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白浆_8乄8X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国产AV大片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數(shù)學教案>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5-01-21 07:18:58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精]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1

  教學內(nèi)容

  P57,及“做一做”,練習十一第4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題目,讓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的含義。

  2、會檢驗一個具體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檢驗的格式。

  3、進一步提高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

  知識重點

  解方程的規(guī)范步驟

  教學難點

  比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這兩個概念的含義

  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和手段

  引入

 。1)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復習天平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及等式保持不變的規(guī)律。

 。2)學習這些規(guī)律有什么用呢?(用于解方程)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會逐漸發(fā)現(xiàn)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教學過程

  一、解決問題。

  出示P57的題目,從圖上可以獲取哪些數(shù)學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說明什么?杯子與水的質(zhì)量加起來共重250克。

  能用一個方程來表示這一等量關系嗎?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兩邊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學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并把各種方法記錄下來。

  全班交流?赡苡幸韵滤姆N思路:

 。1)觀察,根據(jù)數(shù)感直接找出一個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邊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減法的關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變的`規(guī)律從兩邊減去100,或者利用對應的關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變的規(guī)律從兩邊減去100。

  對于這些不同的方法,分別予以肯定。從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將150代入方程,左右兩邊相等。

  二、認識、區(qū)別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的含:

  像這樣,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知數(shù)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剛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剛才,我們用這幾種方法來求100+x=250的解的過程就是解方程。

  這兩個概念說起來差不多,但它們的意義卻大不相同,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個具體的數(shù)值,而解方程是一個過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三、方程的檢驗。

  P58例1P59例2。

  怎么判斷X=6是不是方程的解?將x=6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寫作格式是:方程左邊=x+3

  =6+3

  =9

  =方程右邊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課堂練習

  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4題,強調(diào)書寫格式。

  小結與作業(yè)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區(qū)別。

 。2)解方程要按照什么樣的格式來寫?

  (3)如何檢驗呢?格式又是怎么樣的?

  課后追記

  本課應用方程平衡原理來解方程,要注意的是檢驗方程的時候,最后一句話,所以××是方程的解(這里的××學生容易寫成方程右邊的值)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探究、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面積計算公式,體驗其推導過程。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

 。3)在數(shù)學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探究的精神,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能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圖片、剪刀、平行四邊形框架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大家請看大屏幕(欣賞綏濱農(nóng)場風景圖片),我們學校門口有兩個花壇,小明認為長方形的花壇大,而小剛認為平行四邊形的花壇大,誰說的對呢?你想來幫他們評判一下嗎?(想)

  你認為要根據(jù)什么來確定花壇的大小呢?(花壇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我們會求,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怎樣求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來探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板書課題)

  出示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教具,引導學生觀察后說一說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各部分名稱。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區(qū)別呢?(引導學生說出長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板書各部分名稱,標注直角符號。)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長方形面積公式時用過什么方法來求面積,誰來說一說?我們用過數(shù)方格的方式求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那我們能不能也用數(shù)方格的方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課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合作驗證

  探究一:用數(shù)方格的的方法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請大家打開你們的百寶箱(學具袋),里面有老師把兩個花壇按比例縮小成的兩張卡片,自己判斷一下能不能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認真按提示填表。出示溫馨提示:

 、僭趦蓚圖形上數(shù)一數(shù)方格的數(shù)量,然后填寫下表。(一個方格代表1㎡,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教師強調(diào)半個格的意思。

 、谔钔瓯砗螅瑢W們相互議一議,并談一談發(fā)現(xiàn)。

  你是怎么數(shù)的?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能猜測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嗎?(學生匯報)

  探究二:用割補的方法來驗證猜測。

  小明和小剛通過數(shù)格子后和我們有了一樣的猜測,但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測的正確性,想驗證一下。同時也想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你想?yún)⑴c嗎?學生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盡量想辦法,辦法不唯一。)

  我們已經(jīng)會求哪幾種圖形的面積了?(預設:學生回答會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接著小組合作:大家想想辦法,試試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然后在求它的面積呢?請大家拿起你的小剪刀試試看吧!出示合作探究提綱:(出示教學課件)

 。1)用剪刀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其他圖形。(剪的次數(shù)越少越好。)

 。2)剪完后試一試能拼成什么圖形?

