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白浆_8乄8X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国产AV大片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shù)學教案>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時間:2025-02-28 15:54:49 歐敏 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精選1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精選16篇)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1

  活動準備

  幼兒沒人一張記錄表。

  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長方形。

  幼兒認識正方形,對知道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

  重難點

  學會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邊長。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活動目標

  知道記錄測量結果。

  學習用自然物測量圖形的邊長

  樂于參加測量活動,感受動手操作的快樂。

  活動過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導入。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圖形寶寶,你們看看它是誰?(正方形)

  正方形有幾條邊?(四條)

  四條邊一樣長嗎?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夠準確。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邊的準確一點的長度呢?(尺子量)

  2、教師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師:是的,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進行測量,今天老師請來了一個小幫手,你們看看是誰?(長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邊長。

 。2)師:如果我們要測量這條邊的長度應該從哪里開始測量呢?到哪里結束呢?(幼兒舉手回答)

  師:用小長方形量時應該注意什么呢?(對齊)嗯,第二個小長方形的頭要和第一個小長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個接著一個,一直到正方形邊的另一頭。

 。3)師:每個邊量的結果應記錄在對應的格子里,用了幾個小長方形就畫幾個圈。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將一條邊完整的'量出來。

 。2)把長方形一個接著以首尾相接,再數(shù)數(shù)用了幾個長方形,然后記錄下結果(畫圈)。

  4、交流、評價幼兒的記錄結果。

  師: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說一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請幼兒上臺發(fā)言)師:你們的發(fā)現(xiàn)都是這樣嗎?

  5、教師及時小結及延伸。

  師:原來正方形的邊是一樣長的。小朋友知道剛才的測量方法還可以用來測量什么呢?(幼兒舉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量一量物體。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2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一個接著一個的方法測量出蔬菜的長度。

  2.嘗試探索不同的測量方法,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測量的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黃瓜 ,茄子

  2.長長的蔬菜實物若干,各種小型測量工具如小棒等若干,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長長的蔬菜

  1.觀察圖片:黃瓜,茄子

  教師:這是什么蔬菜?

  黃瓜和茄子看上去怎么樣?

 。ㄒ龑в變赫f出長長的`蔬菜。)

  2.這些長長的蔬菜有多長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恳涣浚

  二、尋找測量蔬菜的方法

  1.教師:用什么量?怎樣量?

  引導幼兒回憶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2.請幼兒演示用一個接著一個的測量方法測量黃瓜。

  告訴幼兒量好后還要想辦法記錄下來,怎么記錄呢?

  教師:有一根小棒就畫一條短線,量出來有幾根小棒就畫幾條短線。

 。ń處熢诤诎迳鲜痉。)

  讓幼兒想一想除了可以畫短線來表示,還可以畫什么呢?

 。ㄌ崾居變哼可以用圓點、圖形等。)

  三、測量蔬菜

  1.提出測量要求:

  每張桌子上有兩種蔬菜和一種測量工具,先量一種,然后跟小伙伴交換。

  量好了拿出記錄紙和筆用剛才說的方法記錄下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對記錄有困難的進行引導。

  3.交流:

  你們用的是什么工具測量的,你們的蔬菜量出來有多長?

  4.引導幼兒從結果不同的小組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討論:

  為什么兩個人用同樣的工具量一樣的蔬菜,可是量出來是不一樣長的呢?

  引出測量方法的問題,師幼一起討論。

  四、嘗試用多種工具測量蔬菜

  1.教師:我們用了一種工具來測量蔬菜,現(xiàn)在請你們互相交換,

  試試用其他的工具去測量,然后也像剛才一樣記錄驗證。

  2.幼兒操作。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3

  活動目標

  1、能用回形針、吸管、雪花片測量小魚的長度,嘗試記錄測量結果。

  2、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

  課件、回形針、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魚、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圖,引發(fā)幼兒測量的興趣。

 。1)出示課件。

  師:夏天的池塘真熱鬧呀,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池塘里舉行運動會,青蛙、大白鵝、小烏龜都來了,我們小朋友就做魚寶寶也去參加吧!大家想請我們小魚作裁判,愿意嗎?

