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教案[錦集3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化學教案1
一、教學理念
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活動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并培養(yǎng)學生探索的興趣。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常識進行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使得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并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認識和感知化學學習的奧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xù)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wěn)定性。
四、教學策略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和了解過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質,因此教師在引入時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樣,除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以外,還可以避免重復與羅嗦。
2.教材首先介紹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然后講二氧化碳的性質,這就使得教師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質(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在講解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就直接告訴學生。而在課題3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為了使這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教師配合課本120頁的習題4設計了一個學生探究活動──讓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質進行實驗設計。
3.對本課題的兩個探究學習活動設計各有側重:探究活動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把重點放在了實驗的設計方面,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有關問題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回到家里繼續(xù)進行實驗求證;探究活動2: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則更側重了實驗的實施過程和對有關現(xiàn)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結論等,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兩個實驗探究活動都鋪設了巧妙的階梯:對探究活動1采用了先演示實驗后給出提示的方法,對探究活動2則采用了填寫表格的形式,從而使得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順利的開展。
五、教學準備
1.教師的準備:CAI多媒體課件、裝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階梯蠟燭、火柴、小燒杯(裝水)等。
2.學生分組實驗的用品準備:大試管、單孔橡皮塞、導氣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膠導管、藥匙、酒精燈、小木條、火柴、集氣瓶(2個)、玻璃片(2片)、小燒杯、鑷子、浸過石蕊試液的小花(每小組4朵)、稀鹽酸、醋酸等。
3.學生準備:分好四人合作的學習小組并復習學過的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
六、教學過程
附:學生學習資料
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課時)
課堂小探究
1.請你根據(jù)課本p114頁實驗6-5和實驗6-6的構想,設計一些實驗來證明:(可畫圖)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據(jù)四朵浸有石蕊試液的小花在不同條件下顏色的變化,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生成物
生活事例鏈接
1.北方的農村,許多人家里都設有地窖用來貯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氣體,因此,人們在進入地窖之前,往往會做一個“燈火實驗”:就是把燃著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證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氣體,不宜進入;當看到 ,證明里面的 氣體較少,可以進去。
2.為了讓用石灰漿抹的墻壁快點干燥,人們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這是為什么?為什么開始放炭火盆時,墻壁反而變潮濕了?
3.在意大利有一個奇怪的山洞,人稱“死狗洞”。人如果牽著一只狗進去的話,狗很快就會昏迷,但人卻安然無恙,你能猜想這是為什么嗎?
課后小探究
家庭小實驗:請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來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并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
初三化學教案2
一、教學理念
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活動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并培養(yǎng)學生探索的興趣。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常識進行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使得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并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認識和感知化學學習的奧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xù)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wěn)定性。
四、教學策略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和了解過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質,因此教師在引入時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樣,除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以外,還可以避免重復與羅嗦。
2.教材首先介紹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然后講二氧化碳的性質,這就使得教師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質(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在講解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就直接告訴學生。而在課題3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為了使這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教師配合課本120頁的習題4設計了一個學生探究活動──讓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質進行實驗設計。
3.對本課題的兩個探究學習活動設計各有側重:探究活動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把重點放在了實驗的設計方面,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有關問題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回到家里繼續(xù)進行實驗求證;探究活動2: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則更側重了實驗的實施過程和對有關現(xiàn)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結論等,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兩個實驗探究活動都鋪設了巧妙的階梯:對探究活動1采用了先演示實驗后給出提示的方法,對探究活動2則采用了填寫表格的形式,從而使得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順利的開展。
五、教學準備
1.教師的準備:CAI多媒體課件、裝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階梯蠟燭、火柴、小燒杯(裝水)等。
2.學生分組實驗的用品準備:大試管、單孔橡皮塞、導氣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膠導管、藥匙、酒精燈、小木條、火柴、集氣瓶(2個)、玻璃片(2片)、小燒杯、鑷子、浸過石蕊試液的小花(每小組4朵)、稀鹽酸、醋酸等。
3.學生準備:分好四人合作的學習小組并復習學過的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
初三化學教案3
教學目標
、敝R與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知道石油煉制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屏私饣瘜W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⒉過程與方法:通過一些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jié)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環(huán)保問題。
教學重難點
、泵骸⑹、天然氣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播放生活中的圖片,設問:
1、 家庭中炒菜、做飯、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 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等使用什么燃料?
3、煉鋼廠、熱點廠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ㄅ湟远嗝襟w播放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
邊看邊聯(lián)系已有生活經驗,思考:
柴、煤、煤氣。
汽油、柴油。
煤
閱讀教材,觀看錄像,回答問題。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一系列復雜變化而形成的'。 使學生聯(lián)系生活,關心生活從已有的經驗入手,引出新知識,強調在學習中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讓學生了解生活,了解社會,知道燃料的種類、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和用途。
知識拓展
1、煤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產物有哪些?
3、煤分解這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播放錄像:煤的用途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氣
3、 化學變化,因為反應前是碳,反應后生成新物質:焦碳、煤焦油、煤氣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嗎?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為什么?
3、石油是根據(jù)什么原理進行煉制的?
播放錄像:石油的用途
介紹石油的用途。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1、不可
2、混合物,因為其中含有多種成分。
3、根據(jù)石油中各成分的沸點不同來分離,是物理變化。
讓學生說出石油煉制的各產品與其用途用。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過渡
投影圖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燒
引出天然氣
讓學生知道:天然氣主要是由碳和氫組成的氣態(tài)碳氫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過幾億年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稱為化石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
1、人類大量開采,將使化石燃料最終被耗盡。
2、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開采和節(jié)約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節(jié)約能源,開發(fā)新能源。
【初三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初三化學教案07-07
化學教案-初三化學教案——鐵的性質02-27
初三化學教案04-15
人教版初三化學教案06-13
初三化學教案范文06-29
(精華)初三化學教案06-14
初三化學教案(熱)06-07
【精品】初三化學教案06-08
初三化學教案(熱)06-08
初三化學教案[合集]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