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必備】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1
第一節(jié)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較得出人與類人猿的本質區(qū)別
2、根據圖片、資料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自身形態(tài)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3、根據課文中的觀點澄清一些科學上的誤解
能力目標:
1、能夠區(qū)分科學事實、觀點和假說
2、收集信息并嘗試判斷整理信息
3、在討論交流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人類起源與發(fā)展的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
難點:
1、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2、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有關生物進化的觀點、學說、證據;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象片;實物投影儀等。
學生: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tài)的圖片資料。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人類的起源
1、觀察與思考:四種現代類人猿
2、看錄象: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
引言、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
放錄象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圖
小組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資料
觀看、分析
看圖、展開想象并描述
人類的進化
1、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2、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3、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變化的幾個方面
先讓在這方面有準備的同學講;投影展示課本中的“資料分析”展開討論
實物投影展示化石圖片,指導觀察
展示人類起源與發(fā)展的示意圖;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語言產生及運用語言的重要作用。
有專長的同學講;看資料分析討論,得出初步結論。
觀察早期古人類化石圖片,發(fā)現并提出問題,根據提示分析“露西”、“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
觀察描述;表達與交流。
分組游戲(依據練習題第3題)
三、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fā)展
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滲透保護類人猿及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
小組討論:
1、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tài)規(guī)律。
2、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他們。
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人的由來
第一節(jié)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
1、人類的起源
2、達爾文的進化論
3、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比較
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森林古猿的生活
引言:通過《七上》的學習我們認識到地球是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園。在這大家圓中作為“物種的人”是怎么來的?作為“個體的人又是怎樣來的?先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進入新課:關于人類的起源概括起來有兩種觀點?
現在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觀點是:進化論。
請小組交流課前找到的信息資料
投影展示四種現代類人猿,請同學指圖說出與人類的相似處、根本區(qū)別(教師適時補充更正)
根據比較得出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近的親源關系,研究初步表明:人和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圖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下地生活進化成人類?同學們課下可繼續(xù)找資料,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再探討。
小結:這節(jié)課通過同學們共同努力,知道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知道現代類人猿和人有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為什么同一祖先會朝著兩支發(fā)展呢?下節(jié)課討論。
聆聽、思考、做筆記
有的說:人是進化來的;有的說:人是猴子變來的;有的說:人是從海里來的;有的說:人是自己生出來的;有的說:西方人認為上帝造人,東方人認為女媧造人等。
神創(chuàng)論、進化論
類人猿的定義、現代類人猿的分布、種類、數量、生活方式(略)
觀察圖片、思考
相似處:可直立(主要是臂行),無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樂的表情等。
根本區(qū)別:運動方式的不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腦發(fā)育的程度不同。
總結、記筆記
根據圖展開想象并描述(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過著樹上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
典型例題
例1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曾說過“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你能結合課本中的敘述,談一談勞動在人類進化中起了什么作用嗎?
勞動在人類起源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越來越復雜的勞動使前肢和手逐漸變得靈巧,能夠制造工具,從而提高了影響自然的能力;集體的勞動更加容易獲得食物,豐富的營養(yǎng)促進了腦的發(fā)育;集體勞動中產生了語言,勞動的經驗也可以一代代傳授,這都是促進了大腦的發(fā)展,使人和其他動物的區(qū)別越來越大。所以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這句話,以及人們對這句話的解釋都反映出“獲得性遺傳”的進化思想。而“獲得性遺傳”進化論沒有得到證明。
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物種的產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此我們應該認為自然選擇產生了人,而勞動使人類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人類文明(社會進化)。
例2為什么現在的類人猿不能進化成人?