  2、探索測量工具、測量方法。

 。1)比賽開始前,先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2)你準備用什么來測量?從哪兒開始量?

 。ɑ顒訉嶄洠河變阂唬何蚁胗勉U筆。

  幼兒二:我想用回形針

  幼兒三:我想用牙簽。

  幼兒四:用吸管。從魚頭開始量……)

 。ㄔu析:孩子們都能想到用自然物來測量,可能看到老師為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說的,但這并不影響活動效果,孩子們的表現(xiàn)欲望特別強烈。)

  3、幼兒操作

 。ɑ顒訉嶄洠河變阂唬喊鸦匦吾樢粋搭一個連在一起量。

  幼兒二:量魚的周長。

  幼兒三:雖然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但沒有按一條直線量。

  其余幼兒的方法基本正確。)

 。ㄔu析:本環(huán)節(jié)我沒有把測量方法拋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測量方法,然后再糾正改錯。有的`幼兒方法不正確在情理之中。)

  4、請個別幼兒示范測量小魚。誰愿意來試一試?讓我們看他量的對么?有沒有從頭開始量?回形針之間連接的好嗎?

  5、老師示范。

  6、繼續(xù)操作

  師:瞧,青蛙和龍蝦比跳遠,大白鵝和烏龜比游泳。比賽結果出來了,那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呢?請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結果記錄下來。

  7、展示測量結果

 。1)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

 。2)為什么同樣的長度,用不同工具量,結果不一樣呢?

 。和瑯拥奈矬w,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因為工具不一樣長,所以結果就不一樣。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手、腳或者身邊的自然物作為測量工具,來測量活動室的面積、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游戲。請幼兒兩兩結對,互相為對方描畫出身體的輪廓,然后再用回形針測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個回形針的長度。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4

  目標:

  1、遷移已有經驗,學習用自然物一個接著一個的方法測量出蔬菜的長度。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探索不同的測量方法。

  2、會用短線、圓點、簡單的圖形等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測量的結果。

  3、較細心地進行測量,樂意參加測量活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2、物質準備:長長的蔬菜實物若干,各種小型測量工具如回形針、棉簽等若干,記錄紙人手兩張。

  活動過程:

  1、長長的蔬菜有多長?(導入活動)

  ——教師:這段時間我們認識了很多的蔬菜,而且找到了很多長長的蔬菜,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長長的蔬菜?

  ——那這些長長的蔬菜有多長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量一量),

  2、遷移測量經驗。

  ——用什么量?怎樣量?引導幼兒遷移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請一個幼兒作演示用一個接著一個的測量方法測量絲瓜。

  ——量好后還要想辦法記錄下來,怎么記錄呢?

  ——教師:有一根棉簽就畫一條短線,剛才量出來有幾根棉簽就畫幾條短線。教師在黑板上示范。那么除了可以畫短線來表示,還可以畫什么呢?(圓點、圖形等)

  3、嘗試測量蔬菜。

  ——提出測量要求:每張桌子上有兩種蔬菜和一種測量工具,先量一種,然后跟對面的朋友交換。量好了從椅子底下拿出一張記錄紙和筆用我們剛才說的方法記錄下來。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對記錄有困難的進行引導。

  ——請一組兩個小朋友一起交流:你們用的是什么工具測量的,你們的蔬菜量出來有多長?教師引導幼兒從結果不同的小組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討論:為什么兩個人用同樣的工具量一樣的蔬菜,可是量出來是不一樣長的呢?引出測量方法的問題。

  ——教師依次出示三張圖:請小朋友觀察一下,每張圖上都有哪些問題?教師小結:測量時如果出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那就容易量錯。

  ——幼兒第二次測量,教師重點觀察并指導測量的正確方法。記錄好后讓兩個孩子相互驗證測量的結果是否一致。

  4、嘗試用多種工具測量蔬菜。

  ——剛才我們用了一種工具來測量蔬菜,現(xiàn)在請你們前后兩組互相交換,試試用其他的工具去測量,然后也像剛才一樣記錄驗證。

  ——幼兒操作。

  5、延伸活動

  ——教師出示兩根棉簽和一根長長的絲瓜:現(xiàn)在趙老師手里只有兩根棉簽來量這根長長的絲瓜,怎么量呢?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5

