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白浆_8乄8X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国产AV大片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4-11-07 09:37:08 三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集錦【15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內容:

  課本第4頁

  教學目標:

 �、蹦苡脭捣礁竦牡姆椒ü罍y出不規(guī)則平面圖形的的面積。

  ⒉通過讓學生親身經歷估測活動的過程,初步體會“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臣顚W生大膽思考、積極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能與同學交流探討,分享解決問題的快樂。

  教學重點:體驗用一個標準的方格(面積單位)來進行測量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判斷哪些格子“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教學準備:課件、透明厘米方格紙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求下面圖形的面積。

  這是什么圖形?如何求它們的面積?要知道哪些條件?

  給出條件,計算面積。

  一、比較引入

  出示課件:上海的秋天

  師:秋天一到,上海的許多樹的樹葉飄落了,今天我們數學課也來研究這樹葉。

  研究樹葉的什么呢?--板書:樹葉的面積

  師:先指一指樹葉的面積是哪一部分?(拿出事先準備的樹葉摸一摸,指一指)

  師:求這片樹葉的面積,你們發(fā)現(xiàn)與上學期學習圖形的面積時有什么不同?

 �。ㄉ蠈W期所學的平面圖形是規(guī)則的圖形。有的能通過公式進行計算,像長方形、正方形。有的能通過用方格數出來。這片樹葉的周圍是凹凸不平的。)

  師:(課件出示:一片樹葉)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圖形,面積如何算呢?這就是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的內容。

  二、探索新知

  1、師:這一片樹葉的面積有多大?每一個同學積極思考、大膽猜想,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

 �。ǹ梢杂美迕淄该鞣礁窦垇碛嫈怠�

  全班討論哪一種方法好,為什么?

  師: 還是要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的方格進行計數。(課件演示:在樹葉上擺放透明的厘米方格紙),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一些什么情況?

 �。淙~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紙中,出現(xiàn)了滿格、半格,還出現(xiàn)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況。)

  師:觀察得真仔細!

 �。ㄕn件出示)先來數一下整格的:31格。余下的怎么辦?

 �。ǹ梢园焉俚呐c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可以……,請學生大膽思考,暢所欲言,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師:生活中我們可以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想一想為什么可以這樣算? (有的多算了,有的不算,抵消后就相差不多了。)

  師:我們來統(tǒng)計一下吧�。贸鼋處熓孪葴蕚涞募垼簶淙~圖)

  出示表格:

  整格31個大于等于半格樹葉的面積大約為

  小組討論填寫,匯報

  師:為什么這里要說樹葉的面積大約為?(因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積不是準確數)

  2、師:每個小組中的樹葉的面積又是多大?

  小組合作進行測量、計算并把記錄填表

  整格個大于等于半格個樹葉的面積大約為

  3、小結: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樹葉的面積,你們又有什么收獲?

  (不規(guī)則的圖形我們也能進行計算它們的面積:用厘米的方格去數,當有不滿一格的采用:“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的原則去計數。)

  三、練一練

  1、 師:這是什么?出示:一張畫有白玉蘭花的平面紙

  師:我們上海的市花,它有多大?學生用今天的方法算一算并匯報。

  2、 師:想一想,在我們身邊還有什么可以用今天的方法進行計算的?

 �。ń處熆蛇m當地提示:學�;顒拥募槲�、學生出生時“腳印”、“手印”)

  師:這里就有一張我校讀書節(jié)的吉祥物海豚“慧慧”的圖,它有多大?

  小組計數,匯報

  3、師:回家后再用今天的方法來計數。

  四、總結:今天的收獲如何?

  檢測練習:

  板書:

  樹葉的面積--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估算)

  方法:數格子先數整格,再數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注意: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的:

  1、知道一、兩位小數的含義,能初步應用,會讀,會寫一位小數。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究與發(fā)現(xiàn)意識。

  3、讓學生認識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

  教學關鍵:

  一位小數與十分之幾的關系,兩位小數與百分之幾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物品,彩條。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這兒有一個小朋友,他要到文具店去買東西,不一會兒就買了一大袋東西。每件物品上都有價格標簽,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每一件物品的標價,按照物品標價的特點分類。

 �。康模和ㄟ^分類讓學生把整數分為一類,小數分為一類)

  師:那一小組起來匯報,你們是怎么分的?為什么要這樣分?

 �。ㄒ活愂钦�,另一類物品不是整元的)

  第二組數是小數。(用課件分物品)

  師:通過同學們的匯報可以看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對小數有一定了解,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小數王國,去認識小數。(板書:(小數的初步認識)

  二、探究發(fā)現(xiàn)

 �。ㄒ龑W生從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小數,通過自己觀察,討論行到小數的'含義。)

  1、認識零點幾,發(fā)現(xiàn)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出示課件

  師:一支鉛筆的價錢是0.1元,你們去買這支鉛筆需要多少錢?(一角錢)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1角可以用力0.1元來表示)

  出示一角錢,這是多少錢,幫我數一數有幾個一角(10個),也就是多少錢(1元),那么1角是一元的幾分之幾,1角就是幾分之幾元( 元),我們就可以得到1角就是 元。

  元與0.1元有什么關系呢?(意思一樣,寫法不同)

  師:1 角可以用 元表示,1角還可以用0.1元表示,那么 元還可以怎樣表示( 元還可以寫成0.1元)板書

  2、出示2角錢

  2角錢用元做單位可以怎樣表示(0.2元),我們是用什么方式表示的(小數)還可以用分數怎樣表示( 元)

  3角呢、6角呢?

