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 推薦度:
- 開學第一課教案高中語文 推薦度:
-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高中語文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diào)整。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艑W會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來描繪刻畫人物。
、评斫饧毠(ji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帕私饨鹪懒叵壬男愿裉卣鳌
、仆ㄟ^本文看到當時西南聯(lián)大怎樣的校風、學風。
教學重點
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并運用細節(jié)描寫。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yù)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jīng)有位記者采訪金岳霖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蓖粼髀牶罅ⅠR反駁:“古有秦少游,今有雙黃蛋,我汪曾祺還要排在后面呢!
二、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深受沈從文影響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解題
從題目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信息?
明確:寫人文章,并且作者對主人公十分尊敬。(金先生是作者選修課的教師。)
四、人物介紹
金岳霖先生,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哲學系,歷任清華、北大、西南聯(lián)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現(xiàn)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推動了中國對現(xiàn)代邏輯的研究,并培養(yǎng)了許多邏輯學者。
五、簡要介紹西南聯(lián)合大學(多媒體展示圖片)
六、課文分析
1、思考:作者寫出了金岳霖先生怎樣的個性?
明確:有趣。
2、問題探究:金岳霖先生的有趣體現(xiàn)在哪里呢?有哪一處或幾處描寫給你印象最深?請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問題的討論。)
3、多媒體課件以及板書配合歸納明確: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1、奇特的外貌:帽子、姿態(tài)、眼鏡、衣著。
2、奇特的行為舉止: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養(yǎng)一只大斗雞,同一桌吃飯;搜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3、獨特的教學風格: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稀奇古怪的問題回答。
稀奇古怪的提問。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4、對專業(yè)理論的獨特理解: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jié)論說二者沒有關(guān)系。
5、對友情獨特的珍惜:
林徽因死后,他還給她過生日;林國達死了,他在課堂不再風趣幽默。
6、對生活獨特的熱愛:
“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介紹金岳霖與梁思成以及林徽因之間的友誼,從中體會金岳霖的'重情一面。
(多媒體展示三人合照。)
概括金岳霖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金岳霖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口頭作文訓練:請你把有趣的老師描繪出來,注意抓住人物富有代表性的特點。
(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后請代表發(fā)言,學生猜。)
小結(jié):“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細節(jié)寫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獨特的風采。每當那率真、怪誕又滿腹經(jīng)綸的金岳霖形象浮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就會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掛上我們的嘴角。
七、布置作業(yè)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師或同學寫一寫。
高中語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并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二、教學重點
1、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
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三、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二課時
五、教學設(shè)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lǐng)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jié)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以《花源記》導人課文,分紹陶淵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清醒的理想主義者。貴族家庭的影響,儒家學說的熏陶,使他少年時就有一種“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是黑暗的現(xiàn)實把他的理想擊得粉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為明心志,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后朋友私謚“靖節(jié)”,故后人稱“靖節(jié)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jù)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chǎn)業(yè)。陶淵明出身于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此后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于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后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tǒng)而加以發(fā)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后代批評家常用質(zhì)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xiàn)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shù)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shù)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xiāng)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jié),“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靶颉闭f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稗o”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xiàn)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jié)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jīng)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jié),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xiàn)了虛詞,也應(yīng)作六字句讀。
(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
(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jié)奏自當變化。
(4)辭和賦還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四、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正音;注意語氣、語調(diào)及語頓)--集體朗讀--自由朗讀
1、一讀--正字音。一字一詞地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shù)匮娱L時間。
3、三讀--明白音樂美
讀出語調(diào)--升調(diào)、降調(diào);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yīng)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diào)(感嘆句讀“↘”調(diào),疑問句讀“↗”調(diào))。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嘆和陳述語氣;讀出語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于駢偶的運用。
A、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B、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chǔ)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C、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惆悵”“崎嶇”,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對比《荷塘月色》)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jié)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可讓學生分析探討讀法)
第一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心里很輕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另外還要五讀六讀--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五、疏通字詞
并完成練習三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fù)誦讀課文,試著背誦;
2、完成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誦課文
一、檢查練習
二、研習課文
(一)總體把握
1、歸家之因
2、歸家之樂
3、綜述情態(tài)
(二)具體研習
1、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yè),要“大濟蒼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lián)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shè)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yīng)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fā)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松暢快。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兩個:一是田園荒蕪,二是心為形役(真正原因)!靶臑樾我邸,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jié)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
2、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xiàn)在哪里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xiàn)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shè)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明確:表達了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后的情狀。分三層。
寫歸心似箭。以行動、心理表現(xiàn)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后二句: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更寫出作者急盼歸家之情。
寫入家門時的熱鬧場面,滿是濃郁的親情和歡躍的氣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tài)。然后寫家人相迎、幽雅環(huán)境!百灼蜌g迎,稚子候門”,家人主仆共同歡迎主人歸來!皵y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松菊猶存”有喻義,松菊喻作者高潔的品格,喻堅韌芬芳之節(jié)操仍在。(可以補充歲寒三友)
寫歸家以后閑適有趣的田園生活。飲酒賞樹,扶杖游覽,自得其樂。再接下來由居室轉(zhuǎn)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huán)顧,時而遠望,白云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俺鲠吨啤薄熬腼w之鳥”,既寫自然景物,又寫詩人出仕與歸隱。(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松”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3、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jié)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xiāng)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xiāng)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jīng)丘。
中國士大夫?qū)憚趧樱际浅珜e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后農(nóng)村生活的樂趣。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yīng)。再表要與世相忘,謝絕交游--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并非所有人,點出與官場格格不入是歸隱的原因。然后補充上段再寫自由自在的生活:談心、彈琴、讀書、躬耕田地、徜徉山水,無不是樂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fù)蘇,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此段是轉(zhuǎn)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展開的。
4、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jié)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xiàn)
齊讀本段。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jié)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yīng)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沖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xiàn)。
第四段,抒發(fā)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么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游,親身參加農(nóng)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后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結(jié)束全文,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么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jié)論與處世哲學。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顯志。
四、總結(jié)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jié)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jié)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五、布置作業(yè)
1、翻譯下列句子:
、贇w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②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畚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④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逇w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⑦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嗔某嘶詺w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
2、延伸閱讀: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回答“序”后的問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逐見用于小邑。于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注釋:
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xiāng)之情。③駿奔,《詩經(jīng)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艑狱c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生生所資(生產(chǎn)生活)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找)D.非矯后所得(勉強去做)
⑵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俑膊蛔阋宰越o②諸億以惠愛為德
、奂沂逡杂嘭毧啖茏阋詾榫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窍铝芯渥釉谖闹械囊馑煎e誤的一項是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
B.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饑凍雖切,違己交。吼嚭m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xiāng)。