科學家根據許多事實已證實人和現代類人猿都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進化來的。
森林古猿最初在茂密的.森林里過樹上生活。后來部分地區(qū)的氣候變得干燥,森林大面積減少,那里的森林古猿被迫從樹上走下來,到地面上生活,逐漸發(fā)展成現代人類。赤道附近的古猿,仍然生活在森林里,它們逐漸進化為現代的類人猿。
現代類人猿,仍然生活在森林的環(huán)境中。它們只適應于森林中的生活。由于不會發(fā)生巨大的環(huán)境變化而迫使它們從樹上走下來,到地不能利用上肢去勞動,所以也就不可能變成人。任何事情的轉變,都需要一定的外因。如果沒有外因,就不能發(fā)生轉變。所以,現代類人猿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森林里,只能是現代的類人猿而不會再變成人。
現代類人猿也和人類一樣,是森林古猿進化的結果。不能認為只有人類進化了,而類人猿一直保持古猿的形態(tài)。而且,也不能認為現代人類就是生物進化的“終極目標”。所以,現代類人猿還要進化,但不一定要就進化成人。
探究活動
人類進化的四個階段
目的:
1、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查資料并檢索資料處理資料。
2、通過參觀中國古動物館,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大課堂加強科普教育。
準備:
教師:做好參觀古動物館的準備
學生:
分組制定計劃
步驟:
1、教師提出探究的主課題及要求
2、收各個組探究活動計劃(要求:活動主題,活動時間,人員分工,成果展示形式)
3、審查小組計劃
4、深入到各小組參與并指點活動
5、統(tǒng)一去參觀古動物館,重點參觀“樹華古人類館”
6、小組交流,成果展示(主要形式:利用學校櫥窗制作一期《人類的進化過程階段成果展》)
學生活動
小游戲-漫長的歷程
找一枚一角錢的硬幣,約幾個同伴玩一玩。請輪流拋硬幣,當“蘭花”圖案在上面時你只能走一格,“一角”圖案在上面時你可以進兩格。比比看誰先走過這漫長的進化之路。
習題精選
選擇題:
1、下列關于人類由來的正確敘述是()
A、人類具有動物的基本特征,所以人與動物沒有根本區(qū)別
B、環(huán)境的變化使猿進化成人
C、猿適應了生存環(huán)境
D、勞動對從猿到人的進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對森林古猿進化成人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使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B、下到地面上生活的森林古猿,其身體向直立行走方面發(fā)展
C、森林古猿之間在下地之前就有本質的區(qū)別
D、環(huán)境決定了森林古猿的進化方向
3、關于人類起源的證據,說法正確的是()
A、達爾文的進化論能證明人類的起源
B、古書以及人類中的傳說都證明人類的起源
C、古人類的化石,包括遺體、遺跡和遺物,是人類進化的直接證據
D、通過模擬實驗可以證明人類的起源
4、下列關于現代類人猿與人類區(qū)別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祖先不同B、運動方式不同
C、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D、腦發(fā)育程度不同
5、人類的祖先由于勞動和最初的群體活動產生了()
A、語言B、糧食和衣物C、生產工具D、貨幣交流
6、下列哪項是事實()
A、"露西"生活在距今200萬年前
B、古人類化石"露西"是在非洲發(fā)現的
C、其他地區(qū)沒有古人類化石
D、亞洲直立人是從美洲遷移過來的
7、著名的北京猿人發(fā)現于()
A、山頂洞B、小湯山C、周口店D、靈山
參考答案:1、D2、D3、C4、A5、A6、B7、C
拓展資料
人類起源大搜索
周國興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fā)祥地
自從達爾文創(chuàng)立生物進化論后,多數人相信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現代人和現代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但人類這一支系是何時、何地從共同祖先這一總干上分離開來的?什么是他分離開的標志?原始人類又是何時、何地轉化為真人的……
對于這一系列的疑問,古人類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正確的回答。多數古人類學家認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為標志,真人出現以前的人類祖先,科學家們稱之為“前人”。直立是前人從人猿共祖主干上分離的形態(tài)學標志,他從主干分離的地區(qū)可謂人類最早的搖籃。真人不斷演化發(fā)展,最后成為現代人,同時形成現代不同的人種,這個進化過程完成的地區(qū)便是人類演化最后的搖籃。
在探索人類起源時首先要確立一個前提,即人類是一個生物物種,他只能有一個祖先,不可能是多個祖先。不能說黑人有一個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個祖先。因為不同的物種之間雖能婚配,卻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種能育。如果我們主張人類多祖論,就會在生物學上犯常識性的錯誤,現在已證實了人類多祖或多元論是違背科學常理的。
人類從人猿主干上分離,究竟發(fā)生在哪一地區(qū)?是在非洲,然后走進亞洲,還是在亞洲?
