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白浆_8乄8X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国产AV大片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

七年級地理教案

時間:2022-12-04 15:03:47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推薦】七年級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七年級地理教案

七年級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2、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媒體素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自己身邊,學習地理應注意搜集身邊的地理信息。電視中的各種節(jié)目、報刊雜志、圖書館的藏書,互聯(lián)網站等都傳遞著許多地理信息,我們要逐步學會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應的地理問題,本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學習地理的途徑、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課前熱身

  學生分組討論:看哪位同學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的',并且分組記錄下來,比一比看哪一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提示:要學好地理,首先要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再學會思考地理問題,最后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或生活圈子,從實踐中去學習。

  2、四邊互動

  互動1:教師對學生搜集的地理信息進行整理,而且要求學生學會思考地理問題,然后提問:

  (1)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連續(xù)發(fā)生地震?

  (2)為什么我國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區(qū)常發(fā)生水、旱災害?

  (3)為什么南方能大面積種植柑橘,北方卻不行?

  (4)為什么吐魯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為什么南極洲蘊藏著大量煤炭資源?

  明確:觀察和了解地理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探究其成因和規(guī)律,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對比、分析、綜合、觀察、聯(lián)想等方法將有助于我們學習地理。

  互動2:要學好地理,我們單靠坐在教室里是遠遠不夠的,要深入周邊的環(huán)境,走進大自然,通過野外旅行,學會觀賞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游園、滑雪、探險、狩獵、海濱休閑、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步行、騎自行連、乘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

  學生分組討論活動,教師用投影出示討論問題:

  1)你曾經外出到過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內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時間如何安排?

  5)旅行路線如何?

  學生討論完后,教師選一兩名代表匯報。

  進一步提問:野外旅行要準備好哪些物品呢?

  明確:地圖、指南針、筆記本、望遠鏡、照相機等。

  強調:還要學習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觀察、地理攝影、地理素描、地理標本制作等技能。

  俗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野外旅行能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審美情趣,增長地理知識。地理學習的特點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應用它;我們身邊就有地理知識,只要留意就會學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識。

  四、達標反饋

  討論:學生分組設計一條附近地區(qū)野外旅行線路,內容包括:地點、旅行線路、開始和到達時間、旅行內容、交通工具、物品準備、注意事項等。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學生先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教師點撥。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學好地理,懂得了學習地理的方法途徑,進而發(fā)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2)方法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討論法學習。

  六、作業(yè)

  設計一條最好的旅行路線,最好的地圖,進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國水資源的現(xiàn)狀。

  2、過程與方法:聯(lián)系我國氣候、河流等知識,分析我國水資源的分布特征、

  原因及影響。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學生樹立節(jié)約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三、教學難點:

  聯(lián)系氣候、河流等知識 分析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四、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法

  五、課前準備:

  學生:對當地用水狀況及主要水利工程進行調查。

  教師:有關水污染、浪費的資料和三峽、南水北調的`材料

  六、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分小組競賽:說出生活中水的重要性

  板書:第一節(jié) 水資源

  引導:首先我們了解什么是自然資源

  請同學們看書思考:自然資源的類型:可再生、不可再生。

  思考討論:水是可再生資源,為什么說水資源是有限的?

七年級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1)了解本區(qū)的位置和范圍。

  (2)記住馬達加斯加島、幾內亞灣、索馬里半島(有“非洲之角”稱號)、好望角、剛果盆地、維多利亞湖(最大)、乞立馬扎羅山(最高)、坦噶尼喀湖(最深)、東非大裂谷。

 。3)記住可可、黃金、金剛石與銅的分布及出口國。

  (4)掌握本區(qū)炎熱多雨的氣候特點。

 。5)了解本區(qū)以高原為主的地形與特殊地形區(qū)。

  2.智能的培養(yǎng):

 。1)通過讀圖判斷尼羅河的,剛果河的流向,注入的海洋及流經地區(qū)的地形特點,初步學會比較分析兩條河流的流量特征。

 。2)初步學會運用景觀圖片和有關數據,比較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的氣候與景觀特點并分析其在非洲分布的規(guī)律性。

  3.思想教育要求

  通過對本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生產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學重點:

  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河流、湖泊,東非裂谷帶,剛果盆地,海岸線平直;

  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礦產及分布區(qū)。

  教學難點:熱帶草原氣候成因,東非裂谷帶和剛果河成因。

  教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掛圖。

  教學方法:講解法,練習法,讀圖分析法結合進行。

  教學設計:前兩節(jié)我們學習了北非的自然環(huán)境、居民和經濟以及主要的國家,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首先請同學們思考西亞和北非地區(qū)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種特征上有什么明顯的差異?(北非:白;本區(qū):黑人為主,因此本區(qū)又有黑非洲之稱)

  本區(qū)雖然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也包括撒哈拉沙漠的一小部分,即在本區(qū)的最北部是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邊緣。(邊指圖邊講解)

  下面我們看一下本區(qū)的地理位置,13.1圖西臨大西洋,東岸印度洋。

  宣讀課文第一段,了解本區(qū)是“黑人的故鄉(xiāng)”。

  二、地形特征:高原,裂谷和盆地。

  1.掛非洲地形圖,對照讀課文地形圖,提問:非洲以什么地形為主,判斷的根據是什么?

