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白浆_8乄8X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国产AV大片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四年級數學教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4-11-29 12:16:20 四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5篇(實用)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5篇(實用)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32頁。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意義。

  2.理解整數、小數、分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

  教學過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數

  師: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小數的存在,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學生回答)

  我們一起來看,教室里有幾個同學在進行測量。但是,他們測量的一邊長1米,但是另一邊不夠1米,用米做單位,不夠1米那應該怎么辦呢?這時候,就可以用小數來表示了。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這些數都是什么數?

  生:小數。

  師:小數是怎么產生的呢?

  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來表示。

  揭示課題:小數的意義。

  關于小數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課本中的新知識:“小數的意義”。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問題,引出小數的性質。

  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

  1-1. 反饋交流。請學生結合圖說明自己的想法。

  師:米還可以寫成0.1米。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小數0.1米。

  師:0.1米是怎樣得到的?誰來說一說。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1米。

  箭頭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樣得到的.?

  我們可以看出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數表:。

  0.3的計數單位是0.1,的計數單位是。所以0.3表示3個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頭,用分數和小數分別怎么表示?

  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數表:。0.7表示7個0.1

  1-2.抽象概括:小數是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也寫作0.1。

  2-1.同學們,學習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數來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數來表示嗎?

  師: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01米。

  師:剛才0.01米是怎樣得到的?誰來說一說。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01米。

  箭頭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樣得到的?

  我們可以看出把整數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數表:。0.04的計數單位是0.01,的計數單位是。所以0.04表示4個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頭,用分數和小數分別怎么表示?

  把整數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數表:。0.08表示8個0.01

  2-2.抽象概括::小數是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兩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也寫作0.01。

  3-1.同學們,學習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數來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數來表示嗎?

  師: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001米。

  師:剛才0.001米是怎樣得到的?誰來說一說。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001米。

  箭頭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樣得到的?

  我們可以看出把整數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數表:。0.006的計數單位是0.001,的計數單位是。所以0.006表示6個0.001

  3-2.抽象概括:小數是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用三位小數表示。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也寫作0.001。

  剛才我們分的是一米,用整數“1”來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實際應用中,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數。

  5、各部分名稱:

  (以0.625為例來說明)小數中的小圓點“.”叫做小數點。小數點右邊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個0.1,3表示3個0.1,因此十分位上的計數單位是0.1,也可以說成是十分之一;小數點右邊第二位是百分位,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數點右邊第三位是千分位,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0.001); 。

  歸納: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1.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 0.001......。

  2.小數中,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3.十分之幾是一位小數,百分之幾是兩位小數,千分之幾是三位小數。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2

  教材分析

  這一節(jié)主要講乘法的意義和3個運算定律。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對乘法的計算方法已經掌握,對乘法的意義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幾個相同的數連加,可以用比較簡便的形式——乘法來計算。這一節(jié)是在已學的基礎上,以定義的形式給出乘法的確切意義,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并能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學習了乘法意義之后,教材又通過具體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運算定律,并且進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這為以后學習“用字母表示數”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本小節(jié)中學生參與推導乘法運算定律的過程是教學重點。另外,在這3種運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它不僅涉及到加法運算,而且學生對乘法分配律與乘法結合律的應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學習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為了本小節(jié)的教學難點。

  教師不僅使學生學會本節(jié)的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教法建議

  在復習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師生比賽“看誰算得快”的形式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例如:在講解乘法結合律前通過幾道計算結果是10,100,1000的口算題,讓學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對“好朋友”,為學習乘法結合律做了鋪墊。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

  在教學乘法的意義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把舊知與新知聯系在一起。

  結合例1啟發(fā)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其次再讓學生采用觀察、分析的方法比較哪種算法簡便?最后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的意義。

  教學乘法的運算定律時,教師可以出示幾組數目不同的算式,讓學生先計算,再觀察每組算式有什么關系,然后再通過學生的討論(小組、同桌、集體)、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乘法的.運算定律。這樣安排可以讓學生參與運算定律的推導過程,使自己成為主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并能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換律,并能運用它進行驗算。

  3、借助視察、比較、綜合、概括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并運用乘法的意義及其運算定律——交換律。

  教學難點:

  乘法交換律的應用。

  教具學具準備

  口算卡片、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

  4+4+4+4 30×12 60× 40 4×25 9+9+9+9+9

  2、導入:剛才的口算題同學們算得很對,那么同學們想不想即算得對又算得快呢?好!為了實現你們的愿望,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乘法的有關知識。乘法的意義和乘法的交換律。(板書課題)

  二、探求新知

  1、教學乘法意義:

  (1)出示例1,指名讀題。演示課件“乘法的意義”出示例1下載

  引導學生分析:橫著看或豎著看,每排放幾個,一共有幾排?

  教師提問:如果要求盤里一共有多少個雞蛋用加法怎樣解答?

  用加法計算:5+5+5+5+5+5=30(個)

  或6+6+6+6+6=30(個)(教師板書)

  教師提問:如果要求盤里一共有多少個雞蛋用乘法該怎樣解答呢?

  用乘法計算:5×6=30(個)或6×5=30(個)(教師板書)

 。2)對比例1中的兩種方法,哪種方法簡便?

  引導學生說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用加法計算,也可用乘法計算,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教師提問:從上面的算式關系,誰能說一說乘法是什么樣的運算?

  教師補充說明: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演示課件“乘法的意義”下載

  相乘的兩個數叫做因數,乘得的數叫積。

  (3)教學1和0的乘法特點:

  想一想:過去學過的乘法算式中,有沒有不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

  啟發(fā)學生舉例:3×1=3 1×1=1 3×0=0 0×0=0(教師板書)

  引導學生觀察:這幾個算式都和哪幾個數有關系?

  教師歸納:一個數和1相乘,仍得原數。

  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

 。4)反饋練習:(投影出示)

 、傧铝兴闶侥芊窀某沙朔ㄋ闶,為什么?

  120+120+120+120 80+90+70 15+15+15+20

 、谂袛啵

  求幾個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叫乘法。( )

  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運算叫乘法。( )

  2、教學乘法交換律:

 。1)出示例2演示課件“乘法交換律”出示例2

  觀察下面每組的兩個算式,它們有什么樣的關系?

  12×5○5×12  400×20○20×400

  引導學生分組計算,使學生明確:左邊兩個數的乘積和右邊兩個數的乘積相等。

  學生討論:是不是所有像這樣的式子都具有這些特點呢?

