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白浆_8乄8X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国产AV大片

初一生物教案

時間:2022-12-05 16:30:03 七年級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生物教案(合集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一生物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一生物教案(合集15篇)

初一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了解蒸騰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實驗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繼續(xù)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蒸騰作用的過程及其他相關知識,建立植物體與外界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增強生態(tài)意識,提高對綠化祖國、保護環(huán)境的認識。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的內容包括:證實植物體蒸騰水分的演示實驗,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蒸騰作用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其中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這節(jié)課必須先進行演示實驗,使學生確信植物體有蒸騰作用以后,才能進一步講清蒸騰作用是怎樣進行的。

  植物體主要通過葉進行蒸騰作用,因為葉具有適應這種功能的形態(tài)結構——氣孔。關于氣孔對于蒸騰作用的調節(jié)機制比較復雜,現行教材未做過多的解釋和要求,教師可通過模型或多媒體課件,對此問題進行簡單的講解,只需要讓學生對氣孔的調節(jié)有直觀的感受就足夠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不把這一點講清楚,學生就不會理解這種生理現象對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會誤會這種現象對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師在講解蒸騰作用的意義時,應該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接受和理解蒸騰作用對于植物生活的意義。

  教法建議

  通常初中學生應該對蒸騰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在家里進行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對蒸騰作用進行初步的探索。

  同樣,教師也要制作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裝置。可以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將一個不漏氣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葉上或一個枝條上,袋口一定要扎緊。將這個實驗裝置放在溫暖的地方,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內壁上有許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連花盆一起套進去,只能套住莖和葉。在套前澆一次水,效果會更加明顯。

  有關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簡圖來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經過莖運輸到葉并蒸騰出去),或直接通過多媒體課件制作的動畫來進行講解,以利于學生形象地理解這一動態(tài)的過程。

  關于蒸騰作用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植物體不致被灼傷的問題,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來說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體體表的水分蒸發(fā)時,會帶走人體的一部分熱量,從而使人感到涼爽。由這類生活實例再引伸到植物體的蒸騰作用,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

  難點:蒸騰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而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借助動畫或投影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而對于蒸騰作用的意義則可以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復習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組織學生回答。

  總結,引入新課題:植物體的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那么水分進入植物體后是否都被植物體利用了呢?

  二、講授新課:

 。ㄒ唬┱趄v作用的概念:

  出示課前準備好的演示實驗裝置(為了說明葉與蒸騰作用的關系,可以準備一套相同實驗裝置,只是在葉片上涂抹一層凡士林)

  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提出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么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

  3、水珠是從葉片的什么地方散發(fā)出來的?

  4、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液體的形式從氣孔中流出來的.?還是以氣態(tài)形式從氣孔中散發(fā)出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并回答問題。

  總結:

  1、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狀態(tài)從植物體內散發(fā)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2、植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可以蒸騰水分,但蒸騰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

 。ǘ┱趄v作用的過程:

  提問:植物蒸騰出的水分是由哪來的?

  出示投影或動畫:演示蒸騰作用水分由根到葉的動態(tài)的過程。

  提問: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氣孔的作用是什么?

  講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進入根內,然后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送到葉肉細胞。

  2、植物體吸收的水分僅有1%左右參加植物體各項生命活動以外,99%左右的水通過氣孔散發(fā)到大氣中。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提問:植物體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絕大多數都通過蒸騰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應該向下流,但植物體中水分卻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動,原因是什么?

  2、無機鹽必須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體吸收?

  3、為什么夏天在樹下會有涼爽的感覺?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總結: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

  講解:由于植物具有蒸騰作用,大面積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氣濕度,使天空云量增多,從而增加降水量,起到減輕干旱、調節(jié)氣候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進行大面積地植樹造林。

  板書設計: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

  蒸騰作用:是指水分以氣體狀態(tài)從植物體內散發(fā)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二、蒸騰作用的途徑: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莖、葉的導管→葉肉細胞→氣孔→大氣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

初一生物教案2

  一. 教學目標

  通過此實驗,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課時安排:

  1——2課時

  三.教學準備

  一些驗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裝置、材料、錄像、課件等。

  四.活動指導

  1. 教師事先向學生講清楚教材中的關于這兩個實驗的裝置、原理和實驗過程。

  2. 教師可用光合作用發(fā)現過程中的經典實驗開拓學生思路,引導他們思考。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學校、市區(qū)圖書館的參考資料,以及告訴學生上百度、Google等網站去搜索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網址可直接告訴學生)。

  3. 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如果教學需要,教師可先與某些學生在課下做一下探討)。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實驗材料的不同(如可用衛(wèi)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氫鈉溶液代替清水)、實驗裝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書上驗證釋放氧氣的裝置)。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配合錄像、課件、學生或教師的演示實驗。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講,這個實驗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多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的一點點創(chuàng)新,都應給予鼓勵。

  五. 評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無疑是重點和難點,這個實驗做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但由于這個實驗較難,教師要注意在課前給予學生較多的引導和幫助,并請他們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六. 備注

  1. 現在錄像器材便宜,攝像技術簡單,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制作適合自己的錄像帶(統一配置的.錄像帶有時不一定能滿足自己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播放錄像時,要注意暫停鍵等功能鍵的使用。因為一氣兒將錄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時候,邊放邊結合錄像講解效果比較好。

  2. 教師可自己或請專業(yè)人員制作能滿足自己教學需要的課件,也可從百度等搜索網站尋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課件做參考。

  3. 通過搜索網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有的學生如果想利用儀器檢測空氣中二氧化碳、氧氣的濃度變化的話,可告訴學生直接用“空氣中二氧化碳檢測儀”、“空氣中氧氣濃度檢測儀”等字樣在百度等搜索網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時要提醒學生文明上網。

初一生物教案3

  第二節(jié) 探索生命的方法

  目標:

  1、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體驗其過程。

  2、能力目標:

  認同認真觀察記錄的重要性,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情感目標:

  體會在探究過程中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樂趣。

  重點:舉例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體驗其過程。

  教學難點:嘗試確定實驗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教學過程:

  一、激疑,導入新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上一節(jié)很有趣的:“探索生命的方法”。請看我手中的這幅圖:(腐爛的肉中正在蠕動的蛆),看到這些,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引入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1、 提出問題:“蛆是從哪兒的”?引導做大膽的猜想:從而過度到第二步驟。