 。⊕靾D上是褐色,課文上看,大多地方200—1000m以上,故以高原地形為主)。追問:地勢向什么方向傾斜?(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整個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在撒哈拉以南,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比北非地勢高。

  本區(qū)東部高原上有一條斷裂深陷的東非裂谷帶,讀東非裂谷帶示意圖,提問:

  裂谷帶起于何處,經過哪里?一直延伸到哪里?[南起贊比西河口南,向北縱貫東非高原——跨過赤道——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經紅海啞喀巴灣,延伸到西亞朗死海附近,長達6000km寬50—80km]。

  宣讀課文中有關東非裂谷的一段課文,讀完后提出4個問題,讓同學回憶。

 。1)東非裂谷帶的形態(tài)特征[兩岸懸崖壁立,附近有死火山和活火山,裂谷底部湖泊連串,深而狹長,被稱為“地球的傷痕”]

 。2)在地形圖上找出乞力馬扎羅山(非洲最高)

  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

 。3)裂谷的成因[地殼斷裂作用形成的]

 。4)課文P29“想一想”并回答。

  非洲地形雖然以高原為主,但也有地勢較低的盆地——剛果盆地。這個盆地原來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內陸湖,后來由于地殼上升,剛果河下切湖水外瀉而形成盆地。

  下面同學們看圖,非洲的海岸線比較平直——原因是高原逼近海岸,由于海岸線平直——使得海灣、半島、島嶼少。

  要求同學找出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

  非洲最大的半島——索馬里半島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并讀P29“讀一讀”好望角的得名。

  三、炎熱多雨的'氣候

  本區(qū)有:“熱帶大陸”之稱,為什么?

  同學們看13.5圖,找出赤道,南北回歸線,

  1.看到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區(qū)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按氣候帶劃分,應屬熱帶。

  2.再看一看本區(qū)絕大部分年均溫在多少攝氏度以上,在20℃以上應屬熱帶,所以本區(qū)有“熱帶大陸”之稱。(教師指導啟發(fā)學生回答)

  指導同學讀年降水量圖13—5,從本區(qū)南北兩端看起,依次從200mm以下—20000mm以上,那么本區(qū)大部分地方降水量為多少?1000mm以上。

  再看非洲氣候帶分布圖,明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qū)有哪幾種氣候?[熱帶沙漠,熱帶草原,熱帶雨林地中海式氣候]

  從圖中我們能看出熱帶雨林氣候帶,南北兩側的氣候帶都是南北對稱分布的。其中熱帶草原氣候也叫薩瓦那氣候,從而我們看出本區(qū)以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和薩瓦那氣候為主,而北非則以炎熱干燥的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此外大家看圖“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為什么不是熱帶雨林氣候”?[因地勢高,氣溫低]

  講解:從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我們能看出整個非洲的氣候以熱帶草原面積最大,氣候特點,是一年明顯分為干濕兩季。

  濕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豐富。

  干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找同學閱讀P31課文。

  指導看13.7,13.8圖

  完成P31“想一想”三個題。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根據同學閱讀回答:

  世界上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南非

  世界上出產金剛石最多的國家——扎伊爾

  世界上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幾內亞

  世界上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贊比亞

  本區(qū)重要的石油輸出國——尼日利亞

  總結新課,并作練習,宣布下課

  自然環(huán)境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東西臨印、大西洋,陸地輪廊平直。

  二、地形:以高原為主的地形及特殊地形區(qū)

  非洲之最:

  乞力馬扎羅山(最高)維多利亞湖(最大)坦噶尼喀湖(最深)

  馬達加斯加島(最大)幾內亞灣(最大)索馬里半島(最大)

  三、氣候:炎熱多雨(熱帶大陸之稱)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種類豐富):黃金、金剛石的儲量、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南非——黃金金剛石——扎伊爾鋁土——幾內亞銅礦——贊比亞

  板書提綱

  第13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自然環(huán)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高原、裂谷、盆地。

