長補短。

  [總結與評價]略

 。▽W生填寫探究報告)

  【課后附記】

  1、課前布置學生在家觀察蠟燭的燃燒非常必要,否則課上時間太緊;

  2、學生可以自愿結組,這樣利于配合;

  3、限于時間,學生提問前教師要限定范圍,以避免跑題;

  4、每組可以配備小試管夾或者帶鐵夾的鐵架臺,用來固定導管,以免學生操作時燙手。

初中化學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在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計算。

  (2)認識定量研究對于化學科學發(fā)展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練習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通過由易到難的題組和一題多解的訓練,開闊思路,提高解題技巧,培養(yǎng)思維能力,加深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按照化學特點進行思維及審題、分析、計算能力。

  (2)通過有關化學方程式的含義的分析及計算,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

  (3)認識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質及變化規(guī)律是相輔相成的,質和量是統(tǒng)一的辯證觀點。

  二、教學重點

  1.由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求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書寫格式要規(guī)范化。

  三、教學難點:

  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按照化學特點去思維的科學方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根據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含義,可以知道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存在數(shù)量關系。而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常涉及到量的計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產出多少產品?制備一定量的產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過這些計算,可以加強生產的計劃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資源,而這些計算的進行都需要根據化學方程式。本節(jié)就是從“量”的角度來研究化學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書]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教師]前面我們學過根據化學式的簡單計算,今天我們進步學習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如何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呢?計算時有哪些步驟和方法呢?請看例題1。

  [投影]展示例題1

  [例題1]加熱分解6 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氣?

  [分析]這道題是已知反應物的質量來求生成物的質量,即已知原料的質量求產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來看課本中的解題步驟。

  [講解并板書]

  解:設加熱分解6 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氧氣的質量為x。

  2KMnO4 K2MnO4+MnO2+O2↑

  2×158 32,

  x= =0.6 g。

  答:加熱分解6 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0.6 g氧氣。

  [思考]根據剛才對例題1的閱讀和講解說出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分為幾步?

  [教師總結并板書]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

  (1)設未知量;

  (2)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配平;

  (3)寫出相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簡明地寫出答案。

  [講解并補充]剛才同學們總結出了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步驟和方法,接下來我就一些問題進行補充。

  (1)設未知量時一定要注意質量單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單位不一致的,一定要進行單位換算。單位必須一致才能計算。

  [追問]此計算題該如何進行呢?請同學們先試著做一做。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步驟和格式上的錯誤及時糾正)

  解:設需要氯氣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氫氣體的質量為y。

  (2)寫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應條件、氣體和沉淀的'符號要注意標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計算時是要扣分的。

  (3)相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寫在相應化學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對分子質量乘以化

  學式前面的系數(shù),已知量和未知量寫在相應相對分子質量的下邊。

  (4)比例式有兩種列法,可以橫列也可以縱列。例題1中采用的是縱列,即;

  還可以采用橫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況下采用縱列比較好,因為有時題中所給的質量數(shù)字會和相對分子質量有某種關系,從而使得計算簡單。如用158 g高錳酸鉀加熱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氣?采用縱列法得計算非常簡便。

  計算結果的小數(shù)位保留按題中要求進行,若題中沒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數(shù)時,一般保留一位小數(shù),如例題1中就是。

  [教師]在實際運算過程中,我們往往需要把過程再簡化些,具體格式可以參照下面的例題2。

  [例題2]工業(yè)上高溫煅燒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鈣,需要碳酸鈣多少噸?

  解:設需要碳酸鈣的質量為x。

  CaCO3 CaO+CO2↑

  100 56

  x 10 t

  x= =18 t。

  答:需要碳酸鈣18 t。

  [教師]根據上述兩例可知,已知反應物的質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質量,已知生成物的質量也可求出反應物的質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或者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呢?

  我們一起來看P100的課堂練習。

  [投影]展示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氣體,燃燒100 g氫氣需要氯氣多少克?生成

  氯化氫氣體多少克?

  [提問]題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應物或者生成物)

  [學生分析、討論]

  [回答]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和生成物的質量。

  H2+Cl2 2HCl

  2 71 73

  100g x y。

  答:需要氯氣3550 g,生成氯化氫氣體3650 g。

  [講解](1)因為此題有兩問,所以一個未知數(shù)設為x,另一個未知數(shù)設為y。

  (2)仍和前面例題一樣,寫出并配平化學方程式,列出有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寫在相應化學式的下面。

  (3)不管有幾個未知數(shù),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題一樣。根據已知量求出一個未知量,另一個未知量可以根據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據求出的未知量來求。如此題中氯化氫氣體的質量也可以這樣求出:=

  代入x=3550 g,

  =,

  解得y=3650 g。

  [總結]由此可知,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可以計算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同理,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也可以計算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梢姼鶕瘜W方程式計算共有四種類型。

  [板書]2.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四種類型:

 、僖阎磻锏馁|量求生成物的質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質量求反應物的質量;

  ③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

  ④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求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

  [提問]通過前面例題的講解,大家總結一下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要領是什么?關鍵是什么?

  [學生思考]

  [教師總結并板書]

  3.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三個要領和三個關鍵。

  三個要領:①步驟要完整;

 、诟袷揭(guī)范;

 、鄣脭(shù)要準確。

  三個關鍵:①準確書寫化學式;

 、诨瘜W方程式要配平;

 、蹨蚀_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教師]根據前面的例題和理論知識,請同學們進行練習。

  [投影]展示下列練習

  [練習]1.用氫氣還原氧化銅,要得到6.4 g銅,需要多少克氧化銅?

