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求爭先,但求不絕
培根有言:“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僅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弊鋈魏问虑椋覀兌紤敳磺蟛唤^,求質量,求成效。
有一部小說曾創(chuàng)下48小時賣出530萬冊的銷量奇跡,至今仍是廣為人知的名著。這就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創(chuàng)作的——《老人與!。這部小說成功的背后,卻是作家多達39遍的不斷修改。其中艱辛,不言自明。有些自覺語文功底扎實,卻連作文也寫不好的人,不妨再將完成的作品以讀者的角度閱讀。反復品析語言中的不足之處,再不斷打磨,就能寫出一篇佳作。這也是文壇巨人魯迅先生的良好習慣。
唯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為練好書法,每日堅持寫字,練完后,就在一口池塘內清洗毛筆。日復一日,竟將整口池塘染成了墨色。這一傳說中,也足已體現(xiàn)他的認真。他并沒有一味爭先,而是爭不絕,通過堅持與勤奮,練就一手好字。正因如此,他才能成為一位世人皆知的書法家,創(chuàng)作出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再看現(xiàn)今社會,一些父母想通過一些速成補習班來在短時間拉開孩子與別人的差距。出現(xiàn)問題或效果不佳,就責怪孩子。他們可曾想過。只有讓孩子打好基礎,緩慢提升,才能鑄就一個“學霸”。
身處信息時代,各種知識俯拾皆是,人類文明也逐漸發(fā)展。但放眼望去。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從不曾脫離各行各業(yè)的杰出人物。試問,他們哪一位不是不爭先、而爭不絕的實踐者呢?袁隆平一輩子躬耕于田野,將生命投入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為世界農業(yè)科技發(fā)展、糧食供給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為研制防瘧疾的藥方,從上千個藥方中整理、篩選樣本,最終提取了青蒿素樣品,造福了數(shù)百萬的病疾患者,使這個曾在中世紀歐洲被喻為“不治之癥”的疾重有藥可醫(yī)。
正如華羅庚在詩中所寫:“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我們理應不求爭先,但求不絕,這樣才能長久地發(fā)展下去。
【不求爭先,但求不絕】相關文章:
但求事功 不事張揚08-17
不絕如縷造句06-07
滔滔不絕造句08-13
絡繹不絕造句08-13
不求甚解造句08-11
不求甚解的造句07-22
用滔滔不絕造句08-16
用滔滔不絕造句06-03
讓安全警鐘永不絕耳08-13