非洲是人類的搖籃首先是由達爾文提出來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中作了大膽的推測。另一位進化論者海格爾則在1863年發(fā)表的《自然創(chuàng)造史》一書中主張人類起源于南亞,還繪圖表示現今各人種由南亞中心向外遷移的途徑。此外,還有中亞說、北亞說以及歐洲說。由于人類的搖籃隨人類化石的不斷出土,而搖擺于各洲。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fā)祥地。從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個個體,其中包括猿人階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骨發(fā)現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們打開地圖一看,歐洲布滿了古人類的遺址。而當時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亞洲其他的區(qū)和非洲還沒有找到過古人類遺址。還有,最早發(fā)現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歐洲,即1856年在法國發(fā)現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紀20年代“辟爾當人”的騙局喧囂一時(辟爾當人被有些學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稱他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謂“曙人”,原來是來將一個新石器時代的人頭骨和一個現代猿類的下頜骨湊合起來的假品),所以當時許多人認為人類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歐。但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fā)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臺。
“北京人”的發(fā)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887年,荷蘭解剖學家杜布哇,抱著尋找早期人類化石遺骸的熱望,來到印尼的爪哇島,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個名叫垂尼爾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頜殘片,次年又發(fā)現一具頭蓋骨,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號頭蓋骨。1892年,又在不遠處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這些材料后,認為它們屬于同一個體,而且正是人們要尋找的人與猿之間的“缺環(huán)”。
爪哇直立猿人的發(fā)現使南亞說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發(fā)現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最強烈的反對來自教會。教會堅持說,人類的祖先應是亞當,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學家馬修在《氣候和演化》一書中,列舉種種理由鼓吹中亞高原是人類的搖籃。其理由,一是中亞因喜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環(huán)境變得不適宜生存,但對動物演化來說,受刺激產生的反應最有益處,所以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進人類的形成;二是哺乳動物的遷徙規(guī)律常常是最不進步的類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強盛的類型則留在發(fā)源地附近繼續(xù)發(fā)展,因此在離老家比較遠的地區(qū)反而能發(fā)現最原始的人類。當時發(fā)現的早期人類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與這一假說正好吻合。
1927年,中國發(fā)現“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繼發(fā)現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遺跡,這一重大發(fā)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93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劉易斯在印巴交界處的西瓦立克山區(qū)找到一塊上頜碎塊,該標本從形態(tài)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點,他便借用印度一個神的名字“拉瑪”把它命名為“拉瑪猿”。但由于當時他人微言輕,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學家皮爾賓姆和西蒙斯對林猿類26個屬50多個種作綜合研究時,注意到拉瑪猿形態(tài)上的似人特點,認為它可能是人類這一支系的祖先類型,并將它從猿科中轉到人科中,人類起源南亞說再度興起。然而隨著非洲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的大量涌現,使人類起源非洲說重新嶄露頭角。
在達爾文推測人類起源于非洲時,當時少見化石證據。這種情況在20世紀20年代發(fā)生了改變。在南非盛產金鋼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個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許多采石場,在采石時經常發(fā)現哺乳動物化石。1924年曾發(fā)現一具幼年猿類頭骨,后經解剖學教授達特的研究,認為它人形態(tài)介于人和猿之間,遂將其命名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蘭士瓦地區(qū)斯特克方丹采石場發(fā)現一個成年個體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羅姆特萊伊采石場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頜骨和頭骨碎片,南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認同和重視。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還是“最接近人的猿”,學術界仍有爭議。解決爭議的關鍵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雖然人們曾在發(fā)現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時還有進步類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難取得一致意見。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層位不清,故南猿確切的生存年代還一時無法搞清。
正當人們左右徘徊時,東非的化石發(fā)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從1931年起,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就在東非大裂谷的一個名叫奧爾杜威峽谷的分支部分進行發(fā)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們是用河卵石或礫石簡單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誰是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婦在這里搜索了20多年,終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fā)現了一具南猿頭骨。它比南非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通過種種理化測年法測得他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fā)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qū)
“東非人”及“能人”的發(fā)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qū)一系列重要發(fā)現的序幕,而且將作為“缺環(huán)”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于非洲。
進入70年代,世界范圍內古人類學的重要發(fā)現和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臘、肯尼亞和我國發(fā)現了大量的古猿化石。雖然它們名稱不一,但基本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的屬西瓦猿型,小的為拉瑪猿型,而且往往兩者并存。經過各方專家的比較研究,發(fā)現它們并非不同的種屬,而是雌雄個體而已。既然拉瑪猿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種屬,焉有人類祖先之說?人類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瑪猿”而明朗過,現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為人們了解自身起源的奧秘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分子人類學的發(fā)展,不僅從微觀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與其他靈長動物,特別與大猿類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依據遺傳物質的變異度,可以推算出它們分化的大致時間跨度。原先認為人和猿分離的時間大約為距今20xx—2500萬年間,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萬年間!