  師:你轉化成什么圖形了?你能說一說轉化過程嗎?轉化后的圖形和平行四邊形各部分是什么關系?下面我們回顧一下我們的發(fā)現(xiàn)過程(大屏幕出示):

  回顧發(fā)現(xiàn)過程:

  1、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沒變。因為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寬等于平行四邊形的(),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字母表示是()

  2、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平行四邊形的()和()。

  探究過程小結(板書)

  師:小剛和小明馬上到校門前測量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得出:長方形的長是6米,寬是4米,平行四邊形的底是6米,高是4米。

  然后他們手拉手找到老師說了一些話。你知道他們說了什么?

  生: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樣大。為什么會一樣大?誰來講解一下。(指名板演)

  三、運用新知,練中發(fā)現(xiàn)

  1、基本練習

  (1)口算下面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A、底12米,高3米:

  B、高4米,底9米;

  C、底36米,高1米

  通過這組練習,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教學課件)

  發(fā)現(xiàn)一:發(fā)現(xiàn)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2)畫平行四邊形比賽(大屏幕出示比賽規(guī)則)

  比賽規(guī)則:

  1、拿出百寶箱中的方格紙。在方格紙上的兩條平行線間,畫底為六個格(底固定),看能畫出多少個平行四邊形。

  2、誰在一分鐘之內(nèi)畫的多,誰就獲勝。學生畫完后(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

  發(fā)現(xiàn)二:1.發(fā)現(xiàn)只要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就一定相等。

  2.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形狀不一定完全相同。

  四、總結收獲,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2、小明和小剛學完這節(jié)課后把他們的收獲寫了下來,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嗎?

  大屏幕出示(教學課件演示)

  平行四邊形,特點記心中。

  面積同樣大,形狀可不同。

  等底又等高,面積準相同。

  要是求面積,底高來相乘。

 。R讀)希望同學們也要向小明和小剛一樣,經(jīng)常把學過的知識進行總結,做一個學習上的有心人。

  拓展延伸

  請大家看老師的演示。(用平行四邊形框架演示由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如果把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有沒有變化呢?課后我們可以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做實驗進行研究,并把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作為今天的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小數(shù)乘以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及算理。

  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將小數(shù)乘整數(shù)轉化為整數(shù)乘整數(shù)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轉化的方法是學習新知識的工具。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小數(shù)乘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掌握小數(shù)乘整數(shù)的算理,學會轉化。

  難點:能夠運用算理進行小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

  【教學方法】:遷移類推,引導發(fā)現(xiàn),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談話:同學們都喜歡哪些運動呢?

 。ㄉ卮鹱约合矚g的運動……)

  2.導入:是啊,多參加戶外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老師也經(jīng)常參加戶外運動,放風箏就是我的最愛。下課咱們一起去放風箏好嗎?

  3.提問:但放風箏之前要先去買風箏,所以咱們就先去買幾只風箏吧。ㄕ故窘滩牡2頁例l情境圖)從圖中你們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圖中小明他們想買3個3.5元的風箏需要多少錢?你會列式嗎?