  2.5.6 g鐵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應,可制得氫氣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鎂與足量稀鹽酸起反應,可制得氯化鎂和氫氣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學生練習]

  [注意事項]

  ①化學方程式反映的是純物質問的質量關系,因此遇到不純物,要先把不純的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換算成純物質的質量,才能代入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

 、谟嬎阒凶⒁鈫挝唤y(tǒng)一(必須是質量單位,如果是體積,須根據密度換算)。

  [小結]通過本節(jié)內容學習,我們知道了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過程、步驟、方法,同時也懂得了化學計算題是從“量”的方面來反映物質及其變化的規(guī)律,它與側重于從性質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質及其變化規(guī)律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化學計算題包括化學和數(shù)學兩個因素,兩個因素同時考慮,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布置作業(yè)]習題5、6、7、8

  板書設計

  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

  ①根據題意設未知數(shù);

 、趯懗龌瘜W方程式;

  ③求有關物質質量比,寫出已知量、未知量;

 、哿斜壤,求解;

 、芎喢鲗懗龃鸢浮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四種類型:

 、僖阎磻锏馁|量求生成物的質量;

 、谝阎晌锏馁|量求反應物的質量;

  ③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

 、芤阎环N生成物的質量求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

  3.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三個要領和三個關鍵

  三個要領:①步驟要完整;②格式要規(guī)范;③得數(shù)要準確。

  三個關鍵:①準確書寫化學式;②化學方程式要配平;③準確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考題回顧

  1.(20xx年天津市中考題)已知在反應3A+2B====2C+D中,反應物A、B的質量比為

  3:4,當反應生成C和D的質量共140 g時,消耗B的質量為__________g。

  2.(20xx年四川省中考題)煅燒含碳酸鈣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噸?若石灰石中的雜質全部進入生石灰中,可得到這樣的生石灰多少噸?

初中化學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 1.知識目標:a常識性介紹化學研究的對象,化學教案-緒言。

  b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qū)別;并能運用概念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啟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知覺性和積極性。

  3.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永恒運動的,是不可消滅的,

  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以化學實驗為載體,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化學實驗現(xiàn)象美,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科學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區(qū)別)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疑點:物質變化與物質性質的區(qū)別。

  解決辦法:(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列表記錄實驗現(xiàn)象,由學生討論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qū)別。

  (2)通過學生討論而歸納出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qū)別。

  三、實驗及教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空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坩堝鉗,石棉網,鐵架臺(帶鐵夾),研缽,火柴,藥匙,膽礬,堿式碳酸銅,鎂帶,澄清石灰水,水。

  四、學法引導

  1. 學會概念辨別,注意概念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如,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就可以從概念、特征、伴隨的現(xiàn)象等方面加以區(qū)別;從變化發(fā)生過程中兩者的相互關系尋找它們的聯(lián)系。

  2.學會觀察化學實驗。

  首先要觀察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再注意觀察變化中的現(xiàn)象,如變色、發(fā)光、放熱、放出氣體、發(fā)出聲音……等;反應停止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等。學會觀察實驗,將有助于我們思考變化的原因,推測變化的原理,總結變化的規(guī)律。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可看錄像“走向化學世界”、“漫游化學世界”;表演小魔術:會變色的“水”(稀氫氧化鈉溶液、酚酞試液、稀鹽酸);看課本中的彩圖:小貓烤火、水中的鳥籠,引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學生討論] 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構成物體的材料叫做物質。區(qū)別兩個概念:物質與物體。如鐵這種物質能制成鐵釘、鐵錘等物體。

  化學研究物質,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學)組成?水由什么構成?(第三章學)構成水的粒子結構怎樣?(第三章學)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性質外還有哪些性質?這都是化學要研究的內容。化學還是一門研究物質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

  板書: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教師講解觀察實驗的方法。

  學習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注意培養(yǎng)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積極培養(yǎng)學習化學的興趣。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程序:

  投影: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fā)生的主要現(xiàn)象,如是否發(fā)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生等。

  變化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描述實驗時應注意語言清晰、準確,只說現(xiàn)象不說結論。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后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并列表記錄。分別由學生描述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演示[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編號

  變化前的物質

  變化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

  變化后產生的物質

  1

  液態(tài)的水

  沸騰時生成的水蒸氣遇玻璃

  又凝結成液體

  液態(tài)的水

  2

  藍色塊狀的膽礬

  塊狀固體被粉碎

  藍色粉末狀的膽礬

  [實驗3]鎂帶的燃燒

  [實驗4]加熱堿式碳酸銅

  3

  銀白色的鎂帶

  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同時

  發(fā)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鎂粉末

  4

  綠色粉末狀的

  堿式碳酸銅

  加熱后,綠色粉末變成黑色,

  管壁出現(xiàn)小水滴,石灰水變

  渾濁

  三種其他物質:氧

  化銅(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提問]實驗1、2有什么共同特征?實驗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這兩個實驗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物質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的依據。

  3、4這兩個變化的共同特征是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引導學生小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板書: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化學教案《化學教案-緒言》。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ɑ瘜W反應)

  [討論]這兩種變化有什么本質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fā)生一些現(xiàn)象,如放熱、發(fā)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等。這些現(xiàn)象常?梢詭椭覀兣袛嘤袥]有化學變化發(fā)生,但不能作為判斷一個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的依據。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應依據什么?