  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自己舉例說明,教師巡視。

  啟發(fā)學生得出結論: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

  教師指出:這叫做乘法的交換律。

  反饋練習:

  ①下列各式運用了乘法的交換律,對嗎?為什么?

  11×9=9×100 12×18=2×18 a+b=b+a

 、谡n本第60頁“做一做”第1題。

  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適當的數。

  12×32=32×□ 39×41=□×□

 。2)教師提問:

  加法交換律可用字母表示出來,如果用a和b表示兩個因數,那么乘法的交換律用字母該怎樣表示呢?(a×b=b×a)(教師板書)

  教師指出:這里a、b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數。

  教師提問:以前學習哪些知識時用了乘法交換律。(筆算乘法驗算時用到了乘法交換律。)

 。3)練習:課本第60頁的“做一做”第2題。

  計算下面各題,用交換因數的位置的方法進行驗算。

  32×25 105×424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2、技能目標:能運用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學習的品質,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引入的開放(創(chuàng)設情景)

  1、游戲入手,請學生說出幾個任意多位數,老師不用計算就能很快地說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師生共同驗證老師的判斷,認為無誤后,學生嘗試。

  3、思考: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斷定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

  設計意圖:采用游戲的形式,引入猜數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帶著歡快、帶著激情,在和諧、寬松、活躍的開放氛圍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們會主動地向老師提出問題:您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能斷定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對知識的探索之中。

  二、展開的`開放

  1、探求知識

 、僬垖W生說出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然后讓學生大膽猜想:你認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與個位上的數字有關嗎?

 。▽W生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谧寣W生說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兩位數:(按照學生的口答板書)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議:這些數的個位上數字有特征嗎?

  (個位上的數字是0、1、2、3每個數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從一個數的個位上的數字來考慮,有可能嗎?

 、廴我鈱懗鲆粋能被3整除的數,如:162

  讓學生變換數字的位置,問:你發(fā)現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兩位數也調換一下數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ū3整除的數,交換數字的排列順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識

 、僖龑В耗鼙唬痴臄担c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差、積、商有否關系?

  ②分組交流,發(fā)表觀點:

  (初步認識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與一個數的各位上數字的和有關)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斷下面的數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ㄅ袛嗪螅ㄟ^演算驗證)

 、軐W生看書釋疑

  議:書上用什么方法推導的?怎樣記憶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設計意圖:因勢利導,開放了教學思路,充分重視教師導的作用和學生學的體驗。這一階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的探索過程來發(fā)現知識,獲得結論,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1、通過學生猜想、舉例嘗試,使學生產生兩次認知沖突;接著通過交換數字的位置,使學生有模糊的認識,但仍然沒能發(fā)現特征 ,產生第三次認知沖突。2、通過計算各數位上的數的和、差、積、商,使結論逐漸顯露。3、通過交流,教師點拔,學生自我釋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

  三、應用的開放:

  1、應用知識:(學生獨立完成)

 、傧旅婺男⿺的鼙3整除,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趯懗鰩讉能被3整除的多位數

  2、開放提升:

 、僭谙旅婷總數中的□里填上一個數字,使這個數有約數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寫出幾個能同時被2、5、3整除的數嗎?想一想,有何特征?

 、勰隳苋フ业侥鼙7、11、13、4、9等數整除的特征嗎?

  設計意圖:練習是對知識的鞏固與延伸,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一階段安排了兩個層次:

  1、主要是為了關注學困生,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方法及已掌握的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達到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目的。

  2、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去完成,特別在互相啟發(fā)下,使學生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練習二。

  教學目標: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容量單位升和毫升,能正確地使用合適的容量單位。

  2、能通過一些常見容器的測量和估計,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認識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進一步的認識升與毫升,了解升與毫升之間的進率,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yǎng)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對容量的估計能力。

  教學過程:

一、深化認識升與毫升

  練習二第1題:

  1、指名讀題

  2、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升和毫升的.感受在書上連一連。

  3、集體訂正。讓做錯的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錯的。

  練習二第2題:

  1、生獨立完成填在書上。

  2、指名口答

  3、集體訂正。

  二、升與毫升的換算

  練習二第3題:

  1、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2、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練習二第4題:

  1、實物投影出示第四題圖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的這四個量杯,請幾位同學分別說一說它們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

  3、請每位同學思考,這4個量杯的水合起來比1升少還是比1升

  多?

  三、估計容量

  練習二第5題:

  1、出示第五題圖

  2、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選哪種容器比較合適?說說你的理由。

  3、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練習二第6題:

  1、請每位同學默讀第六題的第一小題。

  2、明確要求后,請每個小組按照書上第六題的步驟做一個講師液體的器具。(小組操作,師巡視指導)

  3、接下來,請每個小組拿出課前準備的三個容器,先估計它們的

  容量,再用你們的器具量一量。

  4、小組匯報。

  四、課后作業(yè):

  練習二第7題

  教學內容:第20-21頁“美妙的‘杯琴’”。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容量知識科學地制作“杯琴”,并能演奏出簡單的樂曲。

  2、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第66頁例題,第67頁“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認識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的含義,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

  2.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形象思維。

  3.讓學生在認識旋轉的過程中,產生對圖形與變化的興趣,并進一步感受旋轉在生活里的應用。

  教學重點: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難點:簡單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

  教學過程:

 一、認識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的含義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滬寧高速公路經過整修已經全線通車了,我們跟著小記者一起去看看。

  引出問題:為了維持秩序,收費站口設置了轉桿。看,轉桿打開,旋轉了多少度?轉桿關閉呢?

  2.模擬操作,認識含義。

  (1)同桌合作,拿出活動角模擬轉桿的打開和關閉,討論轉桿打開和關閉時向什么方向旋轉了多少度。

 。2)結合學具演示交流,明確轉桿打開和關閉都旋轉了90°。

 。3)深入探討:轉桿打開和關閉旋轉的方向相同嗎?哪一種與時針旋轉的方向相同?