  觀察: 元還可以寫成0.1元。 元還可以寫成0.2元,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零點幾的數就是十分之幾的數)

  三、通過米尺量,發(fā)現(xiàn)一米幾分米

  1、(學生動手操作,鞏固零點幾的數就是十分之幾的數,然后給整數、分數、小數分類)

  師:同捉兩位同學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每一根彩色的長度是多少分米?

  綠色彩條長1分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米)

  還可以用小數怎么表示(0.1米)

  紅色彩條長3分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米)

  還可以用小數怎樣表示(0.2米)

  課件出示:1角就是 元,也可以寫成0.1元

  2角就是 元,還可以寫成0.2元

  1分米就是 米,也可以寫成0.1米

  3分米就是 米,也可以寫成0.3米

  師:上邊這些數,你們能不能分類

  1,2,3是整數, 是分數,0.1 、0.2 、0.3叫做小數。

  出示小數,觀察他們 的共同點

 �。ǘ际切�,都有一個點,小數前一位都是零點幾,它們都是一位小數,小數點后面是一位小數)

  師: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十分之幾就可以寫成一位小數。

  對口令(說分數對小數,說小數對分數)

  2、在認識一位小數的基礎上認識兩位小數。

 �。ㄒ龑W生學習1厘米= 米=0.01米)

  出示厘米尺

  師:米尺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1小格,1小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說,1厘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一百分之一)寫成:1厘米= 米

  討論:用小數這樣表示?

  3厘米呢?

  觀察

  從中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小數點后邊有兩位數的叫兩位小數,用百分之幾來表示)

  3、認識幾點幾

  用課件讓學生認識幾點幾

  師:象幾角不夠1元,幾分米不夠1米,如果用元、米來做單位,可以用小數零點幾來表示,但生活中呀我們常常遇到超過1元,1米的事,用小數該怎樣表示呢?接著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出示課件

  1、這兒有一個小朋友它叫小明,他每年都要量身高,上學前班的時候量的身高是7分米,用小數該怎樣表示(0.7米)

  現(xiàn)在他長高了,一年級時身高正好是1米,現(xiàn)在他已經是三年級了超過了1米,他的身高是1米幾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用小數怎樣表示?(1.4米)

  2、怎么想的?

 �。ㄏ认�4分米是0.4米,再想0.4米和1米和起來就是1.4米)

  3、出示錢幣圖樣

  師:這道題在大家又會做又會想,我們來觀察這些錢幣。

  1元3角=( )元,怎樣想

 �。�3角就是0.3元,1元和0.3元合在一起就是1.3元)

  5元3角=( )元

  50元3角=( )元

  100元3角=( )元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內容:

  32頁例7的第二題及做一做

  教學要求:

  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掌握被除數末尾不夠商1的筆算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被除數末尾不夠商1的筆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5分鐘口算練習

  2、列豎式計算,并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學生分4批去參觀克隆鼠展覽。平均每批有多少人?還剩幾人?

 �。�1)全班讀題,題目里告訴我們什么數學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2) 562÷4,請你在練習本上列豎式計算,再在四人小組說說你是怎么算的。請學生板演

  (3)匯報: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夠商1怎么辦?為什么要商0,不寫行嗎?為什么?

 �。�4)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1)同桌任選兩題列豎式計算,再同桌交換檢查說說算法。

 �。�2)請學生板演,說算法。

 �。�3)集體訂正

  3、鞏固:奧林匹克火炬在某地傳遞了816米,平均每天傳遞了多少米?

  (1)獨立完成后同桌說算法

 �。�2)集體訂正

  4、總結: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三、作業(yè)

  1、33頁第一題第二排

  2、33頁第四題和五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億以內數的寫法;

  2、培養(yǎng)學生婁推、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億以內數的寫法;

  教學難點:

中間有零的數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讓學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數位順序表,說一說從數位順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識?

  2、讀出下面各數:

  160634 201567 4060010 300060

  二、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會了億以內數的讀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僅僅會讀這些大數目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會寫這些數,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板書課題)

  三、探究新知

  1、猜想:億以內數的讀寫法其實是有聯(lián)系的,同學們不妨大膽猜想一相,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

  2、探究寫數的方法

 �。�1)師讀數,學生在數位表上嘗試寫數

  千百十萬 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 位位位位

  七萬寫作:

  七十萬寫作:

  七百零八萬寫作:

  (2)分組討論:七萬怎樣寫?七十萬和七百零八萬呢?分組討論:整萬的數該怎樣寫?

  學生歸納得出:整萬的數先按個級數的寫法去寫,再在個級添四個

  千百十萬 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 位位位位

  十萬二千三百四十五寫作:

  二十三萬零六百寫作:

  二千零五十萬七千寫作:

  教師:這些數和例3中的數相比,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說出這些數不是整萬的數,它含有萬級和兩級的數,要復雜一些。

  教師:雖然數要復雜一些,但是我們也可以借助例3寫整萬數的方法來寫,同學們想試著寫一寫嗎?

  學生寫出數后,把寫出的數在展示臺上展示出來。

  老師和學生在上起先訂正對錯,然后圍繞下面兩個問題分組展開討論:1、這些數包含幾級?寫數時先寫哪一級?再寫哪一級?2、在寫出的數中,第一個數萬位上為什么要寫0?第二個數的千位、十位和個位為什么要寫0?第三個數的百萬位、萬位、百位、十位、個位上為什么要寫0?