鑒于此,新的人類演化概念產生了,由此也決定了探索人類的發(fā)祥地不能再依據舊說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現的南猿和早期人屬化石,人類早期階段的復雜圖景終于開始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個幼年南猿頭骨以來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個地點發(fā)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1974年,由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遜領導的多國考察隊,在埃塞俄比亞的阿法地區(qū)發(fā)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被稱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過300萬年,以后被訂名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區(qū)還曾發(fā)現一處埋有13個阿法南猿個體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類群居的證據,為此有人將之稱為人類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類化石重要發(fā)現接連不斷。1992年,在埃塞俄比亞的阿拉米斯發(fā)現距今440萬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為“始祖南猿”,經過進一步發(fā)掘與研究,更名為“始祖地棲猿”。1996年,來自13個國家4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區(qū),找到了距今250萬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態(tài)上混雜著接近人和許多不同類型南猿的特點,被認為是連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屬之間的一個新種代表,被訂名為“驚奇南猿”。在肯尼亞圖爾卡納湖東岸的庫比福拉地點,則相繼發(fā)現了阿法南猿、鮑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號人”的頭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訂名為“盧道爾夫人”,距今年代為190萬年,并被認為是人屬中的最早成員;在湖西岸,1985年曾發(fā)現有一具距今250萬年的頭骨,被命名為“埃塞俄比亞南猿”,他是粗壯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點發(fā)現的距今410萬年的原始類型南猿化石,被命名為“湖濱南猿”。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下肢骨顯示出直立行走的特點,而上肢骨卻仍保留著上攀援的特點。這表明分子生物學所推測的距今500萬年人與猿分道揚鑣可能是對的。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fā)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qū)。
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
早在1907年發(fā)現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視作歐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過渡的類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區(qū),發(fā)現了80多件人類化石,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78萬年以上,被認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魯吉亞東南邊境一個名叫德瑪尼西的地方,發(fā)現了一具保存完整齒列的下頜骨,形態(tài)呈直立人型。以后又發(fā)現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化石。據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180萬年,故德瑪尼西人被認為是非洲以外已發(fā)現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歐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類型的古人類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內有一條約旦河谷,是東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1959年在這里發(fā)現烏貝蒂亞舊石器時代遺址。從該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層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制器,據古地磁法測得距今年代約在150萬至100萬年間。有些學者認為這個遺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遺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剛從“能人”演化而來的早期直立人。
我國在近半個世紀也發(fā)現了大量有關人類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開遠發(fā)現古猿以來,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祿豐和元謀又相繼發(fā)現古猿化石,可分大小兩種類型。有些學者認為大型者可謂西瓦猿型,小型者屬拉瑪猿型。拉瑪猿作為人類遠祖的論點其時在我國正風行一時,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人類遠祖已在中國找到,便將小型古猿命名為“中國古猿”,以表達人類起源于中國的美好愿望。然而隨著科學界對拉瑪猿屬性認識的變更,國內有些學者將云南不同地區(qū)的古猿歸屬到一個新屬,即祿豐猿屬之內。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它們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亞種。
60年代,陜西蘭田公主嶺和云南元謀大那烏發(fā)現了直立人類型的蘭田人和元謀人,他們距今年代超出100萬年,后者甚至達到170萬年,成為目前已知中國境內最早的人化石。但遺憾的是,元謀人化石目前僅限于2枚上內側門齒,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脛骨,而在非洲發(fā)現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卻有完整的骨架。雖然曾經有人將湖北建始地區(qū)發(fā)現的幾顆化石牙齒看作是與南猿類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獲得學術界的承認。1989年在湖北鄖縣找到2具原始人頭骨化石,一開始又將其歸于南猿之列,修理后發(fā)現乃屬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縣及1993年在江蘇南京也發(fā)現了直立人型頭骨化石。雖然對于它們的年代說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萬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縣龍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門齒和一段下頜殘塊,同時還宣稱出土了有人工痕跡的石制品。一開始它們被部分學者鑒定為直立人型,后來國外學者介入,認為與直立人形態(tài)差異大,而與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進一步測定了其年代為距今180萬年以上,甚至超過200萬年。
