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語文《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三語文《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三語文《齊桓晉文之事》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語文《齊桓晉文之事》教案1
第1課時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保”“愛”“道”等重點詞語;
2、掌握賓語前置的一般規(guī)律(倒裝句);
3、培養(yǎng)學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習。
三、主要教法: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實物投影。
五、教學內(nèi)容及過程:
一)、導語設計:
二)、解題:
戰(zhàn)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nèi)盤剝?nèi)嗣,致使廣大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
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野心勃勃,擴置學官,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闡發(fā)他的“發(fā)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三)、研讀課文1——14節(jié)
。ㄒ唬⿲W生朗讀課文1——14節(jié);
。ǘ┲该麑W生翻譯課文;
(三)學生質(zhì)疑;
(四)教師點撥歸納:
1、詞類活用: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我)聞;
。2)無以,則王乎?王,動詞,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對……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聞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歸納:
賓語前置的條件: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C。用“之”或“是”將賓語提前,予以強調(diào);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圖、惟命是從。
(5)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3、重要句子翻譯: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譯: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2)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譯: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翻譯: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4、一詞多義:
愛 A。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吝惜)
B。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愛護)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E。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
道 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B。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說、講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道義、道理
D。任重道遠路、道路
E。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動詞)
四、作業(yè)
1、誦讀課文;
2、記憶重要的詞句。
第2課時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疏通15——35節(jié)文意,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分析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重點詞語;
2、翻譯重要的句子;
3、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4、培養(yǎng)學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習。
三、主要教法: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實物投影。
五、教學內(nèi)容及過程:
一)、復習鞏固第一課時內(nèi)容
1、重點詞語;
2、重點句子(倒裝句);
3、句子翻譯;
二)、疏通15—35節(jié)大意;
1、學生自行翻譯;
2、學生質(zhì)疑;
三)、問題討論:
1、教師提議并引領學生把齊宣王所有的問題都挑選出來,對其進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線索,反觀孟子的理論論述過程。
——從齊宣王的問題變化可以看到他的關注點的變化,由此可見,孟子的誘導重點不斷深化。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論語》的其他篇目中對此事都有所評價,那么他為什么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聞也”呢?
——(1)齊宣王問“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會使話題與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聞也”回避了這個問題。這并不是有意說謊,而是采用了避實就虛的戰(zhàn)術,他在設法給自己將要講的內(nèi)容鋪設道路。
(3)后文,“無以,則王乎”抓住齊宣王的關注點,化被動為主動,引導齊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國了。
板書: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保民而王”(迂回論戰(zhàn)、棄異求同)
3、詩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齊宣王說這是“夫子之謂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氣焉。”看來,齊宣王對孟子比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樣達到這種效果的?
——孟子知道,齊宣王看似饒有興趣地問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沒有“保民”的行動甚至想法。但是,孟子為了能使談話進行下去,達到自己游說的目的,便利用齊宣王“以羊易!边@件小事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
板書: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縱、縮短距離)
4、等到齊宣王發(fā)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問題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講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話了。但這里又有一個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鈞”“輿薪”等比喻,這是為什么?
——(1)這是因為齊宣王心理上以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種畏難情緒不解決,空談推
恩、制產(chǎn)還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jié)論,其次又以“挾泰山以超北!焙汀盀殚L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qū)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正面曉諭,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齊宣王的畏難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愛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較容易了嗎
。3)“推恩足以保四!,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書: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動——“推恩”(乘虛而入由近及遠)
5、“王笑而不言”,為什么?孟子是如何讓宣王去“大欲”的?
——(1)齊宣王不得不承認自己所懷有的“大欲”,但還是不肯具體說出它的內(nèi)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cè)擊地襯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稱霸天下的“大欲”;
。3)接著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小不敵大、寡不敵眾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認這種“大欲”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板書:
第四部分:只有實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明知故問步步緊逼)
。4)能破才能立,于是“發(fā)政施仁”“制民之產(chǎn)”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書:
第五部分:“保民而王”的措施——“制產(chǎn)”
四)、課堂總結(jié):
全篇的主旨:說明
王天下的關鍵,在于保民;
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在于制民之產(chǎn)。
高三語文《齊桓晉文之事》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并總結(jié)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
(二)能力目標
1、能根據(jù)句式特點、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熟練翻譯文言語句。
2、掌握本文的論證技巧和說理方法。
(三)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闡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張。
(四)美育目標
欣賞孟子散文的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以及善設機巧,引人人彀,先縱后擒,用比喻說理,論辯是非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chǎn)”的`具體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體內(nèi)容;
3、體會文章磅礴氣勢及形象的說理;
4、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
5、文言實詞、虛詞及重點語言現(xiàn)象和句式特點;
教學難點
1、孟子的實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及在文中的體現(xiàn);
2、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課前結(jié)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
2、閱讀課本中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找出要點。
二、關于孟子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
1、民本主義思想。
2、邦國的主權(quán)在民。
3、對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從的。
4、政事以民為歸宿。
5、用人以民意為準。
6、國家應以保民為職責。
7、國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樂業(yè)。
8、孟子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
孟子善辯,在論辯時又善設機巧,先縱后擒。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三、課文誦讀、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2、文章的結(jié)構(gòu)如何劃分。
明確:
1、孟子和齊宣王的談話主要內(nèi)容的實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據(jù)第一部分內(nèi)容,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1、學生朗讀第一層,抓住重點詞。
“是以”屬固定詞。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的“臣未聞之也!