  [練習]口答課本第5頁習題1、2。

  [討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發(fā)光放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B、固體變成氣體一定是物理變化

  C、化學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 D、物理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化學變化

  解答此類題要熟悉下列要點: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概念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現(xiàn)象

  物質的狀態(tài)、形狀等發(fā)生

  變化

  放熱、發(fā)光、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淀

  等等

  實例

  冰→水→水蒸氣,汽油揮發(fā),

  木材制成桌椅

  鐵生銹、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爛

  根本區(qū)別

  (判斷依據)

  是否生成其他物質

  關系

  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通過四個實驗,我們知道水沸騰時能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遇冷又能凝結成小水滴,膽礬是藍色的晶體,鎂帶在空氣中能燃燒,堿式碳酸銅受熱能轉化成三種物質,這些都是物質本身特有的屬性,即物質的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講述]物質的性質,無論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均指物質的特有屬性,物質不同,其性質也不同。下表有助區(qū)別兩種概念。

  [投影]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性質確定

  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

  通過化學變化可知

  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fā)性等

  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穩(wěn)定性等

  [討論]

  1、下列哪種性質屬于化學性質?( )

  A. 導電性 B.揮發(fā)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組物質能根據在水中的溶解性區(qū)別開的一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鐵塊和鋁塊 D.面粉和白糖

  3、判斷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A、 銅綠受熱時會分解;

  B、 純凈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C、 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氧化鎂;

  D、氧氣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氣重;

  E、 木棒受力折斷。

  [小結]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性質的區(qū)別。

  我們應把握住一點,即變化是一個過程,是動態(tài)的;而性質是物質內在的屬性,有時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讓其表現(xiàn)出來,而有時只需用感觀和儀器感知測量即可。

  四、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3、4頁內容,討論: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4頁內容,了解化學工業(yè)的過去和現(xiàn)狀。

  五、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小結]注意學習化學的方法(抓好預習、聽講、復習、作業(yè)四個環(huán)節(jié)),重視并做好化學實驗。

  預習指導:做到初步了解重點、難點、畫出不懂的問題。

  聽講:邊聽、邊觀察、邊思維、邊記憶,爭取在課堂學會。

  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隨堂練習:

  布置作業(yè)

  復習課本1-4頁,畫出概念和記憶要點

  板書設計

  緒言

  一、 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觀察實驗的方法:

  [投影] 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fā)生的主要現(xiàn)象,如是否發(fā)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生等。

  變化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四、化學史

  化學教案-緒言

初中化學教案7

  一、課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知道空氣的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氣污染及環(huán)境保護的有關知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空氣的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過程;聯(lián)系生活經驗,認識純凈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對物質進行分類是化學學習方法之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空氣的組成的實驗研究,激發(fā)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學作風,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二、實驗準備

  1、帶雙孔膠塞的集氣瓶、導管、膠管、彈簧夾、燒杯、燃燒匙、酒精燈、火柴。2、紅磷

  三、課堂程序

 。ㄒ唬┛諝馐怯墒裁唇M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瓶諝庵泻心男┏煞郑咳绾巫C明這些氣體的存在?

  2、實驗探究2-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學生猜想:

  教師演示:

  現(xiàn)象:

  文字表達式:

  學生閱讀教材第22頁-23頁,交流對空氣組成及成分的了解。

  討論(第23頁及25頁):

  識記:空氣的成分(計算)

  (二)根據空氣的組成特點談談你對純凈物和混合物的認識。你能夠聯(lián)系生活經驗舉例說明嗎?

  純凈物:定義舉例

  混合物:定義舉例

 。ㄈ┛諝馐且环N寶貴的資源。

  閱讀教材第24頁-26頁,列表說明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氧氣

  氮氣

  稀有氣體

  用途

 。ㄋ模┻記得化學學習的`特點嗎?物質的性質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物理性質:

  試一試:描述氮氣的物理性質。

 。ㄎ澹┍Wo空氣。

  b閱讀《資料》,了解空氣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觀察圖2-8,小組討論:

 、旁谀闵磉叞l(fā)生過哪些污染空氣的事?

 、拼髿馕廴驹斐赡男┪:?

 、菫榱吮Wo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調查與研究(第28頁)

初中化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認識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初步學會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學習書寫探究活動(或實驗)報告的方法。

  2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情趣。

  【實驗準備】

  教師準備:燒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蠟燭、水等。

  學生準備:蠟燭、火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引入燭及其燃燒的探究來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實驗探究:

  點燃蠟燭“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點燃蠟燭“中”

  教師巡回指導

  11s后取出,觀察火柴梗燃燒的情況。

  外焰最先碳化,內焰燃燒不充分,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內焰溫度較

  學生觀察

  結論:石蠟可以氣化〔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

  熄滅蠟燭“后”

  教師指導

  學生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

  學生合作去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看能否燃燒。

初中化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蒸餾水與天然水區(qū)別,會用簡單的方法區(qū)分硬水與軟水。

  (2)觀察和操作凈化水的實驗,通過與同學交流合作,了解凈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過濾、吸附、蒸餾,能把簡單凈化水的方法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3)設計并完成簡單的探究實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過對水凈化過程的初步探究,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水污染的了解和對凈化過程的參與,教育學生關心、愛護、珍惜水資源。

  (2)通過學生親自參與水凈化過程的實驗探究,感受化學對生活、對社會的積極意義,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探究欲。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解決簡單的水凈化處理問題。

  【教學難點】

  探究水凈化的一般過程。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為主結合其他形式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設置情景

導入課題

設問過渡

設問過渡

活動與探究

教師引導

學生動手

制作過濾器

學生討論

設問過渡

活動與探究

預留問題

設問過渡

投影

設問過渡

活動與探究

閱讀探究

預留問題

閱讀探究

教師提問

投影練習

設問過渡

學生討論

學生思考

學生深思

總結教育

布置作業(yè)

同學們,自然界的水是否都是無色無味,澄清透明呢?展示三杯水樣:井水、河水、污水,請大家看一看。請前面的學生聞一聞自備的玉帶河水,能否嘗一嘗,為什么?

我們怎樣把這些渾濁的水變得較為純凈呢?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探討一下水凈化的一般過程。投影課題。

同學們,你們家在沒有用上自來水之前,飲用的是河水,還是井水?你們家是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對水進行簡單凈化的?

教師見機提問:

這些白色物質是否有凈水作用呢?

同學們,我們如何把這些沉淀和水分開?請大家舉出日常生活生產中把固體和液體分開的實例。教師先舉例,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實例:用濾布把豆腐漿和豆腐渣分離;用沙層濾水等

(教師表揚學生,夸獎他們是生活有心人)

這些分開固體和液體的

實例,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傾聽、總結

實驗室通常用過濾裝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質和水分開。

教師示范

投影:操作提示,并進行指導

同學們比較過濾前后的水,清澈程度如何?山泉水為何總是很澄清?