進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這些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而亞洲地區(qū)出土的化石很難與它相提并論。相較而言,非洲似更有條件作為人類的發(fā)祥地。古人類學的研究還表明:能人/盧道爾夫人具有較大的軀體和較重的腦量,故具有較強的體能和較高的智能,不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還有較緊密的群體關系。加上新世時期古氣候的變化,引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和哺乳動物的遷移,由此帶動了古人類群的遷徙。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后期匯成“走出非洲”的假說。部分學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以色列的烏貝蒂亞、格魯吉亞的德瑪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國的“巫山人”諸遺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類遷徙途中的遺跡。以后,非洲的能人/盧道爾夫人演化為匠人,而在亞洲則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構想出另一種過程,即非洲早期人類首先遷徙到亞洲,演化為直立人后,又返回到非洲,并遷徙到歐洲。不過“走出非洲”尚有另層意思,即現代類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遷移到各洲去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0多萬年前,即所謂“夏娃說”。
發(fā)現早于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wěn)腳跟,更是當務之急
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些學者在發(fā)掘和研究元謀西猿時,認為在元謀盆地小河地區(qū)豹子洞篝發(fā)現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豈不是人?故將之訂名為“東方人”,并將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萬年前。而在同一地區(qū)的蝴蝶梁子發(fā)現的一具幼年頭骨,鑒定為拉瑪猿型,認為是人類的祖先,后來宣稱在地層中也找到了“石器”,將之更名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為距今400多萬年前,并進而構筑了“開遠拉瑪猿”——“祿豐拉瑪猿”——“蝴蝶拉瑪猿”(或“蝴蝶人”)——“東方人”——元謀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疇人、麗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當完整的系列。鑒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鄰區(qū)是人類起源的關鍵地區(qū)。但遺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學術界已拋棄拉瑪猿是人類遠祖的觀點。后經研究,所謂“蝴蝶人”的“石器”原來是天然石塊;而“東方人”的石器,后來被證明是地表上揀來的,而且時代甚晚。
1997年,我國啟動了尋找200萬年和更早時期人類的“攀登項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獲甚微。后來在安徽繁昌發(fā)現了距今200—240萬年的石制品和骨器,發(fā)現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積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學術界曾引起很大爭議。此外,光有石器還遠遠不夠,它只是間接證據,關鍵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縣上新世地層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萬年的石器,這遠遠超過了非洲發(fā)現的不超出260萬年的界限,并認為這是對人類非洲起源論的一次挑戰(zhàn)。但該標本發(fā)現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費解。
中國學者要挑戰(zhàn)非洲起源論,就必須找出更多的早期人類化石。發(fā)現早于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wěn)腳跟更是當務之急。就連目前所認定的我國最早的元謀人化石,國內外有些學者認為其距今只有60萬年!我們必須找到更早時期的人類化石,而且這些化石能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使得非洲材料從屬于這個體系才行。我國的古環(huán)境條件不算太差,既然已發(fā)現了豐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同樣適合早期人類生存。我們并不完全排除人類起源亞洲的潛在可能性,但僅有設想和沖刺的良好愿望是遠遠不夠的。具有說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學性。
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2
教學目標
①概述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趯Ρ扔^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fā)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自身形態(tài)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蹍⒓淤Y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苷J同人類起源與發(fā)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龠\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谡J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③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搜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chuàng)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等。
學生: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tài)的圖片資料。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人類的起源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認識觀察現代類人猿
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敘述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相關資料和內容,小組之間相互交流。