  指學生回答:3.5×3,教師板書:3.5×3。

  4.探索:觀察這一道算式,它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觀察后回答:這道算式的因數(shù)有小數(shù)。

  5.揭題:以前我們學習的乘法都是整數(shù)乘整數(shù),今天的算式中卻出現(xiàn)了小數(shù),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小數(shù)乘整數(shù)。(板書課題:小數(shù)乘整數(shù))

  二、互動新授

  1.初步探究豎式計算的方法。

  (1)引導學生準確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生獨立計算,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想法。(師走到學生中,了解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

  (2)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指名匯報,教師根據(jù)學生敘述板書;學生可能想出下面幾種不同的方法:

  方法1:

  連加。展示:3.5+3.5+3.5=10.5(元)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個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計算。(師板書意義)

  方法2:化成元、角、分計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則35角×3=105角=10.5元。

  (3)追問:剛才同學們開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豎式計算,你會算嗎?請同學們想一想,并與同桌討論:如何列豎式計算3.5×37

  引導:出示(邊說邊演示):

  強調(diào):我們可以把3.5元轉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轉化成10.5元。注意在列豎式時因數(shù)的末尾要對齊。

  2.自主探究,進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1)教師出示算式:0.72×5。

  師:同學們看0.72不是錢數(shù)了,沒有元、角、分這樣的單位了,還能不能計算出結果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計算方法。

  (2)學生匯報演示。

  可能有兩種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據(jù)學生的匯報,展示這兩種方法。

  (3)比較:(見板書設計)

  引導: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兩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呢,為什么?

  生:用乘法比較簡便。

  (4)追問:仔細觀察乘法算式,誰給大家解釋一下,你是怎樣把乘數(shù)轉化成整數(shù)的?

  生:先把0.72的'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2位轉化成72,然后作乘法72×5=360,得出結果后再把積的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兩位就是3.6。

  質(zhì)疑:既然把所得積的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兩位,那這個積就應該是一個兩位小數(shù),為什么現(xiàn)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數(shù)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shù)的大小不變,所以積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學們在計算小數(shù)乘整數(shù)時,想到了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shù)乘法轉化成整數(shù)乘法計算。那么,誰能和大家說說小數(shù)乘整數(shù)應該怎樣計算,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呢?

  指導學生歸納出:計算小數(shù)乘整數(shù)的乘法,要先把小數(shù)看作整數(shù)來乘,乘完以后,看因數(shù)擴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積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當積的末尾有“O”時,應先點上小數(shù)點,再把“0”去掉。

  師:(出示教材第2頁情境圖)我們通過解決買風箏的問題,認識并學會了小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我們看圖中還有幾種不同的風箏,如果買3個其他形狀的,需要多少錢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來?

  學生獨立計算,匯報交流。

  師:同學們順利地買完了風箏,那就讓我們就一起把風箏放飛吧!

  三、鞏固拓展

  1.教材第3頁做一做第1題

  想一想:小數(shù)乘整數(shù)與整數(shù)乘整數(shù)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頁做一做第2題

  同桌之間相互談談是怎樣點小數(shù)點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頁做一做第3題

  4.不用計算,你能直接說出下面算式的結果嗎?

  148×23=3404

  14.8×23=( ) 1.48×23=( ) 0.148×23=( ) ( )×( )=34.04

  四、課堂小結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們都學會了哪些知識?(學生自由發(fā)表想法)

  五、作業(yè):教材第4頁練習一第1、2、3題。

  【板書設計】

  小數(shù)乘整數(shù)

  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各的簡便運算。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4

  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本冊書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jié)的內(nèi)容。前面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幾何圖形的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并且是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呈現(xiàn)的。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2.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jié)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diào)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含義,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能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討論、比較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圖形轉化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過程。

  (2)通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探索的精神,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能正確運用。

  難點:把平行四邊轉化成長方形,找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從而順利推倒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過程

 。ㄒ唬┣榫骋耄耘f探新

  這是一幅街區(qū)圖,上部是住宅小區(qū),中部是街道,下部是學校的大門內(nèi)外,圖上的學校將是我們城關一小未來的面貌。為了使我們的學校變得更美麗,學校準備在大門前修建兩個花壇,那要考慮什么實際問題呢?(修多大的花壇,也就是要計算它們的面積有多大)。(課件依次出現(xiàn))

  這塊花壇既不是長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如何求出這塊地的面積?