  2、 做出假設:

 。1) 學生自由發(fā)言;

 。2) 教師引導 假設是對問題的一種可能的解釋,雖然不是事實,也不是毫無根據的猜想,假設有可能正確,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3、 實驗:

  (1) 學生自主設計:

 。2) 教師引導:將兩塊大小相同的豬肉分別放在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個碗口覆蓋著紗布,另一個碗口敞開。

  (3) 討論:你認為實驗成功還要做些什么工作? 觀察、記錄、調查、搜集證據、排除其他因素干擾

 。4) 小結:

  A、 實驗是驗證假設的基本途徑,主要包括制定計劃、實施計劃等方面。

  B、 所有實驗都有變化的因素,即變量,如水、光、溫度、時間、體積等都可能是變量。

  C、 實驗中要控制變量,最好的方法是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實驗變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 得出結論:結論可能支持假設,也可能不支持假設。

  5、 表達交流

  三、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實驗: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1、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2、討論:

  (1)你能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嗎?

  (2)你覺得實驗要成功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

 。3) 為什么活動結束后要把蚯蚓放歸大自然?

  3、小結:

  在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是基礎;觀察、實驗、調查等是獲得事實和證據的`多種途徑;推理、判斷是得出結論的重要過程;此外還要善于與他人合作,這些都是成功的關鍵。

  四、情感教育:

  通過這次活動,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五、思維拓展:

  菊花一般在秋天開放,某生物小組的同學在討論影響菊花開放生態(tài)因素時,有的認為菊花的開放是受溫度的影響,有的認為是受日照長短的影響。請你就此問題設計一個實驗,探究影響菊花開放的生態(tài)因素。

  六、總結。

初一生物教案4

  教學過程

  引言:一個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氣,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每天要消耗60多億千克的氧氣,同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我們沒有感覺到缺氧呢?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1.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請同學觀察金魚藻在光下放出氧氣這一現象。

  2.在觀察的基礎上請學生思考氣體的成分,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做出假設,并思考驗證方法。(可提示學生:氧氣能夠助燃。)

  3.師生雙方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對氣體的成分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ㄒ唬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個實驗

  1.請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把點燃的蠟燭和活著的小白鼠分別放進密閉的容器,蠟燭為什么會熄滅?小白鼠為什么死掉?

  (2)點燃的蠟燭或小白鼠與綠色植物分別從對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為什么要設計三個實驗?

  2.通過對以上三個問題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綜合看問題的意識,并讓學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的結論。

  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并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注意讓每一個學生都要參與討論。

  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其他小組大膽的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爭論的科學作風。

 。ǘ探究活動:教師出示討論提綱

  1.這個實驗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現別的變量?

  2.如何確保實驗中只有二氧化碳一個變量?

  3.你認為對照實驗應該如何設計?

  4.你準備選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應用?

  學生根據討論提綱進行分組討論,每一小組根據自己討論的結果制定探究計劃,實施探究。

  因為本實驗設計難度較大,需注意的問題較多,所以教師在此通過討論提綱為學生降低學習難度。然而本實驗又是本冊書中最后一個探究實驗,要求學生能較為獨立地完成探究活動,以考察學生對各項綜合技能的運用情況,所以教師出示討論提綱后并沒有在全班給予統一答案,而是讓各小組根據自己的理解情況獨立設計井完成探究活動。

 。ㄈ探究活動:在教師主持下學生交流探究報告,教師與學生根據討論提綱共同分析實驗設計的合理性及嚴謹性。

  教師對每個小組實驗的合理方面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于實驗結果與假設不一致的,與其他小組一起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并請他們在以下三種方案中做出選擇:

  (1)否定原來假設,得出與假設相反的結論;

  (2)按照原來的實驗方案重做一遍,檢驗自己的實驗結果是不是可以重復;

  (3)重新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重新檢驗假設。

  交流結束后,教師請每一個小組的組員對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評與互評,并結合教師的評價作為一個階段性成績收錄入學生成長檔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進行的條件和地點)請學生討論后根據光合作用的實驗對光合作用做一個初步的小結。(學生歸納)

  教師進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師請學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來分析,同學們能闡述一下光合作用對于生物圈的意義嗎?(學生討論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產生氧氣供生物呼吸,把太陽能轉化成我們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

  教師對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種種好處外,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著教師出示129頁的系列數據請學生比較分析。(學生比較分析,對于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

  在此基礎上教師請學生進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會被打破嗎?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會打破碳-氧平衡?我們應該采取何種措施來預防?

  2.你認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環(huán)境中的二氧化碳過多,會對生物圈造成什么影響?請你預測一下。

  (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分組討論,發(fā)言交流)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交流,加深了學生對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農業(yè)生產上的應用

  教師利用課件逐一展示,三種不同種植密度的植株結出的果實。請學生分析植株結果情況與種植密度之間的關系,并思考它們這種差異與光合作用的內在聯系。(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合理密植會使植物充分利用單位面積上的光照,而不會造成浪費。)

  教師請學生進一步思考:你知道農業(yè)上還采取哪些措施來充分利用光照提高產量嗎?(學生思考回答)

  第五部分:課堂小結

  教師用親切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你認識了光合作用了嗎?你知道綠色植物對于生物圈的重要意義了嗎?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重要內容再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初一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較得出人與類人猿的本質區(qū)別

  2.根據圖片、資料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自身形態(tài)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3.根據課文中的觀點澄清一些科學上的誤解

  能力目標:

  1.能夠區(qū)分科學事實、觀點和假說

  2.收集信息并嘗試判斷整理信息

  3.在討論交流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人類起源與發(fā)展的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

  難點:1、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2、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有關生物進化的觀點、學說、證據;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象片;實物投影儀等。

  學生: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tài)的圖片資料。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人類的起源

  1.觀察與思考:四種現代類人猿

  2.看錄象: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引言、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

  放錄象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圖小組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資料

  觀看、分析

  看圖、展開想象并描述

  人類的進化

  1.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2.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3.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變化的幾個方面先讓在這方面有準備的同學講;投影展示課本中的“資料分析”展開討論

  實物投影展示化石圖片,指導觀察

  展示人類起源與發(fā)展的示意圖;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語言產生及運用語言的重要作用。有專長的同學講;看資料分析討論,得出初步結論。