  高原為主: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

  裂谷:東非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口南——東非高原——赤道——埃塞俄比亞高原——紅海——西亞死海附近)

  盆地:剛果盆地

  另有乞力馬扎羅山(最高山)維多利亞湖(最大湖)

  坦噶尼喀湖(最深湖)幾內亞灣(最大灣)

  馬達加斯加島(最大島)索馬里半島(最大半島)

  三、炎熱多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面積最大)

  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式氣候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黃金(南非)

  金剛石(扎伊爾)

  鋁土(幾內亞)

七年級地理教案4

  教材分析

  “認識地球”是七年級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的起首章,而本節(jié)又是其中的起首章。由此本課設想通過多媒體和充分利用章首頁、設計動手探究活動來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設計討論地球形狀的活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案例

  [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進入地理知識殿堂!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屏幕文字動畫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1. 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 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 現(xiàn)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 你能用數據說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嗎?

  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的

  過程,是師生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石圓的,引申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同,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同學說的出,有的同學說不出來也沒關系,以后我們是要討論的;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只是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

  問題3:球體,這一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得的來源不同,盡情敘述,重在激發(fā)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xiàn)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qū)、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證實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再談談感想,引導他們明白下列道理: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有可能是正確的真理,明天有可能就認為是錯的,要相信科學;追求真理有時以付出生命為代價。

  4.地球衛(wèi)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說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同樣的計算方法可以計算地球的大小。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老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

  板書設計

 。ㄒ唬┑厍虻男螤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大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七年級地理教案5

  一、xx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地區(qū)的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xiàn)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并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實例。

  運用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

  課標解讀:

  1、運用地圖說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領土范圍和首都。記住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塊大陸的國家。

  2、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并記住澳大利亞氣候特征及其分布特點。

  3、知道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并運用資料說明澳大利亞生物的獨特性及其成因。

  4、記住澳大利亞地形的主要特點、主要地形區(qū)和河流。

  5、了解澳大利亞的經濟特點,記住其主要出口的農礦產品。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農牧業(yè)和工礦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樹立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觀念。

  6、運用地圖,記住澳大利亞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fā)展特點;

(3)xx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難點:xx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與農牧業(yè)、工礦業(yè)發(fā)展的關系。

  二、xx過程與方法

  學習主題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1、看以下圖片,回答問題:

 。1)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被稱為活化石的有xxxx等。

 。2)登上澳大利亞國徽的是:xxx和xxx。

  2、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寫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Axx(國家)、

  Bxx(國家)、

  Cxx島、

  Dxx洲、

  Exx洋、

  Fxx洋。

 。2)圖中紅色粗線為xx緯線,這說明A國位于xx半球。

 。3)從圖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亞大陸上有xx個國家,國名是xx。

 。4)A國領土包括xx大陸、xx阿xx島及附近的一些小島。

  3、閱讀下面的資料,回答問題:

  據統(tǒng)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其中有9000種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占植物總數的75%;有鳥類650種,450種是特有的,占鳥類總數的69%。全球有袋類動物150種,南美洲只有幾種,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在今天看來,他們雖然顯得有些原始,但是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亞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1)這段文字說明,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數量和種類xx。

 。2)澳大利亞被譽為xx。

 。3)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傥恢茫(lián)系大陸漂移學說);

 、谧匀粭l件(對比南極大陸)xx。

  學習主題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閱讀下面的資料,回答問題:

  澳大利亞的養(yǎng)羊業(yè)

  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亞沒有羊。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由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適于綿羊的生長和繁殖,綿羊的數量迅速增加。歐洲殖民者看到了養(yǎng)羊業(yè)的大好前景,隨后又從西班牙引進了美利奴羊。經過不斷選種改良,培育成產毛量高、毛質細長柔軟的美利奴新種細毛羊。現(xiàn)在,澳大利亞的綿羊大部分是這種羊。

  (1)這段文字說明,澳大利亞養(yǎng)羊業(yè)發(fā)達,羊的數量多的原因是xx自然xx條件和人為因素:xx挑選優(yōu)良品種xx等,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沒有大型的食肉動物。

 。2)自然條件一般包括xx地形、氣候、水文、xx等因素。

  2、讀澳大利亞地形圖,回答:

 。1)澳大利亞大陸地勢xx,地形大致可分為西部xx、

  中部xx、東部xx。

 。2)中部地勢最低處有湖面海拔為—16米的xx湖。還有地下水豐富的xx盆地,在低處鑿井,地下水可以自動流出地面,成為xx井,但井水鹽度高,不宜作灌溉用水,可作牲畜飲水。