  學生觀察交流。

  (4)小結:與時針旋轉方向相同的'是順時針旋轉,方向相反的是逆時針旋轉。轉桿打開是逆時針旋轉90°,轉桿關閉是順時針旋轉90°。

  3.全體活動,深化理解。

  (1)聽口令做動作。讓學生先平伸右臂,用動作表示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再平伸左臂做一次,親身體驗順時針、逆時針方向的旋轉。

  (2)做“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交流,重點說說每幅圖中的指針分別向什么方向旋轉了多少度。

  二、將圖形旋轉90°

  談話:生活中旋轉的現象可多了,今天我們就來把下面一些圖形旋轉90。出示例題。

  1.理解題意。

  提問:“繞A點旋轉”是什么意思?(指A點固定不動)

  2.轉一轉。

  同桌合作,用硬板紙三角形在方格紙上轉一轉。

  3.交流方法。

  方法可能有:順時針旋轉90°,逆時針旋轉90°。

  4.進一步研究。

  提問:如果沒有具體的實物轉一轉,該怎么畫出三角形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呢?

  同桌合作研究,在方格紙上畫一畫。教師巡視指導。

  5.全班交流方法。學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條長直角邊順時針旋轉90°,再畫另外的線段,最后連成相應圖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順時針旋轉90°,再連成相應圖形。

 、劢柚、筆等工具轉一轉后再畫一畫。

  6.小結:同學們的方法都很好,將三角形順時針旋轉90°時,可以先分別確定兩條直角邊旋轉后的位置,再連成相應的圖形。

  為了表示旋轉的方向,還要在相對應的一組邊之間畫出弧形,標上箭頭。

  7.獨立畫出三角形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

  反饋,交流方法。

  8.做“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獨立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交流方法,重點放在作圖方法的交流與指導:要確定旋轉后小旗圖的位置,關鍵在于確定旗桿的位置;要確定旋轉后長方形的位置,關鍵在于確定以A點為端點的一組相鄰的邊的位置。

  三、全課總結,揭示課題

  提問: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拓展延伸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先觀察每組圖形的特點,再想象使每組圖形變成長方形的旋轉方法。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教材第37~38頁角的度量第5~7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結構,能按不同向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順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計量單位度認識的角的大小。

  ●使學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學會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紅色木條做的一個角,師生每人準備一個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學生口算得數。

  2、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角。

  3、引入課題。也許有的同學會說我們可以用尺子進行測量線段的長度,如果能像量線段那樣,能用一種單位去量一量,知道一個角的大小,那該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結果用什么做單位呢?怎樣去量角呢?這些就是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角的度量。(板書課題)

  二、認識量角器

  1、認識角的計量單位。

  說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這就是一個量角器。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量角器。

  提問:量角器是什么形狀的?我們來看這個半圓,從0開始到180為止。這個半圓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說明: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說,計量角的單位是度。(板書:度)寫度可以用一個小圓圈來表示,此為1度,我們這樣寫。(板書:)領學生讀1。

  追問:計量角的單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計量角的單位是度,用符號表示。

  2、認識量角器的結構。

  (1)把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這樣的10份所對的角是10度的角,這樣的60份所對的角是60度的角,這樣的90份所對的角是90度的角。

  (2)請同學們繼續(xù)觀察,量角器上這個小圓點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幾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樣排列的?內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兩圈刻度,外圈刻度從左往右按順時針方向從0~180,內圈刻度從右往左按逆時針方向從0~180。同學們看明白了嗎?

  (3)外圈的刻度線,從左邊起看到o刻度線了嗎?拉出10、30、90、120、180,讓學生說出是多少度。

  提問:誰能從左邊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線,請你拉這根線來表示。誰再來找出90的刻度線?

  再請哪位同學來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線?180呢?外圈的刻度會找到嗎?

  (4)從右邊起,內圈的刻度怎樣找呢?現在誰用線來拉一拉,表示出內圈0的刻度線?45呢?80?)90呢?

  再指名學生用拉線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線。內圈的刻度會找了嗎?

  (5)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與老師這里的一樣嗎?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來找量角器上的刻度。從左邊起,找0刻度線、10刻度線、135刻度線、180顆度線。再從右邊起,找0、10、135、180刻度線。(老師巡視)

  三、教學角的量法

  1、自學課本。我們已經認識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數。怎樣用量角器量一個角的度數呢?請大家看課本。從111頁倒數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訴老師,量角要分幾步,哪幾步?

  2、提問:量角要分幾步進行?哪兩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歸納為兩重合,一看數。

  教師用小黑板出示:兩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o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

  一看數:看角的另一條邊對的刻度數。

  3、請大家和老師一起來量這個角的度數。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兩重合。

  再看另一條邊對的刻度數,F在知道這個角多少度嗎?你是怎樣看出來的?為什么要看內圈?

  指出:在量角時要特別注意,弄清看哪一圈的刻度。這里是用右邊起內圈的o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的,要按逆時針方向找出另一條邊對著多少度。這條邊對著40,這個角就是40,可以這樣寫。(板書:40)

  4、練習。

  請同學們按這樣的方法,量一量練一練中的三個角各是多少度,寫在角的下面。量的時候,把量角器按照圖上表示的量角器的位置放。(老師巡視指導)

  提問:量出每個角各是多少度?

  5、提問:請你看一看,第112頁例1下面有兩個角,它們的大小一樣嗎?

  想一想,怎樣才能知道它們大小是不是一樣?

  現在請同學們量一量,這兩個角各是多少度,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提問:左邊的角多少度?(板書:30)右邊的角呢?(板書:30)

  提問:這兩個角大小怎樣?為什么?

  剛才比較時,我們看出這兩個一樣大的角,畫的時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角的大小跟這有沒有關系?

  指出:角的兩條邊是兩條射線,可以無限延長。所以,角的大小和畫出的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追問:角的大小跟什么有關系?(用木條角再演示,說明跟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

  6、比較上課開始時出現的兩個角的大小。

  現在我們來量出上課開始時,黑板上的兩個角的度數。(師生一起量,寫出度數)

  你現在能具體說出這兩個角有多大了嗎?第一個角比第二個角大多少度?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能具體地知道一個角有多大了,也能知道角的大小具體相差多少了,F在誰來說一說,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學會了哪些知識?用量角器要怎樣量角?

  說明:用量角器量角時,還要注意應該看哪一圈的度數。

  五、課堂作業(yè)

  1、請同學們量出練習二十二第6題里三個角的度數,并把它寫在自己的課本上。

  2、練習二十二第7題。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面積和周長的比較,使學生正確區(qū)分、理解、掌握面積和周長這兩個概念,熟練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和周長的計算方法.

  2、運用比較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正確區(qū)分周長和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周長或面積的計算方法.