  引導學生訪問說出因為第一個數萬位上沒有單位,所以要寫0占位,其他兩個數都是同樣的道理,要寫0占位。

  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含有兩級的數的寫法。

  板書:先寫萬級,再寫個級;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請學生完成第8頁的“做一做”,寫成后抽學生把自己的答案在展示臺上展示出來,并讓學生重點說說:五百零六萬中的'十萬位上為什么要寫0?八千零六十萬二十中間為什么要連續(xù)寫三個0?

  三、鞏固練習

  1、口答(練習二第1題)

  師生對口令、教師說一個數的最高位是萬位,學生馬上回答出:它是五位數;或老師說一個數是九位數,學生馬答出它的最高位是億位,還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口令。

  2、把練習二第2題的練習形式改成連線題,即用線把讀出的數與正確寫出的數相連。

  五萬 96700000

  六千零五十萬 32000000

  九千二百七十萬 50000

  三千二百萬 6050000

  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不給六千零五十萬為個數連線?

  3、練習二第3、4、5題。

  第5題,要求老師先念數,學生寫。然后要求學生把自己寫出的數坍塌讀一遍,檢查學生寫得是否對。

  四、課堂小結

  1、教師談話引導學生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億以內數的寫法。寫億以內的數可以分哪兩種情況來寫?在寫的過程中你認為要注意些什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會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二、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3、組織學生對所提問題小組討論。

  4、交流結果,小組一:12+12+......+12=288(24個12相加)

  小組二:12x4x6=288

  小組三:12x3x8=288

  小組四:12x20+12x4=288

  小組五:用豎式計算

  5、方法歸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連加,第二類連成,第三類是把其中的一個乘數拆成兩數的和或差。

  6、總結出方法

  7、研究筆算方法

  8、鞏固法則

  9、總結所學內容,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jié)課知識點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一、復習內容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材第58頁整理和復習,第59頁練習十三第3題)

  二、復習目標

  1.鞏固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和筆算的方法。

  2.通過分步、多層次練習,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重點難點

  重點: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并能運用其解決問題。

  難點:用多種方法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回顧整理

  1.學生快速翻看課本第41~57頁,看看本單元學了哪些內容。

  2.自主整理: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整理。

  3.小組交流,互相補充。(教師巡視并指導)

  4.匯報:本單元學了哪些內容?(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兩位數乘兩位數:

 �、倏谒愠朔�。

  ②筆算乘法:不進位乘法、進位乘法。

 �、劢鉀Q問題:用連乘、連除和乘除混合運算解決問題。

  5.教師課件出示本單元的.知識思維導圖,組織學生一起回顧各小點的具體知識。

  二、知識應用

  (課件依次出示各題)

  1.教學教材第58頁整理和復習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口算和筆算。(課件出示答案,集體訂正)

  (2)組織學生小組中議一議題中的問題。(教師巡視并指導)

  (3)點名學生說一說。(課件出示答案,集體訂正)

  2.教學教材第59頁練習十三第3題。

  (1)學生先獨立完成計算。(教師訂正)

  (2)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賻煟河嬎愕谝慌潘闶降膬蓚€乘數之間的和,再分別計算出得數并比較積的大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組織學生先計算,再小組交流。

  ②學生匯報發(fā)現(xiàn)。

  ③教師小結:兩個乘數的和一定時,兩個乘數相差越小,它們的積越大,當兩個乘數相等時,積最大。(課件出示小結)

  (3)組織學生用第二排算式驗證規(guī)律,并說一說。

  3.教學教材第58頁整理和復習第2題。

  (1)學生讀題,了解題中信息。

  點名學生說一說已知條件,對回答不完整的,給予補充。

  (2)師:第一問有幾種解決方法?

  引導學生回顧用連乘解決問題的兩種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課件出示答案,集體訂正)

  (3)第二問要求什么?該怎樣列式?

  點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有疑問的學生,集體訂正)

  (4)組織學生小組交流第三問,點名說一說。(課件出示示例及答案)

  三、鞏固反饋

  1.完成教材第59頁“練習十三”第1、2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第1題:93 700 380 780

  6800 54000 120 20xx

  第2題:256 289 324 484

  888 2640 20xx 774(豎式略)

  2.完成教材第59頁“練習十三”第4、5題。(點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第4題:28×22×6=3696(個)或28×(22×6)=3696(個)

  第5題:1260÷7÷9=20(元)或1260÷(7×9)=20(元)

  3.完成教材第59頁“練習十三”第6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1)8×4×9=288(人)或8×(4×9)=288(人)

  (2)288÷6÷3=16(人)或288÷(6×3)=16(人)

  (3)答案不唯一,例如:參賽的男生有多少人?

  288-120=168(人)

  四、課堂小結

  本單元結束了,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學目的:

  通過練習一的練習題目,使學生鞏固本單元所學的兩位數乘兩位數基礎知識,并能把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來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進一步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教學時間分配:2課時

  一、教學內容

  課本第28頁“練一練”和第33頁“練習一”的第1---7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熟練準確地計算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幫助學生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并強化混合運算的基本技能。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與計算習慣,提高學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重點難點

  1、使學生能熟練準確地計算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2、提高學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了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誰能給大家出一道這樣的題?

  學生匯報所出的題,教師把學生出的題板書在黑板上。

  提問:怎樣計算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先省略因數中的0,先算出乘積,最后在積的后面再添上原來因數中被省略的0)

  (二)復習舊知,提高能力。

  1、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中的第1——3題。

  集體訂正。

  2、四則混合運算

  出示圖:蘋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買蘋果16箱,梨18箱。

  (1)兩種水果各應付多少錢?

  (2)一共付多少元?