  活動目標:

  1、學習用一個接著一個的排列量具的方法測量"花布"的大小,并能用數(shù)字記錄測量的結果。

  2、通過擺放"衣服"的分層操作活動,了解圖形的面積不受其擺放形式及形狀的變化而變化的,初步感知面積守恒的意義。

  3、在相互交流中,能細致的觀察、比較、測量,學習同伴好的測量方法,操作結束后能主動將材料收拾整齊。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學會給物體排隊,認識數(shù)字1~6

  2、物質準備:量具(衣服、褲子、帽子等);操作卡片;白板;勾線筆;

  3、動畫《仙度瑞拉》片段

  活動過程:

  一、動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參與活動興趣

  1、觀看動畫《仙度瑞拉》片段,激發(fā)幼兒活動興趣

  二、出示衣服和布料

  1、第一次測量探索

  (1)幼兒猜測,黑板上擺放驗證,探索一塊布料可以做幾件衣服

 。2)明確測量方法:在測量時,我們要將衣服平鋪在布料上,邊對邊角對角,既不要有重疊也不要留空隙,我們要讓衣服一一對齊,千萬不能超出布料。這樣我們就知道這塊布料最多能做幾件衣服。

  2、第二次測量探索

 。1)幼兒分組操作探索,一塊布料可以做幾條褲子或幾頂帽子(2組提供褲子,2組提供帽子)

 。2)小結:

  師:同樣大小的一塊布料,能做幾條褲子?幾頂帽子?為什么同樣大小的布料做出了不同數(shù)量的物品呢?因為帽子、褲子、衣服的大小不同,雖然測量的.結果不同,但是布料的大小是一樣的。

  3、第三次測量探索

 。1)怎樣才能最好的利用布料,在上面既能做出衣服,也能做出帽子、褲子,且不浪費。

  (2)幼兒操作

  三、交流評價師:誰來說一說你用這塊布料做出了幾件衣服、幾條褲子和幾頂帽子?今天小朋友們都非常的能干,你們一點都沒有浪費小裁縫的布料,幫助他們做了這么多的衣服、褲子和帽子,它們對小朋友表示感謝。你們都是喜愛幫助別人的小朋友!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6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物體,掌握測量的方法。

  2、嘗試用數(shù)字記錄測量的結果。

  3、能積極參加測量活動,獨立完成操作任務。

  【活動準備】

  筷子,鉛筆,吸管,粉筆,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小朋友看,我們這里有臺電腦,可是在不用的時候,它會有很多的灰塵,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做套子要知道它的'長度,那我們應該怎么樣知道它有多長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做個小小測量員吧。

  二、幼兒嘗試進行測量活動。

  請你取出我給你們準備的東西,來試著量一量你坐的小椅子的邊有多長,想一想應該怎么樣量才是最正確的呢?(幼兒嘗試用鉛筆進行測量活動)

  提問:你是怎么樣進行測量的?你量出它有多長?

  三、討論測量的方法。

  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種測量的方法,那到底什么方法是正確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教師示范測量黑板: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測好一段就用粉筆做一個記號,首尾相連。最后數(shù)一數(shù)就知道我們測的東西到底有多長了。

  四、幼兒自主進行測量并記錄測量的結果。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粉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并將測量結果進行記錄。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除了剛才我為小朋友準備的東西?還有什么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跨步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用腳大跨步的走,測一測從我們坐的地方到門口有多少距離吧。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7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遠近。

  2.能按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工具。發(fā)展分析能力。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能按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工具。

  2.難點: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正確測出物體之間的遠近。

  三、材料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1.材料:長短不同的繩子、小棒,……

  2.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在活動區(qū)中創(chuàng)設相關的問題情境,如:小熊的家在兩個車站中間,它從家里出發(fā)去車站,到哪個車站更近些?