  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旨在從三方面去區(qū)分周長與面積:

 、購母拍钌戏智;

 、趶挠嬎惴椒ㄉ戏智甯鲬撛鯓铀;

 、蹚挠嬃繂挝簧戏智甯髟撚檬裁磫挝。

  本節(jié)課設計采用了飯店招牌這一實物圖,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fā)學生思維,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情趣,使學生樂于探究問題,通過學生觀察、計算,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從根本上加以區(qū)分周長與面積的不同。

  練習題設計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飯店招牌的`平面圖.教師激趣:小明家的飯店要開張了,需要制作一個招牌.招牌的底色要漆成白色,四周還要裝飾一圈彩燈.要完成這些任務,小明要告訴工人些什么?

  2.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面積?什么是周長?

  3.引入課題:面積和周長是兩個有著根本區(qū)別的數學概念,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常常容易混淆,為了使大家正確區(qū)分、理解和掌握這兩個概念,我們今天就來對面積和周長進行比較.(板書課題)

  二、活動展開.

  1.請學生拿出一個長方形的紙片,讓學生閉上眼睛想想它的周長和面積,并用手摸一摸.利用手中的學具測量周長和面積.

  2.學生分組活動,然后匯報自己的方法.

  3.出示例1 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各是多少?

  4.思考:通過剛才的計算,你發(fā)現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周長和面積又有哪些不同呢?

  學生分組討論.

 。1)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長和面積各用什么計量單位?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做早餐、沏茶、烙餅等家務勞動的分析、研究,體會如何安排節(jié)省時間。

  2.了解運籌思想、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每組學生準備1口“鍋”、3個“餅”(硬紙模型)。

  教學過程:

  一、當家中的“省時”策略

  1、早餐

  課件播放小學生明明在“叮!钡聂[鐘聲中起床,一邊忙亂地做事,一邊自言自語:“今天我自己當家,一定要做得像媽媽那樣好。怎么安排呢?先洗臉刷牙吧!哦,該點火煮雞蛋啦!(做等待狀)快熟吧!噫,不能急,平常媽媽說雞蛋要多煮一會兒,才能預防禽流感呢!只有再耐心等一會兒啦!呀,還要用微波爐熱牛奶呢!終于可以吃飯啦!好香呀!不好,要遲到啦!快走!”

  電腦出示明明一大早耗時43分所做家務情況。

 。1)師:“明明為什么會遲到?你能幫他出個主意嗎?”

  生答,教師出示改進方案:

 。2)師:“為什么要把洗臉刷牙、熱牛奶與煮雞蛋同時進行呢?”

  生:“因為利用等待雞蛋煮熟的時間洗臉刷牙和熱牛奶,就可以節(jié)省13分鐘,現在總共只要30分!

  師:“真是當家才知‘時間’貴呀!不過,只要合理巧妙地安排,時間是可以節(jié)省下來的。明白了這一點,明明以后做早餐完全不必那樣慌慌忙忙了!保ò鍟n題:怎樣安排合理)

  2、沏茶(教科書例題2)

  課件展示:中午,家里來了客人,媽媽讓明明燒水沏茶。明明小聲嘀咕:“這次我得好好安排安排。

  我們來看看明明沏茶需要干些什么。電腦出示沏茶所需的工序(略)。

 。1)師:“沏茶的工序這么多?怎樣安排才能盡快讓客人喝上茶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間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

  生1:“我們認為只用9分鐘就能讓客人喝上茶。先燒水,在等待水燒開的8分鐘里就可完成洗水壺、接水、洗茶杯、找茶葉四件事,然后用開水沏茶花1分鐘,共用9分鐘。”

  生2:“我們不同意他們小組的意見。水壺還沒洗、里面又沒有水,能放到鍋里燒嗎?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先洗水壺、接水,再燒水,燒水的同時只能做洗茶杯、找茶葉兩件事,然后用開水沏茶花1分鐘,共需要11分鐘。”

 。4)師:“你們覺得哪一組講得有道理?”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出示下圖。

 。5)教師小結:“對!我們首先得分清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必須先做,哪些事情可以與其它事情同時做,再作出相應安排!

  3、烙餅(教科書例題1)

  師:“看來,當家真不那么簡單!烙餅中又有什么學問呢?”

  電腦出示關于烙餅的一些要求。

  (1)師:“烙1個餅要用多少時間呢?”

  生齊:6分鐘。

  (2)師:“烙2個餅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怎樣烙?”

  生齊:“還是6分鐘。把兩個餅一起放進鍋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3)師:“如果烙4個餅最少要用多少分鐘?怎樣烙?”

 。4)師:“6個餅呢?8個餅呢?當餅的個數是雙數時,所需時間與烙2個餅所需時間有什么關系?”(餅的個數是2的幾倍,就要用幾個6分鐘。)

  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后,教師小結:“剛才我們都是每次烙兩個餅,前兩個餅的兩面都烙熟后,再烙后兩個餅。為了進一步研究的方便,我們暫且把這種烙法稱為一次成型法!

 。5)師:“現在明明要烙3個餅,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怎樣烙?”

  (指名一位學生上臺演示)

  [預設:]

  如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不對!烙3個餅不應該是12分鐘,只要9分鐘。”

  師:“你為什么認為只要9分鐘?”

  生:“如果像他這樣烙,在烙第三個餅的時候,鍋的一半位置是空著的,這不浪費了時間嗎?我把前兩個餅烙熟一面后,馬上換上第三個繼續(xù)烙;然后將取出的那一個放回鍋里和第三個一起烙另一面。鍋就不會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鐘!

  師:“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了嗎?這種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動手試一下吧!為便于操作,建議各小組在試驗中給每個餅編號、并安排專人記錄烙餅步驟及所需時間!

  如沒有學生想出這種最佳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匯報。

  (6)各小組策劃安排,再交流,并請一個小組上臺用“鍋”和“餅”演示。

  根據學生匯報,老師小結:

  第一步:烙1、2號餅的正面,用3分鐘。

  第二步:把2號餅暫時取出,把3號餅放入,烙1號餅的'反面和3號餅的正面,又用3分鐘。

  第三步:取出1號餅,放入2號餅,烙2、3號餅的反面,用3分鐘。

  一共用9分鐘。

 。7)師:“只烙熟某個餅的一面,就換上其它餅繼續(xù)烙。我們也給這種烙餅方法起個名好嗎?”

  生:“交替成型法、兩次成型法、替換法……”

  師:“好!姑且叫它‘交替成型法’吧!這種烙法與一次成型法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節(jié)省時間呢?”

