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燈》學習要點與能力訓練
一、學習要點
。1)作者介紹
巴金(1904.11.2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出自《詩經(jīng)》中的《召南·甘棠》“蔽芾甘棠”)祖籍浙江嘉興,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先后留學法國、日本,創(chuàng)作頗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抗戰(zhàn)三部曲”《火》(因此書分為三冊)!叭碎g三部曲”(評論者的.總結(jié))《憩園》、《第四病室》、《寒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lián)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lián)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wèi)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和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拔母铩敝,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意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shù)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
2、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家》
巴金寫《家》時只有二十八歲,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家庭在“五四”后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xiàn)實和趨向。作品中共寫了三類人:爛掉的吃人者,被吃者,走掉的優(yōu)秀分子!凹ち鳌边@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都摇肥羌ち髂甏囊皇组L歌!都摇返慕巧、情節(jié)、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都摇肥菫榧o念他大哥寫的,充滿人情味、生活味!都摇窛M溢著純潔的青春氣息,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記》最后一行寫道:“我始終記。呵啻菏敲利惖臇|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薄都摇分邪俗髡叩膼墼,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的短短千字中,將具有同樣意思的話重復了三次:(1):“這里面有愛,有恨,”(2)“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3)“……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交織的激流……”。
3、《燈》的.寫作背景
寫于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決戰(zhàn)的抗日戰(zhàn)爭的關(guān)鍵時刻。
1942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一方面氣焰囂張,似乎無堅不摧,一方面因戰(zhàn)線太長而疲于奔命,處處受中國人民的打擊。日本采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威逼利誘中國有關(guān)的抗日力量,國、共、日、汪構(gòu)成十分復雜的關(guān)系。中國的抗日前途在許多人看來,云山霧罩,撲朔迷離。作者目睹了祖國和人民的災難,心情十分沉痛。帶著苦悶而又不甘沉淪的思想,巴金寫下了散文《燈》。
二、能力訓練
1、下列字形與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惡夢 窒悶(zhì) 襲(xī)擊 辨別
B、喧鬧 渲染(xuān) 殉(xùn)情 辯論
C、夢寐以求 泅水(qiú) 溺愛 回溯(sù)
D、息燈 泥濘 顫(zhàn)抖 顫(zhàn)栗
2、找出作者情緒變化的詞語,體會變化的原因。
3、作者寫了哪些燈?這些燈分別是從哪些角度寫的?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4、在文章中燈有哪些象征意義?
附參考答案及簡析:
1、C(A噩夢,“襲”應為二聲 B“渲”應為四聲D“息”應為“熄”,“顫抖”的“顫”發(fā)音應為chàn)
2、文章中表現(xiàn)作者感情的變化詞語有第一段的“窒悶”,第七段的“安定”、“暢快”,第十三段的“微笑”。探究感情變化的原因,可以看出因噩夢而窒悶,因燈光的安慰、鼓舞而感到“安定”、“暢快”,因有了信心而微笑。
3、作者分別從現(xiàn)實、回憶、聯(lián)想三個角度寫了平房的燈、風雪之路的燈、孤寂的海上的燈塔、哈里希島的姐姐為弟弟點的長夜孤燈、女教士希洛為情人點的火炬、救人的燈光、陌生人家桌上的油燈、山那邊的燈。這些燈的共同特點就是自己雖然微小,但卻在他人最需要時有意無意地與人恩惠。
4、在文章中燈的象征意義在逐步加深:平房的燈,掃淡眼前的黑暗,給行路人以光明和溫暖;風雪之路的燈,鼓舞我這個異鄉(xiāng)人前行;孤寂的海上燈塔給所有經(jīng)過的船指路;哈里希島的姐姐為弟弟點的長夜孤燈,在體現(xiàn)出可貴的親情,惠及鄰人;女教士希洛為情人點的火炬,象征著愛情;救人的燈光、陌生人家桌上的油燈擴展到人與人之間的愛。從以上分析可以明確燈象征了光明、溫暖、力量、與愛。文章中作者寫了三種愛,即親人之愛,戀人之愛和普通的人與人的愛。這些可以使人精神愉悅,力量大增,甚至可以使求死的人變成熱愛生命的積極的人。結(jié)合1942年的歷史背景,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著山那邊微笑”是因為他體味到只要人民心中有對光明和溫暖的向往,團結(jié)一致就能走出迷惘和困境。
趣 味
高二(5) 陳又暢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國王,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任何他想要的東西,卻一點也不快樂,因為所有東西來得過于簡單,失去了一種尋找、追求的樂趣,一種獨特的生活樂趣。
小時候,很少有零食可吃。一次,媽媽帶回一小包榛子,一粒粒被堅硬的厚厚的果殼包裹著的榛子。為了吃到榛子,我翻箱倒柜地找鉗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榛子放近鉗嘴里,再用盡全身力氣使勁地夾,隨著清脆的“叭”地一聲,一顆米粒那么大的榛子蹦了出來。我品嘗著辛苦得來的榛子,只覺得嘴里漾滿了絲絲的香甜滋味,令我至今難以忘懷。
長大了,榛子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細,一粒粒榛子上都被開了一道小縫,這樣,我只要稍微用勁一掰,就能品嘗到美味的榛子了。可不知為什么,嘴里卻沒了小時候那種特別的香甜。但當我揉著被榛子弄痛的手時,仍然覺得榛子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今年暑假,從美國回來的舅舅特意給我?guī)硪话蛔,看著一粒粒大而飽滿的、已經(jīng)包過皮的榛子,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大把塞進嘴里,可榛子似乎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樣香甜,甚至還沒有從前的好吃。我突然意識到,也許那獨特的絲絲香甜并不完全來自榛子本身,而是蘊藏在那厚而堅硬的殼中,只有我親手打開那堅硬的殼,芳香才會四漾……
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太容易得到的再好也缺少那一份獨特的趣味,一種被苦味包裹著的甜——這正是辛苦的付出賜予我們的生活情趣。
[評語]這是一篇45分鐘的限時命題作文,時間雖短,作者卻從小事入手,在淡淡的敘述中寫出了她對生活的體味,非常難得。作者對事件的敘述及有層次,初嘗榛子“只覺得嘴里漾滿了絲絲的香甜滋味,令我至今難以忘懷”。再嘗榛子“仍然覺得榛子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最后吃榛子竟然覺得“沒有從前的好吃”。從而水到渠成的得出結(jié)論。若論不足,此文略顯單薄,也可能是時間倉促所致。
《燈》學習要點與能力訓練由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頻道http://www.thephantastics.com搜集整理,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燈》學習要點與能力訓練】相關(guān)文章:
單簧管學習的要點08-18
推銷技能訓練中聽話能力的培養(yǎng)08-24
政治學習要點08-24
淺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08-25
職業(yè)能力拓展訓練培訓心得體會08-23
拓展訓練的學習心得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