  觀察早期古人類化石圖片,發(fā)現并提出問題,根據提示分析“露西”、“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

  第二節(jié)人糞尿的處理第18課時

  預習

  目標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2.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預習

  方法[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預習提綱:人糞尿的價值:

  1.人糞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還含有一定數量的。這些經過某些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轉化成、和等多種無機鹽。

  2.人糞尿同家畜和家禽的糞尿等同屬于。同化肥相比,人糞尿具有

  和、、和特點。

  人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3.人糞尿中含有大量的、和其他有害物質,如果不進行無害化處理,就會污染、、以及農作物,進而傳播疾病。

  4.無害化處理:

  沼氣池:(1)密閉的沼氣池,使生活在條件下的會大量繁殖。

  (2)它們將人糞尿、畜禽糞尿和秸稈中的分解,并產生。的成分主要是。沼氣池中的殘渣可以作肥料。

  (3)這些細菌在分解有機物時,釋放的形成高溫,高溫可以殺死各種。

  高溫堆肥:就是將人糞尿、畜禽糞尿和秸稈等堆積起來,使和大量繁殖,將分解,并且釋放能量形成高溫,高溫可以殺死各種病菌和蟲卵。

  生態(tài)廁所:地下有,

  屋頂可以。

  5.(1)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包括、、和腎小管三部分。

  (2)進入4的液體是,與血漿相比,它不含。進入4后,大部分的水、全部和部分被重新吸收,進入包繞在外面的毛細血管。最終從4流出的液體是尿液。

  觀察描述;表達與交流。

  分組游戲(依據練習題第3題)

  三、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fā)展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滲透保護類人猿及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小組討論:

  1.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tài)規(guī)律。

  2.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他們。

  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

  1.人類的起源

  2.達爾文的進化論

  3.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比較

  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森林古猿的生活

  引言:通過《七上》的學習我們認識到地球是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園。在這大家圓中作為“物種的人”是怎么來的?作為“個體的人又是怎樣來的?先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進入新課:關于人類的起源概括起來有兩種觀點?

  現在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觀點是:進化論。

  請小組交流課前找到的信息資料

  投影展示四種現代類人猿,請同學指圖說出與人類的相似處、根本區(qū)別(教師適時補充更正)

  根據比較得出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近的親源關系,研究初步表明:人和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圖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下地生活進化成人類?同學們課下可繼續(xù)找資料,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再探討。

  小結:這節(jié)課通過同學們共同努力,知道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知道現代類人猿和人有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為什么同一祖先會朝著兩支發(fā)展呢?下節(jié)課討論。聆聽、思考、做筆記

  有的說:人是進化來的;有的說:人是猴子變來的;有的說:人是從海里來的;有的說:人是自己生出來的;有的說:西方人認為上帝造人,東方人認為女媧造人等。

  神創(chuàng)論、進化論

  類人猿的定義、現代類人猿的分布、種類、數量、生活方式(略)

  觀察圖片、思考

  相似處:可直立(主要是臂行),無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樂的表情等。

  根本區(qū)別:運動方式的不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腦發(fā)育的程度不同。

  總結、記筆記

  根據圖展開想象并描述(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過著樹上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

  教學后記: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3、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

  2.光合作用的條件。

  教學難點

  1、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設計及操作。

  2、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講解實驗過程同學們,你們還記得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得出的產物是?那如果沒有了陽光,植物還能進行光合作用嗎?還能生成有機物嗎?我們進行就通過實驗驗證一下。

  提前布置了學生把紙片遮住葉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學生并不了解為什么這樣做,所以實驗開始讓學生回憶實驗過程,并根據自己的知識來解釋為什么這樣設計實驗。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處理一個晚上。(但因為場地不同,所以我們沒有做到這一步,為什么要做這一步?)

  2、用黑紙片把葉子一部分遮蓋。(為什么)

  3、摘葉去紙放于酒精中加熱,使葉綠素溶解。(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葉片放在培養(yǎng)皿中,滴碘液,觀察現象。綠葉,陽光,水,二氧化碳

  氧氣和有機物

  學生提前把紙片放在葉子上,上課時把葉子拿回實驗室繼續(xù)實驗。

  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分析實驗結果葉子中有黑紙遮蓋過的地方沒有藍色出現,而沒有被遮蓋過的地方,變成藍色。

  經驗證明,淀粉遇碘后會變成藍色,那么你們根據這個實驗的結果,得出什么結論?

  1、不遮出處變藍色,證明葉內有淀粉生成

  2、遮光處沒有變藍色,證明葉內沒有淀粉生成

  得出結論: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參與才能制造出有機物。

  得出結論:葉子需要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光是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總結光合作用的定義?書本P121

  注意: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不僅是綠葉,凡是植物的綠色部分都可以。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于有機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產生了有機物書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解釋各實驗步驟的原因1、蠟燭和兔子都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過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氣供蠟燭。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氣供兔子。

初一生物教案6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fā)育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佟半p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②“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特有的。它是指:花粉管中的兩個精子進入胚囊后,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象。融合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極核就要發(fā)育變化,它們變化的同時,也就是子房發(fā)育的過程,子房發(fā)育的結果,就意味著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fā)育的過程,都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因此,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以及受精后子房的發(fā)育過程既是本節(jié)的重點又是難點。

  2.雙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fā)育也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fā)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2)如前所述,雙受精過程和子房發(fā)育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而且內容較為抽象,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關于引言:上節(jié)課講的內容是“開花和傳粉”。所以,教師在講新課前,可以先復習提問如①什么叫開花?什么叫傳粉?②傳粉的方式有幾種?③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結構特點?然后,教師可以這佯說:“不論什么樣的傳粉方式,最終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了,下一步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有的學生會接著教師的話說出:“形成果實,形成種子!苯處燅R上又可接著問:“果實和種子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是今天所要探討的問題!(寫出課題)

  2.關于“受精的過程”的教學?梢赃@樣安排:首先,使學生弄清楚子房內部的結構。教師最好能邊畫板圖邊講解:雌蕊的子房中間有胚珠,胚珠外有珠被和珠孔(珠孔的位置可以在頂端、側面或底部)。胚珠中間有一個胚囊。胚囊中,珠孔下有一個較大的細胞,叫卵細胞。胚囊中間的部位還有兩個極核。