 。3)東部有自北向南縱貫的xx(山脈)。

 。4)全國最大的河流xx河,從大分水嶺西側發(fā)源,向xx注入xx洋。

 。5)在東北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xx。

 。6)對照課本P74圖8。37,回答澳大利亞農牧業(yè)的分布與地形的關系:

 、傥鞑、北部和中部地區(qū),是低矮xx的和大面積的xx(地形),xx豐富,有優(yōu)良的牧草,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因此適合露天圍欄放牧,所以這些農牧業(yè)區(qū)為xx帶和xx帶;

 、跂|南部和西南部沿海xx(地形)地區(qū),既適合牧羊,又適合發(fā)展耕作業(yè),而且二者在時間上不會發(fā)生沖突,所以發(fā)展混合農業(yè)——xx帶和xx帶。

  3、關于澳大利亞,讀下圖回答:

  (1)判斷下列各圖所表示的氣候類型,寫在圖下橫線上,并將其代表字母填到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的相應位置

 。2)這里氣候具有xx半環(huán)狀xx分布特點。

 。3)xx緯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大部分位于xx帶和xx帶,南部一小部分位于xx帶(填溫度帶)

  澳大利亞氣候分布

 。4)對照課本P74圖8。37,回答澳大利亞農牧業(yè)分布與氣候的關系:

 、僦、北、西部地區(qū)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區(qū)和熱帶草原氣候區(qū),氣候xx干燥xx,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農牧業(yè)生產方式為__粗放_式畜牧業(yè);

 、跂|南部為夏季xx高溫多雨xx,冬季xx溫和濕潤xx的xx溫帶海洋性xx氣候和xx亞熱帶濕潤xx氣候,南部和西南部是冬季xx溫和濕潤xx,夏季xx高溫干燥xx的xx地中海xx氣候,既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也適宜耕作業(yè),農業(yè)生產方式為xx混合xx式農牧業(yè)。

  (5)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東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經營地帶,其他廣大地區(qū)放養(yǎng)的羊只相對較少,養(yǎng)羊業(yè)地區(qū)差異大的自然原因是:

  東南部和西南部地區(qū)地形較平坦。而南部地區(qū),氣候適宜,降水相對于其他地區(qū)較為豐富,東南部地區(qū)雖然只處于大分水嶺的雨影區(qū),但引水灌溉可以滿足其小麥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的利用,因此這個地區(qū)發(fā)展混合農業(yè)比較有利,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這里。其他地區(qū)大多屬于半干旱區(qū),實行的是利用天然草場實行粗放的放牧飼養(yǎng),低投入低產出。

七年級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征,說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埃及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說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

  3、運用課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了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聯(lián)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埃及歷史遺跡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yǎng)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并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課。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課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復得一分。4分鐘后,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臺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給每個小組加分。

  三、探尋人文,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筑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說說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及游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跡。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游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yè)發(fā)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yè)、經濟發(fā)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游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及游覽埃及的名勝古跡,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jié)課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有什么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fā)展本國經濟的?

  五、課堂反饋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六、課堂小結: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并把組員的發(fā)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jié)課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七、布置作業(yè):配套的知識能力訓練

  必做作業(yè):選擇題

  選做作業(yè):選做題

七年級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的含義,并在生活中正確使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huán)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天氣的含義;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夠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huán)境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景

  教師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關心天氣的`變化狀況,也經常用到反映天氣或者反映天氣變化的術語。那么,請大家思考:

  1、你見過那些天氣的現(xiàn)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氣狀況的術語?

  3、這些天氣現(xiàn)象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1、請學生看這窗外,用自己的語言將此時的天氣狀況描述出來。(板書:一、天氣及其影響——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講述:除了我們剛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氣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從電視、廣播、網絡、旅游中看到或聽到其他地方的天氣狀況。

  (1)、請一位同學將頭一天聽到的天氣預報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向全班同學做一個預報。(學生活動:預報四地昨天的天氣)第一節(jié)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

  (2)、其他同學做好記錄,并思考:他是從那些方面描述天氣狀況的?(學生活動:是從陰晴、風雨、冷熱、濕度等方面描述的。)

  (3)、從我們剛才對天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發(fā)生的時間長短怎么樣?(學生活動:時間短)

  (4)、在同一時間,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狀況是否相同?從中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不相同。得出結論,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引導學生回想昨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的,看看今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猜猜明天的天氣又會是什么樣。從中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自由發(fā)言,得出結論:同一地點,不同時刻的天氣不同。)

  4、講述:由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到多變的。(學生活動:明確天氣是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的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是多變.)