  為了解決上面的問題我們必須知道如何計算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自主探究

  方法一: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以前我們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求長方形的面積。今天,我們也用同樣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出示課前準備好的方格紙,每個方格按1㎡)

  1.用方格紙制作成的平行四邊形放在邊長是1米的方格中,數(shù)一數(shù)占幾個方格(不滿一格按半格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幾平方米。這塊空地的面積是24平方米。

  根據(jù)這個例子,讓同學將書本80頁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也會發(fā)現(xiàn)上面的規(guī)律!

  2.填表并討論: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可以得到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但是這個方法比較麻煩,也不是處處適用。

  (1)觀察上表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觀察得出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它們的面積也相等,)

 。2)根據(jù)你的發(fā)現(xiàn)你能想到什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底乘高)

  (三)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得出結論

  方法二:“割補”法:通過數(shù)方格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可以用底乘高來進行計算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中心內(nèi)容: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1.提出假設:能不能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用割補法轉化為長方形)

  2.動手實驗:(1)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多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及剪刀,自己動手,運用所學過的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那樣的話我們就能不用方格就可以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了。(在操作過程中教會學生運用了一種重要的數(shù)學方法“轉化”,就是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一個長方形,“轉化”是一種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以后學習中會經(jīng)常用到。)

 。2)學生實驗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討論:觀察拼出來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形狀變了,面積沒變)

 。2)剪拼成的長方形的長與寬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長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

 。3)剪拼成的長方形面積怎樣計算?得出:(面積=長×寬)

 。4)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怎樣表示?為什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4.全班交流推導公式:

 。1)誰愿意把你的轉化方法說給大家聽呢?請上臺來交流!

 。2)有沒有不同的剪拼方法?(繼續(xù)請同學演示)。

  研究得出: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任意一條高剪開,都可以通過平移把平行四邊形拼合成一個長方形。

  (3)板書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

 。4)字母公式:在數(shù)學中一般用S表示圖形的面積,a表示圖形的底,h表示圖形的高,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來就是S=ah

  三、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就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了。

  1.出示書上82頁的1題,請大家做一做。

  2.匯報交流: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做的?

  3.強化認識:那請大家想一想,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底和高,強調(diào)高是底邊上的高)

  四、鞏固練習

  1、試一試

  計算下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同學說說你的方法。

  35cm 20dm 4.8m

  26cm 28dm 5m

  公式:公式:公式:

  列式:列式:列式:

  2、我能填得準。

 。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用字母表示為()。

  (2)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底是9cm,對應的高是4cm,面積是()。

  五、課堂總結

  反思一下剛才我們的學習過程,你有什么收獲?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5

  一、教學內(nèi)容

  課本P38~40。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jīng)歷探索體積和體積單位的過程,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體驗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使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體積概念的建立以及對體積計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學難點

  感知物體的體積以及建立體積單位的概念。

  四、教學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塊(用線系好),木塊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五、教學設計

  (一)鋪墊選擇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裝有半杯藍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處做個記號)放入一塊石塊。

  2.觀察思考。

 。ㄒ曨l腳本三:長方體和正方體4.土豆放入水杯的動畫片。)

 。1)水面的位置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杯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

 。2)杯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nèi)容。

 。ǘ┌l(fā)現(xiàn)并認識體積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驗證。有:木塊、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塊、玻璃球……

  2.教師巡視與學生一起探討。

  3.提問匯報。

 。1)你們是怎樣進行實驗的?

  (2)你們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3)學生動手操作。

 。4)學生回答。

  生:我們拿出自帶的裝滿細沙的杯子,先把細沙倒在紙上,把一塊木塊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細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為木塊占有一定空間。

  4.表象再現(xiàn)。

 。1)閉眼回憶剛才驗證物體的樣子。

 。2)學生閉眼想象。

  5.抽象體積的概念。

 。1)物體所占的空間一樣嗎?

 。2)學生回答。

  生:我們先把小石塊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處作個記號。取出石塊,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塊,發(fā)現(xiàn)水面比原來的水面高了。

  (3)為什么上升的水面會比原來的高?