  四、設計思路

  自然測量的教學中有兩個要點:測量工具的選用和測量工具的正確使用。

  測量工具的選用反映了幼兒的分析能力。教學中要提高幼兒的分析能力,必須讓他們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想法,然后讓他們帶若問題進行測量活動。提高工具選用的有意性,這樣在交流討論時幼兒才能自覺意識到測量中工具選用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時也能激發(fā)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測量工具的使用是自然測量教學的難點。幼兒不能主動發(fā)現(xiàn)測量中工具之間銜接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兒實踐的基礎上,要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解決的方法,并讓幼兒通過再次操作達到理解,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五、活動流程

  分散探索—>集中探索—>交流討論—>繼續(xù)探索

  1.分散探索。在活動區(qū)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幼兒通過探索積累感性經驗。

  說明

  在分散探索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觀察幼兒在自由探索狀態(tài)下的情況,了解幼兒在解決問題情景中反映出來的困難,他們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即找出幼兒在自然測量方面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在幼兒分散探索時教師不要急于指導。應多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多了解幾個幼兒在這方面的發(fā)展情況。

  2.集中探索。教順通過觀察了解幼兒探索的情況,找出適當?shù)慕虒W重點,創(chuàng)設情境讓幼兒有目的地探索,為交流討論作準備。

  集中探索的內容:讓幼兒嘗試用不同工具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哪種工具更合適,為什么?

  問題情境:讓幼兒測量桌上放著的兩個玩具到桌子某一邊的遠近,測量教室墻上貼的動物與小房子和小花園的距離,……。

  3.交流討論。討論如何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交流如何正確使用測量工具。

 。1)討論工具的選用。讓幼兒交流各自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然后討論所選的工具好不好?為什么?

  說明

  邊討論邊實際操作驗證。

  (2)討論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

  可以通過兩個相同的測量內容得出不同結果的例子引出測量中應如何正確使用工具,讓幼兒討論、交流,演示,得出正確的方法。”

  說明

  集中探索和交流討論應按幼兒在分散探索中反映出的能力情況分組進行。

  4.繼續(xù)探索。為幼兒創(chuàng)設進一步探索的情境,讓幼兒或進行復習鞏固活動,或開展深入探索。

 。1)創(chuàng)設與分散探索時程度相似的情境,讓能力較弱的幼兒從事復習鞏固活動。

  (2)創(chuàng)設有一定難度的情景。如測量工具不是現(xiàn)成的,要幼兒想辦法自制,使能力較強的幼兒在探索中再獲提高。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8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

  2、能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長度,并用數(shù)學的語言表達測量的結果。

  3、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樂于探索、交流與分享。

  活動準備

  1、兩個高矮不同的布娃娃,兩支長短不同的鉛筆,兩根長短不一的跳繩。

  2、十本大小相同的書。

  3、小貓、小狗、小猴子頭像各一個。

  4、1×12的正方形表格。

  5、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復習比較物體高矮和長短的基本方法。

  (1)、兩個可以移動的物體比高矮和長短。如一個高個子的`布娃娃怎么與一個矮個子的布娃娃比高矮?兩支鉛筆怎么比長短呢?

  (2)讓幼兒說出比較兩物體高矮和長短的基本方法:讓兩個小朋友站到同一個水平面上,將兩支鉛筆的一頭對齊。

  (3)兩個不可以移動的物體比長短。

  2、初步建立將物體長度數(shù)量化的經驗。

  (1)出示1×12的正方形表格,上面標注三個小動物的家的位置。問:小狗到小貓家遠,還是小狗到小猴子家遠?為什么?

  (2)小結:我們可以點數(shù)小正方形的數(shù)量來比較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

  3、教師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

  4、打開幼兒用書,完成操作練習。

  1、復習比較物體高矮和長短的基本方法。

  (1)、兩個可以移動的物體比高矮和長短。如一個高個子的布娃娃怎么與一個矮個子的布娃娃比高矮?兩支鉛筆怎么比長短呢?

  (2)讓幼兒說出比較兩物體高矮和長短的基本方法:讓兩個小朋友站到同一個水平面上,將兩支鉛筆的一頭對齊。

  (3)兩個不可以移動的物體比長短。

  2、初步建立將物體長度數(shù)量化的經驗。

  (1)出示1×12的正方形表格,上面標注三個小動物的家的位置。問:小狗到小貓家遠,還是小狗到小猴子家遠?為什么?