  三、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1、引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歡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討厭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板書: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2、請幾位同學上臺分角色扮演不同職業(yè)人員對天氣的感受。(學生活動:幾位同學上臺扮演,其他同學作評)

  3、講述:由此可見,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不同職業(yè)人員的生產和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請大家結合課本活動題總結一下:天氣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從實際出發(fā),舉例說出天氣從哪些方面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1)天氣與交通。(2)天氣與農業(yè)。(3)天氣與戰(zhàn)爭。(4)天氣與日常生活。)

  4、引導學生結合這項活動,結這項活動擬定一個名稱。寫一篇小短文,或以此為素材畫一副畫。

  四、課堂活動:

  地理填充圖完成。

  五、板書設計

  板書

  第一節(jié)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一、天氣及其影響

  1、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影響

  3、閱讀天氣預報

七年級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yè)發(fā)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tǒng)工業(yè)與新興工業(yè)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yè)化和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fā)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出示圖“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

  “領土組成”部分

  1.出示國旗并簡單介紹墾區(qū)和條紋區(qū)的含義。

  2.讀圖3-31,觀察美國所臨海洋和鄰國,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帶、熱帶、大洋洲等)。觀察本上的慶要山脈、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紹首都華盛頓和哥倫比亞特區(qū)。

  “高度發(fā)達的經濟”

  經濟概況部分:

  農業(yè)大國部分: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分組討論:a.農業(yè)地區(qū)專門化與美國農業(yè);b.農業(yè)生產專門化與美國農業(yè)。

  2.歸納學生觀點,指導:農業(yè)地區(qū)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fā)揮農業(yè)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3.小結;美國的農業(yè)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qū)。

  6.小結:美國盡管糧食產量多,是世界農業(yè)大國,但由于緯度位置的原因,還需要大量進口生長在熱帶地區(qū)的農業(yè)產品。

  工業(yè)大國部分:

  1.介紹美國工業(yè)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yè)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fā)居世界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yè)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2,介紹美國“夕陽工業(yè)”與新興工業(yè)的競爭狀態(tài),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tǒng)工業(yè)逐漸衰落,新興工業(yè)蓬勃興起。

  3.引導學生提升到理論認識層面:能源、資源密集型的傳統(tǒng)工業(yè)與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工業(yè)的劣勢和優(yōu)勢。

  4.可安排學生對就近的科技工業(yè)園進行參觀訪問。

  生態(tài)、環(huán)保問題部分:

  本部分實際上是將教材編排稍作組合,分兩大方面探討美國的生態(tài)環(huán)保問題:一是美國農業(yè)開發(fā)使“黑色風暴”多次發(fā)生。二是經過不斷的治理,現(xiàn)在美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問題已不太嚴重。

  人口部分:

  人口構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構成主要有歐洲白人后裔、亞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圖8-48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收集課外資料并補充休斯敦的有關資料。

  3.課堂小活動:請你當導游員,向游客(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茨奈粚в螁T講解得最詳細準確,掌握的資料最多。

  4.評出導游。

  課后活動:

  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小結: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環(huán)境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資源觀和環(huán)境觀。

七年級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qū)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qū)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qū)。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qū)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具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亞洲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并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yōu)美的風景。他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三、新授課

  (一)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__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區(qū)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之為Eerb,意為西方日落之地,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師點撥描述區(qū)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嚎磮D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

 、僮畋保罕本81度;最南:南緯11度

 、谧顤|:西經170度;最西:東經26度。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鹤x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三)課堂小結

  認識區(qū)域首先要認識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作業(yè)安排

  完成地理點撥練習

七年級地理教案10

  學習目標

  1、知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識與技能:法國的地理位置,法國的氣候類型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狀況。

  2、過程與方法:學生自學,教師指導。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建立我國與法國的對比,從法國的發(fā)展中找到我國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重難點

  法國的地勢特點。

  法國的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步驟

  師生活動

  復備

  1、導課激情

  2、自主學習

  (由科代表組織本組成員根據學習提綱完成)

  同學們你了解法國的哪些歷史和文化?

  學生各抒己見,暢談法國的歷史人物,名勝古跡,經濟發(fā)展狀況等。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教材的活動練習和以下預習練習:

  1.法國的輪廓有什么特點?

  2.法國瀕臨的海,海灣,海峽以及陸地上的鄰國?

  3.通過圖分析法國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地理緯度?看法過大部分屬于那個緯度區(qū)?

  4.找到法國的中央高原,巴黎盆地,阿爾卑斯山脈看法國的地勢特征?