 。8)師:“那么烙5個餅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烙7個餅呢?……”

  生答,教師板書:

  張數

  1

  2

  3

  4

  5

  6

  7

  8

  ……

  分鐘

  6

  6

  9

  12

  15

  18

  21

  24

  ……

 。9)師:“當餅的個數是單數時,所需時間有什么規(guī)律?怎么烙?”

  [預設:]

  生1:“餅的個數是單數時,都可以先兩個兩個地烙(一次成型法),最后剩下3個餅,是單數個,采用交替成型法來烙!

  生2:“我發(fā)現餅的個數是單數時,有幾個餅,所需時間就是幾個3分鐘,它的規(guī)律和烙雙數個餅時一樣!

  生3:“除了1個餅以外,烙餅所需的分鐘數都等于餅的個數乘3。”

 。10)師:“生2和生3的發(fā)現很有價值,那為什么無論餅的個數是雙數還是單數,所需分鐘數都等于餅的個數乘3呢?”

  [預設:]

  生1:“只有烙1個餅時鍋才空著一部分,而烙兩個以上的餅都有可通過合理安排始終不讓鍋里出現空位。所以每增加一個餅,時間只增加3分鐘!

  生2:“實際上一次成型法也好,交替成型法也好,都是為了使這口鍋在烙餅時一直不會有空位!

  二、實踐運用策略

  1、師: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合理安排可以節(jié)省時間的事例呢?

  生相互交流。

  生:我打開電腦邊聽音樂邊上網下載資料;

  在家拖地板和用自動洗衣機洗衣服可同時進行;

  在車站等車時記英語單詞;

  ……

  2、你對下面幾件事情有什么好的建議?

 。1)兩個小孩到肯德基餐廳吃飯,甲說:“我們快去排隊買吃的吧!”乙說:“我們應該趕快去尋找座位才對!”

 。2)如何安排炒菜順序?

 。4)教材第114頁“做一做”的第1題:怎樣給餐廳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順序才合理?

  (題略,教科書第114頁“做一做”第一題。)

  小組1:“可以安排兩個廚師給1、2號桌分別炒一個菜;再分別給2、3號桌炒一個菜;再分別給1、3號桌炒一個菜。這樣就比較公平,不會讓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時間特別長!

  小組2:“我們不同意。因為2號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讓兩個廚師都給2號桌炒菜;再分別給1、3號桌的客人炒菜。這樣對兩位年輕顧客還是公平的!

  ……

  師:剛才我們有的從客人等待時間長短的角度,有的從尊敬老人的角度談了各自的意見,都很有道理。

  三、提升“合理”、拓展認識

  你曾經有過這樣的行為嗎?你對此有何想法?

  1、為了節(jié)省時間,強強在乘車時認真看書。

  2、為了提高學習質量,紅紅邊吃飯邊看《少兒英語電視》節(jié)目。

  ……

  教師小結:合理安排不但要考慮節(jié)省時間,也要考慮人的安全和身體健康。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9

  整理和復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2-33頁,練習八。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整理和復習三步計算的混合運算。

  2、整理和復習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3、整理和復習簡單的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

  (二)、能力調解點

  1、正確計算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提高計算能力。

  2、會簡單的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整理和復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內在聯系的邏輯之美,提高審美意識。

  二、學法引導

 。薄⒅笇W生整理學過的知識,使知識系統(tǒng)化。

 。、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交流、鞏固知識。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整理混合運算、應用題、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

  2、教學難點:將知識系統(tǒng)化,形成知識網絡,提高計算能力。

  四、教具學具準備

  口算卡片、課件

  五、教學步驟

  (一)、整理

  1、混合運算:

  (1)、出示148—111÷37

  說一說運算順序。

  (2)、出示(148—

  111÷37)×5說一說運算順序,并計算。

  (3)、出示720+650÷130說一說運算順序。

  (4)、出示5000—(720+650÷130)說一說運算順序,并計算。

  (5)、引導學生說一說混合運算的順序。

  (6)、出示第32頁第2題。

  分組討論。并獨立計算

  2、應用題。

  (1)、出示第32頁第3題。(投影出示)

  引導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說一說怎樣想的?

  (2)、出示第32頁第4、5題。(投影出示)

  通過比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出示第32頁第6題。(投影出示)

  獨立計算。

  3、簡單的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

 。1)、投影出示第33頁第7題。

  (2)、分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

  (3)、獨立填寫。

  (通過整理混合運算從兩步到三步,進一步加深運算順序,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系;通過分析、比較,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理就是抓住知識間的聯系,使知識形成網絡。)

 。ǘ、練習

  1、混合運算:

  (1)出示練習八第1題,投影出示

 、俜纸M討論、交流;

 、趨R報并訂正。

  (2)分組計算,練習八第2題。

  訂正時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

  2、文字題。

  分組討論并訂正。

  (2)、獨立練習,第3(2)、(3)題。

  3、應用題。

  (1)、投影出示,練習八第4題。

  (2)、獨立練習,練習八第5、6題。

  (三)、全課小結(略)

  第一單元測試題

  一、口算(10分)

  320+185:600÷50;5800÷100:3900÷300;

  4800÷60;148+37;350+470:420—150;

  200—82;175—56:54+97:32+368:

  120+90:199+76:12+18+14:25+67+75

  二、填空(30分)

  1、畫出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12分

  (1)、60—80+16×3

  (2)、30+(%—12×5)

  (3)、(1070+28×289)÷18

  (4)、(285—15+20)×3

  2

  、在口里填上適當的數,然后列出綜合算式。

  3.在O里填上“>”、“

  25×(225÷25)○25×225÷25

  34+66×40○(34+66)×40

  540+27—18○540÷(27—18)

  三、計算(16分)

  1.(4800÷75+36)×24

  2.(338+565—204)÷3

  3.1520—(970+38×2)

  4.540+9÷3+16

  四、列式計算(20分)

  1.82與25的.差,乘16與18的和,積是多少?

  2.1530除以5的商,加上14乘7的積,和是多少?

  3.25與18的積,減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與160的和,除以84與40的差,商是多少?

  五、應用題(24分)

  1.一個生產小組,每個人每小時制6個機器零件,10個人8小時可以制多少個機器零件?

  2.運動會上315個同學參加團體操,他們平均分成5隊,每隊再平均分成7組,每組有多少個同學?