 。4)學生回答。

  生:因為大石塊占的空間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來的高。也就是說,物體的大小不一樣,所占空間的大小也不一樣。

  6.看來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體積。

 。1)什么叫物體的體積?

 。2)學生回答: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7.看書質(zhì)疑。

 。ㄈ┳晕姨剿黧w積單位

  1.要知道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或者一個物體的體積比另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多少或少多少,該怎么辦?這就需要計量,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 】

  2.猜想。

  你聽說過哪些體積單位?

 。1)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匯報:將你們學習到的說給大家聽聽。

 。3)學生回答。

  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ㄒ曨l腳本三: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5.視頻“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體積單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間有多大?比畫比畫。

 。2)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畫比畫。

 。4)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體驗大小,你們鉆進去試一試。(準備3個米尺)

  4.填入適當?shù)膯挝弧?/p>

 。1)橡皮的體積大約是5()。

 。2)桌子的體積大約是240()。

  5.質(zhì)疑。

 。ㄋ模w積的初步計量

  1.教師演示(學生跟著擺)。

 。1)出示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2)出示6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3)(改變長方體的擺法)這是長方體嗎?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變形狀)形狀變了,體積有沒有變?為什么?

 。5)為什么不管擺什么形狀,體積都是6立方厘米?

  2.學具操作。

 。1)你們每人桌上都放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現(xiàn)在請你們擺一個體積是9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想想怎么擺?

 。2)為什么所擺的長方體的`體積都是9立方厘米?

  3.歸納概括。

 。ㄋ娜艘唤M討論)根據(jù)剛才所擺的圖形,你怎么知道這些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的?

  (五)鞏固練習

  1.填空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膯挝弧?/p>

 。1)一根粉筆的體積大約是10()。

 。2)講臺桌的體積大約是0.4()。

 。3)一本《新華字典》的體積大約是0.35()。

 。4)一張信紙的面積大約是5()。

 。5)一塊城磚的體積大約是3()。

  3.拼一拼,說說是由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組成的?

  (六)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心得和體會?你還有哪些問題?

  (七)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意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計量: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6

  一、課程目標

  1.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shù)乘法和除法的筆算。

  2.在具體情境中會用字母表示數(shù),理解等式的性質(zhì),會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簡單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并解決問題。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

  4.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5.理解中位數(shù)的意義,會求數(shù)據(jù)的中位數(shù)。

  6.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會求一些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能對簡單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進一步體會概率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7.經(jīng)歷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數(shù)字編碼的思想方法,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10.養(yǎng)成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二、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nèi)容:小數(shù)乘法,小數(shù)除法,簡易方程,觀察物體,多邊形的面積,統(tǒng)計與可能性,數(shù)學廣角和數(shù)學綜合運用等。

  小數(shù)乘法,小數(shù)除法,簡易方程,多邊形的面積,統(tǒng)計與可能性等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nèi)容。

  在數(shù)與代數(shù)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小數(shù)乘法、小數(shù)除法和簡易方程。小數(shù)的乘法和除法在實際生活中和數(shù)學學習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部分內(nèi)容是在前面學習整數(shù)四則運算和小數(shù)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小數(shù)的四則運算能力。簡易方程是小學階段集中教學代數(shù)初步知識的單元,在這一單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數(shù)、等式的性質(zhì)、解簡單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關系進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等內(nèi)容,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觀察物體和多邊形的面積兩個單元。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xiàn)實的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jīng)歷,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探索并體會各種圖形的特征、圖形之間的關系,及圖形之間的轉化,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及公式之間的關系,滲透平移、旋轉、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統(tǒng)計與概率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學習有關可能性和中位數(shù)的知識。通過操作與實驗,讓學生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學會求一些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數(shù)的基礎上教學中位數(shù),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和中位數(shù)各自的.統(tǒng)計意義、各自的特征和適用范圍;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和概率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數(shù)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小數(shù)乘法和除法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shù)學廣角”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向學生滲透初步的數(shù)字編碼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體會運用數(shù)字的有規(guī)律排列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變得安全、有序、快捷,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感受數(shù)學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符號感,及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探索數(shù)學問題的興趣和發(fā)現(xiàn)、欣賞數(shù)學美的意識。