、认铝羞x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shù)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zhì)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yīng)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3、背誦課文,完成課堂練習。
高中語文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的主要論點,正確理解從師學習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論述思路。
3.了解正反對比在文中的運用。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及文章的結(jié)構(gòu)。掌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現(xiàn)象。
難點:準確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掌握其論證說理的特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髡吆喗。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先輩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所以后人稱“韓昌黎”。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積極提倡古文(和當時流行駢文相對立,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nèi)容、取法先秦及秦漢文體的散文)運動(是一場在復(fù)古的旗號下進行的既繼續(xù)傳統(tǒng)又有所革新、有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運動,這場運動的領(lǐng)導者提出的文學主張是“文道合一”“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寫作背景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痹谥袊,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隋唐以來,由于佛教、道教的沖擊,儒家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師道觀念也淡化,人們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狂名!表n愈倡言師道,勇為人師!稁熣f》是中國古代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著作。
。ㄈ┳R體:
許多文言文從標題中的某一個詞就可以判斷文章的體裁,如《小石潭記》中的“記”、《出師表》中的“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傳”、《馬說》、《捕蛇者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本文的“說”!罢f”——是一種有敘有議,以議為主的文體,議論文體。“師說”——即“說師”,動賓倒置的現(xiàn)象多見于書籍、文章標題,如《實踐論》、《黃生借書說》。解釋為“說說(議論)有關(guān)老師的問題”。
(四)分段朗讀,解釋重點詞句
(五)逐層分析《師說》的論證方法
1.分析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
①老師的職責②為什么從師③以什么人為師。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jié)為從師的結(jié)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jié)。
對比論證: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比——縱比
其子擇師與其身恥學于師比——自比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比——橫比
a.縱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通過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錯誤言行,從反面論證了“學必有師”。這是對當時盛行的門第觀念的有力批判、公開挑戰(zhàn)。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與第一段關(guān)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yīng)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
4.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jié)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yīng)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yīng)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正反論證,突出中心意思
這篇說理文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正面肯定從師的好處,從反面批判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反復(fù)論證,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論點,并加以論證。第二段里又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一論點,并分三層,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批判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尚,論證了中心論點。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無常師”這一論點,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論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進一步論證了中心論點。最后簡短地贊揚了李蟠不拘于時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視從師的態(tài)度。文筆簡潔流利,結(jié)構(gòu)嚴謹,把從師的道理和師的作用在于傳道受業(yè)解惑等方面,論述得很精當透徹,富有啟發(fā)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煉的含意深刻的語句,常被后人運用。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圣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等等。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guān)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guān)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guān)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fù)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圩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高中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反復(fù)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shè)想】
。薄才乓徽n時教學。
。、早自習預(yù)習文章,疏通字義。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
。、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ㄕn前播放《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jié)是哪一天嗎?
為什么我國要設(shè)立這個節(jié)日,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大家說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jīng)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說》,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說”,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范圍,“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為“解說關(guān)于的道理”,“師說”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復(fù)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1、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jié)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為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布比賽規(guī)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為什么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jié):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依次說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
。ㄕ埻瑢W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场⒗砬宓诙嗡悸罚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guān)句子。
明確:
故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理清第三段思路:
。ㄈ嗄猩R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說的?作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為
三段──結(jié)論
孔子的言論
。ㄕ埻瑢W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小結(jié)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請同學根據(jù)板書背誦全文。
。、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jié)
1、統(tǒng)計各組最后得分,宣布比賽結(jié)果。
2、布置課外練習。
高中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了解荀子有關(guān)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yīng)持態(tài)度的論述。
過程和方法:
1.學習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等多義詞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教學重點】
1.比喻論證
2.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了解全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的特點。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指導學生參閱《講練通》(作家作品、相關(guān)知識)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lǐng)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jīng)轉(zhuǎn)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梢哉f,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
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學生閱讀課文,自學釋疑
要求:學生完成《講練通》“基礎(chǔ)自主預(yù)習”部分
三、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參考答案】“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翱梢浴痹诠艥h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yīng)當如此,可譯為“應(yīng)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是不應(yīng)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參考答案】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xiàn)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拜姟焙汀盀椤笔莾蓚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xiàn)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耙浴痹趦蓚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參考答案】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參考答案】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fù)詞,聯(lián)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敖印惫湃藢V搁L江、黃河,現(xiàn)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參考答案】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xiàn)代又轉(zhuǎn)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吧稀薄ⅰ跋隆狈轿辉~作狀語,“向上”、“向下”!包S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坝眯摹辈皇呛铣呻p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耙弧,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四、質(zhì)疑探究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第三題:本文設(shè)喻有什么特點?
。ㄓ蓪W生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參考答案】
1.課文段落層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chǎn)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chǔ)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guān)系才能使學習產(chǎn)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jié)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zhì)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guān)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學習討論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shè)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設(shè)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shè)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shè)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shè)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fù)設(shè)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shè)喻與說理結(jié)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shè)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shè)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shè)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高中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了解作者相關(guān)知識。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瑪?shù)贍柕碌男愿裉卣鳌?/p>
探討小說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說的主題,以提高學生的小說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討論探究等
【教學工具】多媒體、常規(guī)教具
【教學準備】關(guān)于小說人物形象和主題問卷調(diào)查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略
二、作者介紹
幻燈片展示
三、情節(jié)簡要回顧與結(jié)尾猜想
問:整個故事圍繞什么展開?
項鏈
問:故事基本上可分為幾部分,以“項鏈”為中心詞來概括。
借――丟――賠――假
問:哪個情節(jié)最為震撼人心?
結(jié)尾
問:故事結(jié)尾“抖了一個包袱”,出人意料,奮斗了十年竟然就是為了這一掛假項鏈!真相大白了以后,會發(fā)生什么事情?請你大膽推想,同組討論。
估測可能結(jié)果:
a、得到全部賠款(可能性不大)
b、得到部分賠款,瑪?shù)贍柕绿谷唤邮芰,皆大歡喜
c、得到部分賠款,瑪?shù)贍柕路艞壛耍ǹ赡苄圆淮螅?/p>
d、表示同情,但沒有賠款,瑪?shù)贍柕滤饕r款(可能性不大)
e、表示同情,但沒有賠款,瑪?shù)贍柕碌惶幹罍y瑪?shù)贍柕虑楦斜憩F(xiàn):
a、傷心難過,感到命運不公。
b、非常生氣,抱怨對方未能提醒(可能性不大)
c、感到震驚,但很快調(diào)整過來,明白了生活的一個幽默,淡然處之。
d、百感交集以致精神崩潰、喜怒無常。(可能性不大)
四、人物性格分析
過渡:剛才同學們的各種設(shè)計都是基于對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根據(jù)文本來分析一下主人公瑪?shù)贍柕隆?/p>
1、問:在借項鏈之前,莫泊桑對她有過一些介紹。從首先外貌看,她長相如何?
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讓學生1讀)
問:莫泊桑說“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yōu)美的資質(zhì),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美麗動人”意味著什么?
是通往上層社會,過上奢華生活的敲門磚。
問:文中有沒有現(xiàn)成的例子?
佛來思節(jié)夫人,她是瑪?shù)贍柕碌摹耙粋有錢的女朋友”,而自己則連陪嫁的資產(chǎn)也沒有。
問:長相是美麗動人,那么為什么作者用一個副詞“也”?
主人公欲望與處境的反差,雖然具有這一資格,但是她缺少機遇、確切地說是門第和金錢,因此她不甘心。這里表現(xiàn)出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感受。(讓學生1重新讀)
問:一、二兩段還有沒有表現(xiàn)這種“不甘心”感覺的詞語了?