  3.學校買了5個排球,每個40元;買了5個籃球,每個25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4.甲、乙二人同時從同一地點向相同方向出發(fā)。甲騎自行車每小時行25千米,乙騎摩托車的速度是甲的3倍。3小時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4—56頁上面的內容,練習十二的第1-6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已學過的減法知識的基礎上,概括出減法的意義,對減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減法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教學減法的意義

  1.減法的意義。

  教師:我們在前三年已經學過減法的計算方法,現在來學習一些有關減法的規(guī)律性知識,首先學習減法的意義。

  教師出示第多4頁上面的題: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 24 + 19 = 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 │ │

  加數 加數 和

  (2)二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 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 │ │

  和 加數 加數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 19 = 24(人)

  男生有多少人? │ │ │

  和 加數 加數

  先做第(1)題,讓學生自己分析數量關系,進行解答,然后提問:

  “這道題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誰能說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第(1)題的右邊板書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寫出“加數、“加 數”、“和”(如右上)。

  接著讓學生解答第(2)、(3)題,然后回答:

  “與第(1)題比較,第(2)、(3)題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計算?”

  引導學生說出第(1)題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數,求全班人數用加法,第(2)、(3)題是已知全班學生人數和男生或女生人數,反過來求女生或男生人數,都用減法計算。教師板書出第(2)、(3)題的減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師提問:

  “如果撇開題里講的具體的事,每道題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啟發(fā)學生說出:第(1)題是已知兩個加數,求它們的和,用加法;第(2)、(3)題都是已知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第(2)、(3)題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數”、“加數”(如右上)然后啟發(fā)學生想:

  “根據第(2)、(3)題的算式與第(1)題的算式的聯系,你能說一說減法是什么樣的運算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減法是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個加數的運算。

  讓學生看書上第54頁,讀一讀書上的結語。然后提問:

  “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減數。)

  “要減去的已知加數叫做什么?”(減數。)

  “要求的未知加數叫做什么?”(差。)

  教師說明: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減去的已知加數叫做減數,求出的未知加數叫做差。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澳妗本褪窍喾吹囊馑,“逆運算”就是相反的運算。我們可以通過上面的例子來理解;第(1)題用加法計算,第(2)、(3)題都用減法計算,第(2)、(3)題與第(1)題比較,第(1)題的問題在第(2)、(3)題中變成了已知條件,第(1)題中的其中一個已知條件在第(2)、(3)題中變成了問題。也就是說,減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與加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已知的。所以減法是與加法相反的運算,通常叫做“逆運算”。

  2.練習。

  (1)做第55頁上的“做一做”。

  要讓學生根據減法的意義說明各題的得數是怎么得來的。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

  (2)做練習十二的第1題。

  要讓學生應用減法的意義說明各題為什么用減法計算。在語言的敘述上。盡量緊扣減法的意義,逐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概念說理的能力。如第(1)題,可以啟發(fā)學生說出:因為已知小明和小強的郵票張數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郵票張數,要求小強的郵票張數,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強的郵票張數的和)與一個加數(小明的郵票張數),求另一個加數(小強的郵票張數),所以用減法算。

  二、教學0在減法中的特性。

  提問:

  “在加法中關于0的運算有幾種情況?”(兩種。)

  “誰能舉例說明?”(7+0=7,0+0=0。)

  “根據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那么減法中關于0的運算有哪幾種情況?”

  引導學生寫出下面三種情況:

  7—0=7, 7—7=0, 0—0=0

  然后引導學生歸納: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情況:7—0=7,那么8—0等于幾?9—0呢?任意—個數減去0得多少?用一句話說就是……!

  “再來看第二、三種情況:7—7=0, 0-0=0,任意一個數減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當被減數等于減數時,差怎樣?”

  最后,概括成兩條:

  1.一個數減去0,還得原數;

  2.被減數等于減數,差是0。

  三.教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1.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提問:

  “我們已經學過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你仍還記得嗎?”

  “誰能說出加法各部分問的最基本的關系是什么?”

  “知道和與其中一個加數,如何求另一個加數?”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出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和=加數+加數

  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2.減法各部分問的關系。

  提問:

  “減法中各部分間的最基本關系是什么?”

  “知道被減數和減數,怎樣求差?”

  “知道被減數和差,怎樣求減數?”

  “知道減數和差,怎樣求被減數?”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進行歸納,整理出下面的關系式:

  差=被減數-減數

  減數=被減數-差

  被減數=減數+差

  3.完成練習十二的第2、3題。

  這兩道題,既可以根據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說明,也可以用減法的意義說明。例如,第2題,根據2100-695=1405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減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 1405分別看作被減數、減數、差,運用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來做,又可以把它們分別看作和、加數、加數運用減法的意義來完成。

  4.加、減法各部分間關系的應用。

  教師:我們學過了上面這些關系,那么應用這些關系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

  說明應用這些關系,可以對加、減法的計算進行驗算。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四年級上冊第70頁~第74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統(tǒng)計過程,初步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對一組數據進行分段整理和統(tǒng)計。

  2、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根據學習內容合作學習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及自主選擇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

  3、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用統(tǒng)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根據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是合作學習還是獨立學習及選擇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第一層次

  談話:梅峰小學下個月要參加一次鼓號比賽,她們最近一直在堅持訓練,很想在這次鼓號比賽中獲勝,但是比賽競爭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請大家一起幫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們該為這次鼓號比賽做些什么準備工作,才能順利獲勝呢?

  承接:剛才有同學提到要統(tǒng)一服裝,這個主意不錯,跟老師想到一塊去了。

  提問:梅峰小學準備給鼓號隊統(tǒng)一購買服裝,購買服裝時又要考慮什么問題呢?這些信息你看得懂嗎?從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問:如果你是鼓號隊員,你應該選擇哪一種鼓號服呢?為什么?

  第二層次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會根據自己的身高來選擇合適的服裝。那怎樣才能知道梅峰小學鼓號隊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呢?

  這是鼓號隊員的身高(出示學校鼓號隊員身高表格),這1號隊員,他又應該選擇哪一套服裝比較合適呢?為什么呢?那2號隊員呢?3號呢?4號呢?

  追問:我們要把鼓號隊員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tǒng)計(3段)是哪三段呢?