傾聽教師有關生物進化論與神創(chuàng)論的介紹,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觀看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
通過對比找出現代類人猿與人的'異同點。
通過觀察圖片和錄像片,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嘗試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況。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
介紹有關生物進化論觀點與神創(chuàng)論觀點的爭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fā)展的歷史中,存在著唯物觀和唯心觀點的斗爭。
指導學生閱讀圖書和觀看錄像,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思索、回答,并補充。
鼓勵和引導學生從運動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膽進行想像,并進行適當的補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環(huán)境的變化(地殼的運動導致)
分析課本中的資料,小組之間互相質疑、討論,達成共識:地殼的劇烈運動,使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組織學生分析,教師進行補充、糾正。
古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證據及歷程
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觀察早期的古人類化石,發(fā)現并提出問題,根據書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進化的地位。
小組討論、分析交流:人類在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在形態(tài)、勞動、使用工具、語言等方面的變化。
分組游戲。(肢體表達一句話的意思,體會語言的重要性)指導學生觀察圖中的要點(骨骼的長短、粗細,骨盆的形態(tài)等)并進行分析,引導答疑,樹立進化的觀點。
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
提醒學生在生活中應很好地運用語言與他人交流。
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fā)展小組討論:
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tài)規(guī)律。
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珍稀、瀕危的現代類人猿。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
滲透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
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在生物界的地位和特征。
2、了解從原始靈長類到猿和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
3、理解文化發(fā)展與人類進化的關系。
4、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思維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投影圖片和播放影片,學生觀察和思考;
2、教師引導學生自學;
3、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歸納。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比較人類與類人猿存在的親緣關系和從已發(fā)現的古人類化石等方面的事實,讓學生知道人類是由古猿進化來的,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類起源觀點。
2、通過介紹我們人類同屬于智人種,讓學生知道不同種族的人是同一個大家庭的人,不能有種族歧視和隔離,地球上人人平等。
3、通過我國發(fā)現的古人類化石,讓學生知道我國是文明古國。
課型新知識傳授課
教學重點古猿到人的進化
教學難點文化發(fā)展與人類進化的關系
教學方法談話觀察和討論
課前準備以表格等形式給學生一些問題,讓學生對上課內容有一個基本認識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師:投影現代四種類人猿的圖片,讓學生說出名字。然后問人類為什么與現代類人猿在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特性等方面有這么樣的相似?
生思考:略
師問:人與類人猿在進化上是怎樣的關系呢?人類是不是同猿進化而來的呢?是怎樣進化的呢?
師:投影這節(jié)課的主要板書,并介紹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4節(jié)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
1、人的特征和在生物界的地位
2、從猿到人
3、文化發(fā)展與人類進化
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知識點1:人的主要特征
師問:人區(qū)別于動物有哪些主要特征?投影兩張人和動物的圖片比較
生思考分析討論和發(fā)言:略
師歸納:投影答案
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觀察能分析討論能力和思維能力
知識點2:人在生物界的地位
師問:人在生物界是屬于動物,那么在生物界的分類地位是怎樣的呢?
生思考分析討論發(fā)言:略
師歸納:投影答案
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觀察能力、分析討論能力和思維能力
知識點3:從猿到人
師問:達爾文進化理論告訴人們,人與現在地球上生存的其它物種一樣也是由以前的生物進化而來的,那我們人類的祖先是誰呢?
生答:猿
師明確:是古猿,她是現代猿類和人類的共同祖先。
師問:那么古猿又是由什么動物進化而來的呢?投影板書:猿從哪里來?并投影相關的學習單上的內容。(學習單課前已發(fā)下去,學習單的內容請附錄于——說明等附頁中)
師要求學生:從最早的哺乳動物中去找到祖先。要求閱讀課本P87頁第三自然小段(引導閱讀:注意年代和生物種類的名稱),兩個同學一組分析討論,并在學習單上填寫上正確答案。
生:閱書,分析討論,填寫學習單,發(fā)言。
師歸納:原始靈長類型———原猴類———人猿類———原始人(古猿),然后由原始人進化成現代的猩猩等類人猿和人。
師明確:500萬年前的原始人就是人類的最近的祖先,現在同學們理解了現代類人猿為什么與人類那么相似呢?
師:投影圖片——原始人,讓學生觀察后說出生活環(huán)境和形態(tài)特征(略)
投影課本圖11—22,介紹人類進化的年代
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自學能力、分析討論能力和思維能力
師問:那么原始人是怎樣進化成人的呢?
投影板書:從猿到人
請看一段影片,人們從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提幾點觀看要求:注意年代變化,注意進化上的重要特征的變化。
生:觀看影片(約十分鐘)
師:先投影片子中的幾個簡單小問題,讓學生回答。
1、人類最早進化發(fā)生于什么地方?有何證據?
2、最早從古猿中進化出來的'人類的遠祖叫什么?
3、區(qū)別于古猿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生答:略
師問:(投影問題)從猿進化到人大致歷了哪幾個階段?各個階段與前一階段相比,在哪些方面有了明顯的進化特點?