  教師畫制的板圖要很規(guī)范,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勾畫出子房各部分結構和名稱,與此同時,學生會學著教師的板圖畫。這樣,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繪制生物圖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會加深學生對子房結構的記憶。

  然后,再講解受精的過程。受精的過程應包括三個步驟:第一,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而萌發(fā);第二,萌發(fā)出的花粉管不斷伸長,把花粉中的兩個精子沿著花柱,通過珠孔送到胚囊中;第三,進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

  最后,教師及時給出受精的概念和雙受精的概念。而且要說明,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在講解上述三個過程的同時,教師最好用活動教具示意花粉管萌發(fā)及生長的情況?梢愿嬖V學生:在柱頭上落有許多花粉,而且有許多花粉萌發(fā),因而有不少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長,但在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花粉管進入胚囊,完成雙受精過程。在雙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極核將進入胚和胚乳的.發(fā)育。

  3.關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

  首先,說明一朵花在傳粉和受精后,花的大部分結構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都枯萎了,唯有雌蕊的子房將繼續(xù)發(fā)育。

  第二,在自畫的雌蕊結構的板圖處、在圖注的相應位置上,邊解釋子房內各結構發(fā)育情況邊注明結構名稱。

  第三,注意與前面講的種子結構相呼應,說明子房內的胚珠發(fā)育成種子,子房發(fā)育成果實。在這之前,可以先啟發(fā)學生回答:種皮、胚、胚乳是前面講過的哪個器官的結構?當學生答出是種子時,教師可以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給學生進行小結,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舉些日常食用農產品,讓學生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體的哪個器官。特別是有些果實,它的種皮和果皮緊緊貼在一起,像米和小麥,它們的種子也叫果實。

  最后說明:果皮和種子就是被子植物果實的基本結構,所謂被子植物,就是種子外有果皮包被著的植物。被子植物是現存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果皮對種子是有保護作用的。

  一般情況下,植物結實一定要經過受精作用,受精是促成結實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是,我們夏天吃的無籽西瓜和秋天吃的無核蜜橘,這樣的果實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這要感謝我國的農業(yè)科學家,運用科學技術,不讓植物子房里的卵細胞和極核受精,也就是說,不讓胚珠形成種子,然后用特殊的藥物促使子房發(fā)育成果實。這就是我們吃的無籽的果實了。

初一生物教案7

  學習目標:

  1.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認識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2.解釋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

  3.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

  1.解釋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

  2.探討綠色植物如何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形成保護森林、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意識。

  學習過程:

  一、 學前準備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

  2、在 和 之間有形成層。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地 ,形成新的 和 ,

  3、把幼嫩的植物莖掐斷,從莖的斷面上會滲出汁液,這些汁液主要是從莖的 部分滲出來的。

  4、植物體內的水分是通過葉的 作用散失的。

  5、一株玉米旺盛時,一天要吸收幾千克水,比人一天喝的水還多,有的植物還不止這么多,那么多的水分都用來組成植物體了嗎?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認識葉片的基本結構

  1、 自學教材第113頁學習徒手切片的制法。

  2、 使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結合《葉片結構示意圖》歸納葉片基本結構:

  討論問題:菠菜葉片的正面與背面的綠色一深嗎?為什么?

  3、 拓展反思,討論交流:如何區(qū)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結構特點。

  學習任務二:描述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葉片的機

  1探究葉片氣孔情況:

  二人小組實驗將一片剛摘下的葉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熱水的燒杯中

  觀察現象并討論問題:葉片表面是否產生氣泡?如果有,比較葉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氣泡數目較多?為什么?

  相互交流,得出結論:

  2.探究氣孔開閉機制

  制作菠菜葉下表皮臨時裝片,顯微鏡對比觀察新鮮的菠菜葉和萎蔫的菠菜葉制作的下表皮臨時裝片。

  思考問題氣孔是怎樣構成的?為什么氣孔可以張開和閉合?是誰來調節(jié)的?是否與葉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關?。

  討論總結:氣孔的結構、保衛(wèi)細胞含水量與氣孔開閉有關。

  拓展延伸:保衛(wèi)細胞的形狀是怎樣的?細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勻?受到拉力時伸展情況是否一樣?

  討論得出結論:-----------------------------

  學習任務三、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huán)的意義

  1、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

  ⑴觀察圖Ⅲ25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扑娜诵〗M根據問題思考:俗話說:水往低處流為什么植物體內水卻是往高處流的?動力是什么?為什么在炎熱的夏季,樹林里的空氣涼爽濕潤,而操場或馬路上的空氣就顯得燥熱呢?

  討論、交流、總結: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

  2.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huán)中的作用

  觀察圖Ⅲ25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環(huán)過程。討論總結綠色植物在水循環(huán)中的作用。

  討論回答:P116《觀察與思考》的討論題。

  3.培養(yǎng)熱愛自然、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

初一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常見的藻類植物,了解其生活習性、形態(tài)結構和營養(yǎng)方式。

  2、了解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濟價值。

  能力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海帶、紫菜和水綿等藻類植物的方法,繼續(xù)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2、通過比較藻類植物與其他類群的植物的不同,繼續(xù)培養(yǎng)分析、比較、歸納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藻類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繼續(xù)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一、本節(jié)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重點是水綿、海帶、紫菜等常見藻類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tài)結構和營養(yǎng)方式;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選擇了海帶等作為藻類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們的習性、形態(tài)結構和營養(yǎng)是我們了解藻類的知識基礎。而了解藻類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低等位置,為今后學習生物進化知識奠定基礎,故這兩部分知識是重點內容。

  觀察水綿并不難,但對它細胞結構的認識卻不容易。對水綿細胞結構中的細胞質、細胞核、液泡和螺旋帶狀葉綠體彼此之間的位置關系往往不易辨別,加上以前從未見過如此之大的帶形葉綠體,難免形成錯誤的認識,不易掌握其立體結構,故對細胞結構的理解是難點。

  三、教法建議

  藻類植物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關系非常密切,但是學生對藻類植物了解卻又十分不夠。原因是像海帶、紫菜等食物同學都是了解的,但是海帶、紫菜的生活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它們是怎樣生活的,學生又是不清楚的。建議可將海帶、紫菜等用水泡后讓學生進行觀察,以便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這樣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看其是否有根、莖、葉的分化。拿市場上出售的不完整的.或經過加工的植物體來講述時,要解釋清楚以免學生產生誤解。