  (2)小結:我們可以點數(shù)小正方形的數(shù)量來比較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

  3、教師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

  4、打開幼兒用書,完成操作練習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9

  教學目標:

  能用自然物正確地測量線段及圖形邊的長度,并比較長短。

  了解數(shù)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shù)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積極參與數(shù)學活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中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兩名運動員比賽跳遠的圖片(運動員跳出的線段長度是2的倍數(shù)),2厘米長的短棒若干。

  2、幼兒用書,形針若干,小木棒若干。

  3、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1、學習測量的方法。

  提問:圖上的運動員在干什么?我們來做小裁判,評一評他們誰跳得遠?(啟發(fā)幼兒用測量的方法來比較)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測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線段一一排列,使小棒頭尾相接,沒有空隙。在線段下寫下所用小棒的數(shù)量。

  請一位幼兒上來,分別嘗試測量另外一個運動員跳的線段的長度,教師幫助幼兒寫下所用小棒的數(shù)量。

  比一比誰跳得遠,并說一說為什么。

  2、討論并嘗試測量另一幅圖。(方法同測量圖一)

  3、幼兒用小棒或回形針測量幼兒用書上運動員跳高、跳遠、投擲的線段長度,并給跳得遠、投得遠、跑得高的那名運動員貼上小紅花。

  教學反思:

  一環(huán)又一環(huán)的`情境創(chuàng)設抓住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會了能按從大到小排序或從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學。

  本節(jié)課幼兒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兒有的操作沒能完成,這需要教師課下幫助幼兒完成,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10

  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究精神,發(fā)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小兔、小貓頭飾各一。鉛筆。

  2、物體桌子、凳子、椅子。

  3、畫有圖形的測量紙、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買物品”為由,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小結幼兒嘗試測量活動的結果,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師:今天我們幼兒園想去買一些新的物品回來?纯匆ベI什么?新買的物品要和這些物品一樣大小哦。

  2、我們首先看(出示小桌子),桌子是這樣長,這樣寬。應該怎么知道桌子的邊長呢?幼兒:可以用東西量一量。師:用什么量呢?我來找找(裝著找東西樣拿起身邊的一次性筷子)。

  3、我們首先應該找到測量的起始點,沿著邊線測量,用筆畫個記號,首尾相連,直到把它量完。數(shù)數(shù)量了多少次,為了能更好地記住桌子的邊長,我們可以把結果記錄下來,記錄在哪呢?(出示記錄紙)這是桌子的記錄紙,把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老師示范用數(shù)字記錄,數(shù)量多的用圓點記錄。

  4、接著指導幼兒測量桌子的寬。

  5、好的,桌子的大小知道了,看看還要買什么?(出示小床)小床的邊長又是多少呢?我們可不可以用其它工具測量呢?(出示吸管)請一位能力強的幼兒上前示范,老師在旁邊指導并講解測量方法。

  6、他測得對嗎?我們來看看結果是什么?

  7、還要買什么呢?還要買禮盒,小朋友想來測測嗎?(準備吸管和紙條等測量工具)。請小朋友自選工具進行測量并記錄測量結果。

  8、鼓勵幼兒換一種工具測量。看看測量結果有什么不一樣。

  9、驗證小朋友的.測量結果。提問:為什么測量的結果有兩種呢?(因為用了兩種測量工具)哪種工具測得次數(shù)多呢?為什么它測得次數(shù)多?

  10、引導幼兒說出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測量同一種物體,測量工具越長、測量次數(shù)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結果越多。

  二、集體活動。

  1、小朋友,班里還要添置什么物品呢?老師把這些要添置的物品都放到你桌面上去了,先看看有什么?你想測量什么?選擇什么工具測量呢?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

  2、幼兒測量,老師巡回指導。糾正不正確的方法并提醒幼兒用加點圓點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3、驗證幼兒的測量結果,讓幼兒說出“我用xx沒看的xx,結果是幾根xx那么長。

  4、表揚作業(yè)做得好的幼兒。

  三、延伸活動。

  讓幼兒在區(qū)角里去測量。并找找身體上的測量工具。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1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比較教師的大小。

  2、通過探索、知道比較物體大小應使用同一種測量的工具。

  3、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相互協(xié)商、共同解決困難。

  活動準備:

  1、 孩子已與初步的測量經驗。

  2、 事先與平行班的老師聯(lián)系,做好幼兒測量活動的準備工作。

  3、 筷子、玩具、椅子、繩子,筆,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 談:哪個班的.教室大

  故事引入:請問小朋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二、 討論:怎樣測量教室的大小

  1、 怎樣才能知道哪個教室大,哪個教室小呢?