  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問:求第(2)問時,你能列綜合算式嗎?在練習本上試一試。

  板書:30×16+40×18

  提出問題: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什么?

  (1)一個算式中如果只有加、減兩種運算,或者只有乘除兩種運算,或者只有一種運算進,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2)一個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減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減法時,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減法。

  (3)一個算式中如果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獨立完成,兩名學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

  (三)課堂作業(yè)設計

  1、練一練的第4、5題。

  2、第33頁第1——7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計算能幫助我們解決諸多的實際問題,也是生活中的一項基本技能。希望大家平時多煅練自己的頭腦,成為一個思維敏捷的好學生。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練習一8---15題

  二、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幫助學生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體會到

  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重點難點

  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質。

  四、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

  五、教學過程

  (一)概括總結,點明課題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完成了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研究,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把這部分內容進行一下復習。

  板書:復習課

  (二)復習舊知,提高能力

  1.口算下面各題(投影出示):

  200×8=17×100=12×400=

  42×20=50×60=14×200=

  23×30=43×200=21×40=

  2.解決實際問題。

  實驗小學共有24個班。運動會前夕,學校為每個班買了一副羽毛球拍,又買了12套飛鏢玩具作為獎品。請你算一算:

  (1)買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羽毛球拍19元每付

  (2)買飛鏢玩具需要多少元?飛鏢25元/套

  (3)一共需要多少元?

  教師: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練習本上獨完成。

  集體訂正:

  學生甲:羽毛球拍19元/付,把它想成20元,2OX24=480(元),買羽

  毛球拍的錢數不會超過480元。

  學生乙:我把它想成20元/付,24個班想成25個班,20×25=500(元),買羽毛球拍不會超過500元。

  學生丙:飛鏢每套25元,把12套想成了10套,25×10=250(元),買飛鏢的錢數比250元多。

  計算準確結果:

  (1)19×24=456(元)

  (2)25×12=300(元)

  (3)456十300=756(元)

  質疑:有什么疑問?有不同的方法嗎?

  學生丁:在計算25×12時,我想成25×4×3,就很快地算出了300。

  教師:你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的非常好,當一個數與25相乘時,如果乘數中含有因數4,就先算25×4,這樣簡便。那你知道怎樣計算26×35嗎?

  3.數學規(guī)律。

  (1)先口算下面各題,然后觀察這些算式,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以怎樣計算?

  2×25=()200÷4=()

  4×25=()400÷4=()

  6×25=()600÷4=()

  8×25=()800÷4=()

  12×25=()1200÷4=()

  (2)集體交流,得出結論:

  一個數與25相乘時,可以把這個數先擴大100倍,然后再除以4,結果不變。

  (3)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guī)律呢?

  因為擴大100后再除以4(縮小4倍)實際上就是擴大25,就是求25,所以存在這樣的規(guī)律。

  小結:對于這樣的規(guī)律,同學們要靈活運用,分析一下是乘25簡便還是除以4簡便,切不可盲目計算。

  (三)思維訓練8---13題

  (四)課堂作業(yè)設計14、15題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的收獲是什么?最滿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表現(xiàn)?你有什么話想對大家說?你還有哪些困惑?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第五單元

  兩位數乘位數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每位乘積不滿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

  本單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項內容是估算,即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它是在學生學過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也是估算的基礎。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擴大學生的口算范圍的同時,為學生學習新的估算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做好必要的準備。并且,在估算和筆算教學活動中,又可以進一步鞏固口算。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本單元的`筆算乘法的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xiàn)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接著,編排進位的,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

  本單元加強了“解決問題”的教學。首先,把計算內容都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報紙(送信)、估座位、購書等。讓學生在現(xiàn)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然后,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lián)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并且,對于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2、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4、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

  第一課時

  口算乘法

  教學內容:

  教材第58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十四第1~5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學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及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正確計算的習慣,能正確、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及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

  3、培養(yǎng)學生口算的能力和認真口算的習慣。

  重點難點:

  學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及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教具準備:

  課件、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學過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題。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說一說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樂體驗,探索新知

  1、教科書第58頁例題1的。

 �。�1)運用掛圖呈現(xiàn)郵遞員送報紙、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的內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問題。

 �。�3)教師:大家剛才提了很多問題,那如果郵遞員工作了10天,他要送多少份報紙?如果工作了30天呢?

  出示例題1:郵遞員平均每天送300份報紙,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請學生獨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組討論:怎樣想出得數?

 �。�3)各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的各種口算方法。

  小結:整百數乘整十數,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數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這兩個因數一共有幾個0,再在所得的積后面添上幾個0,這一種方法最為簡便。

  3、出示例題1的后半題:郵遞員平均每天送60封信,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封信?

  學生獨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確的結果,教師講評時要學生說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小結:整十數乘整十數,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數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這兩個因數一共有幾個0,再在所得的積后面添上幾個0。

  4、練一練:完成教科書第58頁的做一做

  先由學生獨立口算,然后集體訂正。

  講評時提問:80×10你是怎樣算的,說一說口算過程 12×200你是怎樣算的,說一說口算過程

  三、鞏固運用

  1、教材第69頁的練習十四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提問:你是怎樣算的,說一說口算的過程。

  2、游戲。(完成教科書第60頁的練習十四第2題)貼出香蕉摘下來。最后,比一比哪一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頁的練習十四第3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完成后,請幾位說一說這一道題解題過程和結果。

  4、教材第60頁的練習十四第4題。

 �。�1)讓學生獨立完成前一個問題。然后教師講評。

  (2)第2個問題要我們求什么?要求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知道郵遞員一天的工作時間。郵遞員每分鐘 行100米,那2小時大約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這一道題,請同學們以4人為一個小組討論一下。

  四、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四第5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統(tǒng)計活動中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tǒng)計表,并能根

  2.據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3.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tǒng)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tǒng)計方法,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會根據復式統(tǒng)計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能對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教師:同學們,統(tǒng)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二年級時我們就已經學習過有關統(tǒng)計的知識,下面有道題需要你們來解答一下。

  2.課件出示:某城市6月份的天氣情況統(tǒng)計表。

 �。�1)晴天和雨天一共多少天?