  另外,像水綿、衣藻等藻類植物學生更是缺乏直觀了解。水綿的細胞具有復雜而精細的結構。它的細胞很微小,液泡、細胞質、帶狀葉綠體和細胞核的位置關系,單憑口述是講不清楚的,因此應該使用掛圖或者自制的水綿細胞立體模型來講述。有條件的學校,應當組織學生分組觀察或演示水綿的細胞。在低倍鏡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綿細胞的結構。觀察時要思考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方式等問題,特別是藻類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有水、有陽光的環(huán)境中,要組織學生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可嘗試讓學生觀察統計含衣藻水樣的燒杯中向光面和背光面、水的表層、中層和深層不同位置衣藻的分布密度。)

  藻類植物與人類以及對自然界的意義,可以讓學生自己收集有關資料或教師收集資料后讓學生討論。討論時要讓學生體驗自然界中藻類植物的多樣性,讓學生知道藻類植物中許多種類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還應該讓學生知道海洋環(huán)境污染后出現的赤潮生物也是藻類植物,這樣能使學生從多方面認識藻類植物。在討論中更應該要讓學生認識到如何保護環(huán)境,保護藻類植物多樣性的意義。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常見藻類的生活習性、形態(tài)結構和營養(yǎng)方式;

  2、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難點:水綿的細胞結構。

  設計思想:

  通過觀察多種常見的藻類植物,使學生對藻類植物建立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尋找它們的共性,得出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出示一養(yǎng)魚缸(水已變成綠色),提出問題:魚缸中的水為什么會變綠,什么原因會使水變綠?

  組織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講解:魚缸中水變綠主要原因是因為水中存在著一種植物,即藻類植物。藻類植物的種類非常多,形態(tài)也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我們開始學習藻類植物。

  二、講授新課:

 。ㄒ唬┰孱愔参锏闹饕卣鳎

  1、出示干燥的海帶、紫菜讓學生辯認。從而介紹自然界中除了剛才魚缸中存在的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的藻類植物,還存在一些比較大型的藻類植物,如海帶、紫菜。

  2、組織學生按實驗六的方法步驟進行觀察,了解海帶、紫菜和水綿的外部形態(tài)和顏色。

  3、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總結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4、教師重點講解以下幾點:

 。1)無論是淡水,還是海水,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

 。2)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海帶、紫菜往往是不完整的。完整的海帶、紫菜雖然個體比較大,但并沒有根、莖、葉的分化。只是從外形上分為葉狀體和根狀物。

  (3)雖然藻類植物的顏色各異,但都含有葉綠素,可進行光合作用。

 。4)水綿的細胞不僅具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同時具有帶狀葉綠體。(此內容如條件允許,可制成臨時裝片,利用實物投影或掛圖進行講解)。

  (5)衣藻雖然可以自由游動,但它具有杯狀葉綠體,可進行自養(yǎng),所以仍屬于植物。

 。ǘ┰孱愔参锏慕洕饬x及對大自然的意義:

  提出問題:"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藻類植物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之處?"

  組織學生自由發(fā)言

  出示藻類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進一步總結藻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教師應指出,藻類植物雖然具有很重要的經濟意義,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對大自然不利的因素。如赤潮,就是由于藻類植物和以這些藻類植物為食的單細胞動物大量繁殖,一些單細胞動物產生毒素,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當然這一現象也是由于人類大量的向水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結果。

  三、反饋:

  提出問題:綠色植物都是綠色的嗎?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引導學生以本節(jié)中的切身感受進行回答。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藻類植物

  一、常見的藻類植物

  實驗:觀察海帶、紫菜和水綿

  二、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1、植物體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

  但是都沒有根、莖、葉的分化。

  2、大都生活在水中?挎咦臃敝澈蟠。

  三、藻類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及經濟意義:

  食用、藥用、魚類飼料、制造氧氣

初一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認識到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是包括動植物細胞在內的絕大多數細胞共有的基本結構;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細胞核內含有遺傳信息;細胞能夠生長和分裂;細胞通過分化形成組織、器官進而構成生物體。

  能力:熟練規(guī)范地使用顯微鏡,能夠制作臨時裝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同人類對細胞的認識得益于顯微鏡的發(fā)明和顯微鏡技術的不斷改進,科學的進步需要技術的支持;同時,科學的進步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心血。對細胞的研究有助于人類認識疾病的發(fā)病機理,進而幫助人類戰(zhàn)勝疾病,增進健康。

  教學重點分析:

  本次復習課的重點是學生通過自己對知識的梳理,能夠切實掌握第二單元的內容。教師的重要作用是指導學生如何從現象看到本質,如何把各個概念統一到知識絡圖中。每一環(huán)節(jié)出現的概念都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現概念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分析:

  繪制第二單元的概念圖(知識絡圖)是本次復習課的難點。設計思路是“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出概念→構建體系→繪制知識絡圖”,即以情景導入,以問題為線索;由“生物體”這一宏觀概念到“細胞”微觀概念,最后形成單元知識絡圖。

  教學策略:

  第二單元的內容充分體現了細胞生物學在顯微鏡的幫助下,不斷取得重大發(fā)現的歷史。第二單元的復習課不僅應該包括對單元知識內容的回顧和,還可以穿插介紹科學發(fā)展史、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研究的艱辛。在第一單元已經接觸了知識絡圖的基礎上,可以試著讓學生簡單繪制第二單元的知識絡圖。

  課前準備:

  準備好小課題,即由知識點形成的問題,每組有一個問題。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說明

  3分鐘

  引言

  生命世界是精彩的,多種多樣的生物構成了這個生機盎然的生命世界。我們想探知生命的奧秘,首先要關注生物的共同特征。

  提問: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ū经h(huán)節(jié)引出生物體和細胞的概念)

  回答: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16分鐘

  細胞的發(fā)現過程以及細胞的構造

  現在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細胞非常小,難以用肉眼直接觀察到。人們對細胞的認識,離不開觀察工具——顯微鏡。簡要介紹顯微鏡的發(fā)展史,可以告訴學生顯微結構(光學顯微鏡觀察)和亞顯微結構(電子顯微鏡觀察)的差別。

  我們已經學習了光學顯微鏡的使用,現在請同學回憶一下操作步驟。

  提問:光學顯微鏡應當如何操作?每一步驟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提問:我們學習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請比較一下異同點。

  提問: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共同的結構。有哪些結構是不同的呢?