  三、教材課時安排

  1、小數(shù)乘法(10課時)

  2、小數(shù)除法(11課時)

  3、觀察物體(4課時)

  16、簡易方程(14課時)

  5、多邊形的面積(9課時)

  6、統(tǒng)計與可能性(9課時)

  7、數(shù)學廣角(6課時)

  8、總復習(18課時)

  四、教學重難點1.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shù)乘法和除法的筆算。

  2.在具體情境中會用字母表示數(shù),理解等式的性質(zhì),會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簡單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并解決問題。

  五、單元重難點

  第一單元:

  1.使學生經(jīng)歷將小數(shù)乘整數(shù)轉化為整數(shù)乘整數(shù)的過程,體會轉化的方法是學習新知的工具。

  2.使學生理解小數(shù)乘整數(shù)的算理,掌握小數(shù)乘整數(shù)的一般方法,會比較熟練地進行筆算。

  第二單元:

  1.使學生掌握小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會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數(shù)的近似值,能結合實際情況用“進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認識循環(huán)小數(shù)、有限小數(shù)和無限小數(shù)。

  第三單元:

  1.使學生經(jīng)歷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和形狀。

  第四單元:

  1.使學生初步認識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意義和作用,能夠用字母表示學過的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初步學會根據(jù)?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學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義,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zhì),能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簡易方程。

  第五單元:

  1.利用方格紙和割補、拼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7

  一、設計理念:

  隨著學生學習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在利用等式性質(zhì)解方程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移項的方法解方程,既鞏固了小學基礎知識,又為初中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利用等式性質(zhì)解方程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移項的方法解方程,運用相關規(guī)律,熟練的進行解方程計算。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體驗移項解方程的歷程,觀察、比較,進而歸納出解各類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關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對比,歸納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運用“勾漏”雙向四步教學法,適當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讓學生在利用等式性質(zhì)解方程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移項的方法解方程,掌握各類解方程的一些規(guī)律,運用相關規(guī)律,熟練的.進行解方程計算。

  教學難點:讓學生體驗移項解方程的歷程,觀察、比較,進而歸納出解各類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關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對比,歸納的方法。

  四、教學方法:

  “勾漏”雙向四步教學法;觀察法、比較法、歸納法。

  五、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ㄒ唬、勾人入境:

  同學們,利用等式的性質(zhì)我們學會了解方程,其實上,熟練后,我們可以不用寫得那么麻煩,三言兩語就可以輕松地解方程了啊!想學嗎?

 。ǘ、漏知互學:

  我們先按運算符號把方程分成四大塊:一、加法方程,二、乘法方程;三、減法方程;四、除法方程

  先來看第一大塊的加法方程

  186+x=200

  用等式的性質(zhì)這樣解:

  186+x=200

  解:x+186—186=200—186

  X=14

  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186+x=200

  解:x=200—186

  X=14

  有什么規(guī)律呢?先看符號(+——--符號相反)再看數(shù)字(數(shù)字順序也相反),那合起來說就是:加法方程,數(shù)符相反。有趣嗎?