(書下注釋中重點詞語)
教師點撥思路:
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巧妙地將話題轉(zhuǎn)向談論“王道”。
2、學生自讀第二層,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钡年U發(fā)藝術。
重點詞:
“莫之能御”屬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
“之”字一詞多義現(xiàn)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
3、學生自讀第三層,概括大意,并用兩個字概括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確: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學生熟讀課文。
教師點撥:
“危士臣”“朝秦楚”屬使動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讀后譯再背。
抓住“進”“愿”“恒心”“仰”“俯”“謹”等重點詞。
三、作業(yè)
課后思考與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學習孟子論辯技巧
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話題切換,理出作者論辯思路。
明確:
1、齊宣王以問“霸道”開頭,被孟子“臣未之聞也”巧妙將話題轉(zhuǎn)向“王道”的討論。
2、從“以羊易!钡氖吕腥耄瑢R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zhuǎn)到對“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對“仁政”的議論,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
4、列舉“霸運”的種種危害,從而襯托王道仁政的益處,進而激發(fā)仁政之道的具體措施。
二、領會孟子形象說理,善用比喻的妙處
學生歸納文中比喻句。
三、作業(yè)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高三語文《齊桓晉文之事》教案3
一、學練目標提示
[情感目標]
1、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
2、領會孟子耐心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和巧妙靈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認知目標]
1、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
2、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3、學習比喻在文章中的運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標]
1、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課文這樣的沒有明顯標志的長文章。
3、能夠運用簡單的比喻進行論辯。
二、學練方法選擇
1、文體切入法。
作為一部對話體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讀法。可以抓住對話體的特點切入課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點切入課文。
(1)對話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具有多種功能:既要說明一個事實,一種情況,又要表明說話的目的,有時還要暗示與對話者的關系。所以,對話不僅要表現(xiàn)出說話人自己具體細致的思想活動和性格特征,而且還要能夠引發(fā)出即將發(fā)生談話內(nèi)容。
對話語體,多采用形象描繪的修辭手法,給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說明問題,在詞語的使用上,一般都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有時伴有具體寫實的形象動詞,同時,簡潔、淺顯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話中有話,所謂弦外有音,給對方以思考的空間,或者利用多義詞,寄以豐富的潛在內(nèi)涵。對話還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所以,較多地運用一些語氣詞,并且愛用形象生動的群眾口語,另外,句式簡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時不夠完整。但對話體文章終究是經(jīng)過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獨運的地方。
課文中孟子與齊宣王一來一往,對答不斷,基本上具備了這些特點。
。2)作為散文,可以抓住課文樸素而優(yōu)美的特點,從樸實無華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著的警句、妙語、比喻,去欣賞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著的駢語儷句,比如促而嚴的短句和舒而緩的長句相配,勻稱凝重的整句與優(yōu)美灑脫的散句相配,對這些詞句的理解,能幫助我們認識散文特有的韻律和風格。這也不失為一種課文學習方法。
(3)此文還是一篇精彩的辯論。辯論最講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辯論可能會唇槍舌劍,或者攻擊對方的論點,或者攻擊對方的論據(jù),或者攻擊對方的論證,把對方駁一個體無完膚,這當然是一種有效手段,但是,對待象齊宣王這樣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講究一點論辯方法,可能根本就達不到目的,因為對方可以充耳而不作一聞。李斯的《諫逐客書》,好則好矣,可謂義正詞嚴,然而,比起《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來,似乎少了幾分機智,而比起《觸龍說趙太后》來,似乎更少了許多迂回和曲折。孟子面臨的對象不同一般,要談論的話題也不同一般,嚴肅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會讓齊宣王心悅誠服地說出“吾昏,不能進於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边@番話來的。那么孟子是怎樣說服齊宣王的呢?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課文,我們將會領略到其中的迂回曲折的論辯技巧的。
2、文采欣賞法。