  (本環(huán)節(jié)引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的概念)

  回想操作步驟:取鏡—安放-對光—觀察

  回答:都有擦、滴、蓋的步驟,但取材料的方法不同,滴加的液體和是否染色存在差異。

  思考回答

  PPT展示幾種顯微鏡的圖片

  6分鐘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提問:細胞是怎樣構成生物體的?動物和植物的結構層次有何差別?

 。ū经h(huán)節(jié)引出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分化、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的概念)

  小組討論回答

  PPT展示不同的植物組織和動物組織圖片

  5分鐘

  生物體由小長大的原因

  看了剛才的圖片,大家一定發(fā)現:圖片里的生物由小長大了,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那么,生物體由小長大的原因是什么?

 。ū经h(huán)節(jié)引出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的概念)

  思考回答:細胞的生長和分裂

  PPT展示生物體由小長大的圖片

  15分鐘

  分析各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并繪制知識絡圖

  我們可以看到黑板上寫出了這么多的概念,是不是讓我們想到了第一單元的復習課上,老師看的知識絡圖?接下來我們一起試著繪制第二單元的知識絡圖。

  可以將第二單元的知識絡圖當作家庭作業(yè),布置給學生。

  討論并著手繪制第二單元知識絡圖

  板書設計:

  生物體、細胞、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分化、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課后反思:

  生物科學的基本概念對于學生的生物課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知識絡圖是一個很好的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概念的途徑。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思路從情景導入,以問題為線索展開;采用討論式的合作教學方法,將傳統的對知識平鋪直敘變?yōu)閹熒雍献,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繪制知識絡圖首先要明確知識絡圖的要點和關鍵,注重科學性和知識的系統性。

初一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2、舉出例子并初步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難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教學過程:

  導入:先比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為什么仙人掌的葉子退化成刺,得出結論是為了適應干旱的環(huán)境。同時學生分析刺猬、變色龍、竹節(jié)蟲,得出除了環(huán)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huán)境。

  除了環(huán)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huán)境。

  分析書本P19的資料,回答問題: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觀察兔子和貓的雙眼在頭部的位置,你能發(fā)現什么問題?從而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生物為了適應不同環(huán)境其形態(tài)結構都有所改變。

  生物除了適應環(huán)境,同時也影響環(huán)境。

  過渡問題: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動地適應環(huán)境呢?生物本身對環(huán)境有沒有影響?學生舉出例子,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植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動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蚯蚓、鼠婦疏松土壤,柳、杉樹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幫助凈化空氣,人類大量得排除廢氣、廢水使環(huán)境受到污染……)

  講解實驗: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1、提出問題: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2、作出假設:xx地,草地,茂密的灌叢的空氣濕度不一樣。

  3、制定計劃:學校內測量xx地,草地和茂密的灌叢中的濕度。(xx地指什么?灌叢指什么?)

  4、填寫P7空氣濕度記錄表。并畫出曲線圖。

  5、注意:如果xx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測量濕度時,能把干濕計放在水洼邊嗎?測量灌叢的濕度時,能把干濕計放在地上嗎?

初一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fā)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fā)育的結果;

  2、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能力目標

  1、結合花粉粒萌發(fā)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xù)樹立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yè)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fā)育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半p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fā)育的過程,都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fā)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復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jié)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系,以及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fā)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代教學手段;ǚ郯l(fā)育的標志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fā)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

  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繼續(xù)發(fā)育,最終成為果實。這里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于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fā)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fā)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于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jié)課里找到來源。到這里為止,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fā)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周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后,可讓學生嘗試用連接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系表示出來。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系,回答出果實里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于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制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系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qū)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通過復習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系起來。

  有關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最好結合學生熟悉的生產或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討論或講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fā)育。

  難點:雙受精的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fā)育。

  手段:以學生觀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設計思想: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復習提問:1、什么是傳粉?

  2、傳粉的方式有幾種?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不論是什么樣的傳粉方式,最終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傳粉完成后,花粉會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ㄒ唬┦芫倪^程: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過程)

  邊講解,邊指導學生觀察。

  1、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而萌發(fā);

  2、萌發(fā)出的花粉管不斷伸長,把花粉中的兩個精子沿著花柱,通過珠孔送到胚囊中;

  3、進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

 。ǘ┕麑嵑头N子的形成: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后花各部分的變化)

  指導學生觀察,講解:完成雙受精后,花的其他結構逐漸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發(fā)育成了果實。

  提問:1、子房的結構是怎樣的?

  2、種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總結種子的結構。

  播放錄像:介紹果實的結構。

  提問:請對比子房的結構和果實的結構,二者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請推測果實的各部分結構是由子房的哪些結構發(fā)育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三、反饋、鞏固:

  請舉些日常食用的農產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體的哪個部分?

  組織學生回答,并糾正其中的錯誤。

初一生物教案12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1、能說出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2、能描述枝條的發(fā)育過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長需要哪些無機鹽。

  能力目標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情感目標1、通過調查植物的生活需要哪些無機鹽,學會和他人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際情感。

  2、初步認識化肥對環(huán)境的危害,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根的哪個部位長得最快

  2、芽和枝條的發(fā)育關系以及植物的生長所需無機鹽的種類。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細胞的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另一方面要靠

  細胞體積的增大。

  3、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和的無機鹽。

  二、導入新課

  種子萌發(fā)后,長出了幼嫩的根、莖、葉,那么,幼苗是怎樣長大的呢?

  三、合作探究

  (一)幼根的生長

  閱讀課本96頁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長最快”進行探究,根據自己的觀察記錄,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你的探究實驗中,應選擇什么樣的根?

  2、當幾位同學獲得的實驗數據不同時,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實情況的數據,對這些數據應怎樣處理?

  3、從記錄數據中發(fā)現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

  4、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你會發(fā)現,下部細胞較小,越往上的細胞。這是因為伸長區(qū)的細胞來自。分生區(qū)的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的細胞,不斷補充的細胞數量,伸長區(qū)的細胞不斷長大,長成為的細胞。

  5、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另一方面要靠

  。

  (二)枝條是芽發(fā)育成的

  閱讀課本P98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欣賞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边@是一首歌詠春風綠柳的詩句,請分析:萬千枝條及其綠葉都是由什么發(fā)育成的?