 �。�2)多云比陰天多幾天?

 �。�3)這個月一共有多少天?

  3.教師:同學們完成的可真棒!本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探討有關統(tǒng)計的知識。出示課題:復式統(tǒng)計表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情境圖。

  提問:這是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情況,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這6個興趣小組的人數填在下面的統(tǒng)計表中嗎?

 �。ㄒ唬┨顚憦褪浇y(tǒng)計表,并進行數據分析。

  1.在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喜歡玩的活動,那你最喜歡下面哪種活動?

  2.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圖意。

  3.小組合作,統(tǒng)計一下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情況。(每人限選一種,看看這6項活動中的哪項最受歡迎。)

  4.完成單式統(tǒng)計表

  指名匯報,根據統(tǒng)計結果完成單式統(tǒng)計表。師講解。

  課件出示。

  5.對比觀察,男生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統(tǒng)計表,找共同點。

 �。ǘ┱n件出示:復式統(tǒng)計表。

  1.統(tǒng)計項目都一樣的兩個統(tǒng)計表合并成一個統(tǒng)計表。

  教師講解活動、人數、性別以及項目。

  2.引導學生對照三張統(tǒng)計表說說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討論并交流后匯報。

  3.師根據生匯報后(歸納):復式統(tǒng)計表反映的內容豐富,能把兩個(或多個)統(tǒng)計項目相同的表合并成一個表,從一個表中就能看到兩個(或多個)統(tǒng)計表中的信息。

  (三)運用統(tǒng)計表。

  1.教師先讓學生根據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完成教材例1第(1)、(2)題。

  2.課件出示:從統(tǒng)計表中,你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

 �。�1)先獨立思考、觀察,再交流、討論。

 �。�2)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有對愛好喜歡度較高的也有喜歡度較低的,對此要分析原因,開拓自己的思維。

 �。�3)全班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想法。

  3.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

  情境中的第三個統(tǒng)計表填寫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數據,像這樣的統(tǒng)計表就是復式統(tǒng)計表。復式統(tǒng)計表可以表示多組數據,單式統(tǒng)計表只能表示一組數據與單式統(tǒng)計表相比,復式統(tǒng)計表更有利于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

  4.讀復式統(tǒng)計表。

 �。�1)復式統(tǒng)計表左上角的一個格用斜線隔成三部分,分別表示出表內橫向、豎向所放內容以及所統(tǒng)計數據的名稱。

 �。�2)豎排表示所統(tǒng)計的對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對應表頭處寫“性別”。橫排表示的是最喜歡的項目情況,因此對應表頭寫“活動”。中間部分是不同性別、不同活動的相應人數,因此在表頭對應的`中間格寫“人數”。

  5.解決問題。

  從第一個單式統(tǒng)計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歡的活動分別是什么,對應的人數是多少。從第二個單式統(tǒng)計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歡的活動分別是什么,對應的人數是多少。觀察這兩個統(tǒng)計表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統(tǒng)計表的活動都一樣,調查的都是看書、踢球、看電視、畫畫、跳繩和玩電子游戲。第三個統(tǒng)計表包含三項內容:活動項目(看書、踢球、看電視、畫畫、跳繩和玩電子游戲),人數,性別(男生、女生)。根據表中調查的數據可以判斷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哪個數據大,那個活動就是學生最喜歡的。要想知道調查的人數一共是多少人,把各個項目中的人數相加即可。我們還可以根據表中的數據的大小,,對這次調查的結果提出看法和建議。

  小結:剛才的每張統(tǒng)計表都只能反映一個小組的男、女生人數;用剛才的統(tǒng)計表不便于比較不同小組的人數,這張統(tǒng)計表不僅便于比較各組人數,而且能看出四個小組的整體情況。

  引導:如果把剛才的幾張統(tǒng)計表叫做“單式統(tǒng)計表”你覺得這張統(tǒng)計表叫什么名稱?學生討論后揭題。(板書課題)。

  四、思維訓練。

  1.先讓學生說說題目提供的是什么數據,再指名學生介紹一些與這些數據有關的事。然后讓學生把上面的數據填寫在統(tǒng)計表里。

  學生完成后,提問:你能說出中國哪一屆奧運會獲得金牌數最多嗎?俄羅斯金牌數最少的一屆呢?美國獲得金牌數在三個國家的排名分別是多少?從上面的統(tǒng)計表中你還能了解些什么?

  2.看了這張統(tǒng)計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對我們班同學的飲食習慣有什么建議?