  2、 用什么工具來測量?(棍子、繩子、椅子、紙玩具、塑料泡沫板等為測量的工具)

  3、 我們的教室是什么形狀的?怎樣測量?

  三、 探究:分組測量兩間教室并記錄

  1、 幼兒自由結伴,分組討論協(xié)商,如選擇什么物品作為測量的工具,怎樣測量,怎樣記錄。教師巡回觀察、傾聽,適時地引導幼兒解決小組間出現(xiàn)的矛盾。

  2、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教師巡回觀察、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四、 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 將各組的記錄結果張貼在黑板上,請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 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并在分析比較中獲的比較物體大小應使用同種測量工具的經驗。

  3、 再次測量、比較教室的大小、引導采用不同測量工具的幼兒選擇同種工具再次測量、比較兩個教室的大;對于采用同種測量工具的幼兒,鼓勵他們嘗試用其他工具再次測量、比較。

  活動結束:

  1、 嘗試用各種不同的物品作為測量物體的高度、長度等。

  2、 在多次的探索比較中體驗并發(fā)現(xiàn)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1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心周圍的溫度,培養(yǎng)幼兒測量溫度的興趣。

  2、教幼兒學習觀察、測量溫度的簡單技能。

  3、教幼兒初步認識溫度計,知道溫度計是用于測量溫度的。

  4、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溫度計,懂得溫度計中水銀柱升降的原理,讓幼兒了解氣溫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

  5、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精神。

  6、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每組一支氣溫計,其他溫度計(如體溫計)若干。

  2、溫度記錄表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幼兒認識溫度計。

  "你們知道今天的氣溫是多少度嗎?我們怎樣才能知道現(xiàn)在是多少度呢?""我們看到桌上的東西就是測量溫度的,叫溫度計。它能告訴我們氣溫的變化,比如今天×度,昨天×度……""你們看看這些溫度計有什么不一樣?有什么一樣的`地方?"

  2、教幼兒學習怎樣測量氣溫。

  "你們知道溫度計里的紅柱子和數(shù)字是干什么用的嗎?"請幼兒觀察,紅柱子指到的數(shù)字就是溫度。

  "現(xiàn)在我們來用溫度計測量活動室里是多少溫度"。幼兒學習觀察測量溫度,教師個別指導,幫助幼兒正確使用溫度計和讀數(shù)。

  "你們測出來現(xiàn)在溫度是多少?"幼兒交流。

  "我們再把溫度計放到外面一會兒,測一測外面的溫度是多少,好不好"?

  幼兒繼續(xù)學習測量,觀察溫度計的變化。

  "你們發(fā)現(xiàn)溫度計有什么變化?外面的溫度是多少?"幼兒表達、交流。

  3、介紹其他的溫度計。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溫度計測量房間和外面的溫度的方法。老師這里還有別的溫度計,你們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嗎?"出示體溫計,水溫計。(體溫計用于測量人的體溫,看他有沒有發(fā)燒;水溫計用于測量水的溫度,了解熱水瓶是否保暖,用在實驗室測量水的溫度等等)幼兒表達、交流。

  活動延伸:

  在室內外各安裝一支溫度計,供幼兒日常觀察。讓幼兒在一天種不同時間觀察、記錄氣溫的變化。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13

  教學目標

  1、在探索基礎上掌握測量。

  2、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兩邊可以求第三邊。

  難點:應用勾股定理時斜邊的平方等于兩直角邊的平方和。

  教學過程

  當你走進學校,仰頭望著操場旗桿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時,你也許很想知道,操場旗桿有多高?

  你可能會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

  站在操場上,請你的同學量出你在太陽光下的影子長度、旗桿的影子長度,再根據(jù)你的身高,便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出旗桿的高度.如果就你一個人,又遇上陰天,那怎么辦呢?人們想到了一種可行的方法,還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

  試一試

  站在離旗桿BE底部10米處的D點,目測旗桿的頂部,視線AB與水平線的夾角∠BAC為34°,并已知目高AD為1.5米.現(xiàn)在若按1∶500的比例將△ABC畫在紙上,并記為△A′B′C′,用刻度直尺量出紙上B′C′的長度,便可以算出旗桿的實際高度.