  2、用橫線連接,表示芽和枝條的發(fā)育關系

  (三)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yǎng)物質

  通過閱讀課本P98頁第3、4自然段并結合課前的調查結果分析回答:

  1、植物的生長需要不斷的補充哪些營養(yǎng)物質?植物是如何獲得這些營養(yǎng)物質的?

  2、植物的生長需要哪些無機鹽?

  3、施肥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四、拓展創(chuàng)新

  1、農諺說“有收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又說“糞大水勤,不用問人”。這兩種說法是否符合科學種田的道理?

  五、達標檢測

  1.根尖的分生區(qū)屬于()

  A.營養(yǎng)組織B.分生組織C.保護組織D.輸導組織

  2.一條根能夠不斷長長的原因是()

  A.根冠不斷增加新細胞

  B.伸長區(qū)的細胞不斷伸長

  C.分生區(qū)細胞數量增加和伸長區(qū)的細胞不斷伸長

  D.分生區(qū)不斷增加新的細胞

  3.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A.成熟區(qū)B.伸長區(qū)C.分生區(qū)D.根冠

  4.種莊稼需要施肥,肥料的作用是給植物的生長提供()

  A.有機物B.水C.無機鹽D.氧氣

  5.一棵大樹的枝條是由發(fā)育成的()

  A.莖B.根C.葉D.芽

  6.根尖在向下生長的過程中,分生區(qū)不會被土粒損傷,是因為()

  A.有根毛開路B.有細胞壁的

  C.有根冠保護D.有伸長區(qū)的保護

  7.植物生長中需要量最多的無機鹽是()

  A.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B.含氮的、含磷的、含鐵的無機鹽

  C.含磷的、含鉀的、含硼的無機鹽

  D.含氮的、含磷的、含鋅的無機鹽

  8.種植白菜、菠菜時,應多施()

  A.氮肥B.磷肥c.鉀肥D.鐵肥

  9.無土栽培是指()

  A.把植物直接栽培在人、畜的糞尿中.

  B.直接將植物栽培在水中的栽培方式

  C.不需要給植物施無機鹽的栽培方式

  D.把植物栽培在將植物需要的無機鹽按比例配制好的營養(yǎng)液中

  10.芽中將來發(fā)育成莖的部位是()

  A.芽原基B.芽軸C.生長點D.葉原基

  1l.由伸長區(qū)發(fā)育成的結構和發(fā)育成伸長區(qū)的結構分別是()

  A.根冠、分生區(qū)B.分生區(qū)、根冠

  C.根冠、成熟區(qū)D.成熟區(qū)、分生區(qū)

  12根尖由四部分組成,從頂端向上依次是、、、。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

  13.移栽植物的時候,最容易把纖細的和折斷。這樣會降低根的功能。移栽植物時,應該在期,并且要盡量多帶。

  14.把兩株同一品種、同樣大小的健壯幼苗分別培養(yǎng)在甲(內裝土壤浸出液)、乙(內裝與甲瓶等量的蒸餾水)兩個瓶內。過些日子,看到甲瓶內的幼苗長得,顏色,乙瓶里的幼苗變得,顏色,這個實驗表明植物生長需要。

  15.某同學進行了無土栽培的嘗試,據圖回答問題:

  甲乙

  (1)甲、乙兩瓶都應當放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

  (1)為什么甲植株生長狀況比乙植株好?

  答案:

  一、1.B2.C3.A4.C5.D6.C7.A8.A9.D10.B11.D

  二、12.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成熟區(qū)伸長區(qū)13.幼根根毛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幼苗土

  14.健壯鮮綠瘦弱發(fā)黃無機鹽

  15、無菌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無機鹽。

初一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認識顯微鏡的結構,了解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和正確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標本的種類。

  能力目標:

  使學生能正確使用顯微鏡,訓練學生規(guī)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標:

  1、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訓練,對學生進行遵守實驗室紀律的教育和愛護公共財物的教育,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2、在實驗中,體驗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探索、質疑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知識體系圖解

  課文分析

  《觀察細胞的用具》這部分內容,通過對顯微鏡的介紹,使學生了解顯微鏡在生物實驗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為今后實驗教學打下基。'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學生步入中學后的第一節(jié)實驗課,課本從取鏡、安放、對光、觀察到收鏡,每一個步驟都詳細敘述了具體的操作方法。認真組織并上好起始實驗課,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良好的實驗紀律,對于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節(jié)的重點是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在學習過程中,不必對顯微鏡的原理進行深入的了解,而應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達到熟練使用顯微鏡的目的。為下一節(jié)動、植物細胞的觀察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法建議

  這節(jié)實驗課是學生進入中學學習生物學的第一節(jié)實驗課,因此,開始實驗操作前,應進行實驗室規(guī)則、愛護實驗設施的教育,注意將實驗過程組織好。

  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要放在學習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上。這一節(jié)課不要求觀察載有實驗材料的玻片標本(只要求觀察諸如貼有“上”字薄紙的代用玻片標本)。目的也在于讓學生弄清楚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關于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的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達到教學目標:

 。1)讓學生參看課本上的插圖,對照顯微鏡實物,自己來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并進行顯微鏡的使用操作訓練,然后經過學生的歸納、概括,課后通過填寫《實驗報告冊》及時進行反饋,來檢查教學效果。這樣可以留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師應強調的是在顯微鏡使用過程中,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有關的注意事項,最后總結操作步驟的順序、重點內容,并及時表揚在操作和紀律上表現好的學生。通過這種“綱要化”處理,提高學生記憶的選擇性,有利于記住最關鍵的東西;

 。2)盡量的讓學生利用課上時間反復多次練習,以提高學生記憶的牢固性;并把學與用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記憶的形象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觀察細胞的用具

  重點: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難點:第一次實驗課的組織

  教學手段:以學生個人及小組活動為主

  教學設計思路: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圖表示得很清楚,教師不需要講的過多或過細,完全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性的學習方法,利用教材進行學習,教師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顯微鏡的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