  五、教師總結。

  這節(jié)課你們有什么收獲呢?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一、說教材

  《擺一擺》是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面積的內容,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重要的知識,是后續(xù)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面積計算的基礎。而掌握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圖形求面積的實際問題,是本單元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fā)現(xiàn)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究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并能熟練進行運用。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探索面積公式的發(fā)現(xiàn)過程。

  二、說教法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和交流的機會,組織學生開展“測量卡片面積、舉例驗證猜想”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經歷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fā)現(xiàn)過程。

  三、說學法

  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交流,經歷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發(fā)現(xiàn)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導入階段,以故事引入,讓學生估一估兩塊草地的大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又讓學生估一估所準備的長方形的面積,在交流估計的面積時,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估計的依據,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估計方法。

  探究長方形面積時,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拿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這三個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填寫書上的表格。通過觀察、比較表內的數據,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得出公式后,再一次組織學生檢驗公式的適用性。這是讓學生經歷實驗操作,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過程對學生理解數學會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對正方形面積,由于有了對長方形面積的探究過程,直接讓學生猜一猜,再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發(fā)現(xiàn)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練習部分,設計成闖關游戲,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練習,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方法正確計算。

  練習重難點:在練習中讓學生體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讓學生掌握好整個計算的過程。

  練習內容:

  課本第64頁的練習十五

  練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

  15×3= 19×4 = 53×3 = 61×7=

  14×10= 20×42= 50×60= 47×30=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喚起了對乘法計算的回憶,并通過口算,為下面的練習鋪路�!�

  2、計算:21×32,要求學生列豎式計算。

  提問:列豎式時要注意什么?(這兩個因數的最低位對齊)

  第一步先算什么?(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2去乘另一個因數21,得數的最低位和因數的'個位對齊)

  第二步再算什么?

  第三步再算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筆、動腦讓學生復習舊知回憶起對舊知的復習】

  3、練習:

  書本64頁練習十五的題目。

 �。�1)學生獨立完成書本練習第1題,在練習本上列出豎式。完成后同位互評,最后在小組里訂正。

  【設計意圖:用于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2)請學生到黑板板演書本第2題,其他的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做一做。最后全班訂正。

 �。�3)讓學生集體讀書本第3題,并收集好相關的信息。然后獨立完成。

 �。�4)學生獨立完成書本的第4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先說題意,再獨立計算解決問題。然后,交流檢查計算結果。讓學生經歷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乘法運算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教學內容:

  本單元主要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這是學生在已學過的表內除法和簡單的余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使學生在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yǎng)遷移類推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用除法豎式計算除數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以及除數是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有余數除法。

  2、會解決有余數的除法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教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yǎng)學生動腦思考及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兩位數除一位數的口算和豎式計算的方法;除法驗算。

  難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關鍵: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課時:

  9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生活動:25分鐘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頁。

  教學目標:

  1、理解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索計算方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難點: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和平共處算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豎式的書寫。

  教學準備:

  小棒,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知鋪墊

  1、口算練習。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 )個十( )個一。

  95里面有( )個十( )個一。

  84里面有( )個十( )個一。

  73里面有( )個十( )個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揭示課題)

  2、教學口算。

  ?理解圖意,學生觀察場景圖,說說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

  ?討論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小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討論第二個問題:平均和每個女孩子買多少枝?結合實際操作讓學生形成思維。也可以先讓學生模仿提問。

  ?歸納: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

  40÷2=206÷2=3

  20+3=23

  3、即時訓練,口答。(讓學生說說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學豎式計算。

  ?教師結合46÷2說明豎式的寫法,邊說邊板演。

  ?探索算理。(步驟:除、乘、減、移)

  ?思考:2為什么要寫在十位上?

  ?小結:用豎式計算,要從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再用個位上的數除,除到哪商就寫在哪一位上。

  三、實際運用。

  1、完成第2頁第1題。(注意區(qū)別與聯(lián)系)

  2、完成第2題。

  讓學生試做前兩題,再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兩題。注意筆算注意什么?以及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完成第3題和第4題。

  4、第5題,先獨立后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許學生不同的策略解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本節(jié)課的目標定位是:

  1.體驗平均分;初步理解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過程:

  一、通過對“一半”的認識,理解“一半“的含義

  1.說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學的一半

  (2)一組同學的一半

  (3)一個圓的一半

  2.說說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兩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個數來表示呢?像全班同學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組同學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們能說清它有多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類似這樣一個圓的一半的情況,我們無法用所學的數說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數學上引入了分數,就象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可以用二分之一,這個分數表示這個圓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來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紙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動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嗎?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學生對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認識后,對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順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也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過這一折,學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幾個圖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說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

  1.折過了四分之一,你還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數表示嗎?

  學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們通過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數很興奮。

  2.折出了這么多的分數,你覺得誰折的分數大?

  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還說了理由:32比8大,當然1/32大。一些學生發(fā)現(xiàn)越折越小了,覺得1/32是最小的。(這時教師也不表態(tài))

  4.故事:

  豬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豬八戒前去探路,誰知去了好久也不見回來。于是派孫悟空去找。原來豬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剛咬第一口,悟空就從天而降。孫悟空說:“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卑私湫睦镆恢毕攵喑渣c,聽了高興極了,說:”我可要吃八分之一�!睂W生這時候就議論紛紛了,到底誰吃的多呢?這下大部分同學認為孫悟空吃的多,因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認為豬八戒吃得多。

  課件演示:分西瓜(通過直觀演示:大家一致認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學生發(fā)現(xiàn):平均分的份數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紙時的分數比較,1/8和1/32的比較,這時候,同學們都笑了,原來不能直接用32與8的比較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認識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數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練習運用(略)

  反思:

  一、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

  1.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fā)展水平”向“潛在發(fā)展水平”的`橋梁,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么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然后“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yōu)點是這樣分數出現(xiàn)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xiàn),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局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qū)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數引入的時候,請學生說身邊一些事物的一半,發(fā)現(xiàn)日光燈是11個,一半一下子無法說出來。同時一個圓的一半是多少也無法說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們只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于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盡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并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32比1/8大,于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xiàn)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后,誰還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于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么,學生已經自己了先前的認識。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有待完善。從整體上認識分數,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過高,在折分數操作時是否需要及時的比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P108例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用“韋恩圖”解決重疊問題的價值,掌握用“韋恩圖”解決一些簡單的重疊問題題目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進一步滲透集合的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理解集合圖的各部分意義及解決簡單問題的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課件、帶有學生姓名的小貼片。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下面統(tǒng)計表

  師:朝陽小學三(1)班選出8人參加學校的語文活動小組,又選出9人參加數學活動小組。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師:同意嗎?一定嗎?