 。ㄔO計意圖: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學生不知不覺融于情境當中,參與觀察,表達,思考等數學活動,同時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統(tǒng)計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數據呢?請同學們小小組合作,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數據,填寫在記錄單中。最后,根據記錄單,完成統(tǒng)計表。當然,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學來報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最后,要對記錄和整理的過程進行檢驗。

  (學生同桌合作進行統(tǒng)計)

  匯報: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來交流一下。

  談話:合計是多少人呢?那么這個合計40人是怎么來的呢?合計中的40和我們原始數據中的人數一樣嗎?

  合計還能對我們統(tǒng)計出來的每一段的人數進行檢驗。當然,我們還要及時地把這張統(tǒng)計表的日期填好。

  追問:我們已經完成了鼓號隊員身高情況的統(tǒng)計表,看了這張統(tǒng)計表,你還知道了什么

 。ㄔO計意圖:在理念和行為上進行了角色的轉變,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通過學生的匯報,交流,評價與反思,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對學生多種整理方法的展示,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策略的多樣性,真正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落到實處。)

  三、回顧交流,總結統(tǒng)計感受。

  回顧: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同學們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板書:收集數據,分段整理,填統(tǒng)計表,分析結果)

  小結:其實像這樣根據身高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tǒng)計的方法我們叫做分段整理數據。(同時板書課題:分段整理數據)

  這樣做有助于我們對整理的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的解決問題。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分類活動,整理與疏通運算定律、性質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弄清簡便計算的來龍去脈,體悟到湊整思想。

  2.通過錯例診斷、跟進練習,在真實場景中查漏補缺、自我反省,提高簡便計算能力。

  3.通過另眼鑒賞,從另一個視野體驗運算定律的應用價值。

  教學流程:

  一、激活知識、整理疏通

  1.收集課前學生出的可以簡便計算的試題。并校對反饋

  1259872+93+2821254(3/8+4/12)24546+541/53/8+5.36+4.64

  2.對試題按一定標準分類。(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索分類。)

  3.全班反饋。

  預計學生會出現如下幾種請款

 。1)按照各種運算定律各一類。(五類,在黑板上貼出來)

 。2)按照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分成三類。

  二、查漏補缺、跟進練習

  1.猜測前測題中哪些題錯誤的人數最多?

  762.50.44.4252/53.6-2/52.12564125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題出錯的統(tǒng)計數據,說一說感受。

  3.錯例診斷:通過讓學生圈一圈、想一想、評一評等診斷與反思手段,達到對知識的'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運算定律與性質。

  4.滲透簡便計算的策略多樣化與優(yōu)化。

  5.跟進練習

 。1)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2-5/7+2/7(0.7+0.7+0.7+0.7)255.80.125+11.6(11+14)7.60.4

 。2)選一選

  1/381/38的正確答案選( )

 。3/7+7/11) 711的簡便計算方法是( )

  三、回顧整理,提煉思想。

  對復習方法以及簡便計算的思想作梳理與提煉

  四、另眼鑒賞,拓展提升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3

  課題一:乘法的意義和乘法交換律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9頁的例1和第59、60頁的乘法交換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十三的第1—5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加深對乘法的意義和乘法各部分名稱的認識,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能夠用乘法交換律驗算乘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乘法的意義和乘法交換律

  教學難點:用乘法交換律驗算乘法

  教具準備:把下面復習中的題目寫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圖放大成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我們在前面復習總結了加法和減法,今天要復習總結乘法。

  教師出示復習題。

  1.同學們乘8輛汽車去參觀,平均每輛汽車坐45人。去參觀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學們做紙花。第一組做了45朵,第二組做的和第一組同樣多,第三組做了50朵。三個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榮家養(yǎng)鴨45只,養(yǎng)的雞是鴨的3倍,小榮家養(yǎng)雞多少只?

  4.小榮家養(yǎng)鴨45只,養(yǎng)的雞比鴨多90只。小榮家養(yǎng)雞多少只?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然后教師提問:

  “上面這些題目哪些題可以用乘法計算?為什么?”請三、四個學生逐題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計算。

  教師:第1題和第3題可以用乘法計算,因為這兩道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二、新課

  1.教學例1。

  出示例1的插圖,再提問:

  “要求盤里的一共有多少個雞蛋可以怎樣求?”

  “還可以怎樣求?”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用加法計算:5+5+5+5+5+5=30(個)

  用乘法計算:5×6=30(個)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個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數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數?”(相同的加數。)

  “乘法算式中的乘數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數?”(相同的加數的個數)

  “解答這道題用加法計算簡便,還是用乘法計算簡便?”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用哪些方法比較簡便?”

  “你能說出乘法是什么樣的運算嗎?”

  教題肯定學生的回答,再強調說明并板書: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接著讓學生看教科書第61頁,齊讀兩遍書上的.結語。

  “乘法算式中乘號前面的數叫什么數?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號后面的數叫什么數?表示什么?”

  “被乘數和乘數又叫什么數?”

  教師:學過因數以后,在一個算式中被乘數和乘數就可以不必嚴格區(qū)分了。

  2.教學乘數是1和0的乘法。

  (1)教學一個數和1相乘。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三個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3=3,表示3個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最后教師說明:1個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個3還是3,再板書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說這個算式表示1個1相加?”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教師再說明:1個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個1還是1,算式是1×1=1。

  “這三個乘法算式都和哪個數有關系?”(都和1有關系)

  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看一個數和1相乘它們的乘積怎樣,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誰能說一說一個數和1相乘的積有什么特點?”可以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

  教師邊說邊板書:一個數和1相乘,仍得原數。

 。2)教學一個數和0相乘。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三個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0×3 = 0表示3個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說這個算式表示0個3相加?”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再說明:0個3不能表示0個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個3還是0。板書:3×0=0

  “0乘以0呢?”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0個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個0還是0,算式是:0×0=0。

  “這三個算式都和哪個數有關系?”(都和0有關系)

  “一個數和0相乘它們的積有什么特點?”

  教師邊說邊板書,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

  3.教學乘法交換律。

  讓學生再看例2的插圖,然后教師提問:

  “要求一共有多少雞蛋,用乘法計算還可以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6×5=30(個)

  “比較一下這兩個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讓幾個學生發(fā)言,互相補充。

  教師:這兩個算式都是兩個數相乘,只是兩個因數交換了位置,算出的結果相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結論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學生口算,教師板書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學生口算,教師板書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學生口算,教師板書算式。

  “通過上面這些乘法計算,可以看出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計算結果怎樣?”