提出要求:先閱讀課本88頁及觀察圖11—23,再根據影片中內容,前后四人一組,分析討論上述問題,并把相應的學習單填寫好。
投影學習單上相應的內容
生:閱書,分析討論,填寫學習單,發(fā)言。
師歸納:略
師問:在人類生物進化過程中,你認為身體哪分的進化最為重要?有何證據?
生:思考,分析討論
師歸納:腦,頭骨或頭骨化石
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自學能力、分析討論能力、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
知識4文化發(fā)展與人類進化
師介紹:文化的概念
師問: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和人類進化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
請閱書89和90頁,根據學習單上有關提示,四人一組分析討論,找到答案。
生:閱書,分析討論,填寫學習單,發(fā)言。
師歸納:略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自學能力、分析討論能力、和合作能力
師課堂總結:這節(jié)課我和大家在課堂上一起經歷了我們人類進化的歷程,目睹了用高科技模擬的幾百萬年前我們的遠祖的生活情景。我們對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有了一個較深刻的認識,F在我們清楚的知道了我們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而不是神或其它什么創(chuàng)造的。那么現代人是否還在進化呢?未來的人類將變得怎樣呢?在這里,有一點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人類的未來一定是光明的。
教學流程
主要知識點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導入課題投影圖片,從類人猿與觀察思考
人的親緣關系引出人類起源課題
人類的特征談話思考發(fā)言
人類的分類地位投影圖片、談話討論發(fā)言
從原始靈長類到猿的進化投影圖片引導自學自學討論發(fā)言
從古猿到人進化播放影片觀察分組討論
發(fā)言
文化發(fā)展與人類進化引導自學分組討論發(fā)言
歸納
《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一課的教學反思
反思一、教學公開課并非一定要精心挑選上課的內容(即選課題)!度祟惖钠鹪春桶l(fā)展》是課本上最后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并非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果這節(jié)課上得不好,可能象歷史課。由于開課日期的限制,所以選擇這部分內容開課。開始在選這節(jié)課題時,心中很擔心這節(jié)課的教學很難進行,因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很象一節(jié)歷史課,可以由教師把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從頭到尾的描述一遍,其中再展示幾張圖片就可以了。然而從教學的效果看,這節(jié)課是成功的。
反思二、充分挖掘教的內容,制定出相應的三維教學目標是這節(jié)課教學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時充分分考慮三維目標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核心的教學理念。這節(jié)課的教學順序都是安照課本上教學知識點的順序進行設計的。這樣上課老師講起來很順暢,象講上歷史課似的。但這樣是以老師講為主了,忽視學生的活動了。我在這節(jié)課中設計了以下一些學生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討論能力,合作能力。其中比較突出培養(yǎng)觀察能力。從開始用圖片觀察導入課題,到觀察影片,然后針對課本有關內知識點提出有關問題,讓學生分析討論,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討論和小組合作能力。其中影片非常精彩,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這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對人類起和發(fā)展有關知識的求知欲望?梢哉f影片的觀察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畫龍點睛的作用。另外針對課本知識點難易程度和相關圖片,有兩個知識點讓學生進行自學,然后分析討論,回答解決有關問題。例如學習到從猿到人的進化時,閱讀課本88頁這一段,并觀察圖11—23,分析討論,回答人類從犯規(guī)到人的進化經歷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在進化上有哪些主要特點?學生活動的效果非常好,都能很好的解答以上的問題。從教學次果看,這節(jié)的教學很好的達到了預期的教學三維目標。
反思二、課前可以作適當的準備,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課前提早一天發(fā)給學生一張學習單,根據課本主要內容,列出了涉及這節(jié)課的幾個簡單問題,有的以問題形式,較難折知識點以填空形式和表格形式,以降低難度。在七個平行教學班中試上過兩個平行班不用這張學習單教學,而是直接在課上提出相應問題,教學效果不理想。有了這張工作單后,大部分學生在課前已對這些問題有了思考,或者在上課分析分析討論時,問題明確,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2、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fā)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自身形態(tài)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能力目標
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提高分析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
認同人類起源與發(fā)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觀點。
●教學重點
1、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2、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3、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教學難點
1、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2、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教學方法
資料分析法、討論法、多媒體演示。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查閱、搜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chuàng)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等。
2、學生準備: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tài)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親愛的同學們,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就從未停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進行探索。從第一次沖出地球、飛向太空,到登上月球、建立空間站,以及接連向火星、木星、土星發(fā)出探測器,至今仍未發(fā)現生命。這說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
師:對,下面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對地球的贊美,從中去思考人與地球上生物圈的關系。
生:(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
師:讀完之后,你們有什么感受呢?