只得、只好
問:當我們心有不甘,內(nèi)心自然會充滿對未來的各種想法,那瑪?shù)贍柕略趬粝胧裁?思考三、四、五段,總結(jié)為幾類。
豪華的住宅、精美的飾品、與男子閑談、美味的食品――――“物質(zhì)享受”
問:對于這些物質(zhì)享受作者用了“夢想”一詞,卻沒有用“幻想”或“想象”之類的詞語。為什么?
“夢想”本身有兩層含義:一是妄想,二是渴望。瑪?shù)贍柕聦@些物質(zhì)享受的渴望是顯而易見的。但瑪?shù)贍柕碌纳鐣匚凰坪醢凳玖诉@一切是難以實現(xiàn)的`。
問:當夢想不可得,瑪?shù)贍柕赂械皆鯓?用文中話來說。
“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一個“常常”,表現(xiàn)出這種苦痛的“綿綿無絕期”。
過渡:在痛苦之中的瑪?shù)贍柕陆K于得到一個絕好的機會,那就是可以參加教育部部長舉行的夜會。接下來就是借項鏈和陶醉于舞會幸福的云霧里的情節(jié)了。樂極生悲,在慌忙趕回家的時候,丟失了項鏈。
2、我昨天作了一個問卷調(diào)查,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有一個觀點驚人地相似。這些同學的觀點都是基于小說開頭的介紹和參加舞會前后的情節(jié)。
展示幻燈片:
瑪?shù)贍柕鲁錆M了虛榮心,借項鏈和丟項鏈都是對其虛榮心的極大諷刺
瑪?shù)贍柕聻樘摌s心付出了青春
話題:你是否也認為是“虛榮”,為什么?如果不是,你認為應(yīng)該是什么?
話題準備:
什么是虛榮?虛榮應(yīng)該是“停留于表面上的光彩”,言下之意是一種虛幻的榮耀,這種榮耀在漢語中指得是虛幻的、不切實際的。
瑪?shù)贍柕绿摌s嗎?我認為這肯定是有一點的,例如“她一向就是向往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這種虛榮我們有沒有?這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只要不是在虛榮里面迷失自我,就無可非議。
但是僅僅認為她虛榮是淺顯的。
理由是:
一、瑪?shù)贍柕缕邆“夢想”側(cè)重于物質(zhì)生活,很顯然,她極度渴望能進入上層社會,過著一種高貴奢華的生活,這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似乎是被人鄙棄的,因為中國人講究“安貧樂道”。而西方則講人權(quán),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這是無可非議的。特別是在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時期,對物質(zhì)生活的極度渴望是整個社會的特點。因此,我們能否說,瑪?shù)贍柕掠兄鴮粝氲目释,不甘于現(xiàn)狀。剛開始這種渴望僅僅停留于幻想之中,而不是以辛勤勞動來換取,這就是她人性的弱點了!
二、舞會時候的陶醉是不是強烈虛榮心的暴露呢?
是暴露了,但仔細分析似乎有些淺顯。她“得到成功”,她“狂熱”、“興奮”地跳舞,瘋狂地陶醉了!那她成功的表現(xiàn)是什么?因為什么而興奮?文中寫道“所有男賓都注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里機要處的人員都想跟她跳舞,部長也注意她了”,很顯然,他現(xiàn)在正在享受上流社會的生活,他當初的“夢想”得以暫時的實現(xiàn)了,她證明了自己可以在上流社會中獲得尊重。
總之,虛榮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释腋I罡菬o可非議的。因此虛榮心不應(yīng)該成為批評她的最大理由。
渴求幸福,無可非議。但是這種渴望僅僅停留于整天的幻想之中,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她輸給了自己性格的弱點。
4、過渡:中國人說“樂極生悲”,項鏈丟了。經(jīng)過十年辛苦,瑪?shù)贍柕陆K于還清了債務(wù),十年后的瑪?shù)贍柕掠惺裁醋兓?/p>
外貌和性格都發(fā)生了變化
外貌變蒼老了:由一個“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變成了“顯得老了”“她成了一個窮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了”“胡亂地挽著頭發(fā),歪斜地系著裙子,露出一雙通紅的手,高聲大氣地說著話,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學生2讀出來)
問:那性格有變化嗎?
性格變化1、變得勤勞了。過去停留于幻想中,后來的她能夠以“英雄氣概”面對,變得非常勤勞。
性格變化2、敢于面對現(xiàn)實。由過去的舞會后“逃跑”,到現(xiàn)在勇敢面對佛來思節(jié)夫人。
問:瑪?shù)贍柕聦τ诋敵跄莻舞會感到后悔嗎?文中哪句話有表現(xiàn)?
“他一個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么美麗,多么使人傾倒!”(學生3讀)還是很向往那種生活的美好。也許如果生活能夠再來一次,他還會選擇參加舞會,但是悲劇也許不會重現(xiàn)。
總之,瑪?shù)贍柕峦饷沧兊蒙n老了,但是她得性格卻變得現(xiàn)實了,成熟多了。具有了更多美好品質(zhì)。
5、照應(yīng)課堂開頭:
根據(jù)以上分析,瑪?shù)贍柕侣牭郊夙楁湹南r會怎樣呢?可能是獲得部分賠償,皆大歡喜,賠償方式可能是多樣的。
五、主題分析
過渡:小說借助這樣一個人物要告訴讀者什么呢?
幻燈展示學生觀點
總結(jié):幻燈片
主題1、從哲理角度概括,也許就是莫泊桑本人所說的:“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主題2、從情節(jié)角度看,對瑪?shù)贍柕略庥霰硎就,贊頌了瑪(shù)贍柕碌拿篮闷焚|(zhì)。
主題3、結(jié)合作者作品看,莫泊桑作為一位現(xiàn)實主義作家,關(guān)注生活細節(jié)與人物精神的結(jié)合。(幻燈展示《羊脂球》等故事梗概)結(jié)合這些作品和時代背景可以看出,這篇《項鏈》主題在于表現(xiàn)瑪?shù)贍柕驴朔诵匀觞c,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并歌頌了瑪?shù)贍柕碌拿篮闷焚|(zhì)。這是對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欲望膨脹、精神貧瘠現(xiàn)象的鞭撻和指引。
六、引申拓展
通過鑒賞這篇小說,我們有很多收獲:
1、小說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解讀往往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鑰匙。
2、小說人物,是立體的、發(fā)展變化的,我們要深入到人物內(nèi)心世界,追尋人性發(fā)展軌跡。
七、課外思考
嘗試以性格的全面觀、發(fā)展觀去分析其它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高中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認識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yǎng)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復(fù)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nèi)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qū)懢暗姆椒ā?/p>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并培養(yǎng)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fā)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神奇并再現(xiàn)山市.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討論法
情境設(shè)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shè)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行字﹑詞﹑句解釋大比賽;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味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圖片,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現(xiàn)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xiàn)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lǐng)會山市的神奇吧!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yù)習)
1.學生介紹作者及《聊齋志異》,課件出示資料助讀。
2.師生競讀
、俪橥瑢W朗讀,其他同學評價。(字音﹑停頓﹑斷句)
、诮處熍錁防收b,學生體會停頓﹑語調(diào)﹑情感.學生發(fā)表觀點,教師總結(jié)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圻x派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學生評論并說明理由.