教師傾聽

大家再聞一聞、看一看過濾后的水,和過濾前相比哪些性質基本無變化?

如何把水中的顏色、氣味也除掉呢?

大家參看教材p57~58,用自己準備的材料自制簡易活性炭凈水器

教師展示制作較好的簡易凈水器,表揚肯定學生。

請大家看一看,聞一聞濾后的水,和處理前有什么不同?

借助活性炭凈水器示意圖(課件投影),簡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雜質。如:去色去嗅。

活性炭凈水器的進水口為何在下面?

同學們知道我們所用的自來水的水源來自于何處?自來水廠是如何把渾濁的長江水凈化為我們能飲用的自來水呢?

播放自來水廠的凈水過程影片。

經過上述處理過的水,澄清透明,比較潔凈,是不是純凈物?

若水量不同,肥皂的量不同,現(xiàn)象又有何不同;用不同硬度的水洗衣服時,產生肥皂泡沫是否相同。

請同學們回憶日常生活,長時間燒開水的茶壺內壁有什么物質?這些物質如何形成?生活中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一杯是加明礬并過濾后的井水,一杯是純凈水,你能采取什么樣的簡單方法加以區(qū)分。

剛才經過靜置沉淀、過濾、吸附這些操作凈化后的水能否用作醫(yī)療上的注射用水?

在實驗室,我們可以使用裝置(投影蒸餾裝置,并展示實物),采取蒸餾的方法制得凈化程度較高的水蒸餾水。請同學們說出蒸餾凈水的`原理,其中包含了水的哪些物態(tài)變化。

通過水的汽化和液化,可以使水得到較高程度的凈化。事實上,得到凈化程度較高的水的方法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上網,查資料等作一下了解。

同學們,我們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凈化,要經過哪些操作?

由此我們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變得更清更藍,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我們在發(fā)展經濟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凈化很復雜,潔凈的水來之不易,我們要愛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節(jié)約用水,防止水污染。我們都要為身邊的水資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讓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更美好。

社會調查:請同學們調查,了解當?shù)卣扇×四男┡e措來治理污染的水。

一位學生用透明的杯子盛接一瓶教室里的飲用純凈水,展示。大家看一看,該學生聞一聞,嘗一嘗。同學們說一說這種潔凈的水的有關物

理性質。

學生回答:

井水、河水……加明礬……

把明礬加入盛井水的杯中攪拌、靜置,觀察并記錄現(xiàn)象,交流……

(有白色物質生成)

閱讀教材p55,回答。(明礬溶于水后形成的白色物質,能夠吸附懸浮于水中的不溶性雜質,使它們從小顆粒變?yōu)榇箢w粒,從水中沉降出來。)

學生激烈討論……

學生甲:用漏勺子將煮熟的餃子和湯分開;學生已:用地漏蓋子將固體垃圾和水分開……

學生思考,歸納。

回答:都是用一種液體能通過,固體不能通過的物品,把固體和液體分開。

同桌之間合作,動手制作過濾器,并過濾加明礬靜置后的井水。

學生回答: 過濾后的水較澄清。當山泉水通過山上的小石塊、沙層時,小石塊、沙層起到了過濾的作用。

學生回答: 仍有臭味、仍顯黃色。

動手制作簡易活性炭凈水器,互相評價,取長補短。把過濾后的玉帶河水通過簡易凈水器凈化處理。

學生回答: 基本無氣味,無顏色。

課后討論探究,解答。

學生回答:長江水,東城河水……

欣賞觀看?春蠛喴f出自來水廠的凈水過程。

兩位學生分別用硬水(準備的井水),軟水(教室里的純凈水)(用水槽盛裝)加肥皂水洗滌毛巾(水量同,肥皂的量同),其他學生觀察現(xiàn)象有何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p56內容回答。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p54內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不能,因為凈化程度不高。

學生回答:汽化和液化。

學生集體回答……

寫調查報告。

通過熟悉的事物進入課題。

發(fā)揮學生的語言智能。

借助課件告知目標。

發(fā)揮學生運動智能。

發(fā)揮學生語言智能,

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遷移到課堂,以建構知識。

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展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運動、人際關系智能。

通過親自動手實驗,激發(fā)學生興趣

,并體現(xiàn)運動智能。

。通過評價他人制作的簡易凈水器,展現(xiàn)和發(fā)展自我認知智能。

拓展課堂知識,延伸課堂內涵。

通過影片,讓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比較實用的知識。

拓展課堂知識,延伸課堂內涵。

培養(yǎng)學生自學探究能力,

借助熟悉的生活知識,學生自然得出結論,體現(xiàn)建構知識。

及時鞏固,加深印象。

教育學生關心、愛護、珍惜水資源。

初中化學教案10

  第一節(jié)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目的:

  1、在復習四種基本類型的反應以及從得氧、失氧的角度劃分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各種分類方法由于劃分的依據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圍。

  2、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理解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過程:

 。ò鍟┑诙禄瘜W物質及其變化

  第三節(jié)氧化還原反應

  一、化學反應的類型

 。ㄖv述)對初中學習的化學反應基本類型回顧一下,具體的類型以及表達式。

  (板書)基本類型反應

 。ㄖv述)主要有化合、置換、分解、復分解四種,這種分類的依據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

 。ò鍟┓磻愋捅磉_式

  化合反應A+B=AB

  分解反應AB=A+B

  置換反應A+BC=AC+B

  復分解反應AB+CD=AD+CB

  (討論)Fe2O3+3CO=2Fe+3CO2屬于哪種反應類型?