  5.找到法國的重要的河流,塞納河,盧瓦爾河,羅訥河。

  6.法國的第一大城市巴黎,法國的最大的海港馬賽,法國的第三大城市,法國的紡織工業(yè)中心里昂。

  法國的輪廓象正六邊形,三邊臨海,三邊臨陸地。法國的南部面臨地中海,西邊臨比斯開灣,背面臨拉芒什海峽,陸地上的鄰國眾多,例如: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意大利,摩納哥,安道爾,西班牙。中央高原位于法國的南部,巴黎盆地位于法國的西北部,從地形分布上和分層社色圖中可以看出法國的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根據課前預習,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法國。

  1、在圖3—27上找到法國,看看其國土輪廓有什么特點。

  2、讀出法國最北端和最南端大致的度數。

  步驟

  師生活動

  復備

  3、激情互動

  4、魅力精講

  5、拓展應用

  6、生成創(chuàng)新

  法國的塞納河從東南流向西北,注入拉芒什海峽,巴黎,里昂,馬賽三個城市的共同的地理位置特點是沿河分布或者沿海分布。

  學生閱讀教材兩個段落看一下法國的主要的氣候類型以及分布狀況,法國大西洋沿岸,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在此了解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規(guī)律,40-60度大陸的西岸,冬無嚴寒,下無酷暑,降水均勻,基本上沒有旱澇災害,對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十分有力,法國的地形平坦,平原和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北部的巴黎盆地成為法國的小麥的主要產區(qū),法國也成為歐洲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法國的農業(yè)生產還具有便利的.灌溉條件,河流匯總多,水量豐富,季節(jié)變化小。這些都能通過學生的知識擴展得到。

  法國的另外一種氣候――地中海氣候,教材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地中海氣候類型,地中海的沿岸地區(qū),夏季氣溫高,降水少,植物生長旺盛。在此有必要讓學生再次記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雨熱不同期。在了解氣候類型的基礎上再看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種植,可以給學生出示幾幅圖片,進而了解法國的葡萄酒。

  法國的資源豐富,煤鐵儲藏量大,汽車飛機制造讓學生了解,法國的核電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法國的旅游業(yè)發(fā)達,旅游資源豐富,了解法國的旅游資源。

  法國法展農業(yè)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找出巴黎盆地和中央高原,歸納法國地勢的基本特征。

  找出法國的氣候類型,以及對農業(yè)的影響

  介紹法國的旅游業(yè)

  7、課堂檢測

  法國的輪廓形狀——

  法國的氣候——和————哥具有什么特點?

  法國的首都————坐落在————河畔。

  法國的地勢特點——

  法國有那些旅游資源?

  從什么地方反映法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河旅游大國?

七年級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yǎng)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標

  1、通過列舉海陸變遷的證據,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fā)展過程,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

  教學方法

  討論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讀圖分析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七年級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美國的領土構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構成復雜

  3.了解美國的地形、氣候及農業(yè)生產的特點和主要農作物帶的分布。

  重點:領土構成、民族及種族構成、地形氣候及農業(yè)

  難點:地形,氣候及農業(yè)生產的特點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8分鐘)

  1.美國的半球位置: ,海陸位置: ,領土組成:本土部分、兩個外來洲 、 。因此美國是一個地跨 、 、 兩洲的國家。

  2.美國人口 億,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200多年間移入美國的。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統(tǒng)一的民族。美國人總構成復雜,白種人占 ,黑種人占 。

  3.美國華人、華僑約 萬人,在 、 和 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讀圖說出美國地形區(qū)主要有哪三個?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國為什么被稱為“農業(yè)大國”?

  1.小組討論:外來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給美國經濟帶來什么影響?給移出國帶來哪些影響?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現(xiàn)象?

  2.閱讀第81頁資料,說說華人華僑對美國有哪些貢獻?

  3.小組活動:

  讀第84頁,完成以下問題。

  1.(1)~(5)并說說美國地勢東西方向上的變化有特點?三大地形區(qū)各有什么特點?

  2.讀圖說出美國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讀圖完成(1)~(3)

  4.小結:美國有哪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三方面說明)適合發(fā)展農業(yè)?美國農業(yè)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5.拓展:比較美國與日本的農業(yè)有何不同?(條件?特點?)結論: 。

  Ⅳ、我能掌握我總結。(10-15分鐘)

  鞏固練習:填充圖美國部分

  檢測反饋:

  1.美國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國原有居民是 。

  美國的兩個海外洲是: 、 。

  2.美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

  3.美國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yōu)越性?

  4.美國的農業(yè)有什么特點?美國有哪些著名的農業(yè)帶?

  5.自繪美國輪廓圖填注臨海、地形區(qū)、兩個外來洲、河流、湖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了解美國的'工業(yè)特點及分布2.認識并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樹立科

  教興國的戰(zhàn)略觀念。

  重點:美國工業(yè)特點及分布、新技術產業(yè)

  難點:美國工業(yè)發(fā)展的借鑒意義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分鐘)

  1.讀圖9.12找出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yè)城市和工業(yè)區(qū)?