、芗w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比賽)
注:在比賽中,老師提出重點字﹑詞﹑句。
(一切烏有數(shù)年恒不一見居然城郭塵氣莽莽然
危樓一座往來屑屑或憑或立高插青冥歷歷在目
碧瓦飛甍高垣睥睨風定天清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狀。)
3.品讀
(1)體會山市之“變”.
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陔S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xiàn)怎樣的景象?(學生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凵绞凶兓娜^程分為幾個階段?請簡練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俜纸M討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景色?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jié)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偌w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欣賞)
、趲熒u說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體現(xiàn)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討論研究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議論、自由發(fā)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xiàn)象,所以才歸結(jié)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xiàn)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yīng)資料或故事,討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欣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順序、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作業(yè)設(shè)計
1.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2.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中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
2.學習辯證分析豐富的人生體驗的思維方式。
3.品味語言的哲理性。
教學重難點
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和語言的哲理性。
教學準備
課件或小黑板。
設(shè)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從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其次教師加以理論上的指導了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以此合作探討語言的哲理性,加深對哲理語言的理解,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達到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有人說過: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時,那你必然也會錯過月亮和星星。關(guān)鍵是你應(yīng)該如何對待錯過。(板書課題及作者。)
2.介紹作者。(出示課件1。)劉心武,當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發(fā)表短篇小說《班主任》獲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要求:記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學習
(出示課件2。)
師范讀課文,學生自主完成下列題目。
1.熟讀課文,識記字詞。
2.了解本文的寫作內(nèi)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4.比較和其他文體的異同。
三、合作學習
1.找出不理解的語句,小組內(nèi)交流。
2.說說讀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饋交流
(出示課件3。)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yè)設(shè)計》“積累運用”部分。)
2.本文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論述了錯過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強調(diào)人要習慣和品味錯過,不要讓錯過釀成過錯,要把握住最關(guān)鍵、最美好的機會,含笑對待人生的終點。)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明確:(此題開放性強,只要學生能夠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師可從以下幾句重點指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馳的列車,車窗外不斷閃動著變幻不定的景色,錯過觀覽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關(guān)鍵是我們不能錯過預(yù)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為“奔馳的列車”,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錯過,把“預(yù)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錯過不要緊,但不能錯過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們預(yù)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終點。但在人生的終點上,我們最好能含笑地說:我雖然錯過的很多很多,卻畢竟把握住了最關(guān)鍵最美好的,這樣,“錯過”便仿佛是碧綠的葉片,把一生中“收獲”的七彩鮮花映襯得格外明艷!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錯過”比作“碧綠的葉片”,把那些最關(guān)鍵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獲”比作“七彩鮮花”。綠葉襯托著鮮花,使鮮花“格外明艷”。作者在贊頌“七彩鮮花”的時候,沒有忘記“碧綠的葉片”的映襯作用,從而肯定了“錯過”在人生道路上的價值。)
(作者的這段話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描寫保爾·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動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yīng)當怎樣度過呢?每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目’碌碌羌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薄)
(此時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抓住人生的機遇努力向自己的人生車站奮進。)
4.本文與我們學過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確:(本文是文藝性政論文,即雜文,它符合一般議論文的特點即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結(jié)構(gòu)。)
(文章開頭擺出“錯過”現(xiàn)象,從中提出問題,然后分析為什么會產(chǎn)生許多“錯過”,怎樣正確對待“錯過”。在分析問題時,充滿著辯證的色彩,對具體問題作了具體分析,很有說服力。結(jié)尾總結(jié)全文,深化論述的中心。)
五、梳理鞏固
學生交流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六、拓展訓練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shè)計》中的“閱讀理解”部分。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
七、布置作業(yè)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shè)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高中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戰(zhàn)國策》及相關(guān)知識,把握古代記敘散文的特點。
3、理解分析荊軻、太子丹、秦武陽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記敘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ǘ┻^程和方法目標
1、介紹相關(guān)歷史背景,讓學生在歷史大背景中觀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2、引導學生提要勾玄地閱讀課文,學會抓住關(guān)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luò),做到綱張目舉,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設(shè)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領(lǐng)會古代散文簡潔、精煉、細節(jié)傳神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shù)。
。ㄈ┣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理解領(lǐng)會荊軻不畏艱險、不避艱險、舍生忘死、扶弱濟困的英雄精神。
2、引導學生領(lǐng)略英雄的才華與品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分析荊軻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為
2、積累重要文言基礎(chǔ)知識。
【教學難點】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領(lǐng)會古代記敘散文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shù)。
【教學方法】
1、講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誦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shè)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回音。(板書課題)
二、【《戰(zhàn)國策》簡介】
多媒體展示,學生齊聲朗讀
《戰(zhàn)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展示,教師簡述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當初,燕王為了結(jié)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zhì)。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nèi)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jié)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xx了。荊軻接受了任務(wù),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四、【掃清閱讀障礙】
1、讀準字音(多媒體展示,師生齊讀)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創(chuàng)(chuāng)揕(zhèn)
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
亢(kàng)夏無且(jū)
2、疏通疑難語句(多媒體展示,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疑難語句由學生預(yù)習得來)
、偾赝醣卣f見臣:
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诜畬④娨愿F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
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
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勰私竦寐劷蹋
乃,語氣副詞,表轉(zhuǎn)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芎庵
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高中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誦讀感知,理清思路
2.品讀賞析,體會感情(重)
3.研讀拓展,感悟形象(難)
一、導入新課、走進作者
1.看對聯(lián),猜人物。
棄彭澤微官,松翠菊黃,琴書而外醉三斗;
開田園詩派,韻真辭樸,千百年來第一人。
2.看圖片,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夾(jiá)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桃花源記》
(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其五)
(3)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歸園田居》(其三)
3.知人論世
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東晉(時代)最杰出的詩人
4.預(yù)習檢測
大家對課文已進行了預(yù)習,現(xiàn)在我來檢測一下大家的預(yù)習情況。首先我們一起來正音。接著梳理文言知識。
精彩的展示源于大家認真的預(yù)習,值得贊賞!