  CuSO4+Fe=Cu+FeSO4從初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判斷是氧化還原反應嗎?(分析)Fe2O3+3CO=2Fe+3CO2,該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生成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它不屬于四種基本類型的反應中的.任何一種?梢姡姆N基本反應類型的分類方法只能從形式上劃分,不能反映化學反應的本質,也不能包括所有化學反應。

  通過CuSO4+Fe=Cu+FeSO4的反應說明初中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比較片面,不能真實地反映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ò鍟┒、氧化還原反應

 。ǚ治觯1、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在初中化學,我們曾經學習過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反應:

  2

  通過上述反應方程式可以看出,C奪取CuO中的氧變成二氧化碳,而發(fā)生氧化反應;CuO失去氧,變成銅單質而發(fā)生還原反應。所以一種物質被氧化,同時另一種物質被還原的反應,就叫氧化還原反應。

  (說明)“氧化”與“還原”盡管表現(xiàn)不同,彼此對立,但它們相伴而生,同時進行,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

  2、從元素化合價的升降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ㄔO問)請分析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各種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有無變化,討論氧化還原反應和元素化合價的升降有什么關系?

 。ǚ治觯

  同時介紹一下,用化合價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雙線橋法。

  書寫步驟:1、標出變化了的元素的化合價。

  2、箭頭總是從反應物指向生成物。

  3、箭頭指向同種元素。

  4、升價在上,降價在下。

  從上面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可以看出,CuO中Cu的化合價由+2價變成Cu單質中的0價,Cu的化合價降低了,我們說Cu被還原了;同時H元素化合價升高了,我們說H被氧化了。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價變化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

 。ò鍟┭趸原反應的特征:反應前后物質化合價發(fā)生變化(也是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依據)氧化反應: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為氧化反應。

  還原反應: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為還原反應。

 。▽W生活動)同理請分析:H2O+C高溫==H2+CO

  Fe+CuSO4=FeSO4+Cu

 。ńY論)通過Fe和CuSO4的反應可知,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應才是氧化還原反應,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化學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

  (鞏固練習1)分析下列各反應中判斷下列反應哪些是氧化還原反應,哪些是非氧化還原反應?哪個元素被氧化,哪個元素被還原?

  1、CaCO3+2HCl=CaCl2+H2O+CO2↑

  2、2H2O通電==2H2↑+O2↑

  3、NaOH+HCl==NaCl+H2O

  (鞏固練習2)在3Cu2S+22HNO3=6Cu(NO3)2+10NO↑+3H2SO4+8H2O反應中,被氧化的元素是(C)A、CuB、NC、Cu和SD、O和S

  總結:通過化合價變化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關鍵:

  1、正確判斷各反應和生成物各元素的化合價及其變化。

  2、凡是有化合價升價的化學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3、用雙線橋法表示氧化還原反應的各種關系。

初中化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了解物質的分散現(xiàn)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說出溶劑和溶質。

  3.了解物質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響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懸濁液和乳濁液。

  5.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

  溶液的概念、特點。

  會辨認溶質和溶劑,能正確分辨溶解與熔化的不同。

  學習目標:

  1.能說出幾種生活中的分散現(xiàn)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濁液和溶液,并舉出常見實例各兩則。

  一、物質在水中的分散 懸濁液、乳濁液的區(qū)分:

  通過高錳酸鉀中加水,食鹽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筆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結論: 如果物質以細小的固體顆粒分散在水中,則形成懸濁液。 如果物質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則形成乳濁液。 物質的溶解:物質以分子或離子的形式均勻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的過程稱之為物質的溶解。 溶液:物質溶解后形成均一、穩(wěn)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詞:

  乳化:把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形成乳濁液的'現(xiàn)象稱為乳化。

  教學過程: 設問:海水為什么是咸的?黃河為什么是渾濁的?醫(yī)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樣制成的? 學生閱讀課本,歸納:上述三個例子都是一種物質(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的分散現(xiàn)象。 新課講授:閱讀P153活動與探究

  1.懸濁液、乳濁液、溶液。 閱讀實驗:在1~4號大試管中分別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鹽和酒精。振蕩后觀察四種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現(xiàn)象。 泥土 : 變渾濁 懸浮固體不顆粒 (分層) 植物油 :牛奶狀渾濁 分散著液體不止液滴 (分層) 食鹽: 透明液體 (穩(wěn)定) 酒精 : 透明液體 (穩(wěn)定) 繼續(xù)觀察:靜置一段時間后,試管中情況。 引出概念:1.固體小顆粒分散在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懸濁液。

  舉出實例:渾濁的黃河水;固體農藥(西維因);石灰漿及墻體涂料。 引出概念:2.一種液體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濁液。

  舉出實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膠樹的乳膠等。 歸納:懸濁液和乳濁液統(tǒng)稱濁液。 思考:通過上面實驗,你可以得出濁液有什么特點?(渾濁不透明,會分層) 引出概念:3.一個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而形成的均一,穩(wěn)定的混合和溶液。

  舉出實例:生理鹽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學生練習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與濁液相比,有何特點? 歸納:溶液的特點是:均一、穩(wěn)定的、久置不分層。 鞏固新課(方法:練習反饋)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質

  當某些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生成自由移動的離子,這樣的水溶液能夠導電。例如:食鹽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則不能導電。

  學習目標:

  1、復述溶解含義,區(qū)分熔化和溶解。 2、會判斷溶質和溶劑,正確說出溶液的名稱。 3、記住溶解性的含義,說出物質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質和溶劑的性制裁決定的,溫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響。 教學過程:復習引入 教師設問: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點? 閱讀課本P160溶質和溶劑相關內容。 思考問題:

  1、什么叫溶解?與溶化是否一樣? 2、什么叫溶質和溶劑?溶液有哪兩部分組成? 講授新課:1、關于溶質、溶劑(方法:分析講解) 閱讀實驗:課本P160,藥匙取0.1克以下的高錳酸鉀晶體,放在500毫升燒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斷攪拌,形成色彩鮮艷的溶液。 分析:上述實驗叫什么過程,其中溶質是什么?溶劑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體才能當溶質,水才能當溶劑嗎? 歸納:溶質:固體、液體或氣體 (1)溶液的組成 溶劑:通常為液體

 。2)溶液的名稱 不指明溶劑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體作溶劑時叫某溶液。

  關于物質的溶解性:

  問題引入:

  (1)沾有機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卻很快有效,這是什么原因?