  現(xiàn)在我們再看第二大塊的乘法方程

  36×x=108

  用等式的性質(zhì)這樣解:

  36×x=108

  解:X×36÷36=108÷36

  X=3

  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36×x=108

  解:X=108÷36

  X=3

  師:他們又有什么規(guī)律呢?(課件展示)哦真聰明!乘法方程與加法方程的規(guī)律一樣,數(shù)字順序和運算符號都相反了,所以我們把乘法方程與加法方程合在一起稱為:乘加方程,數(shù)符相反。明白了嗎?記住了嗎?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第三大塊,減法方程:

  X—36=12

  用等式的性質(zhì)這樣解:

  X—36=12

  解:X—36+36=12+36

  X=48

  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X—36=12

  解:X=12+36

  X=48

  那么它們又有什么規(guī)律呢?先看未知數(shù)x都在減號前,接下來的運算符號都用加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減法方程都是用加法呢?別急,請看:

  108—X=60

  用等式的性質(zhì)可以這樣解:

  108—X=60

  解:108—X+X=60+X

  108=60+X

  60+X=108

  X+60-60=108-60

  X=48

  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108—X=60

  解:X=108—60

  X=48

  同學們,比較一下,這兩題減法方程與上面兩題有什么不同呢?對,未知數(shù)x都在減號后面,運算符號都是用減法,那么我們就可以把這兩張種減法方程合并起來說:減法方程,前加后減。未知數(shù)x在減號前用加法,未知數(shù)x在減號后,用減法。

  接下來我們再來學習第四塊,除法方程:

  X÷12=5

  用等式的性質(zhì)可以這樣解:

  X÷12=5

  解:X÷12×12=5×12

  X=60

  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X÷12=5

  解:X=5×12

  X=60

  同學們,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對,眼睛真厲害!未知數(shù)x在除號前,解完這道題,誰發(fā)現(xiàn),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與減法一樣:

  1、未知數(shù)X在除號前面。

  2、都用乘法。

  3、數(shù)字沒有相反。

  怎么辦,對,先算完另外一種情況(X在除號后的)再說,那么請開始吧。

  48÷X=3

  用等式的性質(zhì)可以這樣解:熟練后可以這樣解:

  48÷X=348÷X=3

  解:48÷X×X=3×X解:X=48÷3

  48=3×XX=16

  3×X=48

  X=48÷3

  X=16

  仔細觀察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解除法方程的規(guī)律你找到了嗎?

  1、未知數(shù)X在除號后面。

  2、都用除法。

  3、數(shù)字沒有相反。

  以上說明在除號前后的計算方法不一樣,那么它的規(guī)律要根據(jù)X在除號前后來判斷,X在除號前用乘法,X在除號后用除法,從而得出他的規(guī)律是除法方程,前乘后除,它和減法有類似感。

  (三)、流程對測:

  小組內(nèi)各出加減乘除的方程各一條,然后交換計算,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小組開始探究,教師巡邏指導

 。ㄋ模、結課拓展:請同學們說說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8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87~88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滲透轉化思想。

  2.能正確地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體會轉化思想。

  教學準備:

  課件,一個框架式可以活動的平行四邊形教具,為學生準備一張底為6 cm、高為4 cm的平行四邊形紙張。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戲。面積比大。耗隳芎芸毂容^出下面每組圖中陰影部分面積的大小嗎?

  你怎么知道它們的面積一樣大的?(反饋重點:①數(shù)方格;②轉化成長方形。)

  2.(出示平行四邊形)這個圖形是?(平行四邊形)。關于平行四邊形,大家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知識?

  3.揭示課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能說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指的是哪部分呢?

  【設計意圖】轉化的思想是推導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指導思想,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通過面積比大小的游戲,讓學生意識到不僅可以通過數(shù)方格來比較圖形的大小,還可以通過剪拼轉化成熟悉的圖形進行大小比較,既富有趣味性,又能為新知的探究做好鋪墊。

  二、新知探究

  (一)合理猜想

  1.確實,由四條邊圍成的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那么同學們猜想一下,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會怎么計算?并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1:鄰邊相乘;

  預設2:底邊乘高。

  2.同桌互相說一說,你同意哪一種猜想?理由是什么?

  3.反饋想法。

  預設1:長方形的面積是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鄰邊。把平行四邊形拉一拉就可以變成長方形。

  預設2:用底邊乘高來計算?梢酝ㄟ^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再計算面積。

 。ǘ炞C猜想

  同學們都想到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來計算,那么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種方法更合理呢?