5.揭示學習目標
誦讀感知,理清思路
品讀賞析,體會感情(重)
研讀拓展,感悟形象(難)
二、解題理思路
1.解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為我們解讀文本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我們一起來研讀標題。歸去來兮辭:歸去,回去;來兮,語氣助詞;辭,賦的一種,一般要押韻。
2.理思路
再次回到題目,請問: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是什么(歸去)
文章圍繞“歸去”寫了哪些內(nèi)容呢請大家大聲朗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誰來回答(找一生答)
板書:(歸去之因、歸去之情、歸去之悟)
本節(jié)課我們就緊緊圍繞“因、情、悟”三個字更深刻地解讀陶淵明,感受他的隱逸情懷。
三、品讀賞析、感受情懷
(一)歸去之因
過渡語: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yè),要“大濟蒼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陶淵明在少年時就有“大濟蒼生”之志,踏入仕途大可實現(xiàn)他年輕時的理想,但此時的陶淵明為何要辭官歸鄉(xiāng)呢請大家聽錄音,從第一段中畫出陶淵明歸隱原因的句子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二)歸去之悟
過渡語:因為心為形役,內(nèi)心被外在形體所役使
因為迷途,視入仕為迷途
因為認識到昨天是錯誤的
所以,陶淵明棄官而去了。歸去后的他又產(chǎn)生了哪些人生感悟呢我們來研讀第四段。誰想將陶淵明的感悟讀給大家(找一生讀),請其余同學跟隨朗讀,畫出陶淵明歸去之悟的句子。
明確: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
(三)歸去之情
過渡語:是啊,人生短暫,豈可受官場羈絆一生不如歸隱田園,放飛心情、順隨心意,尋求自由之樂吧。陶淵明的田園生活,自由之樂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研讀二三段。請大家默讀二三段,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賞析。
要求:
1.有感情地誦讀所選語句;
2.用優(yōu)美的語言闡釋所選語句描寫了怎樣的景物和畫面;
3.以“之樂”的形式概括大意,并從中體會作者的情懷。
時間3分鐘,前面同學說過的句子不再說,但可補充。
賞析第二段
1.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
(初進家門之樂)
賞析:看到自己簡陋的老屋,就高興地奔跑。雖貧尤喜,41歲的詩人如同孩子一樣天真。因為他奔向的不只是老屋,更是自由。
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三徑”代指隱士居住的地方。這里乃自己隱士生活的象征。故荒蕪的不只是昔日常踏的小徑,還有自由不受束縛的內(nèi)心。
松菊乃高潔的象征。猶存的不只是傲然荒徑的松樹和菊花,更是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本性。
3.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賞析:飲酒開懷,斜視庭柯大有“休將凡心愁俗世,且放閑眼看庭花”之感。
倚窗寄傲,陋室易安。精神上的富足與物質(zhì)生活的清貧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懷而非物質(zhì)上的富足。這也正是他“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追求的真實體現(xiàn)。(室中之樂)
4.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賞析:園中日日散步,其樂無窮。拄杖或游或息,時時昂首遠望。真是隨意與輕松同在,閑適與自由共存啊。(園中之樂)
5.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賞析:出則無心,歸則有意。不就是陶淵明無心出仕,有意辭官的真實寫照嗎(園中之樂)
感謝大家精彩的發(fā)言,通過抵家之樂、居室之樂,庭院之樂我們感受到了陶淵明的居家之樂。我將大家的集體智慧付諸于課件,請看大屏幕:
歸去后的陶淵明:有沖破“塵網(wǎng)”,掙脫“樊籠”的歡快
也有與家人久別重逢,安享天倫的喜悅
有閑庭信步,觸目成趣的寧靜安逸
也有飲酒寄傲,與世隔絕的孤高傲岸
但這還不足以滿足詩人追求自由之樂的夢想,于是他走出家門,奔向田園。暢游于田園之中的陶淵明,又有哪些樂趣呢我們來品讀第三段。
賞析第三段
1.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人情之樂)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農(nóng)事之樂)
賞析:悅耳的知心話,真實的農(nóng)家田園生活,襯出他消除官場憂愁,自然恬淡的心境。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人情之樂。
2.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出游之樂)
賞析:駕車乘舟,水道幽深,山路崎嶇,都讓人興致盎然。
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出游之樂)
賞析:欣欣向榮的樹木,緩緩流淌的泉水,生機勃勃的大自然都讓人倍受鼓舞。
小結(jié):田園中的陶淵明感受到了人情之樂,農(nóng)事之樂,和出游之樂。
在這里:有與親朋推心置腹,開懷暢談的怡然自得
也有與農(nóng)人談桑話麻,把酒言歡的閑適自由
有擺脫官場,縱情山水的淡泊逍遙
也有融身自然,無我相安的曠達灑脫
四、研讀拓展、感悟形象
通過剛才的賞析,我們看到了一個“閑適自由、自安自樂”的陶淵明。然而,現(xiàn)實中的詩人真的如此快樂嗎
穿過東籬的欄柵,他認清斗米中的污濁;
背負荷月的草鋤,他看透人世間的浮華
身世卑微,懷才不遇,受人羈絆是他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映照。
黑暗現(xiàn)實的無奈苦悶,凸顯了他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高尚節(jié)操;
理想抱負的難以實施,堅定了他淡泊明志,縱情山水的無悔追求;
山水自然的明凈安逸,給予了他忘懷得失,樂天安命的人生真悟。
故在文章最后他發(fā)出了“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的人生感悟。此時的陶淵明獲得了真正的精神之樂。
學習了本辭,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陶淵明,請用“陶淵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塵世之外”的句式說說你心中的陶淵明。
明確:
陶淵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塵世之外;
你是一株隱逸的菊,綻放于東籬之下;
你是一朵自由的云,漂浮在天空之上
你是一只卷飛的鳥,飛回到山林之內(nèi)。
五、布置作業(yè)
請以“歸隱是對人生的逃避還是熱愛”為話題談?wù)勛约簩μ諟Y明歸隱的看法
教學反思: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本次焦作市優(yōu)質(zhì)課比賽。本次比賽,我抽的課題是《歸去來兮辭》,這是一篇經(jīng)典的古代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辭賦,在教學設(shè)計上著實讓我為難。本文該作為一篇文言文來講,還是作為一首詩歌來上課文的定性問題,關(guān)系到整個教學的`設(shè)計。若是古文教學難免要注重于基本常識,若是詩歌,則對字詞不過于強求而側(cè)重于感情的賞析與學生的感悟。最初設(shè)計,面面俱到,將重點放在內(nèi)容和感情上,在理解內(nèi)容的過程中梳理文言知識,結(jié)果以失敗告終。散亂無味,重點不突出是第一次試講留給聽課老師的印象。于是在趙保珍老師,王軍芳老師和語文組其他同仁的指導和建議下大改教學思路,確定字詞以課堂檢測的形式來處理,教學重點則根據(jù)課文線索“歸去之因、歸去之情、歸去之悟”大膽取舍,舍“因”去“悟”留“情”。在經(jīng)歷了三次改稿五次試講之后,于5月9日下午走上了市優(yōu)質(zhì)課的講臺。
然而,課堂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shù)。走下講臺之時,便是遺憾之始。遺憾對文本挖掘太淺,遺憾課堂誦讀太少,遺憾與學生距離太遠,遺憾自己自信不足……掩卷沉思,反思如下:
一、文本挖掘淺
從抽到題目的那刻起,茫然便一直伴隨著我。在備課的一個星期里,趙老師曾多次提醒我“靜下心來研讀文本,要先有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去理清思路,設(shè)計教學。”但回頭思考,自己做得并不到位。第一次試講時的全盤否定,第二次試講時的不夠投入,第三次試講時太過隨意的課堂語言……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我亂了分寸。使得原本就不擅長講古文詩歌的我,更覺詩歌古文之深不可測,難以駕馭。于是大改教學思路,精心錘煉語言,回頭反思,似乎本末倒置了。因為在初次試講之后我更側(cè)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語言的斟酌,忽視了對文本的挖掘。于是在引導學生通過景語體會作者情感處理“歸去之情”這個教學重點時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二、課堂誦讀少
在教學設(shè)計上既然以詩定位,就應(yīng)以朗讀感知為中心。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讓學生讀的充分,是學詩的根本,讀好了,字詞便不是問題,情感也不再是難題。通過誦讀讓學生細細品味,體會文章語言,進而探究歸去之因、歸去之悟及作者情感,這本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卻沒有注重引導學生誦讀。雖然也有誦讀環(huán)節(jié),但讀的太少,讀的不夠,故在“歸去之悟”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回答稍顯吃力。這樣就給聽課教師造成“課堂設(shè)計不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印象。其實,在教學設(shè)計中之所以將“歸去之悟”放在“歸去之因”之后,一是因為課下注釋非常詳細,設(shè)想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難度不大,應(yīng)該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二是想要突出“歸去之情”這一重點,讓學生在賞析“情”的過程中由田園之樂上升到精神之樂,進而感受“悟”,因此我采用了“由果溯因”法。
但由于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太少,致使他們對內(nèi)容理解不夠,導致了教學過程的不夠流暢。
三、學生距離遠
黨老師一語“《歸去來兮辭》教學中,執(zhí)教老師始終沒有走近學生,使老師沒有了親和力與學生產(chǎn)生了距離”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在平時的教學中自認為自己不算是沒有親和力的老師,為何會在市優(yōu)質(zhì)課上與學生產(chǎn)生距離失去親和力反思原因,距離是由于缺乏大賽經(jīng)驗導致緊張、不夠自信造成的!故而忽略了走進學生,忽略了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使得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對文章挖掘不深,把握不到位。所以,我認為深入挖掘文本,對文本有自己獨到的感悟和看法是講好一節(jié)課的決定性因素。