  2.讀圖冊47頁說說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yè)部門?

  3.美國工業(yè)的特點:擁有 ,工業(yè)產品種類 ,產量 ,技術 ,是世界上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

  4.美國的硅谷在 ,因生產 而出名。

  Ⅱ、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閱讀了解目標

  Ⅲ、合作探究我快樂:(20-25分鐘)

  1.自學內容交流反饋

  2.閱讀材料第86頁說出美國有哪些工業(yè)產品居世界第一二位?從中說明美國是當今世界工業(yè)最 的國家。

  3.小組討論:為什么美國能成為世界上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

  4.活動:讀第87頁,完成以下問題。

  (1)閱讀4則資料,說說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美國經濟的促進作用。

 。2)看圖9.11、9.12,總結高新技術產品的種類。

  5.學生討論:中國工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是什么?我們應如何借鑒美國工業(yè)的發(fā)展的經驗?青少年應樹立什么樣的信念?

  鞏固練習:完成填充圖美國工業(yè)部分

  自繪美國本土示意圖,要求填注臨海、鄰國、五大湖、主要工業(yè)城市等。

  知識拓展:

  高新技術產業(yè)主要包括:微電子工業(yè)、電腦軟件、機器人、通訊設備、計算機輔助設備、光纖技術、超導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術等

  美國在計算機技術、電子電信、生物工程、化學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術部門居世界首位,在工業(yè)機器人、計算機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國的那些高新技術產業(yè)有較大發(fā)展?

七年級地理教案13

  初一地理教案——工業(yè)的分布與發(fā)展

  第三節(jié)工業(yè)的分布與發(fā)展教學要求1.使學生了解工業(yè)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yè)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lián)系。

  2.使學生認識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我國工業(yè)發(fā)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yè)地區(qū)、工業(yè)城市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工業(yè)基地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條件。

  4.使學生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特點。

  結構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為“工業(yè)與我們”“工業(yè)的空間分布”和“積極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三個標題內容。這三部分內容是前后聯(lián)系的,形成一個整體。教材內容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fā)展工業(yè)的重要性,我國工業(yè)的分布現(xiàn)狀,工業(yè)未來發(fā)展方向。

  教材第一個標題下,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以鋼鐵工業(yè)和汽車工業(yè)為例,利用景觀圖片結合文字說明,形象地介紹了工業(yè)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yè)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工業(yè)生產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其次,強調了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yè)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xiàn)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了工業(yè)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yè)品,享受工業(yè)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并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yè)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一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xiàn)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fā)展工業(yè)生產,充分認識到發(fā)展工業(yè)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個標題下,內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xiàn)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紹了我國工業(yè)的分布大勢,使學生對我國工業(yè)的空間分布現(xiàn)狀有一個總體了解。然后,在活動練習中,以“遼中南工業(yè)區(qū)”和“滬寧杭工業(yè)區(qū)”為例,分析其工業(yè)分布的類型及特點,分析影響工業(yè)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條件,從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個標題下,首先介紹了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概念和特點;第二,介紹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特點;第三,講述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地區(qū)發(fā)展差異和不同的產業(yè)開發(fā)重點。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動練習。通過活動練習內容可以使學生明確,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代表了我國工業(yè)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內容點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什么是工業(yè),工業(yè)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yè)生產各部門的相互聯(lián)系性。教材運用圖4.24直觀地進行了說明。處于工業(yè)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出現(xiàn)不同的工業(yè)部門和類型。例如開采礦產,采伐森林等,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的工業(yè);冶煉鋼鐵,制造水泥等,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工業(yè);生產汽車,制造機器,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業(yè)。工業(yè)生產過程中上一個生產階段的產品,是下一個生產階段的原料,體現(xiàn)了工業(yè)生產具有階段性、相互聯(lián)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工業(yè)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教材利用插圖表現(xiàn)了農業(yè)生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國防現(xiàn)代化與工業(yè)的關系。通過幾個側面,使學生認識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工業(y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yè)品,享受工業(yè)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便利。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設計了“仔細觀察我們的家……”的內容,讓學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們生活與各工業(yè)部門的聯(lián)系,同時找出在工業(y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工業(yè)部門的相互聯(lián)系。通過活動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工業(yè)生產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國工業(yè)的分布大勢。我國的工業(yè)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布的特點。工業(yè)最發(fā)達的經濟核心區(qū)集中在沿海地區(qū),包括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以及經濟特區(qū)和沿海開放城市等。教材運用圖4.26(“我國工業(yè)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點內容。