  生:齊說同意、一定。

  師:出示圖1集合圈,

  語文組 數學組

  師:你能把參加語文組和數學組人的姓名圖片貼在下面兩個圈里嗎?

  師:相機出示帶有17個同學姓名的圖片。

  【評析: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的銜接點,為新知的學習巧搭“腳手架”,也使問題的引出順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問題的引出

  師:出示例題中的統(tǒng)計表

  師:仔細觀察這張表格提供的信息與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幾個同學重復了。

  生:有三個同學既參加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學小組。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重復”是什么意思?

  生:重復,就是一個人參加了兩項活動。

  師:在實際生活中你們遇到過這種情況了嗎?

  生:遇到過,比如我既參加了象棋小組又參加了繪畫小組。

  生:我參加了三個興趣組。

  師:如果還用兩個圈來表示參加語文組和數學組的人數你認為下面那幅圖能代表你們的意思?

  生:圖2。因為圖2有重復的部分。

  師:只能用圖2來表示來表示重復的關系嗎?

  生:兩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師:誰來說說重復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復部分就是兩項活動都參加人。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參加語文組的有幾個人?參加數學組的呢?

  生:語文組有8人,數學組有9人。

  師:根據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覺得用哪副圖來表示參加兩個小組人數之間的關系比較合適?請同學們貼一貼。

  【評析:把學生探究“集合圖”的過程,變?yōu)榻處熤苯咏o出兩幅“集合圖”,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兩個集合圖所表示的實際意義,同時又拓展了學生對集合圖的認知,為建構抽象的數學模型搭建了平臺,也體現(xiàn)了基于學生認知基礎出發(fā)的教學理念�!�

  2、交流匯報

  師:展示學生的作品并強調不管圓圈中學生姓名怎么放,但這三個重復的同學都放在重疊的部分上。

  師:怎樣計算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數出來的。

  生:8+9=17 17-3=14

  師:第一個表格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而這一次8+9后還要再減去3呢?

  生:因為如果還是17的話就把楊明、李芳、劉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減去3。

  生:第一個表格沒有重復參加的,第二個表格有重復參加的。

  師:不管用數的方法還是用算式計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復的三個人多算了一次。

  【評析:在展示學生的作品時,對圓圈中學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貼放,教師引導學生及時歸納、小結,這既能讓學生體會出集合圖本身各部分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又能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各個數據與集合圖之間的關系。同時讓學生反思、比較由前后兩個表格所出現(xiàn)的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既溝通了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間的聯(lián)系,又彰顯出解決新問題的關鍵點。】

  3、明確“韋恩圖”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價值。

  師:剛才我們通過數一數,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F(xiàn)在誰來說說這個集合圖有幾部分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邊一小部分表示只參加語文組的人數,中間一部分表示兩個小組都參加的人數,右邊一小部分表示只參加數學組的人數。

  師:相機在集合圖上標示出“只參加語文組”、“既參加語文組又參加數學組”、“只參加數學組”的字樣。

  師:簡單介紹“韋恩圖”來歷。

  師: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會像表格中那樣的。

  師:相機把例題呈現(xiàn)在統(tǒng)計表中的學生姓名打亂。

  師:如果給的`是現(xiàn)在這樣的信息,你覺得“韋恩圖”和文字所提供給的信息,哪一個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參加“語文人的”、“只參加數學的”、“兩項都參加的”這三者中間的關系呢?

  生:用“韋恩圖”來表示。

  師:用“韋恩圖”不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還便于我們計算。

  師:你認為在什么樣情況下使用“韋恩圖”來解決問題呢?

  生:有重復關系的,

  師:相機板示課題:數學廣角——重疊問題。

  【評析:讓學生表述“韋恩圖”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給了學生一個完整的認知,同時使學生對“韋恩圖”中的認知更趨于明朗化。而把例題中提供的信息打亂,讓學生在反思中比較,就為學生體會“韋恩圖”的價值提供了更具有說服力的素材。】

  三、鞏固應用,落實“雙基”

  1、教材p110練習二十四第1題

  2、教材P110練習二十四第2題

  四、拓展延伸,發(fā)展能力

  師:改動教材例題中提供的信息方式為:三(1)班由8人參加語文活動小組,有9人參加數學活動小組,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師:請同學讀題,并與原例題進行比較

  師:請同學拿出第二組供貼圖用的學具片

  師: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在教師提供的集合圈中擺一擺,之后再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種情況下,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共多少人?

  交流回報:

  生:8+9=17人,我是把兩個圓圈分開擺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兩個圓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參加語文組的人數全部圈在數學組里面的。

  師:結合學生的口述,相機展示學生的作品

  師:重點引導學生交流結果是9人的集合圖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師:為什么同樣是8人參加語文組、9人參加數學組結果會出現(xiàn)不同的情況呢?