雖有遺憾,但也收獲頗豐。
經(jīng)歷這次優(yōu)質(zhì)課,我認識到了語文老師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guān)鍵,深入挖掘文本,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基礎(chǔ),能夠熟練運用精煉簡潔的課堂語言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亮點,將親和力融入課堂能使一節(jié)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主動獲取知識,而非“被灌”。
經(jīng)歷這次優(yōu)質(zhì)課,我也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和力量。感謝趙保珍老師,王軍芳老師對整個教學設(shè)計的指導和建議,感謝她們節(jié)節(jié)不落,認真仔細的聽評,感謝她們對我教學語言的錘煉。感謝張軍紅老師,焦丹丹老師加班加點不厭其煩地對導學案及課件的修改。感謝姬琰囡老師在我8號下午去見學生時給我的勇氣和幫助,感謝所有語文組老師對我的鼓勵!可以說,我的成績是語文組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
優(yōu)質(zhì)課結(jié)束了,但我的成長才剛剛開始。成績只是一時,成功也只是一事,而成長才是一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xù)努力,為自己在語文教學的成長而奮斗!
高中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孩子愛的能力發(fā)展階段及特征,理解父愛和母愛的特點與本質(zhì)區(qū)別,了解作者關(guān)于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念;
2.把握的結(jié)構(gòu),體會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shù)膶懽魈攸c。
(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對父愛與母愛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習經(jīng)驗等,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學生初步掌握梳理結(jié)構(gòu),并抓住關(guān)鍵句子,深入體會含蓄蘊藉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信息與作者的觀點;
2.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觀點與材料的結(jié)合,探究作者對父愛與母愛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對文章進行結(jié)構(gòu)分析。體會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shù)膶懽魈攸c;
2.難點:對父愛與母愛的本質(zhì)的理解及部分關(guān)鍵語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教法:點撥法、提問法、歸納法
2.學法:品讀感知法、勾畫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設(shè)想】
由于理論性比較強,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有相當?shù)碾y度。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根據(jù)過渡句、總結(jié)句、中心句等標志性語句弄清課文結(jié)構(gòu)層次,理清思路,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然后,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通過討論、發(fā)言交流等形式體味關(guān)鍵語句、難點語句的含義。最后,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其中把握“父母對孩子的愛”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學生對弗羅姆的觀點大膽質(zhì)疑,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評價。以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激發(fā)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學會愛父母,做一個具備愛的能力、懂得愛的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大家還記得孟郊的《游子吟》嗎,現(xiàn)在我們一起朗誦一遍。(“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體味了慈母的溫情,同學們想一想,之前我們學過有哪些描寫父親的文章,可能我們初中時學習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最為記憶深刻,父親的背影一直印刻在作者與我們讀者的心中。父母之愛是我們永恒的歌唱,父母給了孩子最質(zhì)樸最無私的愛,而孩子也應(yīng)懷感恩之心去回報父母,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交流愛的傳遞。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從理性高度審視人間至愛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二、整體性感知:
(一)作者簡介
弗羅姆(1900~1980)德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他是“新弗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最重要的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一生寫下了大量著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選自他1956年所著《愛的藝術(shù)》一書,是其中第二章《愛的理論》的第二節(jié)。弗羅姆認識到父愛和母愛的不同,并從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角度分析父愛的性質(zhì),典型地體現(xiàn)了他的學術(shù)淵源——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綜合,既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又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二)學生閱讀課文,并勾畫文中關(guān)鍵句,提出問題
1.題目為什么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而不叫“父母對孩子的愛”,說明原因。
因為包含兩個方面的愛: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另一個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2.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寫孩子的愛,哪些主要寫父母的愛?這兩部分的過渡句在哪里?
1-3段寫孩子的愛,愛的能力的發(fā)展4-8段寫父母的愛,愛的對象的發(fā)展母愛父愛的根本區(qū)別9-10段綜合父母,達到靈魂健康成熟過渡句:同愛的能力發(fā)展緊密有關(guān)的是愛的對象的發(fā)展
(三)梳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并把握文章說明的內(nèi)容
再一次瀏覽全文,學生討論后劃分文章結(jié)構(gòu),概括每一段內(nèi)容。
文章共分三個部分
1.一個人的愛的能力發(fā)展。(1—3)
、賸雰簳r期,是一個自戀階段;
②生長發(fā)育階段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且被母親無條件地愛,作者還談到了母愛的本質(zhì);
、凵倌陼r代通過自己的努力喚醒愛,創(chuàng)造愛。
2.愛的對象的發(fā)展及原因。(4—7)
、茏畛鯉讉月和最初幾年,同母親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
、葜赋瞿笎鄣谋举|(zhì)是無條件的,因此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渴求母愛
、弈笎叟c父愛性質(zhì)上的根本區(qū)別;
⑦闡述父愛的本質(zhì)
3.探討了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chǔ)就是父愛與母愛的綜合的問題。(8—10)
、嗵岢鰧Ω笎酆湍笎鄣牟煌
、崽岢龀墒斓娜司褪亲约旱母改
⑩總結(jié)全文
三、理解性研討:
1.引導學生簡要概括文中所論述的`母愛和父愛的特點,分析母愛和父愛有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來認識其各有什么積極面與消極面?
母愛
特點: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guān)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積極面: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最為渴求的。
消極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取,不能受掌控和支配。
本質(zhì)區(qū)別:無條件的
有條件的
父愛
特點: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親從孩子六歲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zhàn)生活的自信心
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象。
積極面: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2.“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句中“祝!焙汀昂推健笔鞘裁匆馑?
“祝!睂懗隽四赣H對孩子的真切關(guān)心與愛護,包含有無私的、純粹的、不求回報的意味。而“和平”一詞用得尤為巧妙,韻味頗豐。它不僅指出了母親溫柔、平和的特點,而且有一種博大、寬厚的感覺,與下文的“大自然”“大地”“海洋”等詞語結(jié)合起來,更能寫出母愛的深度。
3.文章提到兩種愛的原則,一種是“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另一種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說說這兩種愛的原則的區(qū)別?