學習文言文,當然可以采用一些傳統(tǒng)的誦讀法,但這篇課文即使照古法行之,也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許多精彩的語段需要讀者在閱讀時切勿走馬觀花,而應該放慢腳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有的段落以生動的比喻論說難以講清的道理,有的段落用氣勢磅礴的排比,雄辯地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的段落以深入淺出的類比分析醒人愚頑,有的段落則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展望未來。可以說奇思妙想在文章之中層出不窮,談話者閃爍的智慧的光芒引人入勝。細細品味,一定會感受到課文的特有的文采。
3、勝負預測法。
預測式讀書方法有多種,可以預測文章的內(nèi)容,包括事件的過程和結(jié)果,人物的命運和歸宿,物質(zhì)的現(xiàn)在和將來;也可以預測文章的寫作方法,比如,議論文,可以預測論證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也可以預測論據(jù)的取舍和安排,還可以預測作者思路的曲折變化。預測法的第二步是對比原文,分析自己的預測有哪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同或錯誤的地方。第三步還可以閉上原文,重新回憶一遍,從而加深理解。
課文是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次談話,孟子的主要目的是讓梁齊宣王接收“保同而王”的王天下的思想,但是齊宣王卻沒有信心,談話當然不會很順利,那么孟子能不能取得成功呢?閱讀時可以一步步作預測,看了孟子的話,預測齊宣王的反映,或者,看了齊宣王的話,預測孟子的反映。浙江電視臺有一個很有收視率的文藝節(jié)目“人生AB劇”,采用觀賞一節(jié),討論一節(jié)的方式進行,生動有趣,懸念叢生,每一個場上的和場外的觀眾都能投入到對劇本的分析和探討之中去,這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這篇課文很長,如果不讀出一些趣味來,那真是一件受罪的事,而事實上,這篇課文卻是很精彩的,難道不值得我們花點心血去研讀嗎?
三、重點難點化解
1、課文內(nèi)容和嚴密的理路
化解:本文記錄的是孟子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勸說齊宣王發(fā)揚仁術,放棄霸道,闡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在理解課文的時候,首先必須弄清課文嚴密的理路。
課文篇幅較長,表面上散漫無紀,實際上始終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礎,進而論述不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不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論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開孟子的`仁政藍圖,令齊宣王心動目眩,迫切希望實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齊宣王說出了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氣呵成,順理成章,理直氣壯,氣勢磅礴,十分嚴密。
2、迂回曲折的論辯藝術,是理解文章的又一重點
化解:要看清文章的三個波折。
第一個波折:孟子想向齊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藍圖,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齊宣王的怕難心理。齊宣王認為王天下很難,而霸天下則比較容易,所以,他說“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齊桓晉文之事》備課筆記教案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針對齊宣王的這一認識,孟子從齊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別具眼光地指出齊宣王不是吝嗇,而是有不忍之心,而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再說,孟子的這一番言說,也讓人聽得順耳。所以,齊宣王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悅誠服地與孟子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來了。
第二個波折:齊宣王雖然在思想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他又懷疑自己的能力。他說:“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說自己還是沒有信心。
孟子針對這種思想上的疑難,采用了一組形象而生動的比喻進行說理。這就是“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齊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沒有認真去做罷了。這就進一步從思想上為自己陳述仁政理想學說鋪平了道路。
第三個波折:在孟子發(fā)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倒是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這是孟子必須認識到并掃清的障礙,否則,王天下的大道理還是不能讓齊宣王聽到心里去的。所謂能破才能立,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觀色,他從兩人一開始的談話中就始終沒有敢忘記齊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圖,于是,他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cè)擊地襯托出齊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比缓,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徹底擊碎了齊宣王的迷夢。
文章中的這三個波折,呈現(xiàn)出迂回曲折的特點,千回百折,搖曳生姿,有時故意避開話題,有時故作頓挫,這都是由齊宣王認識上的曲折決定的,課文的這種準確的記錄,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藝術水平,這是理解上的難點,更是理解上的樂點。
3、典范的語言,是學習上的一大重點,關鍵在于吸收。
【高三語文《齊桓晉文之事》教案】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齊桓晉文之事》教案3篇11-16
《齊桓晉文之事》語文教案(精選5篇)02-21
高三語文教案11-06
高三語文優(yōu)秀教案12-31
語文高三教案11-02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11-09
高三語文的復習教案11-12
高三語文教案11-14
高三語文勸學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