  生:因為上一道題告訴我們有幾人重復的,而這道題沒有告訴有幾人重復的,結果就有幾種可能性。

  生:這個題目沒有前面兩個題目講的清楚,不知道會有什么情況。

  師:也就是說這道題沒有確定語文組和數學組之間的具體關系。

  師:那你認為做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復的人數。

  生:在畫圖時要確定相交的部分應該是幾人。

  生:考慮問題要全面些。

  師:通過剛才我們解決的這個題目,比較一下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重復的部分越多,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就越少。

  生:要想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當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最少時,這個數就是其中一個較大的數。

  師:配合學生的講解,相機用課件動態(tài)演示兩個集合圖變化的過程。

  五、全課總結

  師生交流:這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什么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這一策略以前你用過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內容:16頁例2

  1.教學目標: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抽象對算式進行估算。

  教學過程:

  一、聽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這個生活中的數學。引導學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題2,“你有什么樣的解答方法?”

  3.學生一邊說,教師一邊列示124÷3≈,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讓學生多說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簡潔。

  5.小結,總結加強。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練習。

  四、作業(yè):第18頁6、7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內容: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材第61~62頁例1、例2及“做一做”,第64頁練習十四的第1~4題)。

  目標:

  1.通過直觀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進一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語言表達能力。

  3.在實踐操作和小組合作學習中,讓學生獲得合作學習的經歷,了解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4.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在學會與人分享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重點難點:

  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掛圖、口算卡片、電教媒體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出示多媒體:射靶)這個游戲同學們喜歡玩嗎?今天咱們來比比賽。老師選擇大靶,你們選小靶,同意我的安排嗎?為什么?

  師:你們說的大小指的是靶的什么?

  師:是指面積。它就是我們這節(jié)所要學習的新知識。

  【新課講授】

  1、面積。

  (1)面積概念。

  物體的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師:老師現(xiàn)在摸的是課本的什么?你能摸一摸你周圍物體的表面嗎?你們發(fā)現(xiàn)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大小)

  師:(出示多媒體)你能比較一下這些物體的表面大小嗎?

  師: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物體的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板書:物體的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黑板的表面比較大,我們就說黑板的面積比較大,國旗面比較小。我們就說國旗面的面積比較小。

  (2)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

  師:仔細觀察,你能把這些物體的表面用圖形表示出來嗎?(動態(tài)演示把物體抽象成平面圖形),我們還學過哪些平面圖形?我們把這樣的圖形都稱作封閉圖形,它們有什么不同?(大小)

  師:這些封閉圖形也有大有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板書:封閉圖形)

  (3)概括面積的意義。

  師:誰能完整的說一說什么是面積?指名回答。

  (師總結,出示多媒體)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面積。

  (4)下面老師考考大家,課本封面的面積和周長各是指哪里?你能指一指嗎?(電腦演示)

  師:面積和周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請同學們注意區(qū)分。

  2、感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說說誰的面積大。(出示多媒體)

  師:媽媽的手、寶寶的手,誰的手掌的面積大?你們怎么知道的呢?(觀察法)

  師:這兩個長方形面積大小看不出來呀,有別的方法嗎?(重疊法)

  師:這兩個長方形觀察和重疊都比較不出大小,這下可怎么辦?(方格法:經歷方格法的優(yōu)化選擇)

  (2)猜猜看。師:你認為誰的面積大?(課件出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長方形)

  (3)統(tǒng)一面積單位。

  教學教材第61頁例2。

  問題:下面兩個圖形哪個的面積大?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匯報:選擇一種圖形來比較。

  (4)應該用哪種單位表示圖形的面積更合適呢?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統(tǒng)一意見:用正方形表示更合適,因為正方形表示最標準。

  師:看來,比較面積我們要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衡量面積的標準就叫做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課堂作業(yè)】

  完成教材62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匯報。

  注意:第二、三個圖形有的不夠一個正方形可以用三角形來拼成一個正方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給自己打個分吧!

  (自己給自己一個評價,學會反思)

  【課后作業(yè)】

  教材第64頁“練習十四”的'第1~4題。

  教學板書:

  面積: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

  比較面積我們要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衡量面積的標準就叫做面積單位。

  教學反思:

  1、初建概念過程不夠完美。

  認識面積是一節(jié)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在讓學生由實物表面的面積到封閉圖形表面的面積,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與黑板表面大小的觀察比較,讓學生學會有理有據地說話,并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2、再現(xiàn)概念時方式單一,欠缺多元化。

  再現(xiàn)概念時,讓同桌互相說一說,并指名完整地說一說。學生在進行語言組織時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小組的合作效果沒有達到,為什么?我分析有兩個原因:

  1、這邊學生的小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師給予方法指導。

  2、有部分學生不知道要討論什么?如果在小組匯報時有個比較,適當表揚和激勵,多點組織教學,或許會好點。然后奇怪學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觸摸數學書的封面,閉上眼睛去感受,有這樣一個體驗的過程,學生就了解了面積的意義。學生體驗了面積的意義,單形式還是有一些單一。

  3、內化概念時,臨時起意。讓學生做游戲,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個小朋友。

  由于課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畫了1平方米的地方,學生都躍躍欲試,在游戲中不光調動學習熱情,還親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還學會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緊密團結在一起。增加班級的凝聚力。但是活動只有大部分學生參加了,還有少部分沒有參加,比較失望。以后在設計這樣的活動時,可以在課前準備時多準備兩個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在組織比賽看哪一組站的人最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游戲的樂趣。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下冊教案03-16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7-22

三年級下冊數學數學教案01-14

三年級下冊數學數學教案09-03

小學三年級教案數學下冊07-16

[優(yōu)]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7-27

數學三年級人教版下冊教案10-24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1-18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5-24

(精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