前一句,“被人愛”是原因,“愛人”是結(jié)果。因為被人愛,所以我愛人。以自己為中心,強調(diào)先獲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愛的方式。后一句愛人是原因,“被人愛”是結(jié)果。因為我愛人所以我被人愛。先付出再獲得,是對愛成熟的理解。童稚的愛是單向的、簡單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愛是雙向的、相互的,更加復(fù)雜,也更加美好。
四、拓展延伸:
作者認為,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著他不是依賴父親、母親給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
1.一個成熟的人為什么要把父親的良知和母親的良知綜合起來?
2.回想自己成長的道路,是否感受到這兩個世界對你的影響?這兩個世界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什么樣的境界呢?
3.我們又怎樣努力在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
五、評價性鑒賞:
在深入理解作者觀點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閱讀體驗,對于作者的觀點,可以從不同角度去闡發(fā)、評價。
1.作者指出的父愛與母愛的本質(zhì),以及他們的積極面、消極面,你認同嗎?并說出理由。
2.你認為作者所說的母愛與父愛的不同之處在于母愛是無條件的這種觀點成立嗎?(言之成理即可)
六、本課小結(jié):
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為了構(gòu)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fā)展進行的剖析。也就是“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guān)系發(fā)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guān)系,最后達到綜合!本腿缤腥苏f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同學們現(xiàn)在是高中生了,如果像弗洛姆說的應(yīng)該是“克服自我中心階段,體驗關(guān)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tǒng)一,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愛比被愛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快樂!”的階段了,我們應(yīng)該來想想怎樣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yǎng)訓練自己對父母的愛?在享受無私而博大的父愛母愛的同時,請付出愛心給父母,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我們對他們赤誠的愛,讓生命因為愛而更為富足!
七、布置作業(yè):
讀了文章,對母愛、對父愛,你一定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你會給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樣的建議?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書設(shè)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弗羅姆
母愛+父愛
孩童的愛
愛的能力←←←←愛的對象
愛他人,創(chuàng)造愛
高中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學寫“躍”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嘗試背誦。
2、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積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詞語。
3、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和有愛鳥護鳥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生字,了解課文內(nèi)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嘗試背誦。教學難點:體會文章保護自然、保護鳥類的主旨。
教學過程:
活動一:揭示課題、設(shè)置懸念,提出貫穿全文的三個問題。
1、板書課題:“紅領(lǐng)巾”真好。
2、設(shè)置懸念:課題中“紅領(lǐng)巾”加上了引號,“紅領(lǐng)巾”指什么?誰夸“‘紅領(lǐng)巾’真好”?為什么夸“‘紅領(lǐng)巾’真好”?
活動二:學生自主探索、主體參與,以學定教,解決主要問題。
1、出示課件,默讀課文,通過邊讀邊畫邊想找答案。
2、學生自主讀文,讀中感悟。隨機教學,相機出示課件。
。1)指導朗讀第一節(jié)。朗讀中理解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梳理、蓬松的羽毛等詞語。
。2)這些詞語有什么特點?這樣的詞語你還會說嗎?發(fā)散思維,積累AABB形式的詞語。
。3)結(jié)合課件,多層次的.朗讀,感受小鳥的活潑可愛。
。4)通過閱讀第二節(jié)理解為什么要愛鳥,抓住“撲棱棱、捕捉害蟲、保護樹苗”。
。5)相機出現(xiàn)生字“躍”,學生先觀察,師范寫,學生再練寫,學習寫好“足”字旁的字。展示寫字成果。
。6)師生合作,有感情地誦讀,并指導學生嘗試背誦。
(7)觀看課件,結(jié)合第三節(jié)讀讀、議議,說說怎樣護鳥。
3、引導學生小結(jié)活動收獲,檢查學生的詞語積累情況,完成課后練習題。活動三:深化主題、內(nèi)化行為,課題延伸。
1、出示課后思考題,說說除了愛護小鳥,我們還應(yīng)該愛護哪些小動物呢?
2、課外延伸:在生活中怎樣用實際行動來保護自然、保護鳥類?為下一節(jié)課的語文實踐活動作準備。
補充活動:整合教學內(nèi)容,出示與課文整合后的兒歌,拓展閱讀。
小鳥小鳥愛唱歌,
嘰嘰嘰、喳喳喳,
拍拍翅膀撲棱棱,
蹦蹦跳跳真活躍。
少先隊員來幫忙,
放鳥巢、樹木牌,
鳥兒有了嶄新的家。
小鳥小鳥真可愛,
我們都要愛護它。
第二課時
高中語文教案 篇13
教學設(shè)想
理解詩中語句,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把握詩歌的意境,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背誦五首詩詞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采取讀讀、議議、背背的方法教學。閱讀強調(diào)整體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給予答題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講解;學生看不出的精妙之處要給予點撥,點到為止,不必深挖。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發(fā)揮想象,作再創(chuàng)作,可以畫成圖畫或擴展成一個故事進行口述。還要注意各首詩詞的寫法。
安排兩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古代詩詞是我國文化和文字寶庫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韻律,尤其是本課所選的五首詩詞更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同學們應(yīng)反復(fù)誦讀。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把握詩詞的意境,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龜雖壽
曹操
一、檢查預(yù)習。
1.指名朗讀全詩,教師訂正或強調(diào)“驥””櫪”的讀法。
2.指名解釋下列詞語。
竟時烈士暮年不已盈縮之期養(yǎng)怡之福
二、簡介背景。
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時間比《觀滄!飞酝,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曹操以統(tǒng)—天下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戰(zhàn),歷盡艱辛,既有過勝利的喜悅,也嘗過失敗的痛苦。但他從不消極,總是主動進取,雖屈暮年,還是老當益壯,不失雄心壯志。這是他寫這首詩的思想基礎(chǔ)。
三、品味、理解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寫法。
1.齊讀課文。
2.討論以下問題。
、偃姷'核心句是哪幾句?表現(xiàn)廠詩人怎樣的精神和氣概?
明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xiàn)了詩人為統(tǒng)一中國而繼續(xù)奮斗的雄心壯志。
教師補充:詩人寫這詩時53歲。故以“老驥”自稱,又稱“暮年”,但他還要繼續(xù)奮斗,所以又說“志在千里”“壯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統(tǒng)一全國。他認為統(tǒng)—全國符合歷史的需要,所以決心為此奮斗終生。
、趯W生自讀、背誦這四句詩,本詩主要寫自己’的雄心壯志,為什么要寫到“神龜”“騰蛇”?
明確:作者先以神龜、騰蛇為喻,極言人的壽命有限,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30詩詞五首》。這四句詩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限制,更何況人?詩人這樣說,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yè),不要虛度一生。
、奂热挥钪嫒f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那么人的壽命長短是不是全由天來決定呢?請從詩中找答案,并作簡要分析。
明確:不是!坝s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說明人的壽命長短也不是全由天決定的,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順應(yīng)自然,養(yǎng)怡身心,延年益壽,與天爭時,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詩人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十分可愛的。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這一人生態(tài)度的基礎(chǔ)之上的。
、苓@首詠志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精神和氣概?