  你知道計算的方法嗎?

  實際上,我們利用已知的數(shù)據(jù)就可以直接計算旗桿的'高度,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將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我們已經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所滿足的關系(即勾股定理),那么它的邊與角又有什么關系?這就是本章要探究的內容.

  練習

  小明想知道學校旗桿的高度,他發(fā)現(xiàn)旗桿頂端的繩子垂到地面還多1米,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14

  一、活動目標

  讓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我們用身體也可以進行測量。初步學習用手、腳印測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單位“拃”。

  二、活動準備:

  繪本課件、記錄紙、筆、測量關聯(lián)的物品。

  三、活動過程

  有個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們就來聽一個豆豆的故事。 看課件,引導孩子認識、使用身體尺。

  環(huán)節(jié)一:認識手尺,學習用“拃”進行測量

  1.媽媽是用什么尺子給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學習手尺測量方法。

  3.請小朋友也試試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學說手尺的度量單位“拃”,同伴之間相互比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現(xiàn)在請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測量柜子)為什么老師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6.小結:因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環(huán)節(jié)二:學習用腳印進行測量

  1.誰能幫豆豆想想還可以用我們身體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誰來說說怎樣用腳印測量?

  3.練兵:請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練一練,用腳印測量的本領。

  4.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為什么老師和小朋友用腳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5.集體

  小結:因為腳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實踐操作 1.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手尺和腳印進行測量,現(xiàn)在我們用新學到的本領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記錄在表格上。2.介紹記錄表及記錄表的填寫方法。 五、發(fā)散引導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引導幼兒在課后嘗試用手尺和腳印測量其它物品。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15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的意義。

  3、能用小數(shù)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重量等。

  重點難點: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的意義。

  2、十進制單位間的換算。

  教師準備:

  測量記錄表

  學生準備:

  常見的測量工具,需要測量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憶一憶。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1米有多長嗎?

  用手勢表示一下,我們來看看黑板有多長?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板書:測量活動)

  二、量一量

  1、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分別測量黑板的長度。

  2、匯報結果。

  3、小組合作學習,怎樣

  三、再量一量。

  同學們,在你的身邊有許多物品,選擇自己喜歡的量一量?

  匯報結果。

  四、試一試

  春天來了,燕子也從南方趕來了,它給同學們提了幾個問題請你們來回答,你們愿意回答嗎?(愿意)

  我的體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為單位怎么表示?

  全班匯報:1千克500克=()千克

  113克=()千克

  小結:同學們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問題回答出來,那么同學們老師的`身高用米作單位,你能表示出來嗎?(能)

  五、激趣活動。

  我請一名學生來測量我(老師)的身高,再請一名學生監(jiān)督,不當之處,給予糾正。

  匯報:1米70厘米=()米

  下面請同學到自己的小組里任選一人,測量同學的身高,并

  板書設計:

  測量活動

  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米

  1厘米=1/100米=米

  1厘米=米 1分米=米

  1千克=1000克 1克=千克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 1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電流的大小,知道電流的單位、符號,關心生活中有關用電器工作的電流值。

  2.知道電流表的用途、符號,知道正確使用電流表的規(guī)則,并會將電流表正確接入電路,畫出相應的電路圖。

  3.能認識電流表的量程,正確讀出電流表的示數(shù)。

  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和使用電流表的過程中,學會閱讀說明書,對照實物,掌握正確使用測量工具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注意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作風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正確使用電流表。

  難點

  正確連接電路。

  教學方法

  實驗法、類比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

  下雨天狂風暴雨和淅淅瀝瀝的小雨對比,黑夜里閃電的光亮和街上彩燈的閃亮對比,水龍頭出水多與少對比。

  師:自然界中強與弱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大雨與小雨;強光與弱光;水龍頭出水的多少,即水流有強弱。那么電流是否也有強弱呢?