  學生發(fā)言后,教師邊說邊板書:兩個數相乘,并換因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誰能夠用字母把乘法交換律表示出來?”教師板書:a×b=b×a

  “大家回憶一下,我們過去學習哪些知識時用了乘法交換律?”學生發(fā)言后,教師肯定學生回答,并明確指出:我們曾經用交換乘數和被乘數位置的方法進行乘法驗算,這實際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換律。

  三、鞏固練習

  1.做第60頁“做一做”中題目。先讓學生獨立做,然后再集體核對。

  2.做練習十三的第3、4題。學生獨立做完以后,再集體核對。核對第4題的第4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計算一下等號左面等于什么,等號右面等于什么。教師再說明:三個數連乘,相乘的因數交換了位置,乘積也不變,所以乘法交換律也適合三個數連乘的計算。

  四、作業(yè)

  練習十三的第1、2、5題。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通過測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發(fā)現三角形三個內角和是180°。

  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合理猜想和驗證三角形內角度數和等于180°的過程,發(fā)展空間觀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的愿望和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探究發(fā)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教學難點:

  在猜想和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理解內角、內角和概念

 。薄⒅i語引入:形狀似座山,穩(wěn)定性能堅,三竿首尾連,學問不簡單,打一幾何圖形猜一猜是什么?

  Q:結合謎面的信息來說一說三角形有什么特點?

 。、介紹內角:這三個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內角。

  Q:三角形有幾個內角?

 。场⒔榻B內角和:把三個內角的度數加起來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內角和。

  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內角和。

  活動2【活動】觀察圖形

 。、觀察圖形的變與不變

 。穑穑粢来纬鍪

  Q:這是銳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內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內角和是指?

  出示鈍角三角形,內角和是指?

  質疑:哪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最大?

  預設1:鈍角三角形內角和大。(說想法)

  預設2:一樣大。(說想法)

  預設3:180度。

  小結:三個三角形的樣子不一樣,大小也不一樣,三個內角也不一樣,但內角和是一樣的。

 。ǘ┗顒佣翰孪雰冉呛筒蛔兊亩葦

  Q:這個一樣的度數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預設1:聽說過,學過。

  預設2:直角三角尺上三個角的度數和是180度。

  預設3:等邊三角形。

  這兩個都是我們知道度數的特殊的三角形,請你根據這個特殊的三角形來大膽的'猜猜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度數是不是180°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

  活動3【活動】測量驗證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過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誰來介紹介紹量的方法?

  預設:要想研究內角和,只要把三個內角度數量出來再加起來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動手測量

  PPT:操作建議:

  1、請你找到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用彩筆標序號1、2、3。

  2、用量角器仔細測量后,記錄角的度數。

  3、列式計算出三角形內角和度數。

  動手測量

 。ㄈ﹨R報交流:

  學生1展示測量的過程。

  Q:還有誰測量的這個銳角三角形,說一說?

  追問:為什么同一個三角形內角和度數卻不一樣?

  Q:你在測量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

  Q:觀察這些數據,雖然都不太一樣,但是都很接近?

  小結:測量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三個角的度數,加起來就可以求出內角和,但是測量有誤差。

  活動4【活動】拼角驗證

 。ㄒ唬┧伎计渌炞C方法

  Q: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預設1:學生沒有反應。

  師引導:說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預設2:撕拼法

  Q:怎么把三個內角拼在一起?

 。ㄉ凰,教師幫助突破,撕下三個內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嗎?

  預設3:折疊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們聽懂了嗎?一會兒可以試試。

  預設4:描畫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嗎?

  其他同學觀察他在做什么?

  引語:剛才說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們自己來試一試。

 。ǘ﹦邮制匆黄

  操作要求:

  1、請你用彩筆在紙上隨意畫一個三角形,并剪下來。

  2、用彩筆標出三個內角。

  3、嘗試操作。

  動手操作

 。ㄈ﹨R報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發(fā)現了什么?

  (四)小結

  剛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畫出的,形狀、大小都不一樣。無論是撕拼、折疊、還是描畫的方法,都是在把這三個內角拼在了一起,轉化成一個平角,我們發(fā)現他們的內角和都是180度。

  活動5【活動】幾何畫板驗證

  引:但我們時間有限,研究的三角形個數有限,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呢?我們可以借助幾何畫板來看一看。

  師:介紹:計算機能夠幫助我們比較精確地測量出三個角的度數,并計算它們的和。

  觀察:老師拉動一個頂點,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小結:也就是,無論我們怎么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雖然它的內角在變化,但三個內角和的卻是不變的,都是180度。

  活動6【練習】基礎練習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個銳角是40°,求另一個角?

  3、說一說:在一個三角形中,能有兩個直角嗎?能有兩個鈍角嗎?為什么?

  4、拼三角形

  師:兩個180°不是360°嗎?

  小結:看來,組合以后的圖形還要分清楚哪些是內角。

  活動7【練習】拓展練習

 。ㄒ唬┩卣咕毩

  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研究發(fā)現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那四邊形有沒有內角和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課件演示。

  說說這節(jié)課你的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里,先算括號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加強小組合作。

  3.靈活運用所學計算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學難點:

  掌握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00+0= 0÷100=

  2.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1)80-42+12 480÷60×2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順序計算。

 。2)75-15×4 40÷4+6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結:在含有小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們學過的( )、( )、( )、( )四種運算統(tǒng)稱四則運算。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它的運算順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出示:96÷12+4×2

 。1)小組內討論,說說計算順序。

 。2)匯報討論結果。(指名說,師板書。)

  2.變式:96÷(12+4)×2探究有小括號的計算順序。

 。1)問: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數學符號?(小組合作探究)

  (2)小組合作完成計算后,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板演。

 。3)點評,明確: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3.介紹中括號“[ ]”,變式:96÷[(12+4)×2]探究有中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1)認識中括號。

 。2)在老師引導下明確運算順序。

  板書:96÷[(12+4)×2]

 。1)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計算,師巡視輔導。

 。2)指名板演后,師生共同訂正,明確運算順序,并在書上找出來齊讀兩遍。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9頁的做一做。

  2.一個車間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產了320臺洗衣機,以后每天生產45臺。4月份(按30天計算)共生產洗衣機多少臺?(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

  四、擴展提高:

  根據運算順序添上小括號或中括號。

 。1)32×800-400÷25先減,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減,最后乘;

 。3)32×800-400÷25先減,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減,最后除。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含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四年級10-15

四年級小學數學教案10-23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01-09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經典】07-06

小學四年級創(chuàng)意數學教案07-14

小學四年級教案數學教案11-20

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