  1.鄰邊相乘的想法

  教師:就讓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拉的方法。(出示教具)請看,我們再次慢慢地把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仔細觀察拉動前后什么沒有變,什么發(fā)生了變化?

  學生:邊的長短沒變,高和面積變了。

  教師追問:周長變了嗎?面積變大了還是變小了?能在圖上更直觀地表示出來嗎?

  教師:現(xiàn)在誰能說說這種拉的'方法合理嗎?為什么?

  教師小結:是的,在拉動前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不相等。用底乘鄰邊算出的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而是拉動后的長方形的面積。所以用拉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不正確的。

  【設計意圖】利用教具進行操作對比,讓學生通過觀察自覺修正自己的想法。

  2.底邊乘高的想法

 。1)數(shù)格子驗證

  教師:這里的一些不是整格的怎么數(shù)?

  學生:可以通過拼一拼,變成整格的再數(shù)。

  教師:拼一拼后,就變成了什么形狀?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所以面積是多少?

 。2)剪拼驗證

  教師:誰來展示你是如何進行剪接的?

  學生:沿高剪下,補到另一邊,拼成長方形。

  教師:拼成的是一個怎樣的長方形?(長6 cm,寬4 cm)

  那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怎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24 cm2)。

  【設計意圖】讓學生大膽提出假設,并讓學生自主思考通過數(shù)格子、剪拼等實踐操作進行驗證。在操作反饋中,讓他們在和同學、老師的交流過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完善自己的思考,對于知識的獲取是很有益處的。

  (三)公式推導

  教師:仔細觀察,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相當于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中的哪兩部分?

  學生: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

  教師:那么根據(jù)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么計算呢?

  教師:如果我們用

  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

  表示平行四邊形的底,用

  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高,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用

  來表示。

 。ㄋ模┗仡櫩偨Y

  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誰能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的?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轉化前后圖形之間的相同點之后,溝通兩個圖形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順利地把新知轉化為舊知,從而順利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練習鞏固

 。ㄒ唬┗A練習

  1.完成練習十九第1題。

 。1)請學生計算,并進行訂正。

 。2)反饋小結:在計算時,可以先寫出面積公式,再進行計算。

  2.完成練習十九第2題。

 。1)請學生計算,并進行反饋。

  (2)反饋側重:最后一小題引導學生注意找準相對應的底和高。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補充練習。

  【設計意圖】教材本身就提供了多層次的練習,教師在這里進行合理選擇,通過基礎題、變化題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所需要的條件,鞏固所學的知識。

 。ǘ┩卣固嵘

  一塊平行四邊形木板,底是4 cm,高是3 cm 。它的面積是多少?

  1.引導學生算出它的面積;

  2.請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這樣的平行四邊形;

  3.教師:像這樣的平行四邊形你能畫出多少個?(無數(shù)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說說你的理由。

  4.教師小結:是的,像這樣的平行四邊形剪拼之后都可以轉化成一個長4 cm,寬3 cm的長方形,它們的面積都相等。由此,可以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相等。

  5.思考: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一定等底等高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從已知條件求面積到根據(jù)條件畫圖形,讓學生在畫圖反饋的過程中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既提升了所學知識,又關注了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四、總結提示

  教師:回憶一下,今天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

  總結:我們用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種轉化的思想對于我們的數(shù)學學習很重要。

  【設計意圖】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教師通過回憶幫學生把本節(jié)課得到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也利用轉化的思想對圖形的面積進行自主探索。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11-04

五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人教版01-07

小班下數(shù)學教案15篇02-26

小班下數(shù)學教案(15篇)02-26

小班下數(shù)學教案(通用15篇)02-26

小班數(shù)學教案:上和下02-26

蘇教版五下冊數(shù)學教案01-05

初一下冊數(shù)學教案01-04

四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11-21

高一下冊數(shù)學教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