 。2)為什么蔗糖加在熱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質的溶解性——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歸納:物質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劑的性質決定的,溫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響。

初中化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什么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非常密切。

  2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激發(fā)學生親近、熱愛f

  教師準備:1的相關素材及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級鏈接)2試管、燒杯、玻棒、白紙(用NaOH溶液、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稀鹽酸等。

  本課題是九年級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化學的第一課。

  譚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了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視頻導入”抓住了學生眼球,物質世界絢麗多彩的第一印象,濃縮了歷史的變遷、拓展了求知的視野。

  教學中注意發(fā)揮教科書“圖文并茂、以圖代文”的特色,培養(yǎng)學生“解讀圖文”的自學能力,通過互動實踐的探究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

  教學中展示學生課前調查的信息,能較好達到

  資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堅持下去,其深層次的教學意義還在于讓學生通過互動實踐活動、資源共享展示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

  更可貴的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實踐第一性的觀點向學生推介出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變化中學、探究中學。

  課題1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B案)

  【教學目標】

  1、 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

  2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會問題,認識化學學習的價值。

  4、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知道“化學是什么”。

  【教學準備】實驗準備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 試管架

  大試管3支小燒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魔術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體(AgNO3溶液)。]

  C、D兩種無色液體),我也請大家猜一猜,如果

  向盛有C液體(NaOH溶液)的燒杯內,逐滴滴入D液體(無色酚酞)]

 。ㄔ谕瑢W們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節(jié)目叫“花開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個制造商,產品是什么呢?(展示藍色的E液體和無色的F液體)。

  丙:[向盛有E液體(CuSO4溶液)的試管中倒入無色的F液體(NaOH溶液),倒出試管上層清液后,將藍色沉淀物移到一個小果凍盒內。]

  丙:同學們,我的產品是什么呢——“果凍”,但這種假果凍是不能吃的。

  師:謝謝三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同時感謝所有同學的積極參與。

  這些有趣的現(xiàn)象都與化學

  密切相關。

 。▽婌F壺內液體向一張白紙噴去,白紙顯示出紅色的“化學大世界”。)下面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這神秘的“化學大世界”。

  二、動畫展示

  教師課前制作由不同圖片組成的動畫: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學生欣賞動畫同時思考問題:什么是化學,化學與人類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有何關系?

  三、討論交流

  學生欣賞動畫、閱讀教材、小組討論,然后全班同學交流對化學的認識。

  四、探究活動

  1、閱讀教科書、研究插圖

  2、小組競賽

 。1)說出你所知道的化學家。

 。2)列舉生活、生產與化學有關的現(xiàn)象或事例。

 。3)展示帶來的相關資料和實物。

  3

  五、圖片展示

  1、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灘。

  2、 3、 堆積如山的工業(yè)有害廢物。

  4、 工業(yè)廢料“紅塵”滾滾。

  5、 資料“綠色化學”。

  6、

  六、探究小結

  未來化學將是朝著“綠色化學”的方向發(fā)展;同時

  七、課堂整理

  1、

  2、

  揭開了化學學習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點,又寓意著“化學探----猜測----設計----實踐----結論----反思”,同時暗喻了學生是化學學習的主體。

  課堂內容選取觸目驚心的“反面教材”顯示了化學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學生呼喚出“綠色化學”。

  這種教學處理對培養(yǎng)學生作為現(xiàn)代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師在化學第一課學習中,就涉及到了學生“化學學習成長袋”,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新的學習評價實踐和新的教育評價觀的具體體現(xiàn),這種作法是值

  得提倡的。

初中化學教案13

  一、教學背景與定位

  課型:新授課一課時

  學生信息分析:經過一年的化學學習,學生對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如:實驗觀察、歸納總結、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分析等等。其中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本單元酸和堿的知識實驗較多,且現(xiàn)象比較明顯,學生在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強了,很多重要的知識就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加以解決。

  教學起點分析:在前兩節(jié)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鹽酸能與大理石、堿反應,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酸還有哪些性質?如何探究這些性質?這些問題都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逐步引出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如鐵銹、水垢等的除去,讓學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學性質,激發(fā)學生對酸的性質探究的興趣。

  教學方式:觀察總結、實驗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學資源與設備

  儀器:試管、鑷子、藥匙、多媒體展示臺

  藥品:濃硫酸、濃鹽酸、稀鹽酸、鎂條、銅絲、木炭、生銹鐵釘、氧化銅、碳酸鈣、氯化銅溶液、氯化鋇溶液

  三、教學設計方案

  四、教學流程

  1、根據化學方程式歸納總結酸的化學性質。

  2、分析酸的化學性質的實質是H+參與反應,總結出酸相似的化學性質。

  操作探究

  通過蘸有濃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氣中的溫度變化,讓學生設計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體展臺,把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標簽進行對比,學生通過交流歸納總結濃硫酸和濃鹽酸的主要物理性質;使用濃酸應注意的問題。

  活動天地

  引入新課

  鐵制品生銹、水壺底部產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討厭的現(xiàn)象,利用酸的性質,這些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質?