生1:地球太偉大了,我們有責任關心、愛護它。
生2:宇宙到底有多大呀!我想不出來。我更不敢想如果離開地球人類將怎樣生存!
師:是的,地球就相當于一艘在太空中遨游的宇宙飛船。在這艘“宇宙飛船”上,有陽光、空氣和水,還有大量的礦物質。這艘“宇宙飛船”上的“乘客”,不僅有數以億計的人類,還有人類已知的150多萬種動物,30多萬種植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那么,生命在地球上是無處不在的嗎?
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層,即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園。
師: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擁有的美好家園。我們人類的各項生命活動都依賴于生物圈,同時人類的活動還影響和改變著生物圈。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人體的結構和生理,并進一步探究人與生物圈的關系。“我是從哪里來的?”這是孩提時代你向爸爸媽媽提出的問題。也許爸爸媽媽的回答給你幼小的.心靈以暫時的安慰,F在你長大了,通過學習,你將了解人生育的奧秘,并健康地度過青春期。“人類是從哪里來的呢?”讓我們追隨科學家的足跡來探究人類起源的奧秘。
。壑v授新課]
板書:第一節(jié)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
師:關于人類起源的爭論有數百年的歷史,現在仍有許多問題是懸而未解的。在這方面你們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1: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
生2:我奶奶信基督教,她說人是上帝造的。
生3:中國古代也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
生4:我在一些書中看到恐龍生存的時代并沒有人類,人類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生5:我知道在生物進化的歷程中,人類出現得最晚,也不是最強大的,卻成為地球的主宰,這是為什么?
師:大家提到的問題非常好。說到人類的起源,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就是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請各小組同學交流一下課前搜集的這方面材料。
生:(分組匯報交流)
生1: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他在這本書中暗示了他的觀點將會給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線索。后來他在其他著作中,比較明確地指出,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是進化來的,并推測人類與大猩猩和黑猩猩有親緣關系。當時許多科學家堅信神創(chuàng)論,因此,達爾文進化思想的支持者與神創(chuàng)論觀點的支持者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生2:關于人類起源的辯論,是在科學家赫胥黎與威爾伯福斯蘭教之間進行的。事情發(fā)生在1860年6月牛津大學大不列顛學會的一次會議上,爭論的焦點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達爾文的觀點在這次辯論中最終取得了勝利。后來,達爾文在比較了人類和類人猿的相似處之后提出,人類和類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來的。
師:太棒了!你們知道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嗎?
生:森林古猿。
師:對。下面你們觀察幾種現代類人猿圖片和錄像,結合生活經驗回答下列問題:這些類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們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點?
生:(小組合作進行觀察、討論,組間進行補充)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東部的赤道地區(qū);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熱帶雨林中;長臂猿生活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以及我國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亞洲的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的熱帶森林中。它們依靠從森林中獲取的果實、嫩芽、昆蟲等食物生存。它們沒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類那樣進行語言和文字的交流。
師:當今,為什么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而類人猿的數量卻在日益減少呢?請談一下你們的觀點。
生:(小組討論、組間交流、補充)
生1:人類具有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各種技術和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條件以及利用醫(yī)藥衛(wèi)生加強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使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相反,現代類人猿不具備這些能力。
生2:人類不斷開發(fā)現代類人猿賴以生存的森林,人類對現代類人猿的亂捕亂殺和環(huán)境的嚴重污染等,都使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減少。
師:類人猿在形態(tài)結構上確實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區(qū)別呢?
生:(觀察、討論、交流、回答)
生1:運動方式不同:類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類則是直立行走。
生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會制造工具;人類可制造并使用各種簡單和復雜的工具。
生3:腦發(fā)育的程度不同:類人猿腦的容量約為400mL,無語言能力;人腦的容量約為1200mL,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師:由此可見,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動物進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但人類已超出了動物界,人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在亞、非、歐地區(qū),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請同學們觀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圖片,嘗試著描述出它們的生活狀況。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過著樹上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
師:那么,究竟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漸進化成為人類的呢?
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11-08
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集合)01-08
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8篇)11-29
[精品]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4篇01-07
(實用)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9篇11-28
高中的音樂教案05-23
高中音樂教案11-30
高中音樂教案(精選)01-09
音樂與舞蹈高中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