  教學過程:本節(jié)內容為1課時。

  導入:顯微鏡是一種可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體放大的儀器。

  活動一:學習顯微鏡的各部分的結構及用途

  要求:1、學生對照課本P8-9的圖片和相關文字,利用實物觀察并記憶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及用途。

 。ㄓ^察前,教師需先講解顯微鏡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鏡臂,一手托鏡座,把顯微鏡靠在胸前,平穩(wěn)的置于桌面。)

  2、同組同學相互考查記憶結果。

  3、請幾位同學上講臺利用掛圖或實物講解。

  教師總結(重點介紹反光鏡、物鏡、目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

  活動二: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學生對照課本P8—10的圖片和相關文字,按要求用顯微鏡觀察“上”字裝片。

  2、由于對顯微鏡使用還不夠熟練,要求學生練習時動作要輕,以免損壞顯微鏡。

  教師對學生活動進行巡視,并急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教師總結:顯微鏡的操作過程提問: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數的計算。

  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得出結論:1、物像與實像相反。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活動3:學習玻片標本的類型

  組織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一片樹葉,感受在顯微鏡中的視野狀況。

  提問:為什么視野中看不到圖像?如何才能在顯微鏡下到樹葉的微觀結構?

  組織學生討論、設計方案、匯報

  教師總結:顯然,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玻片標本的種類

  (1)永久性玻片標本:可長期保存。

 。2)臨時性玻片標本:不用長期保存。

  組織學生閱讀P10玻片標本的類型,并在給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對應的切片、涂片、裝片。

  三、作業(yè):完成實驗報告冊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觀察細胞的用具

  一、 顯微鏡的使用

  使用方法:

  1、取鏡和安放

  2、對光

  3、觀察

  4、整理

  二、玻片標本:

  切片

  涂片

  裝片

初一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1.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概述綠色植物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運用實驗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使學生理解“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2.使學生認同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實驗的組織和實驗結果的推導分析。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由生物小組同學對盆栽天竺葵進行暗處理以及葉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學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葉草、黑紙片、曲別針、酒精、碘液、小燒杯、大燒杯、培養(yǎng)皿、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清水。

  3.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

  活動:請同學列舉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愛的幾種食物,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系。

  學生發(fā)現,人們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綠色植物。教師總結:綠色植物就象一個巨大的生產有機物的天然工廠,它制造的有機物養(yǎng)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如何檢驗呢?”“綠葉制造有機物需要什么條件嗎?怎樣證明?”

  二、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學生小學的自然常識課中已經了解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在這一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逐漸明確探究的課題:光是不是制造有機物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如何確定光合作用是否發(fā)生?學生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各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各組在實驗設計中的優(yōu)點,尤其是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設計,教師要不吝贊美之詞,鼓勵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又請同學互相找出實驗設計中不夠嚴謹的地方,訓練學生的分析和思維能力。對于有機物的鑒定,老師可提示學生回憶:觀察玉米種子結構時,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區(qū)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學生可聯想到淀粉的鑒定方法。

  通過討論,將同學們的實驗設計逐步完善。對確實可行的實驗方案,老師應給學生提供實施實驗計劃的機會。同時,引導學生對照教材中的實驗設計,找出其中的巧妙之處,彌補自己設計中的不足。

  進行實驗之前,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本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暗處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每個一實驗步驟中的科學道理的理解。老師可設計一系列思考題,啟發(fā)學生:

 、賹嶒炃,為什么要將天竺葵進行暗處理?

  ②對一片葉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這樣的實驗設計有什么好處?

 、廴∠抡诠獾暮诩垥r,葉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顯的差別嗎?

 、軐⑷~片放到酒精中加熱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葉片呢?

 、轂槭裁匆獙⑹⒕凭男羲訜?

 、蕻斁G葉在酒精中變成黃白色時,此時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區(qū)別嗎?

  ⑦往葉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嘟涍^碘液處理后,葉片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初一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環(huán)剝枝條形成樹瘤的現象,知道植物體以木質部的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以韌皮部的篩管運輸有機物。

  2、通過對莖的輸導作用的分析,了解保護樹皮的意義及莖具有貯藏有機物的作用。

  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莖的輸導作用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及正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實驗或觀察基礎上,通過討論或分析得出適當的結論并加以表述,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植物體的木質部和韌皮部的結構與物質運輸功能相適應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植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2、通過討論“莖的輸導作用”,引導學生懂得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美化、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教育。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是通過對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分析,得出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路;而有機物是通過篩管輸導的科學結論。

 。1)通過上節(jié)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了莖的木質部中的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莖的韌皮部中的篩管是輸導有機物的通道。

 。2)通過探究實驗,學生會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自己的"親眼所見",經過整理、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即莖里的導管能夠把從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向上運輸到植物體全身,莖里的篩管能夠把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植物各部。

  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分析和綜合能力的表現;也可以看作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

  2、講述環(huán)割枝條上方形成的"瘤狀物"是本節(jié)教學的一個難點。瘤狀物的形成,實際上是比較復雜的過程。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用講得過細,要求學生明白是由于有機物的運輸受到阻礙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議

  1、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完成,上課時將實驗裝置或處理材料帶到實驗室,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介紹。由于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師要自備紅墨水在莖中運輸的實驗結果及樹瘤標本,以便上課時分發(fā)給學生觀察,最好能做到每組或每桌一份。

  2、觀察紅墨水在莖和葉中的運輸時,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后,分析得出的結論有兩點;一是莖的木質部被染紅,不宜說成導管被染紅;二是水分運輸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運輸至葉。紅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質,突出水的運輸方向、途徑和部位,無機鹽一點即通。

  3、樹瘤形成的原因很復雜,其結構基礎是木栓形成層的形成及其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物質基礎是由于有機養(yǎng)料運輸途徑的割斷使有機養(yǎng)料積累。教學時只要讓學生明確切口上部膨脹起來與有機養(yǎng)料的積累有關,并領悟到韌皮部(樹皮部分)運輸有機養(yǎng)料即可。

  從樹皮對運輸有機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明白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祖國的思想教育。

【初一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初一上冊生物教案06-10

人教版初一上冊生物教案01-27

初一生物教案11-05

初一生物上冊教案11-19

生物初一作文06-28

初一生物教案15篇11-08

初一生物教案(15篇)11-15

初中初一上冊生物教案5篇06-10

人教版初一上冊生物教案5篇01-27

初一生物教案精選15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