  演示:由一節(jié)和兩節(jié)電池分別供電的一盞燈的發(fā)光情形。

  師:燈為什么會亮?燈光亮度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

  生:燈亮是因為有電流流過燈絲。用兩節(jié)電池比一節(jié)電池燈的亮度大,表示電流流過燈絲的強。

  師:電流與水流一樣,也有強弱的不同,怎樣表示電流的強弱呢?我們本節(jié)課就來學習電流的強弱,即電流。

  二、新課教學

  1.怎樣表示電流的強弱

  師:剛才的演示實驗中,燈泡發(fā)光說明電路中有電流,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流過的電流強弱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內容。

  師:電流就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它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教師簡介安培:安培是法國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化學、數(shù)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安培在電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被后人稱為“電學中的牛頓”。為了紀念他,物理學中用安培作為電流的單位。希望同學們能向安培學習,刻苦鉆研,勇于開拓和創(chuàng)新。

  師:除了安培之外,還有其他單位嗎?

  生:還有毫安、微安。

  師:它們如何換算呢?

  生:1A=1000mAImA=1000μA

  師: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流大小一般不同。請閱讀課文中的小資料。

  教師組織學生看課本上“常見的電流數(shù)據(jù)”,讓學生讀數(shù)據(jù)并講明意義,比較不同單位的.電流值,體會日常電路中的電流值。

  2.怎樣連接電流表

  師:小資料中的電流值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們用什么測量電流的強弱呢?

  生:利用電流表來測量電流的強弱。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你桌上的燈泡、導線、電池組成電路。先用一節(jié)電池供電,再用兩節(jié)電池供電,燈泡亮度怎樣變化?說明了什么?

  生:用兩節(jié)電池供電時燈泡亮一些,說明電流大。

  師:現(xiàn)在每組發(fā)一個能直接測出電流值的電表——電流表。在剛才的電路中,再接入電流表,就可以測出燈泡的電流值。不過,大家要先閱讀課本,討論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則才算正確連接電流表?

  討論之后,總結出以下幾條規(guī)則:

  規(guī)則1:使用前要校零;

  規(guī)則2:電流表必須和被測的用電器串聯(lián);

  規(guī)則3:電流必須從“+”接線柱流進去,從“-”接線柱流出來;

  規(guī)則4: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學生用電流表有兩種量程,電流值小于0.6A時用標著“0.6”的接線柱和“一”接線柱;電流值大于0.6A且不超過3A時用標著“3”的接線柱和“—”線柱;

  規(guī)則5: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電流表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師:掌握電流表的連接后,兩人一組開始把電流表接入電路中,要注意規(guī)則。

  (學生實驗,教師給予幫助和指導)

  3.怎樣在電流表上讀數(shù)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

  總結:要能讀出電流表的讀數(shù),應該看清三點:一是看清選用了哪個量程,從而知道滿偏度所表示的電流值;二是看清每一大格分成幾個小格,以及它們各表示的電流值;三是看清測量時表針停在哪個大格、哪個小格上。

  學生活動:安排兩個同學一組做游戲,用印刷的無指針的表頭當電流表,竹簽當指針,一個同學指一個刻度,并說出選擇哪個量程,讓另一個同學讀數(shù);或一個同學說出一個電流值,另外一個同學指出選擇哪個量程,并把指針指到相應的位置?凑l讀數(shù)準確、迅速,看哪個小組合作好、學習愉快,作為獎勵,讓這樣的小組在展示臺示范。

  師:用電流表測量電流時,如果燈泡上不標電流值,那么我們該怎樣測量?

  生:可以用試觸法解決,即兩根導線和電流表的兩個接線柱只要一接觸(不要固定),就可看出電流表的表針是否超過你估計的量程。如表針正好在你估計的量程內,你只要把導線固定好讀數(shù)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計的量程內,則換成另一量程的兩個接線柱即可。

【中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自然測量》11-13

數(shù)學測量教案04-01

數(shù)學測量教案15篇04-01

大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11-13

大班數(shù)學《測量》教案03-12

數(shù)學中班教案10-12

大班數(shù)學自然測量教案09-18

大班蒙氏數(shù)學測量教案10-18

大班數(shù)學教案《測量》06-14

大班數(shù)學測量遠近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