  練習使用化學用語

  實驗探究

  1、第一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鹽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2、第二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總結歸納

  多識一點

  介紹幾種其它常見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學式;試總結它們的化學性質。

初中化學教案14

  學習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物質由微粒構成的,微粒不斷運動,微粒之間有間隔,微粒間有作用力。

  2.了解物質性質與微粒之間的關系:微粒的性質決定了物質的化學性質。

  能力目標:

  1.能夠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xiàn)象。

  2.能夠設計或完成某些說明物質微粒性的簡單實驗。

  3.能夠運用有關物質的微觀知識來進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性質是由微粒的結構性質決定的。

  2.使學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識對周圍的一些現(xiàn)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教學重點:

  物質的微粒性與物質變化的聯(lián)系。

  教學設計:

  引入:在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一些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的性質,它們各自都有著不同的性質。我們是否會提出這些問題:物質間為什么可以發(fā)生那么多的反應?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性質,原因是什么?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那么各種物質是否有相同的構成?……這些問題將會在我們本章逐步為你解決。

  引入:既然要開始研究物質構成的奧秘,那么我們學會用微觀的觀點來觀察和解釋宏觀的物質或現(xiàn)象。

  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

  實驗:探究物質的可分性

  1.將高錳酸鉀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缽將高錳酸鉀再研碎,成為小顆粒。

  2.將研磨的高錳酸鉀粉末放入試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發(fā)現(xiàn)試管中的固體顆粒逐漸變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錳酸鉀溶液中,逐漸加入水,溶液的紫紅色逐漸變淺,直至無色。

  分析:1.固體顆粒為什么消失?

  答:高錳酸鉀顆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顏色由深到淺,直至無色,這是為什么?

  答:變淺直至無色,并不是高錳酸鉀消失,而是構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們看不見了。也就是能說明高錳酸鉀固體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3.同樣是高錳酸鉀溶液,有的顏色深,有的顏色淺,甚至無色。那么我們是否能說同種物質的微粒的物理性質不同?

  答:不能。對于一個微粒而言,毫無物理性質之說。也就是說,一種物質的物理性質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現(xiàn)出來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鹽水是咸的,這個現(xiàn)象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答:在水的作用下,構成蔗糖和食鹽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樣是微粒,一種是甜的,一種是咸的,說明不同物質是由不同微粒構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

  總結: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1.物質可以再分;

  2.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微粒構成的;

  3.不同的物質由不同的微粒構成,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即:構成物質的微粒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4.構成物質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物理性質是由大量微粒體現(xiàn)的。

  舉例:除了課本上的實驗,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現(xiàn)象能夠說明物質是由大量微粒構成的?

  回答:如過濾時水能夠從濾紙中滲過,

  補充實驗: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燒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鋇,慢慢將硝酸鋇溶液滴入小燒杯中,不斷攪拌,“乳白色固體”從無到有,并且不斷增多。

  說明:生成物硫酸鋇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顆粒被人的視覺察覺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濁液,靜置后小顆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實驗:探究微粒運動的實驗

  步驟:實驗1:向盛有少量蒸餾水的小燒杯中滴入2~3滴酚酞試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濃氨水。

  現(xiàn)象:滴入濃氨水后,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

  說明:酚酞試液遇蒸餾水不能變色,而酚酞試液遇濃氨水后變紅。

  實驗2:重新配制酚酞與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燒杯B中加入3~5mL的濃氨水,用大燒杯罩在一起。

  現(xiàn)象:溶液A逐漸變紅

  原因:構成氨氣的微粒擴散在大燒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無色酚酞試劑變紅。

  假設實驗3:為了使實驗結論準確可靠,用一杯純凈水來代替濃氨水來做對比實驗,有無必要性?

  回答:沒有必要。因為在實驗一開始,已經證明了蒸餾水不能使無色酚酞變紅。

  結論: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無規(guī)則運動。

  提問:氨水中的氨氣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斷的'運動。我想問:為什么不會是酚酞從燒杯中揮發(fā),擴散到濃氨水與蒸餾水的混合物中,使之變色?你又能用什么實驗來證明,并不是酚酞擴散?這個實驗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我們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擴散的話,它也會使堿性的氫氧化鈉溶液變紅,但實驗事實可以證明,并沒有變色,所以假設是錯誤的。這個實驗可以說明,各種微粒運動的情況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擴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物質容易揮發(fā),有些物質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質卻不易揮發(fā),不易溶解。

  提問:我們?yōu)榱思涌煳镔|的溶解,我們一般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相同質量的白糖在熱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樣多的冷水中快,這是為什么?這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溫度高,構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擴散到水中。說明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速率越大。

  總結:

  1.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2.不同微粒的運動情況有所不同;

  3.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成正比。

  舉例:那些現(xiàn)象又能夠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呢?

  討論:如聞到花香,濕衣服曬干,氯化氫與氨氣生煙實驗。

  三、微粒之間有空隙

  閱讀實驗:水和空氣的壓縮實驗

  現(xiàn)象:水不容易被壓縮,而空氣容易被壓縮

  說明:1.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具有間隙;

  2.構成水的微粒間隙很小,構成空氣的微粒很大。

  閱讀實驗:水與酒精的混合實驗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結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說明:同種微粒之間的間隙相同;不同種微粒間隙不同

  總結:1.構成物質的微粒間具有間隙

  2.不同種物質的微粒間隙有所不同

  3.同種物質時,液體、固體微粒間隙小,而氣體間隙大提問:有水能夠運用微粒的知識來解釋物質三態(tài)變化的原因?

  解釋:有關物質構成的知識主要有物質是很小的微粒構成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微粒間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運動受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微粒運動越快,微粒間的空隙就越大。當微粒間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時,成為固體,大到一定程度時,成為液體,微粒間的空隙繼續(xù)增大,就會成為氣體。

  提問:我們在一量筒中,現(xiàn)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兩塊冰糖,觀察液面情況。待全部溶解后,再觀察液面,試解釋。

  回答:未溶解時,冰糖固體的體積占據了水的一部分體積,使液面上升;當冰糖全部溶解后,構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構成水的微粒的間隙中,使總體積減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舉例:還有那些事例能夠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間有一定的間隙

  注意:與海綿結構中間隙相區(qū)別

  提問:在壓縮空氣的時候,發(fā)現(xiàn)體積被壓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氣不能被壓縮到體積為零,為什么?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空氣中的確存在微粒。微粒之間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講述:物質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固體和液體的微粒不會散開,而保持一定的體積,這就是因為一切微粒之間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題解析

  1.用構成物質的微粒的特性解釋夏天空氣潮濕,而冬天空氣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氣溫高,地面上構成水的微粒運動快,每天擴散到空氣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氣變得很潮濕;冬天氣溫低,構成水的微粒運動慢,每天擴散到空氣中的水的微粒較少,空氣顯得干燥。

  2.裝開水的保溫瓶有時候會跳出來,為什么?