  5.合理分布工業(yè)是工業(yè)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zhàn)略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要考慮發(fā)揮地區(qū)條件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第三,要考慮城鄉(xiāng)結合,帶動鄉(xiāng)鎮(zhèn)經濟的發(fā)展;第四,要考慮帶動老、少、邊、窮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第五,要考慮當地的工業(yè)基礎和勞動力構成;第六,要考慮國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以資源配置較好的遼中南工業(yè)區(qū)為例,提出了本地資源條件對工業(yè)分布的影響的問題;在活動練習2中,以資源配置不好的滬寧杭工業(yè)區(qū)為例,提出了如何發(fā)揮本區(qū)市場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優(yōu)勢的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工業(yè)分布問題的方法。在活動練習3中,安排了由學生選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yè)分布的'影響,這使學生又一次獲得鍛煉其分析能力的機會。在活動練習4中,涉及到工業(yè)的分布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的關系,這在我國當今西部大開發(fā)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6.關于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概念和特點。高新技術產業(y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yè),F(xiàn)代高新技術產業(yè)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yè)為“龍頭”的產業(yè),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產品更新?lián)Q代很快。

  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教材運用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展示了我國沿海開發(fā)區(qū)、內陸和沿邊開發(fā)區(qū)的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迅猛,除青藏地區(qū)外,各省區(qū)多在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形成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產業(yè)。

  8.關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結構。沿海地區(qū)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fā)達,形成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yè)為“龍頭”的科技園區(qū)型高新技術產業(yè);沿邊地區(qū)利用其地理優(yōu)勢,依靠國家的開發(fā)政策,發(fā)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yè);內地地區(qū)依靠資源優(yōu)勢和工業(yè)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制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yè)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yè)。

  9.教材在最后的活動練習中,安排了材料閱讀內容。三則短文中,第一個短文介紹的是高新技術產業(yè)對上海這個老工業(yè)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短文介紹的是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qū)對北京市的經濟發(fā)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第三個短文介紹的是國際互聯(lián)網這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應用于工業(yè)企業(yè)的供、產、銷中,將會改變企業(yè)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帶來一場新的工業(yè)革命。三則短文共同明確了一點,即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是我國工業(yè)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七年級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征,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qū)圖。

 。ǘ┻^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xiàn),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并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6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ㄕn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xiàn)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fā)言:中國、亞洲、日本……

 。ㄖv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jié)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fā)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qū)

 。ㄕn堂總結)

  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級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2、過程與方法:能看懂簡單的天氣預報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天氣與人類活動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概念的區(qū)別;識別常有的天氣符號,熟悉天氣預報圖的使用。

  教學難點:天氣預報圖的使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如果元旦我沒一起去北京旅游,該怎樣穿著呢?(學生討論)

  你得出結論的依據是什么?(關注天氣和天氣預報)

 。ń處煱鍟n題:天氣和天氣預報)

  二、新課: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活動”,閱讀教材上例舉的天氣預報,完成書上練習,了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

  總結:陰晴、冷熱、風雨等。

  2、學生閱讀教材:比較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差異

  總結:天氣—時間短、變化快

  氣候—時間長、較穩(wěn)定

  練習:完成教材上活動,判斷四句唐詩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概念的區(qū)別。

  3、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

  學生自讀教材相關部分,看誰最先總結出來。

  總結:探測信息——信息處理——預報系統(tǒng)——氣象服務

  同學們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氣預報員嗎?首先必須熟悉常見的天氣符號。

  4、引導學生熟悉常見的天氣符號

  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常見天氣符號圖,識記各種符號代表的意義。教師簡單指導學生:各種雨的符號、雪的符號,特別講解風的符號、風向的識別、風力的識別

  5、識讀天氣預報圖

  學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動練習,教師抽查學生完成情況。

  教師示范:用語言敘述圖中北京市的天氣預報內容,學生敘述上海、重慶兩地的'天氣預報內容,鼓勵學生爭當合格的天氣預報員。

  三、總結

  1、天氣、氣候的區(qū)別

  2、熟記常見的天氣符號

  四、作業(yè)

  1、堅持看中央臺一套節(jié)目晚間天氣預報

  2、識記常見的天氣符號

  五、教學反思

  1、教學內容的反思: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過于簡單。

  2、教學方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調動不夠,特別是常見天氣符號部分,沒能引導學生當堂記憶。

【七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教案11-05

七年級的地理教案12-06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6-08

七年級地理教案《法國》08-19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2-22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12-23

七年級地理人教版教案01-01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01-13

《法國》七年級地理教案02-02

七年級地理教案【熱】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