明確:先運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自強不息、老當益壯的進取精神和豪邁的氣概。
3.自由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石壕吏
杜甫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的意思
一何前致詞新戰(zhàn)死長已矣無完裙逾墻走語聲絕泣幽咽登前途
—、檢查預(yù)習情況。
二、簡介背景:指導學生看注釋⑦。
三、指名朗讀課文,教師訂正生字讀音,注意“逾”、“戍”、“嫗”、“咽”等字讀音。
四、口述故事:將這首敘事詩擴展成一個故事。
五、引導學生分析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這首敘事詩按故事情節(jié)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開頭四句為第—部分,寫故事發(fā)生。第二部分從老婦致詞起到敘家事結(jié)束,寫故事展開。最后四句寫故事結(jié)局,是全詩第三部分。
2.為什么要特地點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對下文敘事最有預(yù)示作用?
明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jīng)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jīng)睡下了。
第二課時
相見歡
李煜
一、解題:引導學生讀注釋①。
二、教師指導朗誦后范讀課文。學生再自讀。
三、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理解詞的意境和詞人的情感。
1.“無言”和“獨上”描寫了詞中人怎樣的形象和心境?
明確:“無言”,“獨上”,讓人看到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見其人處境的孤寂,心境的蕭索。
2.二、三句是摹畫詞中人所見樓外之景,按什么順序?qū)懢,景中滲透了一種什么心情?
明確:從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寫到俯視之景、地面之景。殘月的清光照著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門緊鎖。這些詞中人眼中之景。無不籠上冷落凄清的濃郁的色彩。雖沒寫一個“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見。
3.第三句中哪個詞是傳神之筆?請說說它的妙處。
明確:“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鎖”。非“深秋”。亦入也。人間秋色,無所不在。如何能鎖住!這一個“鎖”字,是傳神之筆。是詞中小人“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產(chǎn)生的主觀印象。被鎖于深院主之人悲愁無盡。只有“清秋”相對,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詞的上闋。指導學生自讀,背誦上闋,體會景中愁情。
4.下闋與上闋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沒有不同?
明確:上闋寓情于景,下闋借助比喻直抒離愁。
5.“離愁”是抽象,難以言狀的。為何詞人能將它寫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確:以“剪不斷。理還亂”為喻,是形象地描繪離愁的絕妙之筆。因“絲”與”思”諧音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
四、小結(jié):這是廣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前2句寫景,后2句議論。全詩以方塘作比,
高中語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保畬W習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理解“”“光”的象征意義。
。玻畬W習本文作者展開聯(lián)想,逐層深入地剖析事物內(nèi)涵的寫法。
3.學習運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光”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運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背景知識介紹:
1.請學生于課文結(jié)束處看到本文寫作時間:1942.3
2.你知道此時的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嗎?學生分析這段時期的國內(nèi)形勢。
3.教師補充。
4.學生回憶學過的巴金的作品,簡介巴金。
巴金的經(jīng)歷需簡介,著重點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氣與熱情,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蘊含的力量。
二、學生在預(yù)習的基礎(chǔ)上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形式:學生依次逐段朗讀課文。聽讀者注意讀者的情況,并思考如下問題:
要求:(1)讀罷全文,你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感情變化嗎?請用具體詞語例證,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變化。
(2)全文哪些段落寫光?
討論明示:
。1)作者情緒由低落悲觀轉(zhuǎn)為樂觀高潮。第一段的“窒悶”,尾段的“微笑”,可以顯示光令其感情變化。
。2)3-12段寫光。
難點:2段到底有沒有寫光?應(yīng)該說涉及了光,或說暗寫側(cè)寫光,作者對于光已感覺到了!捌岷谝黄钡健昂谏饾u談”以至“終于分辨出來了”,這過程變化靠得是光,第3段的內(nèi)容也恰恰是這一結(jié)論的注腳。
三、討論課文結(jié)構(gòu)內(nèi)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線索。本文線索是光。引導學生依課文內(nèi)容總結(jié)出本文的內(nèi)容脈絡(luò)。
明確:眼前/現(xiàn)實光回憶光聯(lián)想光眼前/現(xiàn)實光
2.如果我們寫這篇文章,多會從回憶光后,便以議論抒情性的語言來剖析挖掘的內(nèi)涵,可是作者卻聯(lián)想三個故事,繼續(xù)實寫,目的何在?
導析:
。1)請為三個小故事添加標題,概括其內(nèi)容。
。2)兩個神話故事可否去掉一個?為什么?寫第三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聯(lián)想光的目的何在?
明確:
。1)
a哈里希島的故事:長明,盼歸之,姐姐點照亮漁人歸途,長夜孤。
b愛之光、希洛與利安得爾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為第一個故事中的是指路的,第二個故事中的是精神的,中蘊含著勇氣與希望。二光內(nèi)涵不同,第二個故事中的不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寫第三個故事目的在于顯示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盡,但就是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光照亮,光為他帶來了人間的溫暖和美好的情誼,帶來了生活的希望與信念,的內(nèi)涵在這個故事中進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聯(lián)想光,作者是借此來剖析挖掘的內(nèi)涵,讓人們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認識的作用,這自然比用議論抒情的方式來講的內(nèi)涵更形象,更能開闊人的思維。而且這幾個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現(xiàn)實與理想,古代與現(xiàn)代,中國與外國,人們對于的感情都是一樣的,的意義更明了了。
四、小結(jié)
思想內(nèi)容的小結(jié):
歸納包含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傾向。
藝術(shù)手法的小結(jié):
象征手法的運用。
善于運用聯(lián)想來感性地揭示文章內(nèi)涵的寫法。
五、作業(yè):
以“”為題,用象征手法寫一篇揭示“”燃燒自己,造福人類的品質(zhì)的文章,600字左右。
六、板書設(shè)計:
略
高中語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xiàn)象。
3、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難點:
1.把握作品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法。
2、正確認識和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前準備:收集課文相關(guān)材料
教學方法:朗誦法、討論法、情景設(shè)計法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著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guān)資料
1、關(guān)于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稱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zhì)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2、關(guān)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贊美,并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3、關(guān)于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于戰(zhàn)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xiàn)狀,也不愿干預(yù)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三、預(yù)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黃發(fā)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土地平曠(kuàng)
劉子驥(jì)詣太守(yì)間隔(jiàn)
四,讀課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y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著。之: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shù)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shù)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fù):繼續(xù);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便出現(xiàn)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仿佛: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舍棄)
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
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fù):繼續(xù);砣婚_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
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黃發(fā):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fā)。(指代),垂髫(tiáo))
2、字詞翻譯:
緣:沿著。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復(fù):繼續(xù)。欲:想要。
盡:到頭。仿佛:隱隱約約。
才:僅僅;砣婚_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黃發(fā):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fā)。(指代)
3、古今詞義。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義:指男方的配偶)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今義;不管(連詞)關(guān)聯(lián)詞語)
【高中語文教案】相關(guān)文章:
高中語文《勸學》教案03-01
高中語文教案01-18
高中語文《秦腔》教案06-28
高中語文《雷雨》教案07-05
高中語文離騷教案10-10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案11-13
高中語文備課教案01-20
高中語文斑紋教案11-23
高中語文《勸學》教案02-11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