  答:保溫瓶該有時會跳起來的原因之一是,瓶內開水沒有裝滿,瓶內留有空氣,受熱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開水時,有冷空氣進入瓶中,蓋上瓶蓋,空氣受熱,氣體微?障对龃螅w積膨脹,瓶內壓強增大,使瓶蓋跳起來。

  3.0℃的水繼續(xù)冷卻,結成冰后,分子間的間隔:( )

  A.不變 B.增大 C.減小 D.不能確定

  答案:B。宏觀上水變成冰后,體積增大。為什么溫度降低,水分子之間的間隙就增大了?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比較流行的是“假晶體”的存在。

初中化學教案15

  一、教學設計思路

  《質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個課題。從本課題起,學生對化學反應的學習將由生成何種物質向生成多少物質方面展開。本課題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學反應的客觀規(guī)律,它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作好理論準備,是學好化學的基礎。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結合課程教學開展教學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使課程價值面向全體學生,是每個教師所關心的問題。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設計本課題時,做到了四個轉變:

  (一)由“照方抓藥”向“實驗改進”轉變。

  以往的演示實驗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藥”展示給學生,今天我大膽改進了“白磷燃燒前后質量測定”的實驗裝置,如圖:

  此裝置的優(yōu)點有三個:1.現(xiàn)象明顯;2.節(jié)約時間;3.實驗過程中不需要打開橡皮塞,防止了空氣的進入和白煙的逸出,減小實驗誤差。

 。ǘ┯伞膀炞C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轉變。

  通過實驗探究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知識,學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科學方法和受到科學思維的訓練,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品德,發(fā)展學習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兩次實驗探究活動,一方面加深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讓學生體驗、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探究活動的親身經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由“靜止對照”向“互動交流”轉變。

  在實驗設計上,改變過去“你問我答”的教學方式。學生自己將觀察的現(xiàn)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結論進行相互交流討論,對產生的錯誤和偏差進行分析總結。培養(yǎng)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ㄋ模┯伞皩W科內容”向“貼近生活”轉變。

  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發(fā)揮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通過化學實驗,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實用價值。在這節(jié)課中我讓學生“口吹石灰水”,實驗中用到雞蛋殼等日常用品,另外還提出對“水能變成油”這種言論的看法。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要相信科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案

課題

質量守恒定律

授課人

學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實驗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

重點

對質量守恒定律涵義的理解和運用。

難點

對質量守恒定律涵義的理解和運用。

教學方法

設疑,以實驗為導向,講練結合。

儀器、藥品

儀器:托盤天平、燒杯、廣口瓶、玻璃棒、酒精燈、氣球、吸管等。

藥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鐵釘、碎雞蛋殼、稀鹽酸、石灰水等。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問題導入

提問

演示實驗(白磷燃燒前后質量測定)如圖改進:

提出問題

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總質量等于生成物的總質量”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意義呢?巡回檢查、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校正。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實驗結論,給予適當?shù)墓膭詈捅頁P。

組織第二次活動與探究

設置課堂練習題如下:(1)2體積的氫氣和1體積的氧氣反應,生成3體積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氣完全反應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氣充分反應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問:為什么各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呢?

展示多媒體課件

磷、碳、硫燃燒的本質。

設置“能力拓展”習題

寫出紅磷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文字表達式能告訴我們反應物、生成物的種類,但反應物的質量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

觀察實驗現(xiàn)象,總結實驗結論:反應物總質量(=)生成物總質量。

分組實驗探究

探究實驗名稱: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幾根鐵釘與燒杯中的硫酸銅溶液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共同稱量。2、將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砝碼不用取下),靜置1~2分鐘,觀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實驗名稱: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前后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盛有少量硫酸銅溶液并帶有膠頭滴管(事先裝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的錐形瓶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2、擠壓膠頭滴管,觀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實驗現(xiàn)象及實驗結論。

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活動與探究

探究實驗名稱: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氣前后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盛有石灰水的小燒杯放在托盤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燒杯,向其中吹氣,一段時間后,再放到托盤天平上,觀察。

探究實驗名稱:雞蛋殼和稀鹽酸反應前后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盛有稀鹽酸的小燒杯和幾顆雞蛋殼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將雞蛋殼和稀鹽酸混合,一段時間后,放回天平,觀察。

交流討論,并選出代表發(fā)言。

交流、談看法。

思考。

觀看動畫演示,總結化學反應的實質。

一切化學反應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和質量均沒有改變。

(1)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物質的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鎂條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鎂條的質量大,能否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

復習舊知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求知欲。

學習定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在活動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科學品德。

體驗成功,學生產生成就感。

讓學生體驗、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探究活動的親身經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并且會用一般規(guī)律解決個別問題,提高學生能力。

了解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況,及時更正錯誤的認識及看法。

質疑,激思。

化微觀為宏觀、化抽象為具體,激發(fā)學習興趣。

反饋診測

[板書設計]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一、內容: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二、原因: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和質量均沒有改變。

【初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教案(精選)07-03

初中化學教案02-21

【經典】初中化學教案11-21

初中化學教案【優(yōu)選】06-21

初中化學教案(合集)05-17

[熱]初中化學教案05-24

(熱)初中化學教案05-23

[優(yōu)秀]初中化學教案06-09

初中化學教案模版06-29

初中化學教案(優(yōu))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